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数字文化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和数字文化事业治理:内涵、特征与内容体系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数字文化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2-23

《数字文化事业治理:内涵、特征与内容体系》

该文是数字文化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文化事业和内涵和治理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王 涛,郑建明

摘 要文章探究我国数字文化事业治理的内涵、典型特征、主体理念定位及发展现状等基本问题,提出从网络设施与平台水平、资源空间精准创造、创新传播服务与推广、优质产品供给能力以及加强数字版权法制教育等五方面构建数字文化事业的治理内容与服务体系.

关键词 数字文化事业核心概念治理内核 服务体系

引用本文格式 王涛,郑建明. 数字文化事业治理:内涵、特征及内容体系[J]. 图书馆论坛,2017(9):99-104,115.

1数字文化事业治理的内涵

数字文化事业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概念,对数字文化事业内涵的把握,需要了解公共数字文化的本质和理论来源.我国的数字文化事业受到西方新公共治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影响[1],很多专家学者从计算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探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及体制机制创新等理论问题,并直接影响到公众切实的文化需求乃至国家宏观政策的出台.数字文化事业作为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领域,以提供数字文化产品为内容,凸显的是主流价值观的传承和优秀数字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以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保障公民数字文化需求和数字文化创新.培育社会公众群体的现代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识、观念和价值认同,迸发更具深层次的数字文化事业的内涵与功能,实现以制度激励为主线的数字文化事业治理,从而促进和激发内生动力.

探究数字文化事业的内涵之前,已有公益性数字文化、公共数字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三个概念.从散落在各文化机构服务领域的数字化服务发展趋向上看,现阶段从战略全局高度考虑与整体规划思路出发,以数字文化事业的概念来概括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新的发展方向和理念,更加突出其本质属性.数字文化事业治理作为数字文化形式的创新,是从公共数字文化产品、公众数字文化权益、数字文化政策与管理三个视角出发,包括公共数字文化设施、产品、服务及制度机制和版权教育等组成要素.具体指政府及多种文化机构服务领域以及服务的总和,以满足全体公民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整体性的数字文化需求为基本目标,通过技术业务的标准化打造数字文化服务的升级版,依托互联网将数字资源与服务传递给广大公众,为优质数字文化产品提供有效保障,是构建均等化知识服务圈的一系列行为及制度保障的总称.

数字文化事业是文化事业在数字网络空间的再现和反映,也是多层次、网格化、体系化的工程.以满足全体公众数字文化需求为目标,以移动通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为传输通道,打造基于新媒体、新路径的一种数字文化事业创新服务的新业态.

2数字文化事业治理的典型特征

公益数字文化具有公益性、公共性、大众参与性等特质;数字文化事业呈现出公众参与互动这一新特性,标志着数字文化事业从初级阶段迈向了深化阶段,按照现代文化治理理念,其具有如下突出的时代特征:

2.1 数字内容承载

数字文化事业核心竞争力是内容的创造和再创造,体现为更加专注于优质内容的知识创造,展现给公众的是以营造数字空间环境为王.数字内容既需承载数字文化,也需融入公共数字文化的数字化资源等多种类型,得到国内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并获得公众的认可.数字文化事业使文化的空间距离变小,有效实现空间、资源、信息和服务的优化整合,以数字化放大同步提质增效形态呈现在公众面前,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数字文化品牌.因此,信息内容的普及传播将进一步助推公众参与互动的数字文化事业.

2.2 服务标准均等

标准化、均等化作为数字文化事业的主攻方向和重要体现,“标准是均等化的核心参数”[2].标准化也是达成均等化目标的有效前提和手段,以均等化作为方向和目标,标准化能够促进均等化,在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实现均等化程度的整体提升.同时,服务均等化应当是一个文化战略目标,数字文化事业才能更高效地为广大公众提供个性化、互动性和深入应用的标准均等化的服务.随着我国数字文化事业的深化发展,服务均等化目标引导改革和完善政府间关系,最终实现公众的数字文化服务可及性.目前体现社会公平的数字文化服务分类标准尚未出台,数字文化事业服务均等化还需要建立一套统一的服务标准体系,也需要政府部门合理划分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范围、种类、程度、质量等标准,把标准上升到政府政策、行业准则,乃至于国家法律.还需有国家强制性标准和地方选择性标准两个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服务标准的基本动态调整协调机制,从而形成上下衔接的保障标准体系.

2.3 服务功能高效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不断提高服务效能是数字文化事业的重要目标.首先必须建立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数字文化事业提供和需求表达机制,在公众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服务供给方式.其次要切实加强基层网络装备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强专业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和能力提升,促进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和合作机制,全面提升数字文化事业整体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再次创新数字文化事业供给模式,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公平竞争和多元参与的格局,提高数字文化事业管理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最后努力提高数字文化事业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构建合理有效实用的数字资源库和服务平台,加强数字文化资源的跨界整合与传播共享,不断创新数字文化服务模式,促进管理方法和服务技能向现代化快速推进.

2.4 信息公开公平

数字文化事业因其数字的技术化、传播的网络化、交流的全球化发展趋势重构,在计算机与网络时代早已确立了信息公开与公平原则.数字文化事业以全体大众为服务对象,已经形成了开放、、平等、透明、宽容的大众话语新格局,并强调知识的自由或自由的知识扩散.能够让公众享有创新的快乐体验,以满足全体公众需求、向所有公民公开开放为目标,保障公民数字文化权益、培养高素质“数字公民”,数字文化事业使公民真正实现文化权利所获得的享受文化的快乐、文化机遇的参与、文化空间的创造,并由此催生出新的价值观;同时,作为大众参与互动的数字文化事业,通过数字文化资源的共享和普惠均等体现出的平等性,能为大众提供和充分展示知识自由、知识公开、知识透明、知识共享的平台和机会.在今天强调个性、注重平等的时代,数字文化事业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空间范式,提供了平等参与、普及大众、回归自然、注重公众参与等新的理念认同,高质高效地创造了新型文化空间范式转化的新机制.

2.5 公众参与互动

公众具有同质性、多样性、可变性、互动性等特征,公众的需要、兴趣、态度等心理倾向决定着公众的行为方式.需求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归宿点,满意度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标.数字文化事业的关键是要从公众文化需求出发,永无止境的公众需求是第一牵引力.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技术应用的广泛深入,在各文化服务机构与用户、用户与用户间实现交互体验和分享应用上,将更加彻底全面地站在公众用户一边,为多渠道知识阅读和汲取本地化的数字内容提供了前提和保障.数字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加速了数字文化事业的普及与推广进程,提供了一个共享性、渗透性、扩散性和融合性的数字内容空间平台,缩小了文化富裕与贫困群体的数字鸿沟,有效解决了数字不平等、信息鸿沟、数字差距、信息获取权等问题.因此,数字文化事业具有很强的公众参与性,并为不同等级身份的公众交流提供了一个共享信息的平台,也为各种文化范式的平等对话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吸引公众自觉自愿地接受并融入技术空间所创造的各类数字文化产品,积极主动参与对数字文化产品的互动与再创造[3].

2.6 产品供给多元

在当前泛在知识环境下,将公众、资源、技术平台和各文化机构服务领域整合为一体,依据公众实际需求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和合作机制,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方式,采取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协调发展的综合方式,提升公共数字文化供给能力,尽可能地满足公众多元化信息需求.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公平竞争和多元参与的格局,力争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治理格局.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数字文化事业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构建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营造政府与各类文化非营利组织和市场组织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多方共赢的平台生态圈,建立起一个“国家—市场—社会”多元合作模式.政府用公共经费资助数字文化事业、社会企业用商业资源参与数字文化建设、公民个体采用多种自娱自乐的方式参与数字文化活动,形成一个“资助型—商业型—自给型”数字文化事业大系统,这是实现国家文化治理结构的数字文化事业现代化治理的必由之路.

3 数字文化事业治理的主体理念定位

数字文化事业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满足公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事业整体服务优势的重要保障,并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3.1 数字文化事业是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文化建设的新平台和主阵地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文化的数字化服务是最能体现标准均等内涵与特征的“现代”服务方式.数字文化事业不仅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和冲击,而且是今后的走向和发展趋势,体现了新的方向航标.数字文化事业建设通过有效的表达公众利益和参与文化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建立一个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平等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框架,满足广大公众自觉自愿地享受数字文化成果和参与文化互动的文化意愿和需求,从而构架贯穿文化价值于其间的数字文化事业治理运行框架,有助于实现文化健康而有活力的发展形态与发展方向,使公众能方便快捷地接收和应用信息,为促进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创新实现和公平有效的价值追求提供保障.

3.2 完善和创新数字文化事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目前我国积极引进西方国家数字文化事业建设的一些经验,试图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文化事业体系.各级服务型政府及其部门逐步认识并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获得了卓越成效.未来应如何夯实现行数字文化事业的建设基础,急需我们认真思考、找寻良策、集思广益、科学谋划发展全局.在受众范围、服务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平台上,公共数字文化产品的供给实现从公共文化系统自身的形式建设、娱乐惠民、权利意识升级到整个社会公共数字文化的内容建设、价值化民、民众诉求当中[4].不断完善和创新数字文化事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均等化知识信息服务圈,来满足数字化时代社会公众的数字文化新趋势和新需求,对构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3.3 构建数字文化事业有助于培育基于新媒体的新型服务业态

数字文化事业是以基于新媒体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升级版”的新业态为目标,培育全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新型服务业态、创新文化服务形式,有力地提升和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实际效能.江苏作为全国的文化大省,正向打造全国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迈进,并率先“为全国发展探路”.江苏省从数字文化事业及地方文化治理这一视角,探索中国特色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路径和方法,开拓数字文化事业发展的新空间就目前来说,应该是一个创新的课题研究方向;同时从数字文化多元化地方治理的角度切入来研究数字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并对现代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4 数字文化事业治理的现状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文件,都对数字文化事业建设进行了论述,并对数字文化事业予以高度关注.从政策上为这一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反映了国家的重视,数字文化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和现实景观.

4.1 项目工程全力推进

已开展的一些文化惠民工程,通过跨界整合各文化服务机构及广电、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数字资源,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推进移动数字阅读,打造出了公共数字文化惠民的服务品牌.如杭州市文化馆依托“杭州群文网”网站开展网上数字文化服务;国内第一家“数字文化馆”的重庆北碚区文化馆采取集合成文化馆数字化新媒体的服务方式,为公众提供各类相关知识信息服务;上海市东方社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展了社区文化指导员的派送和管理工作;四川省成都市文化馆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首个“数字化全景式艺术体验平台”的建设工作,成为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首批项目之一;作为“数字文化家园”的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以及利用“云计算”建设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体系的“城市公共文化云”;浙江省的“浙江文化通”通过手机、iPad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为公众提供搜索和阅读数字信息资源服务,提升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内蒙古的“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的实施,让优秀的文化资源走进蒙古包,走进农区百姓家,实现了由过去的“点线服务方式”向“网面服务方式”的根本转变.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的项目工程建设将被纳入,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内涵将会更加丰富实用.

4.2 管理与服务双向并重

一些地区如成都郫县实践的创新突出体现在服务与管理并重,实现了全天候监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提高了管理效能.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两大模块的整合,通过公共文化智能服务与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有效实现了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丰富供给并对公众的文化需求进行收集反馈,及时调配优质资源.成都市也在借鉴郫县试点的启示经验,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传播手段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借助智能联动管理平台、实现全视域虚拟体验、全方位方便接入,展开跨网络、跨终端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与管理服务,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方便地融入到寻常百姓生活之中.

4.3 科技融合技术创新

一些城市如在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探索建设的“数字文化生活体验馆”以及宁波举办的艺术博览会,精心策划展示的如数字文化互动墙、名人馆时光隧道等各种各样的数字文化点播、浏览和互动体验等项目,内蒙古包头的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江苏省苏州市“掌上苏图”,内蒙古图书馆的“彩云服务——我阅读、你买单”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系统的应用,浙江省嘉兴市“文化有约”和上海市嘉定区“公共文化服务云”,江苏省张家港市的“24小时图书驿站”,浙江省海盐县开发公共文化设施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等等,这些数字化新手段被广泛应用到各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后带来了种种吸引公众的效果,以及和微信也提供着各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为用户带来丰富全新的体验.这些方式创新和效能突进的服务形式,已成为带动服务效能提升的神兵利器,真正能够从公众的数字文化需求出发,把先进科技的应用与跨越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效能真正紧密融合起来.

5 构建我国数字文化事业治理的内容体系

数字文化事业内容体系的构建是数字文化事业的核心与重点[5],究竟什么样的数字内容可以成为该服务体系的内容,什么样的内容可以通过该体系进行广泛传播,笔者认为,作为数字文化事业的主要提供者和组织者的各文化服务机构,应着重构建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广大公众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文化事业服务体系.

5.1 网络设施与平台水平

数字文化事业的服务设施除了相关通信网络、广电网络技术设施、一些实体场所型文化设施、图书戏剧等内容设施外,还要有新建和改造的信息化设施、网络基础设施,用以保证数字文化空间内容与服务传输的畅通,以及技术支撑的软件设施所对应的基础性平台、应用系统平台和管理平台.通过提升高科技、数字化技术装备水平,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多样化创新服务模式相互融合,提高网络覆盖率,打造基于内容应用云的数字化平台,创建新媒体移动服务平台,扩大全社会覆盖服务面和重要影响力,以满足和及时响应广大公众对数字文化资源与服务的需求,为数字文化事业全方位建设与服务提供平台保障.

5.2 资源空间精准创造

(1)建立跨库异构资源整合平台.充分重视和尊重公众自由提供内容、用户创造资源、自创内容的平台,在创建丰富实用的数字资源平台和跨界合作服务上寻求新的资源整合;注重开发新型的核心数字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揭示和利用资源;建立数字文化信息资源库群的内容集成[6],整合完善已有的数字交互空间服务项目和构建智能化文化服务空间,通过研发各类App,实现跨系统跨领域平台的应用和服务;在全新的网络信息渠道平台上,为广大公众提供高品质、多元化的公共数字文化产品与服务.

(2)数字内容产品的组织策划和运作.在产品主题方面要注重特色与专题资源库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力争实现数字文化资源无障碍共建共享;在产品类型方面要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互动以及个性化需求意愿趋势,结合新媒体新技术,建设开发吸引公众的优质产品,实现自助体验式服务的精细化、多元化、分众化的理念、消费、传播趋势;在基本内容和服务标准化的基础上,注重区域文化服务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彰显地域特色,实现数字资源和服务需求的有效对接.

(3)用数字空间内容理念打造数字文化产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内容涉及面广,是当前社会发展阶段政府、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公众可以承担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与所有公众数字文化需求精准对接的部分[7].创新数字文化服务形态,打造数字文化服务空间,汇聚优势力量,向公众提供具有思想引领、艺术提升、社会交往的数字文化交互体验服务品牌空间.

5.3 创新传播服务与推广

(1)创新用户需求网站重构.提供包括用户评论、博客等参与和互动功能,创新网上培训模式、对移动视频服务品牌、技术研发服务项目进行合理组织和内容呈现,并提供数字资源订阅服务、视频分享服务、网络社区等互动性服务,进行合理分配、统一调度数字资源,进一步提高网络带宽的使用效率和利用率,实现优质数字文化资源对用户服务能力的高效提升.

(2)合理使用发布与服务终端.设立文化服务机构的信息发布与交流平台,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的集聚整合、海量存储、共建共享、有序组织、快速查找等信息查询方式,结合门户网站、博客、掘客、播客、微博、微视频、社交网络(SNS)、群、微信等网络媒介方式,方便有效地与公众互动,使得每个公民都可以自主地上网搜寻或发布信息,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使普通公众有能力获得生产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自主权.

(3)高效利用云计算的协同服务.目前,随着互联网服务能力与管理能力的提升,基于云计算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确保了数字文化资源的有效传递,在构建支持多渠道、服务对象和全覆盖的数字文化服务综合平台上,丰富和提升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范畴与能力.

(4)注重和加强营销与推广.充分利用专业化的品牌营销与推广,调查预测公众信息需求,明确用户自身所需内容与服务.充分利用搜索引擎、微博、SNS、群、微信等进行全方位推广,不断加强网站在资源推荐、用户互动等功能方面的设计,加强手机、数字电视、平板电脑等的移动互联,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甚至是车载GPS、移动电视、机场车站广场码头等的宣传大屏等多终端的用户信息推送.

5.4 优质产品供给能力

(1)重视政策资金保障.国家和地方层面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和建设性行动纲领,在宏观上进行正确地引导.数字文化事业的顺利开展同样需要明确服务产品供给与生产制度、各级各类参与部门组织的职责与分工、数字文化事业的总体分类与服务标准等相应制度和法律,同时还要明确并用法律契约关系规定公民数字文化权利与责任等,从制度和法理上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环境,奠定数字文化事业管理与服务的基础.

(2)注重管理运行保障.数字文化事业服务体系可考虑建立一个统一的垂直管理机构与机制[8],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构建数字文化事业服务运行机制,形成一个组织合力和组织优势,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数字资源更方便的展示给公众,增加公众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途径,培养公众的使用习惯,并由此赢得大量的公共群体.这可以在时间、空间上缩短公众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距离,实现需求导向的服务“生产—供给”新模式,逐步扩大社会参与力量,使分工更加明确.同时需要合理规划和布局,调动社会力量,努力建立标准和规范.建立数字文化事业统一管理机构,以数字内容建设为根本,进一步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并开展可持续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与服务.

(3)加强科研保障建设.应开展数字文化事业的统筹规划和总体设计研究,吸引高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行业聚合跨界人才,支持建立数字文化事业的相关研究基地.部分开发和创建项目,也采取外包的形式,即“政府购买服务”让更专业的社会力量来加入到建设工作中来.不断丰富和完善数字文化事业理论,更好地营造出新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空间,以推动数字文化事业建设和实践为导向的系统性研究和多样化探索的实现.

5.5 加强数字版权法制教育

加强数字版权法制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公众的共识.数字版权法制教育内容的客体有数字文字作品、数字图像作品、数字音乐作品、数字应用程序四个类型,并根据其特性进行划分,即创作、运用、保护与管理四个阶段,从而形成“四位一体”的数字版权法制教育内容构架[9].数字版权与数字文化事业发展本身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良好的数字文化事业发展得益于数字版权的支持,健康的数字版权制度不仅可以支持数字文化事业发展,还可以维护数字版权人的正常权益,让数字版权使用者达到自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曹爱军,杨平. 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6.

[2] 钟晶晶,韩超. 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分析[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5):1-5.

[3] 胡洁,邵燕. 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7):1-4,17.

[4] 胡唐明,郑建明. 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内涵、现状与体系研究[J]. 图书情报知识,2013(6):32-38.

[5] 胡唐明. 基于公共产品视角的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运行机制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12(2):1-4,13.

[6] 方标军,吴政,祁刚.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组织建设研究[J]. 新世纪图书馆,2013(11):3-5.

[7] 王世伟. 公共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多维度思考[J]. 图书馆杂志,2014(8):4-10;64.

[8] 罗江华.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教化功能与实效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3.

[9] 刘国龙. 数字版权文化与法制教育研究 [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王涛,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研究馆员;郑建明,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收稿日期 2015-06-10

(责任编辑:刘洪)

数字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参考文献后面的数字是什么意思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本文汇总,该文是一篇关于经典数字文化专业范文可作为文化事业和内涵和治理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数字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