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紫禁城论文范本 和封闭紫禁城,只为一部电影取景方面论文范本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紫禁城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2-06

《封闭紫禁城,只为一部电影取景》

该文是紫禁城类有关本科论文范文和紫禁城和封闭和取景方面论文范本。

据意大利媒体报道,曾执导《巴黎最后的探戈》《一九零零》《末代皇帝》等片的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于11月26日在罗马去世,享年77岁.

《巴黎最后的探戈》里的巴黎,《末代皇帝》里的北京,构成了贝托鲁奇导演生涯的两极,不过我更喜欢的依然是《戏梦巴黎》.这老头甚至让我诧异,他为什么比许多法国导演更能拍出巴黎的美、无奈与过往.

擅长史诗的贝托鲁奇,试图将整个1968年搬入《戏梦巴黎》.那一年,越战将美军拖入泥潭,反战游行席卷欧美,《切·格瓦拉日记》出版,性解放渐入人心,摇滚乐承载梦想……

片中那三个年轻人,来自美国的学生马修,在巴黎长大的兄妹提奥与伊莎贝尔,在哲学和艺术的探讨中追索自由的意义,在肉体沉沦中探寻反抗的可能.在那个叛逆年代,他们与父母的分歧来自于政治.提奥的诗人父亲拒绝在反越战书上签名,他说“诗人不会去什么书上签字,诗人只会去写诗”,面对儿子“书就是诗”的反驳,他说“可诗歌也是一份书”.

很多时候,年轻人与长辈的差别,仅仅在于所站的角度.可在大时代里,站队不同,往往就是无法修补的隔膜.站在书一边的年轻人,面对站在诗一边的父亲,只能说出一句“虽然上帝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可以取代它的位置”.

拍摄《戏梦巴黎》时的贝托鲁奇已经年过六十,但仍肆意表达着这种种叛逆.这让我怀缅《戏梦巴黎》里的巴黎,革命与浪漫,与肉欲,迷乱中的复杂关系,与这座城市的美无比契合.即使三位主角一度紧闭门窗,在小屋里纠缠,不问纷杂世事,窗外射入的光影仍让我生出“只有巴黎才有如此光芒”的矫情念头.

贝托鲁奇为中国人所熟知,更多是因为《末代皇帝》一一1949年后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全力合作的关于中国的西方电影,第一部获中国政府批准在紫禁城内拍摄的故事片.在那之后,封闭紫禁城供一部电影取景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末代皇帝》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让许多中国人明白何为“人的故事”.拍溥仪这样的历史人物,本极易脸谱化.被样板戏侵袭日久,早已习惯两分法的中国观众,或许也是头一次见到如此有血有肉的皇帝形象.而这个皇帝形象在大时代中的渺小,几乎让人可以忽视他的过错与无力.正如贝托鲁奇所说:“要是我对溥仪没有同情,我就不会拍这部影片了.我甚至喜欢那些可憎的人物,我需要爱摄影机前的所有人物.即使他们是恶劣的,我也设法使他们具有某种悲剧性,从而产生一点高贵感.”

他的另一句话或许更适合诠释溥仪的一生:“个人是历史的人质.”

拍出这样的《末代皇帝》,其实只是贝托鲁奇电影哲学的延续.几年前,在那段常常彻夜煲剧的日子里,我曾得见1964年的《革命前夕》.

若让我给贝托鲁奇作品排名,《革命前夕》仅次于《戏梦巴黎》.它讲述一个中产青年的迷惘,在革命与软弱间挣扎,在爱上姨母的不伦感和现实婚姻中挣扎.他的革命意识无疑是虚妄的,毕竟他过着比大多数人都优越的生活.这种挣扎于人世间的迷惘,在溥仪身上同样存在.

这种一以贯之的男性孤独感,在《巴黎最后的探戈》里最为透彻.相比《戏梦巴黎》中的扑火青春,《巴黎最后的探戈》所表达的中年沉痛,没那么美丽但却真实.出租公寓里的陌生人,试图通过爱和性维系生活的存在感,但一切已然穷途末路.一声响,击垮的不仅仅是一条生命,还有绝望生活中想抓住的那根稻草.

贝托鲁奇拍摄《巴黎最后的探戈》时,正值1972年.6f)年代后期的狂热已然逝去,只是,无论在贝托鲁奇的镜头里,还是在现实的巴黎,许多人都已无法回归过去的生活.

从1972年的《巴黎最后的探戈》到2003年的《戏梦巴黎》,从1964年的《革命前夕》到1987年的《末代皇帝》,贝托鲁奇为自己设计了一个人性的闭环.尤其是关于巴黎的那部分:跳着探戈的中年人为何如此绝望?看看1968年的年轻人就明白了,就像《戏梦巴黎》里所描绘的那样,他们还是孩子.他们狂热任性,实则脆弱不堪.宣泄过后的法国,也依然在下降通道里踯躅,直至当下.

紫禁城论文参考资料:

紫禁城杂志

汇总:此文是一篇关于紫禁城和封闭和取景方面的紫禁城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紫禁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