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道德教育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和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教和育分离现象审思类论文范文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道德教育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11

《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教和育分离现象审思》

该文是关于道德教育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和道德教育和中教和分离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安文华 田夏彪

(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摘 要]树人先育德,德正人才昌.道德教育旨在提升个体生命质量、促进社会发展,但是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凸显不足.由于道德教育课程“纯理化”、管理“实效化”、认知“狭窄化”,从而造成道德教育内容偏于知识化、方法倾于灌输式、过程流于间断性、评价倚重于量化,出现道德教育中“教”与“育”分离现象.为此提出对策:倡导回归生活化的道德教育理念;采取体验式和活动化的德育课堂;构建以生为本的中小学校园文化;设立系统性的道德教育评价机制.

[关键词] 中小学;道德教育;“教”与“育”分离

[中图分类号】C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6120( 2017) 08 - 0017 - 05

学校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德”居于教育的首位,“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德行是做人之根本.然而当前中小学虽然一直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表面上其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道德教育实效性低、学生知行脱节现象仍然存在,诸多原因导致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教”与“育”分离.只有“教”而缺少“育”,培养出未的人只不过是缺乏情感的知识机器;只有“育”而缺乏“教”,培养出来的人也只是社会的“残次品”.要使人真正为人,就要将“教”和“育”统一起来,培养有德行的社会人.

一、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教”与“育”分离的表现

有学者称现代道德教育像是“拄着拐杖前进”‘¨,它之所以发展不平衡是因为其“教”与“育”分离,学生习得的道德知识与自身的道德素养失衡,知识化的道德教育内容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很难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行为,因此也就无法更好地促进学生德行的发展.

(一)道德教育内容偏于知识化

道德教育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与实践活动相融合,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学习道德才能够更好地指导生活,真正地将知识学习与品德素养及行为习惯统一起来,促进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而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务虚”不“务实”,形式主义较为严重.一方面,道德教育的内容偏重知识化、理论化,所教授的道德知识也太过抽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制度化道德教育知识像冰冷的宣传标语、精神口号一样,很难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养,无法更好地解决学生所面临的现实困惑.另一方面,当前中小学校虽然大力倡导道德教育,但多数道德教育活动实际上流于形式,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检查结束活动也就终止,这种形式化的道德教育活动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对学生产生良好的道德影响.

(二)道德教育方法倾向于灌输式

道德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德行发展,进行道德知识学习是育德的手段,将知识内化为学生品德素养才是育德的目的.然而大多数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课程都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学科化、知识化的道德教育内容枯燥乏味,教师采取说教式教学将一些抽象化的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这一教学过程只是使学生明白“我们应该做什么”,并没有将它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品行.真正的道德教育是要让学生明白“我们应该怎么做”,使学生潜意识里用道德规范自觉地约束自己.“说教式和灌输式的德育课堂不尊重儿童,不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必然导致德育效果低下.”乜1说教式的道德教育没有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反映学生的根本诉求,一味地灌输和严格管理犹如枷锁,禁锢了学生的品德发展.

(三)道德教育过程流于间断性

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培养个体知、情、信、意、行统一的过程,学生德行的发展需要漫长的过程,简短的道德教育课程及间断性道德影响对学生德行发展很难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当前中小学通常按照课程标准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将其知识内容划分特定的时间进行专门授受,使课程存在间歇性,“这种问歇性的课程特点几乎不足以给儿童留下任何深刻或持久的印记,而没有这些印记,儿童就不能从道德文化中获得任何东西”[3]123.同时,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思想品德课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处于从属地位,很难受到教师及其管理人员的重视,即使偶尔有走马观花式的道德教育活动,它也可能是学校教学计划安排和上级领导检查的结果,所以像这种不定时的、间断的道德教育活动很难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道德教育评价倚重于量化

道德教育评价应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要“量质”结合.评价一个学生是针对于体发展而言的,然而大多数教师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主要是看学生综合成绩的高低,忽视学生德行的发展,所以使得教师注重语文、数学、英语课程的学习,进而对于道德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注重学生德育成绩的提升,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受应试教育制度和考评制度弊端的影响,人们往往只注重分数高低,忽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学生成为了考试机器,思想品德教师为了高分而教,学生为了高分而学,知识化、应试化的道德教育只注重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却漠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这样培育起来的学生很难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他们很难将抽象的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使得知、情、行脱节.

二、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教”与“育”分离的影响因素

当前的中小学道德教育未将“育德”的目标逐一落到实处,更多的是形式化的活动,“教”与“育”并没有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就容易偏离道德教育的目标.

(一)德育课程“纯理化”,教学实践脱离生活

道德教育是要从生活中出发,在生活中学习并回归到生活中去,正如高德胜教授所说:“社会生活是其坚实有力的双腿,但现代德育却偏偏拄着知识、思维、管理这些并不称手的拐杖行走,难怪其步履蹒跚而又艰难.”首先,由于制度化的道德教育课程按一定学科逻辑体系组织,将原本存在于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抽象化,使得德育课程内容知识化、纯理化,道德教育过程逐渐成为知识学习的过程,抽象化的道德知识不仅增大学生理解难度,而且很难调动学生学习道德的兴趣.其次,课程的“纯理化”也使得教师的教学实践偏重于形式化的实践过程,并未真正“以学生为本”去进行道德教育,教学实践与学生实际生活分离,从而导致育人的难度加大.“人的德行发展与智性发展有着本质的不同: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却不能与社会生活隔离去学习道德.”[41因此,道德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儿童的日常生活,也容易造成“教”与“育”难以统一.

(二)德育管理“实效化”,教育实践滞于课堂

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持久和协同的教育活动,提升个体道德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和某一学科就能完成的,这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和协同教育的过程.一方面,由于对儿童进行道德培养在短期内是很难看到效果的,并且道德教育所想要产生的效果是难以量化的,所以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想快速达到育德的效果,只能在“教”方面多下工夫,把道德知识以多样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以期望学生将所掌握的道德文化内化为道德行为,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多数教师为了能够更快地出成果,就会更偏向于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教授而不重视学生德行的生成,更注重学生德育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德行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应试教育规念根深蒂固,喜欢以成绩论英雄,不光是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成绩,甚至是思想品德教师的年度考评也和学生考试成绩挂钩,这就导致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班级排名,偏重道德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正确引导和德育素养的提升,从而无法达到真正育人的目的.

(三)德育认知“狭窄化”,教学实践囿于文本

道德教育注重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学习道德知识最终要回归学生生活中指导学生实践,然而多数人容易将道德教育归类到学校开设的相关道德课程当中.虽然学校中的思想品德课程、道德活动等是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品德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单单靠道德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由于教师对道德教育认识不足,容易将其内容局限于课本,通过“教教材”来灌输道德知识,而并未深入理解教材,不能更好地“用教材教”,对课文内容扩充不足,这就容易忽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班级管理省时省力等因素考虑,很少对道德教育内容扩展开来去安排学生进行校内外相结合的道德实践活动,学生基本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专题活动来习得道德知识,少实践多理论,未将教学与学生实践、学生生活相结合,就雉以调动学生学习道德的兴趣,从而造成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

三、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教”与“育”统一的应对策略

道德教育目的在于“育德”,道德教育中“教”与“育”关系分离,使得道德教育所要培养有德行的人的目标难以实现.如何将“教”与“育”关系走向统一,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在此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一)倡导和践行回归生活化的道德教育理念

道德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在道德中构建美好生活.首先,道德教育应该贯穿到学生的整体生活中,学校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的同时,也要将它和其他学科课程关联起来,将道德知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中,通过对各科课程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将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师应积极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如通过网络搜集一些有关道德教育的影片或题材,来充实和丰富课本内容,因为课程所传授的知识大多是加工的、抽象化的知识,教师若在教学过程中将道德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这只会让学生学到“与道德无关的、对行为没有影响的观念和片段知识”[5 ]143 - 144,难以让学生生成道德观念.最后,学校应加强家校合作,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因为“儿童品德的形成是在儿童整体生活中实现的,学校生活不能单独承担培养儿童品德的任务”,所以家校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家校互访活动或建立家校微信公众平台等,使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尽量使家校道德教育影响保持一致,这才有助于学生知、情、行统一.

(二)采取体验式和活动化的道德教育课堂 道德教育是发展学生道德认知、陶冶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于一体的教育活动,应该将其教学内容融人到学生的活动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构建道德知识,正如鲁洁教授所认为的“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是引导生活的建构”[7],若脱离社会、撇开生活去谈道德,则是无用的.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道德情感体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将学与用相融合.如进行感恩教育时,可以让家长融人进来,开展亲子活动,或是布置一些爱心家庭作业,进行”感恩”主题演讲等活动,将所学的道德内容运用到学生生活中,更好地指导生活实践.其次,教师应把道德教育从课堂的狭小时空中解放出来,走向活动、融人生活中去.如设立户外道德教育见习基地或开展校外道德教育活动,将学生置身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日常实践中学习道德,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道德的积极性,在生活中学习道德行为,形成道德观念,在道德学习中对美好生活进行构建.将德育课堂丰富化、活跃化,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道德的真谛,寓教于育,真正达到“育德”的目的.

(三)构建以生为本的中小学校园文化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行道德教育要借助于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将道德知识通过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才能对学生产生持久的道德影响.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开辟学习道德的路径.如师生应共同参与建设校园文化,通过改善班风、创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举行学生寝室文化节、评选道德标兵等,通过多样化的德育活动来促使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其次,学校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进行校园道德文明建设.如宣传道德文明标语及知识、树立道德榜样、定期观看爱国主义系列的影片、开展“学雷锋献爱心”和参观革命纪念馆活动等,同时要切合学校实际情况,鼓励师生共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及班级文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道德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道德氛围浓厚的校园里快乐成长,随时随地受到道德文化的熏陶,唤起学生学习道德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体会到其中丰富的道德底蕴.

(四)设立系统性的道德教育评价机制

道德教育评价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设立系统性的道德教育评价机制有助于师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首先,构建“量质”结合的评价内容体系.把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考评机制中,将学生学习成绩与日常言行表现出的道德素养共同作为评价的标准,同时在评价内容上应从过分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转变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学生德行的发展.其次,采取多主体参与的评价过程体系.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结合起来,尤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将自己作为评价主体,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最后,实施发展性评价路径方法.德育评价应该注重德育过程中学生的现实表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正确引导,重在促使学生自身的“成长”.例如使用德育成长记录袋对学生进行德育过程性管理,教师在教授道德理论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道德情境,对学生进行正确道德引导,同时对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或情境测试,并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道德教育论文参考资料:

道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投稿

师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言而总之,本文论述了关于道德教育和中教和分离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道德教育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道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