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综合类有关论文范例 和读写全新形式、突出语言运用综合考查2019年高考北京语文卷评析与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综合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3-03

《读写全新形式、突出语言运用综合考查2019年高考北京语文卷评析与》

本文是综合类有关论文怎么写与语文卷和启示和高考类论文怎么写。

北京市丰台二中 陈维贤(特级教师)

2017年高考北京语文试卷不仅保持了一贯的不同于其他省市的鲜明特色,而且不断优化创新.除“语文基础知识考查阅读化”“文本阅读考查多样化”“写作考查自主化”外,又增加了对文学经典阅读(经典阅读、名著阅读、书册阅读、整本书阅读等概念,《考试说明》统一称为“经典阅读”)的考查,重视对语文基础能力的综合考查,重视试卷的思想性、文化性和时代感,通过试题的探索,为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思路.

从整体立意与布局看,北京卷从利于终身发展、终身学习的角度整体设计,重能力,重综合,重运用.无论阅读、写作的功能定位,还是单文本阅读、多文本阅读的分承与联合,在“考什么”与“怎么考”上,重点清晰,思路鲜明,都强化对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的考查.从试题设计看,考查目的明确,聚焦筛选信息、理解文意、鉴赏评价和文字表达等语文学习中的真实问题、主干问题.

一、经典阅读:引导有效开展经典阅读,促进经典阅读能力提升

(一)试题特色

2017年北京卷首次增加文学经典阅读考查,依据《考试说明》要求本届学生必读的六部文学名著(《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来命题;两个题目,一个3分选择题,一个10分的微写作.第24题,结合散文鄂温克人与根河的密切联系,考查“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之间的联系”,涉及《红楼梦》《边城》《红岩》《呐喊》四部经典.题目立足作品的基本内容,关注整部书的主干情节、主要人物、主旨及三者之间的联系,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重视经典名著的通读和整体把握.第25题微写作,非常新颖灵活,考生可以根据题目要求,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情节来叙述点评,或选择感兴趣的人物,结合自己对花、对肖像特征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试题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选择和开放的空间.

微写作第①题,与第四大题的阅读文本《根河之恋》联系起来,要求考生在了解《平凡的世界》整部作品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人物及相关情节,并对其“从原有的生活方式走向了新生活”的意义或价值有所思考.以经典阅读与文本阅读的勾连,考查考生对经典作品的内容情节、人物形象等主要元素的理解和感悟.微写作第②题,要求用花来比喻《红楼梦》中的人物.而选择用哪一种花来喻人,则充分体现了阅读体验的个性化特点.按照题目要求,考生须将花的某种特点与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结合起来,依据作品内容,自圆其说,这样的具体写作任务,鼓励个性化的思考与表达.微写作第③题,要求设计一尊雕像,需要描述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结合原著说明设计意图.对原著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要准,而通过雕像形式表现人物,又比较灵活.

(二)教学启示

北京卷把经典阅读纳入到高考中,意在让学生真正阅读名著,发挥经典作品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学生经典阅读能力的养成.这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读好书,读整本书”相呼应.

经典阅读的重要评价原则就是要有利教学,让学生真读书,但负担又不宜过重.它定位于整本书阅读,是泛读,不是单篇精读.所以,规避考查太碎的细枝末节,规避从名著中节选一段作为文学作品阅读考查.同时,提供多元供给,设计选做题,照顾考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审美习惯,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这种考查方式着眼于作品的主要人物、经典情节、主旨、艺术特色等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指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和水平.这一命题特点,突破了过去某些省市考查细微末节的弊病,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有体验、有思考、个性化地阅读.

因此,日常备考中我们要积极开展经典阅读,探索经典阅读的有效实施策略.比如,如何提高阅读兴趣,如何进行课程化设计,如何设计阅读任务,如何监控阅读过程,如何检验阅读效果,如何尊重个性化选择等.无论怎样,我们都必须牢牢抓住经典阅读的根本,必须守住基本阅读要求的底线:这本书主要说了什么内容,主题是什么?关键的情节(细节)有哪些?情节(细节)之间是如何串联的?情节(细节)与主题、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是否从书中获得感悟,产生启发?如此,才能不失经典阅读应有之义.切忌编写缩写本代替原著,或让学生死记硬背.

二、现代文阅读:文化立意,能力奠基,引导提高阅读效率

(一)试题特色

1.多文本阅读.今年的多文本阅读测试素材侧重实用与论述类,聚焦文物之“活”,突出“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考查考生的泛读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快速完成信息的筛选、辨析、理解以及整合,在考查基本阅读能力的同时兼而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不同于往年的是,今年的整合力度更大.第5题侧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同时与传统文化相勾连,考生需要真正理解诗句内涵.第8题考查宏观整合能力,一个“活”字将三则材料串联,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检测学生综合分析理解、概括能力,指向学生核心素养.

多文本阅读着重考查考生的泛读能力.试题角度多样、灵活多变,体现了对文本信息检索、筛选能力的考查,对文本信息比较、辨识能力的考查,运用文本信息合理推断能力的考查等,难度都偏低,

2.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根河之恋》》选材既具民族性,又有时代精神,引导考生思考鄂温克人生活方式的变化,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除第19题考查语境中理解词语正误、第24题考查经典阅读外,其余四个题目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悟和写作手法的赏析等文学文本的基本阅读能力.考题常规朴素,完全吻合《考试大纲》“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的赏析”“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阐释”的内容要求,聚焦精读,指向审美能力.

(二)教学启示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实施有效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效率.

首先,研究阅读策略,大面积提高阅读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够根据不同目的选择阅读方法,或精读、略读;或解读、赏读;或浏览性阅读、研究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精读文辞思想俱佳的文学类作品,简短经典的文本最好熟读成诵;略读需要提取信息类的文本,如新闻通讯等,训练阅读速度,提取信息要点,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方式达到阅读目的.解读和赏读一般针对文学作品,借助文本的语言,把握艺术形象,感受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同作者产生共鸣,提升审美能力.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其次,开展精品阅读教学.即以阅读的关键能力为突破口,用典范典型的阅读文本来实现能力提升,以科学的教学步骤来有效推进,以思维和答题步骤的严谨规范训练,以把握各类文本共性为基础,训练灵活处理文本的个性来提高效率.

最后,注重提升体阅读能力,重视教材的挖掘与处理,以教材为例讲阅读方法,进行思维训练;拓展阅读空间,注重阅读迁移,强化阅读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摒弃“题海战术”甚至猜题押宝等较为落后的不当应考方式,运用符合考查方向的高效教学来举一反三.

三、古诗文阅读:回归古典学习原初,指向基础能力

(一)试卷特点

文言文阅读文本是一篇论述性的文章,取材于苏轼的《东坡志林》,引导学生汲取古人的思想精华.从题型上来看,三个客观题即第9-11题的“实词”“虚词”“文句理解(翻译)”保持稳定,兼顾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属于基础能力考察范畴.虚词题是一大亮点,灵活考查语境中理解、分析意义用法,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运用.今年增加文意理解题,重在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第14题摒弃去年考查学生阅读感悟的思路,回归文本,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所有题目都体现出对考生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强调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和去年一样,古诗词鉴赏试题向外进一步延伸,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效链接,引导学生利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和方法阅读课外浅易古诗文.这正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的必然考查方向.第15题考查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感知理解以及对关键词的把握,如对“井”字的理解.第16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是古诗词试题向外延伸拓展的表现,此题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古诗词阅读理解能力.第17题以“意象”“情感”链接课堂内外,融合初高中不同诗人相关诗歌内容,扩大了比较的范围.

总之,文言文阅读体现出对考生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重视,古诗阅读突出对内容、意象、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的赏析,同时,继续强调古诗文阅读多角度的拓展延伸、比较分析.这都呈现出回归古典学习原初,指向基础能力的鲜明特色.

(二)教学启示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积累,夯实基础.教学中“言”“文”并重,既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等文言基础知识,并且会自我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而养成良好的文言阅读习惯,又要重视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针对不同类型文本把握文本要点的能力,强化文本的思想情感和古典文化传承.如此,学生才能实现能力的有效迁移.

古典诗词的教学,首先是背诵默写基础上的理解、鉴赏和感悟,要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和能力灵活运用到阅读中,真正理解和体会蕴藉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丰厚内涵和优美意境.这个过程中适当拓展,整合诗人的不同时期作品或不同诗人相同相关题材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或专题学习或者设计群文阅读课,增加学生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构建学生内在知识体系.其次,应尽可能多地拓展相关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虽然古典诗歌距我们年代久远,但能够千古流传的作品必然具备唤醒现代人情感的因子.我们应该揭开古典诗歌神秘的面纱,鼓励学生用在日常生活中,让晦涩难懂的诗词生活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改写,引导学生个性化地解读和体悟古典诗词.

四、写作部分:注重家国情怀,导向“一专多能”

(一)试题特色

今年北京卷作文试题秉承一贯的命题立场,呈现鲜明的京派特色.首先,从命题选材、题目内涵上看,立意宏大高远,追求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同步.命题有大视野、大境界、大追求,政治气息浓厚,充满正能量.这和其他省市高考作文明显不同.其次,关注热点,但不囿于热点;大追求、大境界不排斥小我和小切入口.“说纽带”当然首先让人想到社会、国家甚至刚刚召开的“一路一带”峰会,但完全可以写个人生活、人际交往,谈人性,说人心.“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主旨宏大,暗含“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而写作要求中提示“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以小见大选取画面显然是比较巧的选择.这样,家国与自我、政治与个人、大与小、远与近等就联系起来了.

北京作文试题不仅明确拓宽写作思路,更为考生发挥自身写作优势提供了一定的选择空间,“给题目”“限文体”“明要求”的命题方式,使得指向明确、简练、清晰;追求每道题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有话可说,降低了考生选择题目时付出的时间成本.相对有些命题冷冰冰的写作要求,北京卷的作文“要求”可谓充满人文气息,且亲和、明确,写作的开放和可控性处理得当.

议论文“说纽带”.从内涵上看,“纽带”一词张力很大,关联很多.可以写人,写人心,写人际交往;可以写校园,写社会,写国家,写文化,写历史,写经济.“纽带”外延丰富,可“说”甚多.可谈论纽带的作用、价值、意义,可思考如何发挥纽带的作用,也可聚焦情感纽带或科技纽带……思维容易激活.由于题目显得大而空泛,写作上看我们要化大为小,或由小及大,层层推进.写作关键是选取议论的角度.角度小巧、新颖,往往令人耳目一新,也便于深度开掘.思想和思维充分激活后,其他就看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功底了.

记叙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从内涵上看,选择的画面要能“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需要考生对中国梦、中华民族的复兴、“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有深度的理性思考,通过想象,把思考用画面呈现出来,对感性表达和描绘能力要求高.日常对时事的关注,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思考,有家国情怀,就显得非常重要.从写作上看,充分发挥想象,巧妙设置一个情境,成为记叙的前提.这个情境最好要“小”,便于由小见大.如果是宏大的画面,就需要新颖不落俗套的情境设置了.其次,在想象合理的基础上,生动、形象、艺术地描写.点面结合、有详有略、运用修辞、语言鲜明生动等描写艺术技巧成为区别作文高低的重要指标.记叙、描写、想象等是写作的基本功,看似简单,实则当下中学生的短板.

(二)教学启示

在写作教学中,要贯彻价值观与学科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既要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又要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思想是写作的基础.深化认识,提高思想和认知水平是写好高考作文的根本.如果考生是“巨婴”,思想认识低幼化,写作就永远走不出技巧的圈子.因此,日常学习中要关注现实,思考生活.要读书读报,看评论,写时评.同时,重视思维训练,借助课本,借助语言发展思维力,有时还需要专门的思维训练课.这样才能写出有见解、有视野、有内容的文章.

全面而扎实的写作基本功训练.各种文体写作的训练应该齐备,努力使学生在文体上达到“一专多能”的境界,以符合考试与生活对现代公民的现实要求.叙事能力弱,想象力匮乏,描写水平低,写作基本功不扎实,不可能写出优秀的记叙文.扎扎实实训练写作的基本功,不为考试迷眼;全面训练,不投机取巧,这样才能得心应手.

五、整体设计:探索读写结合新形式,突出考查综合性

(一)鲜明特色

毋庸赘述,语文卷各个板块的命题立意、考点定位都非常清晰明确,对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考查非常全面.比如,多文本阅读强调泛读,侧重信息提取、筛选、概括等基本阅读能力考查;古诗文阅读强调积累和运用,侧重文言文基本词汇积累、古诗常用意象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考查;散文阅读强调精读,侧重对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悟和写作手法的赏析等文学文本的基本阅读能力考查.

在“阅读多样化”“语基阅读化”基础上,试题整合力度越来越大.语言积累与阅读理解的整合,避免了语言运用考查碎片化现象;侧重实用类阅读能力的多文本阅读,不仅整合语言运用,还和诗歌审美整合起来,如第5题要求考生选择最合适的古诗句来概括“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这一现象,将信息的概括、分析和理解能力与语文知识的积累、应用能力结合在一起,非常富有新意.诗歌部分第16、17题通过“比较”整合,打通考题、课文和课外材料.散文阅读和“名著阅读”整合,微写作和经典阅读的整合,甚至微写作、经典阅读和传统意象“花”的整合更是将阅读与表达融合在一起……通过内容有机勾连的整合考查,探索语文试题的综合性,使语文试题变得越来越灵活多样,有利于展示考生真实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纠正微写作的模式化有积极作用,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丰富、立体.

(二)教学启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命题形式变化实质是呼应语言学习综合性的特点,也是模式化备考弊端的尝试.日常语文教学必须在语文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广泛、深入的联系,必须高度重视语文活动,在综合性的语文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学情广泛地开展各种综合性、应用性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中“活化”、积累,在有效的思维活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能力;以活动为依托来查阅资料、整合内容,以实践促进思考,推动语文学习的深入.这应该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核心路径.

开展有效语文活动的前提是活动的课程化设计,它要求我们创设整合性、情境化、不完整结构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中整合相关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其次,以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为旨归,立足学生个体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2017年高考北京语文卷鲜明的特点启示我们,必须把语文学科教学转向语文教育,真正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真正将语文能力培养落到实处,高度重视有效的经典阅读教学,落实说理文与记叙文等不同文体的写作要求,“想象”与“思辨”并重,促进学生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情趣与创造等方面获得发展.期待北京卷由呈现京派特色尽快走向展示首都气象的新高峰!

综合论文参考资料: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

综合实践小论文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综合实践论文

本文结论,此文是一篇关于语文卷和启示和高考方面的综合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综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