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马克思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与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哲学旨归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马克思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01

《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哲学旨归》

该文是有关马克思论文写作技巧范文跟马克思和概念和资本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从哲学层面解读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是准确把握其思想精髓的关键.透过主客关系的不同视域来看,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有着三重哲学内涵: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的生产关系;资本还与劳动实践密切相关.这三重哲学内涵分别对应着三个维度的理论诉求,马克思借助对资本概念的深入解剖,建立了三条严密的逻辑论证链,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目的并表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因此,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哲学旨归在于:首先,通过对资本中对立与统一矛盾关系的辩证考察,完成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其次,通过对资本的唯物史观分析,完成对资本主义正义性的批判;最后,通过对资本蕴含的人本思想进行阐发,实现对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不懈探求.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正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2-0052-06

基金项目:中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项目(201606210220)的重要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雨濠(1989-),男,河南镇平人,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国家公派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运作方式和经济运行规律进行揭示是马克思资本概念的经济学要义,庞巴维克、萨缪尔森以及新近的经济学家皮凯蒂等人都侧重于从经济学维度解读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但这种做法由于未能关切到马克思"资本"背后的本真诉求而产生了各种谬误①.正如日本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广松涉所指出的,诸多对马克思的误解都是"世间所谓经济学家的马克思的解释由于忽视哲学的基础而产生的浅见"[1]225,可见从哲学层面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是其他视角解读的基础,因此显得更为重要.马克思凭借对资本概念的哲学分析完成了何种理论任务?表达了哪些核心主旨?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即是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哲学旨归所在.就此进行阐述,将有助于进一步领悟马克思思想的精髓,并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永恒的生命力与鲜活的时代意义.

一、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哲学内涵

解读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哲学内涵是诠释其资本概念哲学旨归的前提,与资本的经济学内涵不同,马克思赋予了"资本"更为生动和深刻的哲学内涵.马克思之前的国民经济学家大多将资本概念理解为货币或投入生产后取得利润的各种不同形态的财富,如李嘉图就认为"资本是国家财富中用于生产的部分,其中包括实现劳动所必需的食物、衣服、工具、原材料和机器等"[2]78,这从经济学角度将资本定义成了纯粹的"物"(dasDing)②.马克思则批判性地吸收了国民经济学家的部分思想,在斯密、萨伊、李嘉图等人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资本理论,并赋予了资本概念经济学意义之外三重哲学内涵.资本概念的这三重哲学内涵,从认识论来看,主要来自马克思对主客关系的深入分析;从方法论而言,则主要体现了马克思对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综合运用.

第一,从客体与客体的关系出发,即从物与物的关系来看,资本是一种运动,这是对资本的辩证理解.考茨基就持有类似观点,他指出"一切货币,一切商品,并不一定是资本,只有他们在作一定的运动之时,方才成为资本"[3]49,所以"资本是历史的产物"[3]49.因此,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时,必须辩证地看待资本概念中作为客体的物与物之间彼此流动转化的关系.资本不是固定的货币,不是固定的生产资料,也不是某种特定的商品,资本是所有这些物质形态的循环运动.无论是"商品-货币-商品(W-G-W)"的流通过程,还是"货币-商品-货币(G-W-G)"的流通过程,都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是一种运动.如果只把资本当作一种"静态物"去理解,必定无法准确把握其根本的哲学内涵.因此,需要从抽象与具体、特殊与普遍、活动形式与固定形态、社会性与历史性辩证统一的角度来解读资本概念,可以说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是辩证法意义上思维具体与思维抽象的合题.

第二,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出发,即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资本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的生产关系,这是对资本概念的唯物史观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概括性地指出,"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4]878,无论是社会的生产关系,还是历史的生产关系,都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关系的历史性展开.当马克思对资本的讨论涉及主体与主体的生产关系时,必然涉及到作为主体的人在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的所有权关系、地位关系以及分配关系,而对所有这些关系的分析,又势必指向对资本主义制度正义与否的拷问.另一方面,指出资本是作为主体的人的社会和历史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这一哲学意义上的解读使其剥削理论与剩余价值学说得以可能,这也正是马克思能够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批判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实际上已经蕴含在其资本概念的哲学内涵之中了.

第三,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出发,即从人与物的关系来看,资本的本质还与劳动范畴密切相关,这是对资本概念基于认识论实践观的考察.早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便使用"劳动"这一概念来诠释资本的本质.他指出"资本是积蓄的劳动"[5]22,同时又认为资本是"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5]21.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劳动二重性将劳动价值论科学化后,他更进一步强调了劳动与资本流通过程中商品形态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产生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说明了主体的人对客体的物的具体改造形式;另一方面,抽象劳动又是价值的源泉,"交换价值是表示消耗在物上的劳动的一定社会方式"[4]100,这说明了主体对客体作用的抽象无差别性,二者都属于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范畴.但是马克思通过"拜物教"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异化逻辑导致了主客体关系的彻底颠倒,资本概念中物的客体性转变为主体性,而人却从主体沦为客体性存在.可见,马克思对资本与劳动关系讨论的实质在于充分揭示资本概念中人与物的真实关系,为资本从对物与物关系的呈现跃变到对人与人关系的呈现补充中介环节,并将资本中颠倒的主客关系重新匡正.

总体而言,通过对马克思资本概念三重哲学内涵的梳理,不难看出其哲学旨归的基本要点:以"客体-客体"关系审视资本时,马克思揭示的是资本物质形态的变化运动,并将矛头指向资本逻辑自身的内部矛盾;以"主体-主体"关系审视资本时,马克思揭示的是资本背后人与人的关系,并将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彻头彻尾的非正义性;以"主体-客体"关系审视资本时,马克思揭示的是资本中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物的关系,并将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自由的禁锢和全面发展的压制.

二、马克思通过资本概念完成对资本逻辑的有力批判

马克思指出资本在不同的生产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物质形态,从商品逻辑、货币逻辑必然延伸至资本逻辑,资本逻辑的核心在于资本企图通过自身的力量实现彻底的普遍化,它如同"普照的光"试图覆盖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与自身的迅速扩张.其中,资本在不同的社会生产部门和不同的生产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物质形态,这为资本逻辑得以在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作用提供了可能性.在各种表现形式中,资本可以被概括成一种客观的存在物,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客体力量,资本逻辑的这种普遍化力量正是来自于"作为资本所共有的规定,或者说是使任何一定量的价值成为资本的那种规定"[6]440.资本正是凭借其贯穿于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各种不同的物质形式将一切都裹挟于资本逻辑之中,并按照它自身的形象实现不断增值,最终创造出一个完全从属于资本的世界.

马克思引入了辩证法这一哲学方法对资本概念进行分析后,将资本解读为一种运动,一方面对资本逻辑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另一方面也辩证地指出了资本逻辑自身存在的巨大矛盾.马克思对辩证法的吸收最早可以追溯到《巴黎手稿》中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5]94部分,当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后,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与国民经济学家们的资本理论有了质的区别.正如阿尔都塞所指出的:"古典经济学家用于对象的方法实际上不过是形而上学的,相反,马克思的方法是辩证的.因此,一切问题就在于辩证法."[7]无论是从劳动、价值,还是从货币、商品等角度出发,都只是从资本物质形态的一个侧面来进行诠释,而资本自身扩张的逻辑是在资本各个形态多次循环运动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马克思辩证地认为既不能只从资本的某一具体的特殊形式去把握,将其视作特定的某种形态来片面化研究;也不能完全只从纯粹的抽象概括出发,脱离资本不同时期的具体且实在的表现形式来进行探讨,"必须把资本在某一点上表现出来的一定形式固定下来,否则就会发生混乱."[6]270通过对资本这种一般性与特殊性结合的辩证考察,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必然呈现出来.

马克思通过辩证法意识到每一种资本都是对"抽象特殊性的肯定或否定"[6]440,资本并非单一孤立的客观形式,而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辩证法让马克思跳出了形而上学式的片面理解范式,他看到了资本在追求自身成为普遍性的支配力量时,资本逻辑存在着抽象与具体的二重性;同时资本在追求自身的增值与扩张时,资本逻辑存在着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与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的二重性.资本逻辑的二重性又必然带来自身内部的对立紧张,必然带来资本扩张的悖论.所以,马克思指出资本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6]405.资本逻辑通过借助资本在不同时期、不同生产部门的各种表现形态来实现其普遍化的目标,欲将一切都卷入自己的价值增值与扩张逻辑之内.然而,也正是资本的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发展导致了资本逻辑不可调和的巨大内在矛盾.可见,从"物与物"的关系来看,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哲学旨归在于,通过辩证地考察资本逻辑中对立与统一的矛盾关系,完成了对资本逻辑的有力批判.

三、马克思通过资本概念完成对资本主义正义性的深刻批判

罗伯特·塔克于上世纪70年代率先抛出了"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公平的、公正的和公道的"[8]的观点,艾伦·伍德紧随其后也从"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相适应即是正义"的观点出发为资本主义的正义性进行辩护,他们的讨论引发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与争议,并形成了关于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塔克-伍德问题".然而实际上,与他们的结论恰恰相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正义性提出了非常深刻的批判,塔克和伍德对马克思的刻意曲解或误解,很大程度在于他们没有认真去对待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哲学内涵及其旨归.毋庸置疑,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其最为重要的成果,其中,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正义性的批判都是其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马克思从作为主体的人与人关系的视角来审视资本时,他提出了资本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的生产关系的观点.一方面,马克思指出了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被资本掩盖下的人与人不平等的社会关系,这集中体现在剥削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中.当劳动力成为商品后,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榨取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和劳动产品,所以"有剩余价值才能成为资本"[4]180.马克思以"圣父"和"圣子"的相互生成为喻揭示了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内在关联性,并指出了资本主义不平等关系的根源在于资本家凭借资本对工人进行隐秘剥削与压迫;另一方面,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内在包含着由资本逻辑所造成的不公平的社会分配方式.马克思通过对韦克菲尔德资本理论的批判,强调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本身只是财产而不是资本,只有当非正义的分配使得它们充当了剥削和统治工人的条件时,历史性的社会生产关系才使得这些生产、生活资料的纯粹物转变为资本.无论是涉及到剥削不平等关系的讨论,还是涉及到生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分配关系的讨论,唯物史观都成为了马克思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哲学分析方法.

首先,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的分析,从"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出发,以剩余价值学说和剥削理论对资本造成的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进行批判.马克思第一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概念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其中,他详尽描述了资本的变迁史,并明确了以资本历史形态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与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分期.他指出,进入近代,"等级资本"摆脱了中世纪行会束缚成为"现代意义上的资本"[9]以后,才算真正进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范围.剩余价值学说和剥削理论都是对"现代意义上的资本"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对资本积累过程的研究.剩余价值学说之所以得以成立,其根本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诞生.作为资本家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唯一的来源只可能是资本家对工人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剥削,这是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非正义性的一个重要论证.然而一些国民经济学家则企图绕开剥削关系为剩余价值寻找正义的来源,进而为资本主义进行正义性辩护.譬如,萨伊认为价值就能够产生出剩余价值,这样就不存在所谓的人与人的剥削关系了.马克思对此批评道:"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庸俗的让·巴·萨伊的荒诞无稽了:他想从生产资料(土地、工具、皮革等等)的使用价值在劳动过程中所提供的´生产服务´,引出剩余价值(利息、利润、地租)."[4]239马克思认为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只可能来自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资本家通过这种剥削不断地占有剩余价值,在资本循环的过程中实现资本的积累,资本主义正是如此开启了"滚雪球式"的发展.因此,只要资本逻辑存在,只要对工人的剥削没有消失,无论资本家采取何种隐秘的方式,资本主义都不可能有任何正义可言.

其次,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的分析,从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出发,以分配方式的不公平对资本主义正义性进行批判.资本积累指的是资本的现在进行时,即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获得剩余价值并积累资本的过程;而资本的原始积累则截然不同,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资本的过去时,是"准资本"之所以成为资本的逻辑起点,也是资本主义诞生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分配的不公平不只是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对剩余产品的占有,正如罗默回应"塔克-伍德问题"诘难时所指出的,资本主义不公正的来源还应该追溯到资本主义生产之前的"财产的初始分配的不平等"[10]65,这一时期即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即使是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资本也绝不是正义的产物,资本的"原罪"来自于作为"准资本家"的主体对作为"准工人"的主体进行的的暴力掠夺.他讽刺了那种认为资本家的原始积累来自勤俭节约美德的荒谬论调:"梯也尔先生为了替所有权辩护……大家知道,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温和的政治经济学中,从来就是田园诗占统治地位.正义和´劳动´自古以来就是唯一的致富手段……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4]821,这种暴力掠夺不可能有所谓的正义可言.也正因如此,马克思才认为资本主义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4]871.可见,从人与人关系的视域来看,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哲学旨归在于,通过唯物史观的运用,从资本积累和原始积累两个过程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正义性的深刻批判.

四、马克思通过资本概念实现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

马克思通过资本概念的哲学诠释,不仅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还呈现出对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这主要体现在对资本概念第三重哲学内涵的解读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与劳动关系的解读揭示了"商品拜物教"中被资本所颠倒的主客关系,进而披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形成的异化的资本力量对人的奴役与压迫,其根本的哲学旨归在于追求对人的自由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最终解决.

一方面,理解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理解"商品拜物教"中主客体关系颠倒的关键,这也与马克思早期的异化逻辑有着密切联系.商品本身是人的劳动产物,是从属于人的客体性存在.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商品成为了独立于人而存在的"虚幻的主体",人格与社会关系在商品中的凝结反而成为了物的固有性质.资本的"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4]89.由此可见,资本中的"拜物教"颠倒了人与物的主客关系,马克思这样总结道,"拜物教把物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社会的经济的性质,变为一种自然的、由这些物的物质本性产生的性质"[11],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反而成为了物的自然属性.而早在《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就通过"异化劳动"概念对这种颠倒关系进行了初次阐述,因此"拜物教"与劳动概念是紧密相关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4]90.所以,理解"商品拜物教"中主体的人如何沦为客体的关键在于对资本与劳动二者关系的理解.当马克思在"积蓄的劳动"之外指出资本还是对他人劳动产品的所有权时,实际上这已经为异化逻辑提供了前提条件,资本所表现出的这种劳动所有权的转变带来了"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规定:"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5]52,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了,进而又导致了劳动者与劳动行为、人与人的类本质、人同人三种异化关系.因此,可以说是劳动的异化造成了资本中主客体关系颠倒.

另一方面,"商品拜物教"思想中对资本和劳动关系的讨论还揭示了作为主体的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丧失自由本质的过程."商品拜物教"与"异化劳动"内在逻辑是一致的,都是以劳动概念为讨论的核心,并且都通过劳动充当了人与物关系的中介.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中指出了人的类本质是一种自由的本质,然而异化劳动却把人的"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5]58.同样地,在资本逻辑中,资本的表现形式从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产品变为属于他者的劳动产品,进而又逐渐发展成一种排斥主体甚至压制主体的外在力量:"人通过劳动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也可以看成是外化和异化,因为劳动产品一旦离开了劳动者,它们就会以某种外在的、异己形式同劳动者本人或其他人相对立"[12],这种对立的本质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劳动者自由的丧失,某种意义上资本家的自由也丧失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由于资本家能够凭借资本的力量进行劳动力的购买而失去自由,而资本家也由于资本成为外在独立的力量、成为"拜物教"中的"上帝",而沦为资本的附庸,于是作为主体的人全部成为了资本的奴隶.所以,"商品拜物教"的出现实际上是主体与主体真实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4]89,而马克思欲实现的就是要把作为主体的人从这种虚幻形式或者说资本力量的压制与奴役中解放出来,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人本关怀的人道主义思想.

可见,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从未缺少对人的终极关怀,因此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时,必须看到资本背后所呈现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自由的丧失以及实现人的最终解放的内生动力.资本是物像③,是凝结了人格的不同形态的劳动产品(商品、货币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以劳动为中介虽然实现了物与人联结,但同时也带来了异化,劳动者自由的丧失以及资本对所有人的压制与奴役正是异化逻辑的必然结果.但是,在马克思看来,由独立的资本力量所造成的种种不可调和的对立与矛盾却又能成为促使人类走向"自由王国"的动力来源.可见,在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中,作为主体的"人"从未真正缺席和离场.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定义资本概念时却抛开了资本中的主体--人的因素,完全从非人力资本的经济学角度阐释资本概念:"资本指的是能够划分所有权、可在市场中交换的非人力资产的总和"[13],这种纯经济学意义上的诠释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时是远远不够的,"人"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灵魂,研究资本概念时缺失"人"的视角将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哲学旨归与价值诉求.所以,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是围绕着人这一主体性存在展开的,当资本逻辑造成了人与物关系的颠倒,造成了人沦为失去自由本质被压迫的存在者时,他通过对资本与劳动实践关系的分析试图重新把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重新把颠倒了的主客体关系纠正,让人重新成为自己自由本质的主宰.

众所周知,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自由人联合体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完"商品拜物教"以及资本与劳动关系后,再次提出了这一设想,这是他通过对资本概念的解剖呈现出的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4]96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劳动不再是对人的压迫,而是一种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这种情况下,不再存在作为资本家剥削工具和剥削手段的资本,因为"生产资料是公共的",资本所代表的那种历史的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彻底瓦解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摆脱了乌托邦式的空想.这种自由全面发展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彻底和解,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同步、全面发展.可见,马克思通过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全面剖析,揭示了实践劳动作为人与物、人与自然界联系中介的重要意义,将资本的"商品拜物教"中颠倒的主客体重新颠倒了回来,并试图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全面批判来消灭资本对人的束缚.因此,马克思的资本概念的哲学旨归还在于,通过资本概念中的人本关怀,实现对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探求.

注释:

①庞巴维克和萨缪尔森以"劳动价值论的终结"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进行批判,托马斯·皮凯蒂虽然一定程度认可马克思的研究卓有成效,但是他仍然从"没有做到挖掘全部可利用资源"的角度批评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过时了.这些西方经济学家总是以新的经济数据或素材来指责马克思错了或者过时了,未能从哲学维度解读马克思资本概念的深刻含义是他们产生谬误的主要原因.

②德语,源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dasDingansich"(物自体、物自身或自在之物),"Ding"意为"物、自然物、纯粹物",区别于意为"物象"的"Sache"一词.前者强调纯粹的物、无人格凝结于其中,由此衍生出物化等词;后者则指具有了属人特征与纠缠关系的物象与事情,衍生出物象化等词.马克思对两词的区别使用详细参见《资本论》第三卷.

③物象和物象化是以广松涉为代表的日本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解读的独特概念与逻辑思路,物象即凝结了人格的物,具体可参见广松涉《资本论的哲学》第220-224页、第395-428页.

参考文献:

[1]广松涉.资本论的哲学[M].邓习议,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彼罗·斯拉法.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1卷)[M].郭大力,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考茨基.《资本论》解说[M].戴季陶,胡汉民,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阿尔都塞.读《资本论》[M].李其庆,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93.

[8]罗伯特·查尔斯·塔克.马克思主义革命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

[9]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3.

[10]约翰·E.罗默.在自由中丧失[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3.

[11]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51.

[12]韩立新.《巴黎手稿》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51.

[13]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巴曙松,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46.

【责任编辑:张晓妍】

马克思论文参考资料:

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哲学论文

综上而言: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和概念和资本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马克思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马克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