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逻辑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与问答型对话与逻辑探究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逻辑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4-13

《问答型对话与逻辑探究》

本文是关于逻辑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跟逻辑和逻辑探究和对话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本文论述问答型对话的类型,阐述问答型对话的逻辑方法包括直接问答法和间接问答法,提出问答型对话中应明确地使用概念,准确地作出命题,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以及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问答型对话 语言交际 逻辑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C-0116-04

问答型对话是由发话者提出问题,受话者给予回答的一种对话形式.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识到,作为人类常用的探究方式之一,问与答是由已知推向未知、获取新知的有效途径.甚至可以说,所有的推理活动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一种问答探究活动.在问答对话过程中,问答双方只有实行具有逻辑性的有效问答,才能共同完成这一交际任务,否则就会造成交际受阻或失败.可以说,具有逻辑性的问答对话过程,才是有价值的、行之有效的语言交际过程.

一、问答型对话的类型

问答型对话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一次性问答

一次性问答也叫简单问答,即一问一答.例如:

问:你叫什么名字?

答:我叫陈小英.

(二)连续性问答

连续性问答也叫多次问答,即连续进行两次或多次的问答,直至双方罢说为止.例如:

问:你叫什么名字?

答:我叫陈小英.

又问:今年多大了?

又答:我今年九岁了.

再问:在哪个学校上学?

再答:我在西山小学上学.

二、问答型对话的逻辑结构

问答型对话通常由问句和答句两部分组成.问句表达的是“一种要求回答的思维形式”.而答句表达的则是一种满足问句要求的思维形式.

其中问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问语,包括问号和问词(如“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它是问句中的不变部分,我们称之为“问句常项”或“逻辑常项”;另一部分是题设,即问句中除了问语的其余部分,它可以是一个词或短语或语句,它是问句中的可变部分,我们称之为“问句变项”或“逻辑变项”.“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分解为已知部分和未知部分.……问题的已知部分采取题设形式,未知部分采取问语形式”.问语和题设就是问句的结构.例如“今天是11月10号吗?”“什么是问答型对话?”的结构分别是:

今天是11月10号吗 ? 什么是问答型对话 ?

~~~~~~~~—— — —~~~~~~—

题设 问语    问语 题设 问语

问答型对话的另一组成部分就是答句.答句总是和问句联系着的,它一般要针对问句给定的一个要求回答的范围(即问域)来作出回答,凡是在问句的问域内作出的回答,都是可能回答.可能回答则包括真实回答和虚假回答.所谓真实回答,就是可能回答中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回答;相反,虚假回答,就是可能回答中与事实不符的回答.一般说来,“凡真实回答一定是诸多可能回答中的一种,而可能回答则不一定是真实回答”.

三、问答型对话的逻辑桥梁—— 问答预设

在问答型对话交际过程中,问答双方共同接受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预设.这里,我们称之为“问答预设”,它是用陈述句表达的,隐含在问答型对话中的某种思想,有了它问句才被提出来,答句才有了依据,它是问句和答句之间的逻辑桥梁.“这个是不难理解的.因为问答是交际双方共同进行的活动,如果他们对交际的内容没有共同的理解,那就会答非所问,达不到交际目的.而预设正是交际过程中双方共同接受的那个东西.”例如“你妻子在哪里工作?”预设了“受话者有妻子,并且已经参加工作”.又如“谁来了?”这个问句,暗含着“有人来了”这个陈述句,等等.

问答预设作为问答型对话的逻辑桥梁,是交际双方能实行有效问答,使语言交际得以顺利完成的关键.所以,任何一个问答型对话,要求其中所隐含的所有预设都必须是真实的.如果一个问答型对话里隐含了虚假的预设,那么这个问答型对话就是不合理的.例如,“”的一个党羽在一次外事活动中,外国朋友高度评价我国明朝末年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那个党羽马上问陪同的人员:“李时珍同志来了没有?”这一下把在座的人都弄得啼笑皆非.这句问话为什么可笑呢?就因为其中隐含的预设“李时珍是当代人”、“李时珍可以参加接见外宾的活动”等全都是虚假的,那个问题当然也是一个不合理的问题.

四、问答型对话的逻辑方法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问答型对话的形式灵活多样,在对话方法上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对应形式,往往是一个问话内容,可以有多种回答方法.不同的问答方法可以获得不同的效果.因此,掌握必要的问答方法是极为有益的.

(一)直接问答法

1.直陈法.即针对问话内容直接回答的方法.例如:甲:你的年龄?

乙:三十八.

直陈法的逻辑要求,是问答应有鲜明的针对性.它一般是使用最简练的词或句来表达的.

2.反问法.用反问语句进行直接问答的方法.例如:

甲:你怎么能这么说?

乙:难道我不该这么说吗?

反问法的逻辑要求是用反问肯定形式,回答与发话相反的内容.用“难道不该”对答“怎么能”.

3.模糊法.用模糊语句进行直接问答的方法.例如:

学生:老师,下午体育课我能请假吗?

老师:只要有正当理由是可以请假的.

模糊法是一种“亦此亦彼”的表达方法,适用于不必作出精确表达的对话场合.如上例,学生发话是笼统的,没有讲出具体理由.老师用的是模糊语词“有正当理由”对答,概括出能请假的理由.模糊法并非提倡含混,更不是推脱之辞.在特定的语境制约下,使用模糊法进行对话可起到恰到好处的效果.

(二)间接问答法

1.间接陈述法.答话者不直接针对发话者的语句对答,而通过对另外某种情况的陈述作出间接回答.例如:

甲:你今天去不去洗澡?

乙:我昨晚去了.

问句的逻辑重点显然是说“去不去”,答话者本应该说“去”或“不去”.而乙用了间接回答法说明不去的理由,由问话者自己去推知结论.这种方法看似脱离问句的逻辑要求,实际上答话与问话之间仍然是有逻辑联系的,不是答非所问,更不是故意搪塞之词.

2.间接揭示法.不直接回答发话者,间接地针对话句中隐含的命题予以对答的方法.此法是对付“复杂问语”“预设问句”等有效的答话方式.例如:

甲:你戒酒了吗?

乙:我根本就没喝过酒.

逻辑上叫作“复杂问语”,在问句中含有预设,也叫隐含命题.从表面看问话,不论是答“是”还是“非”,都等于承认了问句中的预设.所以回答时只有透过表面的逻辑重点,间接地针对问句中预设给予揭露性的回答.

3.借题发挥法.不直接从正面对话,而是借助对方的话茬进行反义发挥,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问答方法.例如:

敌人:有无宗教信仰?

夏明翰:我们人不信神、不信鬼,不像你么你们一手捧《圣经》,一手举屠刀.

借对方的话题,对答时不仅否定发话,而且包含对发话者进行有力反击的成分.

4.假设条件法.针对问句,由答话者假设出某种条件,然后作出答话的问答方法.例如:

甲:我能不能到职工大学学习?

乙:假如你参加入学考试,并且成绩合格,就可以到大学学习.否则不行.

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关键在于问答双方是否知道解决问题的“条件”,如果问答双方不了解“假设的条件”,就无法构成此种对话.这里所说的条件可以是“充分”“必要”“充要”三种条件.运用假设条件法进行问答,可以巧妙地解决使人很难回答的问题.

5.回避法.就是重复问句的预设所蕴含的语句,因而实际上并没有回答问题.例如:

甲:你在等谁?

乙:我在等某人(或我在等我要等的人).

甲的问话中,其预设是,“你在等某人”,乙的回答则重复了问句的预设,用“我在等某人”或“我在等我要等的人”来进行回避.

6.回驳法.就是对问句预设的否定.例如:

甲:抽烟有什么好处?

乙:抽烟没有好处.

甲的问话中,其预设是,“抽烟有好处”,乙则用“抽烟没有好处”进行回驳作答.

7.回问法.就是对问词的提问.例如:

甲:这种药有用吗?

乙:什么叫有用(或对什么病有用)?

甲的问词是“有用吗”,乙的回答是“什么叫有用?”或“对什么病有用?”,从而进行回问.

总之,问答的方法很多,但它只为对话双方提供技巧.任何问答方法都是为一定的对话目的服务的,都要追求合理性,都要合乎逻辑要求.如果问答双方的思维违反了逻辑,那么就很难进行有效的对话.

五、问答型对话的逻辑要求

问答型对话中的逻辑要求就是要使问答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逻辑性是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内在依据.就问答型对话的总体来说,问话者和答话者双方无论在哪一个概念上不明确,或命题上出现歧义,或推理失误都会使整个对话失败.因此,问答型对话中明确地使用概念,准确地作出命题,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以及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这些都是问答型对话的逻辑要求.

(一)问答型对话中的概念要明确

问答型对话双方所涉及的语句主要是由表达概念的语词组成,因而要使对话能够相互理解,逻辑上首先要求双方使用的概念都是明确的,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同一个词语,否则,就会出现误解.

1.概念不明的问答型对话.概念不明的问答型对话,容易被忽略,它往往不是一听就明,一看就晓,而是给人一种“大体上说得过去”或“能理解”的印象而被“认可”.例如:甲:你近来怎么样?

乙:唉,别提了,职称没评上.

甲:我不是问你职称评定怎么样.

乙:哦,我的身体倒还好.

甲:你怎么了,我是问你近来科研工作进展怎样?

乙:还说我怎么了!你问的就不明确吗.

上述对话是平时常会听到,显然这种对话效率很低,必须几经反复才能明确,原因就在于开始问句中的“近来怎么样”使用得不明确,它的外延可以包括职称评定、身体状况、科研工作各方面的情况,从哪方面答话都是可以的.应当对“近来怎么样”加以限制才能明确问域.问域明确了,答域才能明确.

2.概念混淆的问答型对话.概念混淆是由于把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没有严格区别而造成的逻辑错误.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一个科学家代表团到美国访问.有一天,一位华裔老科学家来到我国代表团驻地拜访老友.有一位代表向老科学家问候:

代表:您爱人身体好吗?

老科学家:你说什么?

代表:我是问您太太身体好吗?

老科学家:哦,我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今天我儿子也在场,你怎么开口竟问起我的情人来了.

为什么一句话会引起老科学家不高兴呢?原因就在于问句中使用的“爱人”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含义.在我国“爱人”指妻子或丈夫;而在美国却是指女友或情人.这难怪老科学家要生气了.

3.偷换概念的问答型对话.在问答型对话中,要注意防止由于双方“偷换概念”而导致自相矛盾.偷换概念往往是故意违反逻辑.如老师在讲课,一名学生戴着收音机的耳塞在听收音机.

老师:“你干嘛不好好听课?”

学生:“我一直在听.”

老师说的“听”是听课的听.戴耳塞的学生说的“听”是听收音机的“听”.这位学生偷换了概念,违反了逻辑,使师生的对话出现了歧义.

综上所述,在问答型对话过程中,对话的双方都要注意明确概念,防止混淆或偷换概念,保证对话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问答型对话中的命题要恰当

问答型对话的双方主要是通过语句表达命题的,即使在不直接表达命题的问句中,隐含其内的预设在对话中仍然是起作用的,而且答句一般也是用命题表达的.因此,问答型对话中的命题是否准确、恰当,关系到整个对话的成败.命题要恰当是问答型对话中基本的逻辑要求.

1.命题不当的发话.例如:

甲:你的缺点太多,真是不可救药!

乙:缺点多就不可救药吗?

发话者甲提出的“缺点多”,不能构成“不可救药”的充分条件,是强加条件的错误,受话者乙的反问是对的.

2.命题不当的答话.例如:

甲:小王你怎么总迟到?

乙:迟到有什么,还有不来的了!

这里的对话不但答非所问,而且对迟到的断定是“不算什么”,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3.注意对话命题的断定范围.例如:

父:早说过不许你抽烟,你怎么还在公共场所抽烟?

子:今后我一定不在公共场所抽烟了.

这组对话中,父与子所作的命题都是不恰当的.父亲的本意是要儿子不抽烟,但用“公共场所”限制“抽烟”就把概念外延缩小了.儿子恰好就承接着父亲语句中的已被缩小的概念来作回答.这个回答,显然不是父亲的意思,但也不好怪儿子,因为话是自己引发出来的.

4.对话中不应出现自相矛盾的命题.例如:

甲:我的脑子大约也确实爱忘事,你提的朱先生是位美国华人?

乙:你说的,实在令人费解.

甲的发话本身就不能自圆其说,“大约”与“确实”自相矛盾,“美国华人”互相矛盾,应改为“美籍华人”,整个发话不能首尾一贯,令人费解.

5.对话中不应有歧义命题.例如:

甲:你的父母身体可安康?

乙:谢谢你的关心,我父在母先亡.

乙的话是包含歧义的语句.“父在母先亡”既可理解为“父亲先于母亲故去”,也可理解为“父亲在世而母亲先故去”,造成对话中的歧义,妨碍正常的交际而产生误解.

(三)问答型对话中的推理要合乎逻辑

问答型对话双方所提出的命题,有时是一个省略推理中的前提或结论.这就要求在问答型对话中的前提或结论之间必须合乎推理规则,才能构成一组有逻辑性的问答型对话.有的问答型对话本身就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推理,有的问答型对话中间有许多中介被省略,需要把省略部分恢复出来,然后再用推理规则检查是否正确.这些步骤,由于需要考虑到因素较多,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在日常对话中各种推理形式和方法被广泛使用着,而且构成各种复杂对话内在的逻辑依据.只有揭示出对话中推理形式,并按规则检验,才能确知对话是否具有合理性、有效性.

1.包含假言推理的问答型对话.例如:

旅客:你们的火车总是晚点,这火车时刻表还有什么作用?铁路职员:如果火车总是正点,那我们的候车室还有什么作用呢?

旅客的推理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

如果火车总是晚点,那么火车时刻表就失去作用了,你们的火车总是晚点,

所以,你们的火车时刻表失去作用了.

铁路职员的推理是一个包含虚假前提的充分条件蕴含推理否定后件式:

如果火车总是正点,那么候车室就失去作用了.(虚假前提)

候车室要发挥作用,

所以,火车总是晚点.

分析问答型对话中的蕴含推理,由于经常有所省略,所以我们必须把省略的部分补充起来,然后用有关推理规则来检验,既要注意推理形式是否符合规则,也要注意前提是否真实.

2.包含析取推理的问答型对话.例如:

甲:你知道刘教授在哪吗?

乙: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实验室.

甲:刘教授不在图书馆.

乙:刘教授一定在实验室.

这是由一组问答型对话构成的不相容析取推理的否定肯定式.

3.包含类比推理的问答型对话.例如:

甲:我们家小亮不知能不能升入重点中学?

乙:我看行!你看:我家小华身体好,你家小亮身体也挺棒;我家小华家里有“辅导老师”,你家小亮不是也有吗!虽然小亮的外语成绩差点,多帮助帮助他,我看,小华去年考上了,你们小亮今年也一定能考上.

这是一个根据两个人在某些方面相同,从而推出在另一方面也可能相同的类比推理.但是这里乙列举的一些相同属性与推出的属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并且还有与类比属性相矛盾的属性(外语成绩差),所以,这个类比推理的对话是不正确的,犯了“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

类比推理的对话本身就属于或然性推理.只有类比的相同属性多,类比属性与类推之间有本质联系,才能提高对话的可靠程度.

由此可见,我们研究问答型对话不能不注意逻辑,正确有效的问答型对话需要符合逻辑,错误无效的问答型对话常常是违反逻辑而产生的.

逻辑论文参考资料:

此文结束语:这是一篇关于逻辑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逻辑和逻辑探究和对话相关逻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