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教师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跟乡村教师李光友:上课当教师,下课盖教室有关论文范例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教师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1-01

《乡村教师李光友:上课当教师,下课盖教室》

本文是关于教师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与李光友和乡村教师和下课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铅笔、小刀和橡皮擦都要带着来.到时候外面来的监考老师和我一样,你们不要慌,慢慢地做.”7月4日下午1点,李光友站在教室前排沾满黄泥的水泥地上来回走动,见有学生不专心,他伸手使劲敲了敲黑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重复叮嘱将在6日早上进行的期末考试注意事项.

53岁的李光友是云南昭通大关县天星镇中心村白家坪苗寨黄连小学唯一的老师,他所在的教学点也是天星镇现今仍保留着的4所有代课教师存在的校区之一.9个孩子4女5男,就是这所学校的全部学生.

40多年前,7岁的李光友和讲台下的学生一样,用一样的课桌椅,看着同一块黑板,听着同一个上课铃用手敲击出的声响.不同的是,40多年后,还是那个教室,但已经从瓦房变成了水泥平房.而这房,是李光友自己出资亲手建的.

“为了让学生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场所”

在2017年9月1日之前,黄连小学学生的上课条件在外面的人看来,确实像黄连一样苦.

地图导航显示,从天星镇到黄连小学最近的路线有10多公里,车程只需半小时左右.但这是条狭窄崎岖的山路,又值雨季,山体滑坡频发,路上积水又多,车轮时常陷入泥坑,行驶时间多了3倍不止.

由于实在不便外出,白家坪苗寨留守在家的老年人和幼儿很少离开树庄.有人发现其中的商机,每隔几天就开着面包车运来水果、零食和生活用品,把车往黄连小学前方的平地上一停,打开扩音喇叭,这里就成了一个临时集市.

连接苗寨与黄连小学的这条公路是近两年才修建好的.虽说是条公路,但其实并不好走.下雨天,路面上的稀泥多得能盖过脚背.但正因为有了这条路,黄连小学也才有了今天的新教室.

53年时间,自己在这条路上往返了多少次?连李光友自己也说不清.他只知道在这条路上走“曾经是为了求学,而现在是为了教学”,人也从当初的粉面孩童变成了今天的白发中年.以前是为了自己,现在是为了孩子.

2017年4月,考虑到小学一年级新生5个月后就要入学,期间还要迎接寒冷冬季的考验,李光友卖掉了家里的3头牛,取出80多岁老母亲的养老钱和他此前外出务工4年攒下的积蓄,共5万多元,“自作主张”在大关县天星镇中心村白家坪苗寨建了两间教室.这两间教室占地60平方米,水泥平房,目前容纳了9个一年级学生和11个幼儿班学生.

“这个,是为了让学生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场所,能好好上课.”李光友说.

2017年9月1日

李光友牢记着这个新教室投入使用的日子.在这之前,黄连小学的校舍只是一处破【日的活动板房.在天星镇中心学枝张副校长的记忆中,最早,黄连小学是土木结构的瓦房,2012年9月7日彝良地震后,瓦房被鉴定为一级危房而拆除,后来由当地教育局牵头,在原址搭建了活动板房作为黄连小学的临时校舍.

说是“临时”,但校舍一用就是4年多.活动板房四周接口处开裂、外翻,四面漏风,雨季漏水,学生在里面无法安心读书.看着年幼的学生受苦,李光友心里很不好受.有人建议他先钉一钉板房的那些挡板.“将就着用用,等国家扶贫政策落地,苗寨易地搬迁的新房建好了,学生们就可以搬到条件更好的教学楼里上课了.”但李光友觉得等不了那么久.自那时起,“为学生建个新教室”就成了他的一桩心事.

到现在,新教室已经用了近一年.2017年的冬天,当地政府还为教室安装了两台空调用于取暖.蓝色活动板房废弃了,但李光友没舍得扔,他把它们拆成了小块儿,搭在教室的顶上.

“那个时候一学期才2000元工资”

李光友是个“恋旧”的人.从1991年起,他就在苗寨担任代课教师,土木结构的老校区拆除前,他把能够再利用的窗框、门、桌椅、铁质的手敲式铃铛、黑板全部搬回了家,去年建房时,他将这些能再利用的东西又原封不动地移了进去.李光友—直觉得,这些老物件是黄连小学的历史见证.“每次看到这些课桌,我都能回想起小时候教过自己的老师,回想起我曾经教过的学生.”

身在苗寨,李光友认为,自己作为老师,应该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2017年秋季,想起进城培训时听到的一句“自己民族的文化不能丢”,李光友决定在一年级新生的课表中单独列出一节“苗文”课,每周四下午准时开课.教课时,他会先按书上的读法教一遍汉语,再把汉语翻译成苗语,让苗族孩子看到汉字就能联想到苗语中对应的事物.

实际上,在苗文课单独列课之前,李光友一直都在苗寨用苗、汉双语教学.一方面,“双语教学”可以帮助汉语说不好的苗族孩子学汉语,等他们小学三年级升入寄宿制教育的村完小时,就能迅速适应普通话教学.“以前在苗寨,很多人因为听不懂也不会说汉话,到了医院找医生,连自己的病情都讲不清楚.我教学生学普通话,起码能让这些家庭有个到了医院能识字、能带路的人.”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孩子们把苗语继承下去,不要忘记.

由于苗寨语言环境特殊,难住了不少外来的授课教师.以前,黄连小学是一所完小,学生人数最多的时候曾有200多名.1995年,当地教育局为提高黄连小学的师资水平,从外面调来14名新教师;而李光友只有初中文凭,由于文化水平达不到要求,他当年7月离开了学校,外出务工.“当年离开岗位,我不难过.只要学生学得走,我就很开心.”

但是,当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公办老师由于语言不通,日常教学根本无法正常进行,只能请苗寨里的一些初中以上文化的青年来学校当助教.李光友在外打工4年回来之后,他发现调来的14名公办教师已经全部离开了黄连小学.

大山深处留不住年轻教师的心,低薪和艰苦的环境成了他们离开的理由.李光友的侄儿媳妇有高中文凭,也曾受聘于黄连小学,教过一段时间的书.但由于条件艰苦,工资低,正常生活开支都无法维持.2012年,临产的她与李光友商量,让他暂时接替自己的职位授课,李光友答应了.

“那个时候,代课老师教课一学期才有2000元工资,还不如外面打工一个月的收入高.而且这份工资还得等到教完半年的课程,才领得到.”相比在外务工、年收入数万元的村民来说,李光友在校教书所得的8440元年收入还不及他们的一半.迫于生计,李光友也曾想过打退堂鼓,但思前想后,他还是觉得不能放弃.“我走掉了,学校肯定会因为少了一个老师而重新作教学调整.”他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我想当老师、医生,或者放牛”

2012年,随着“撤校并点”政策的实施,黄连小学也在撤并名单之中.但考虑到一、二年级的孩子太小,且需要汉语、苗语结合的双语教学,镇中心校决定,把一、二年级暂时保留,黄连小学也因此而继续存在着.

现在,在黄连小学就读的9名学生中,7人是苗族.李光友不仅要承担“双语教学”的额外工作,教学中还时刻提醒学生们彼此要平等对待,要团结,要相互照顾.“我经常和学生说,不管去到哪里,大家都要团结起来,不能打架.以后升学了,出去了,陌生的环境下大家也有个照应.”每周五的班级周会上,李光友都会花时间给学生们讲些人生的道理.

教学中,李光友还喜欢和学生们谈论理想,希望孩子们从小就有目标,要为未来做打算.“关键是要鼓励他们好好读书.”在他印象中,相比城里孩子提的“长大后要当科学家”“想当宇航员”之类的目标,黄连小学学生目标更“接地气”一些

“我长大以后想当服务员.”

“我想当司机.”

“老师,你觉得当裁缝好不好?我长大了想做衣服卖.”

“不管你做什么,只要做好事颜行.做有意义的事.”李光友觉得,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很重要,他从不打骂学生,也很少给他们泼冷水.有学生提出,想造一个可以刨地干农活的机器,李光友告诉他,这种机器已经被发明出来了,只要好好读书,大山外面就能见到.“我相信,你以后造的机器人比只会干农活的机器人更厉害.”

李光友年轻的时候也有理想,一是教书,二是学医.有人问他为什么,化的回答是:其他什么工作都不喜欢,领导不想当,老板也不想当.“就想当老师、医生,或者放牛.在我们这个地方,不管是种地还是运东西,都要靠牛.看着自己的牛在,就安心了.”

如今,李光友已经达成了“当老师教书”的目标.他还买了医生手册、本草类书籍,业余时间自学中医知识.

李光友年轻的时候热衷于爬山采药,对草药的药性有一定了解.有时遇到学生感冒、发烧,他还会帮学生诊治—下.说着,李光友抬起手,朝着学校周围的大山比画了一圈:“这山上,全都是药材.”他也常常对学生说,大家生活的坝子就是一个天然的药材库.“既然你们生长、生活在这里,就要先熟悉、掌握好身边的自然物,认清楚它们的特性.比如夏天来了,要少喝冷水,不喝生水.特别到了山上,记得要随身带大蒜,大蒜有消毒的作用,还可以驱虫.”

有件事令他烦恼一一学生喜欢买辣条吃.李光友只要看见,都会提醒他们少吃这东西,“吃了容易得胃病”.

“在这里读书的,都是我的孩子”

在苗寨教了十多年书,李光友坚持不放弃的理由很简单:“为了培养人才.让他们今后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帮更多的人解决困难.”

因为妻子身体的原因,李光友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从没为此抱怨过.他觉得妻子很好,在他的人生路上给了他很多支持.李光友一家现在住的房子是1993年建的砖瓦房,屋顶漏水,遇上雨天,“外头下大雨,家里—刚、雨”是常有的事.但2017年他拿了家里的5万多元去建新教室时,妻子和老母亲都没有反对他,反而很理解他的做法.

也正因为没有自己的孩子,李光友把自己的学生视如己出.“凡是在我这里读书的,都是我的孩子.我愿意为他们付出.”

36岁的王玉梅是常来看望李光友的学生之_,虽然现居湖北,但每次回到昭通老家,她都会去李光友家陪这位老师聊会儿天.如今,王玉梅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做了母亲之后,她对李光友当年对学生的好体会更深.

“李老师很朴实,我很感激他对找的教导.虽然他当年只教我到三年级,但我把他看作亲人_样.小时候,我们苗寨里的孩子听不懂汉语,要是没有李老师,我可能连大山都走不出去.”王玉梅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有时候李光友见她中午没有吃的,就把自己带来的煮洋芋分给她.现在回想起这些事,王玉梅还会哽咽.2016年她回家过年时,特意给李光友带了10斤白糖、3把面条和几套自己做的床单.

不只是王玉梅,李光友对学生的付出,寨子里的人都看在眼里.2017年李光友建新教室时,为了节省人工费,决定自己建房,修建的过程中,他的众多学生闻讯自发前来帮助,年纪大的帮他提水泥、石灰,年纪小的则回家动员家长一起来帮忙.一传十、十传百,村里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李光友在建教室,来帮忙的人也越来越多,就连已经升学的学生周末回家一两天,也会过来帮忙.“要建,大家一起建.”

现在,新教室有了,条件改善了,距离秋季新学期开学的时间也近了.李光友眼下有个问题需要解决,他希望新学期开始时,花点钱购置一台影碟机,开一节“新媒体”课,帮助学生学习.

“现在的新教材配了光盘,授课的老师是学生们没见过的人,新面孔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人家那些老师教的知识更多,对学生学习有好处.”他很清楚,在白家坪苗寨这种“连手机信号都不怎么好”的高寒偏远山区,孩子们接触山外世界的途径少之又少.能为孩子们多打开一扇了解外面的窗,就意味着孩子们的未来可能会多一条路,一条既不狭窄,也不崎岖的路.(资料来源:《都市时报>)

教师论文参考资料:

教师投稿杂志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教师论文网

教师杂志

教师论文发表刊物

幼儿教师评职称论文

此文结论:上述文章是适合李光友和乡村教师和下课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教师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教师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