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名著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论中外名著之共通性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名著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3-23

《论中外名著之共通性》

本文是名著方面论文范例和中外名著和通性相关论文范例。

[摘 要] 中外文学名著,一直被我们称之为经典作品,尽管中西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但通过切实的阅读体验,我们还是能够发现很多共通点,而这些共通点是没有地域界限,种族区别和年代区分的,它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些文学作品,收到中西交融、中外合璧之效果.

[关键词] 中外名著;经典作品;共通性

阅读名著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利于丰富成人的精神世界,众多专家或学者也一再呼吁大家阅读名著,名著就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和洗涤之后,仍为世人欣赏和赞许的作品.本人也是“名著阅读”的推崇者,始终坚信阅读名著具有事半而功倍的功效.经过多年的名著阅读体验与阅读课教学的实践,我突然发现中外名著之间居然有很多共通性,便有稍作研究之冲动,罗列几条,以飨读者.

1.童年记忆是中外名著挥之不去的烙印

童年,一般定义的年龄应该在13岁以前,也就是小学毕业前夕的这个年龄段.童年记忆,总出现在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名著里.比如《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幼年丧父,童年很多时光在母亲的姨祖母家的庄园里度过,庄园在圣·莫里斯·德·莱芒,位于里昂东北三十公里处,这段经历让他永生难忘,甚至常出现在他的作品里.雨果的童年,常听父亲讲起拿破仑时期的故事,因为他的父亲就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这些经历也出现在举世闻名的《悲惨世界》中.再如巴西作家若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他在48岁那年,只用了十二天时间就写成了世界名著—一《我亲爱的甜橙树》,发行全球十三个国家,销售超过二百万册,此书的完成也是他对童年记忆的一种交待,是—个关于爱和感恩的故事.另外,如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曹文轩的《草房子》、莫言的《蛙》、郁达夫的《沉沦》、沈从文的《边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等等作品都是作家童年故事的再现,既是对童年的回忆,也是对历史的交待和负责.

所以优秀的中外作家,大多都走不出他的童年世界,童年记忆成了他们挥之不去的烙印.的确,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充满遐想,也满怀理想,会天真而浪漫地看待这个世界,哪怕生活痛苦,境遇凄惨,世道不公,他/她们也会微笑面对,坦然处之,因为未来对他/她们来说还很遥远,世界对他/她们来说,就像一张白纸,每个人都期待着画出自己最美的图案.而成年之后,生活既定成为现实,所谓的追求和憧憬也是相当功利和现实的,所以,作家总喜欢在自己优秀的作品中向人讲述其独一无二的童年生活,这种生活的分享即便作家得到释怀,同时也满足了读者窥视的,几乎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作家总是拥有一颗童心,因为聪明的他们懂得一个道理:“每个成人,都曾经是小孩,只不过,大多数人将童年故事丢失遗忘在了岁月的长河里.”

2.人性刻画是中外名著普遍追求的境界

世界名著,都在极力刻画人性,充斥着善良、贪婪、自私、卑劣、虔诚等等,一位优秀的作家都是人性刻画的高手,从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从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到小仲马的《茶花女》;从曹雪芹的《红楼梦》到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都在深入细致地刻画人物的性格.我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中国四大名著的巅峰之作—一《红楼梦》,这部小说堪称名著中的名著,经典中的经典,正是因为人物性格的深刻描绘.相比于其它三部古典名著,曹雪芹对人物性格的剖析是相当到位的,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并不是口头说说的,而是的确花了精力与时间的.林黛玉的猜疑、薛宝钗的早熟、贾宝玉的任性、王熙凤的泼辣、贾雨村的圆滑、晴雯的悲情、袭人的忠厚、元春的无奈……在曹公的笔下都显得栩栩如生,也使整本《红楼梦》如一幅生动形象的生活画卷,向我们徐徐拉开帷幕,又娓娓道出真情.国外名著也是如此,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人物性格的高度展现,《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每一部都那么经典.尤其《哈姆雷特》中王子复仇的故事和《西游记》中乌鸡国的故事太相像了,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王子,都是为了同一个原因而复仇,不知道是谁抄袭了谁,也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原型到底来自哪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便是小说家都想通过故事来刻画人物复杂的性格,恩怨情仇交织在一起,使我们很难分辨孰是孰非,谁对谁错.这或许就是小说的最高境界,真正的典型人物,是不会被硬性贴上“好”“坏”之标签的,就好比真正的喜与悲,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一样.

3.现实揭露是中外名著不约而同的目的

对现实的批判,或许是很多中外名著普遍要表达的东西.明朝嘉靖年间,在我县做过县丞的吴承恩,他的旷世杰作——《西游记》,或许大家都是知道的,可他写这部神魔小说的真正目的,可能清楚的人并不多.他精心构思,苦心写作,塑造出了孙悟空的形象,就是用来鞭打“嘉靖皇帝”的,嘉靖帝身处深官,把大权交给严嵩和严世藩父子,自己一心修道,梦想成仙,百姓民不聊生,而他却自得其乐.吴承恩屡试不第,又仕途受挫,悲愤之下才写出了《西游记》,揭露明朝政府之昏庸无能,皇帝权臣之鱼肉百姓,如果你能够结合吴承恩传记来品读《西游记》,那么吴承恩之写作目的和动机便一目了然了.

外国名著中,就以《欧也妮·葛朗台》为例吧!我们都说葛朗台是一个自私、吝啬、贪婪的家伙,在他眼里,女儿妻子还不如他的一枚金币,是守财奴的代表.葛朗台和《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常被我们作为对比,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吝啬.但是巴尔扎克塑造这样—个人物形象并不是用来取乐的,而是用来揭露当时的社会现状的,在那个贫富极其悬殊的社会里,葛朗台这样的人物是拜金主义的代表,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他只相信“钱”,至死都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名著的存在,等于逼真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这可能也是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的原因吧?

4.生命拷问是中外名著超越平凡的精髓

对生命的拷问,就是对生活意义的质问.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物质的需要,还是精神的追求?两者似乎都不可缺少.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其实都是匆匆的过客,因为没有人长生不老,所以也就逼迫我们去思索“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就是因为人是高等动物,是有梦想和追求的.用美国心理学家一马斯洛的话来说,就是人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实现.名著的存世,就是精神的一种永恒,那些优秀的作家,不惜用几年,几十年的时间来写作一本经典名著,就是希望这部作品能够穿越时间,成为永恒.有很多作家甚至是用一生来写作的,一部名著就是一段可歌哥泣的人生经历,让后人缅怀和惊叹.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凝聚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和感悟.他们的作品有“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无论过去多少年,多少朝代,都不会湮没在人类文明史的海洋里,相反,年代越久远,这些作品越会被人记起,因为对生命的拷问,是人类一直追求的东西,只有超越平凡,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5.道德体现是中外名著经久不衰的法宝

最后,我想说明的一点是,一部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肯定是有一种道德良知在里面的,肯定是在宣扬正义、善良和勇敢的.我们常说“邪不压正”,或许就是这个道理.邪恶的东西,可能会暂时占据上风,会表现得不可一世,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人在做,天在看”,邪恶终归是邪恶,邪恶的事做多了,会“多行不义必自毙”.佛教中所说的“因果报应”,在中外名著中都是常有体现的,哪怕是部悲剧,最后也会表现出一种正义得到声张、善良得到回报的结局,这比较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这样的经典名著是数不胜数的,战争体裁的如《铁皮鼓》、《永别了,武器》;历史体裁的,如《史记》、《资治通鉴》;爱情体裁的,如《安娜·卡列尼娜》、《黄金时代》等等.有些书,看似没有什么价值取向,写起来漫不经心,读起来虚无缥缈,可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已经被作者巧妙地融入在作品中,你认真品读之后会有一种如梦初醒,豁然开朗的感觉的.

当然,中外经典名著,我只罗列了其中微小的一部分,但“窥一斑而知全豹”,本人在阅读的体验中,写作的实践中,常常对这些作品进行有意无意的对比,发现了很多共通性,而这些共通性正是名著成为经典之法宝,这些正能量的东西向我们彰显了力量,传达了情感,表现了正义.

名著论文参考资料:

该文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适合中外名著和通性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名著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名著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