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纪录片类论文范本 跟用影像唤醒情感:微纪录片的杀手锏《城市的背影》创作手记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纪录片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3-08

《用影像唤醒情感:微纪录片的杀手锏《城市的背影》创作手记》

本文是纪录片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与《城市的背影》和杀手锏和影像唤醒情感相关论文例文。

随着网络、手机等流媒体的迅猛发展,大量精致小巧的微纪录片应运而生,纪录着普通人的生活、时代精神以及当下的思考,充实了人们的心灵世界,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力量,推动着社会价值观念的进步.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微纪录片题材跟风严重,盲目迎合市场需求,艺术创作成了工业流水线,很多创作者只注重拍摄技巧和包装制作,忽略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对真实情感的表达,只关注个体人物的描写,却忽视了个体所代表的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本文结合2016年度浙江省纪录片“丹桂奖”最佳微纪录片《城市的背影》,就如何用影像唤醒情感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微纪录片的创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让微纪录片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一、如何用情感塑造人物1.把握人物精神脉络

有个性、有故事、有情感.真实的人物故事,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微纪录片无法容纳复杂的起承转合,所以人物的设定尤其重要,人设需要立体饱满,可以有性格缺陷,但拥有有趣灵魂和稳定价值观的人设会得到观众的喜爱和探寻,能够很容易让大家记住.

洗墙工、地铁工人、油漆工……,这是2016 年在杭州这座城市中到处可见的背影,熟悉而陌生、朴实却又真实.这一年,大大小小的改造工程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当我们为扬尘和喧嚣皱起眉头的时候,你看不到他们汗与泪交加;当我们发现这座城市旧貌换新颜的时候,你没有对他们说过一句谢谢,其实这些都无关重要,对新生代的农民工来说,只希望在这座城市里有尊严地活着.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的态度打动了我,所以在G20前的几个月,我潜入了他们中间,挖掘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故事,展现富有时代印记的画面,去感染更多的人.

微纪录片《城市的背影》将近万名坚守在G20 峰会项目建设一线的农民工群体形象寄托于个体叙事中,力图描摹底层个体在为这座城市默默做出的努力,透过辛苦劳作中的点滴与中国形象相联接,以人类共通的精神情感为突破口,以期在传播中使受众获得心理认同.

2. 碎片化时代的叙事微结构

微纪录片和长纪录片一样,都是在呈现一个故事,没有起承转合就没有了影片的趣味性,但起承转合要符合碎片化观看习惯,保证观众兴趣的同时快速切入主题.短视频不能因为时长就失去了逻辑,这在我们创作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个逻辑就是结构搭建好之后呈现的叙事逻辑.

纪录片叙事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学者钟大年将纪录片的结构分为递进式、典型集合式、复线式、板块式、漫谈式五种.《城市的背影》运用立体的空间叙事构架城市空间,采用板块式的结构,每个短片两分钟左右,分为170多米的城市高空——西湖文化广场,20多米的城市地下——杭州地铁五号线施工现场,20 多米的城市地上——武林路外立面改造工程.三个场景既可以组合成一个故事,又可以独立成篇,在“小强-浙江教科”微信公众号以及腾讯客户端传播,总共取得了近二十万的点击率,赢得了网友们的点赞,这一形式充分保证了当今受众时间碎片化、故事微型化、传播微平台化、节奏快速化等特征的收视习惯.

3.微观平易的叙事视角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人物,人物就变得生动起来.叙事视角是塑造人物至关重要的一点,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三种形态,同时制作者选取的叙事视角和受众的认知感受直接相关,并且影响作品最终的艺术效果.《城市的背影》站在普通人的角度上,采用内视角和外视角相结合的方式.以“蜘蛛人”、地铁工人、油漆工的自述为叙事视角,省略掉庞杂的背景铺陈,比起第三人称的宣讲更生动易接受,使得叙事显得小巧而灵动,影像传达的信息量更加丰富,节奏的把控更加凝练多变、渲染的情绪更加跌宕起伏、表现的意境更加深远辽阔,让观众通过镜头与镜头间渐次展现的元素和彼此间的微妙联系,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二、如何用情感讲述人物故事

1.执着的观察角度

情感是人类共通的桥梁,情感表达在人物纪录片的创作中有着重要意义.纪录片要以情动人,没有情感,纪录片就只能是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一部好的人物纪录片,需要创作者注入情感用心拍摄,展现主人公的真实生活和真情实感,不能虚构人物形象或者夸大故事情节,也不能无原则地堆砌镜头.不管是获得丰功伟绩的大人物,还是平凡世界中的草根百姓,创作者都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

我就是一个对做电视记录有些病态,执着的神经病,好在我和摄像金俊、航拍师张晟等几位搭档对记录的快乐都有着近乎疯狂的追求.而这种快乐,不是傻乐,而是在有了生活经历以后带着睿智的一种精神愉悦.当我带着同样的气息走进了这些人物,没有任何沟通的不畅,面对镜头,各种在工作中得到的感悟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最大的碰撞和释放,在《城市的背影》短短的六分多钟时间里,有了那么多情绪的释放和表达,也正是这个片子能够迅速抓住人眼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让被采访人的情绪快速地释放,并且不着痕迹地记录到镜头里面,我相信是每个纪录人都想掌握和得到的一种技巧.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这是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的一句最著名的话.很多记者摄影师都是离得远远的拍摄士兵在前线作战,因为靠近就有生命危险,但是罗伯特·卡帕不一样,他每次都是冲到最近的地方近距离拍摄,甚至连人物脸上的表情都完全记录下来,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才更清晰,更震撼.如果你听不到场地和当事人的声音,就难以感觉到当事人的情感.对我而言,更喜欢隐身当事人最近的距离拍摄,让他隐约感受到我的存在.在《城市的背影》片子中,摄影师为了拍摄“蜘蛛人”时正爱的真实画面,也是坐到了擦玻璃所使用的木板上,趴到170米高的顶楼边沿上;为了拍到盾构机操作手崔伦凯的工作场景,我们也必须和工人一样呆在闷热潮湿的地下,两双鞋早已浸泡在泥泞的基坑内;为了获得外墙油漆工张国平在脚手架上行走的画面,我们也只能冒着40多度的高温爬到架子上,一只手挽着滚烫的钢管,端着摄影机,确保画面的稳定.尽管危险、艰苦时刻伴随,但为了再现更真实更完美的镜头,我们就要更近一步,更深一点.因为对于一本微纪录片来讲,每一个画面都异常的珍贵,绝不能马虎对待或者浪费,但如何既要靠得近又不能打扰当事人的注意力,这也许就是拍摄者最大的挑战了,当然这背后需要一种情感的积累,用心的付出,这中间没有什么技巧,其实就是人情的往来,心灵的契合,就像范俭在拍摄《摇摇晃晃的人间》时,从一开始女主人公余秀华对他的怀疑,到渐渐地两人之间没有防备剩下默契,甚至成为打情骂俏的暧昧朋友,这时候的余秀华是没有伪装的,她把内心的辛酸、苦闷、快乐、激动在镜头面前放肆地展现,当把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一起,凑得更近的时候,各种深埋在人心底的那最容易触动的情感,有了一个集中爆发的出口.

2.用细节来深化情感

人物微纪录片要推陈出新、寻求嬗变,必须细致剖析人物,挖掘和追寻人物细节,以小见大,利用情感冲突强化人物形象,增强人物报道的可看性和感染力,引发观众共鸣.一部记录片是有许多可听可感可知的细节组成的,比如动作细节、声音细节、景物细节等.那么在拍摄过程中,怎么捕捉到有用的细节呢?首先需要专注.专注会使你掌握到人、事、物等各种细节的差异.当你的专注度愈高,感官打开愈多,专业也就愈进步.比如《城市的背影》第三篇《多一份理解,让城市变得更美好》,别看只有1分47秒的视频,当时我们跟踪记录张国平所在的工程队,从前期调研到最后拍摄前后花了两个礼拜时间,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按设定好的脚本拍摄呢?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其实,拍纪录片是基于自身探索和发现的基础上的记录和表达,耗费的就是时间,要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耐心专注于现场的观察细节.这些细节都是捕捉到的,而不是硬生生摆拍的,比如工人不小心把油漆滴在住户的衣服上,有人就不乐意了,对张国平指指点点,这些动作细节都通过画面真实地记录下来了,这是城市改造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当然,我们也捕捉到了暖心的画面,有一天傍晚,我们发现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从窗户里探出头来,给在架子上行走的农民工递出了一瓶矿泉水,一打听,原来这位老奶奶已经送出去两箱水,只要农民工一经过她的窗口,她立马就会递上一瓶,正像片中油漆工张国平所说的那样,“虽然一瓶水并不值钱,但心里感觉到农民工被看得起啊!”经过这一描写,最后整个片子立意就是不一样了,片子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一个人,而是杭州一座城,正是市民多了一份理解和宽容,才让这座城市变得更美好!其实这瓶水就是一个景物细节,对于渲染情绪、深化主题都是非常具有好处的.

以上只是我对微纪录片创作的一些浅见,总之,未来微纪录片发展大有可为,我们别太拘泥于套路,多琢磨一下观众喜欢看什么,是什么能够真正地打动观众,形成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和手法,而不是你的微纪录片到底是否符合所谓“行业标准”.

参考文献:

郭巧敏.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转向:微纪录片《故宫100》的影视叙事分析与反思2016(4):113-115.(作者单位: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

纪录片论文参考资料:

该文点评:该文是大学硕士与纪录片本科纪录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城市的背影》和杀手锏和影像唤醒情感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