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发展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与论双簧管 (四)类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发展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3-16

《论双簧管 (四)》

该文是关于发展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跟双簧管和发展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接上期)

十九世纪是双簧管的机械化时代.双簧管指键的出现最初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受建筑装饰风格的影响,另一为扩大音域和便利运指所需.图34所示是具有浓郁巴洛克装饰风格的法国双簧管,制作于1690年,现存德国柏林乐器博物馆.图35和图36是典型的受到建筑装饰风格影响的比较图,现收藏于英国爱丁堡乐器史博物馆.图35显示整支乐器恰似建筑物的立柱,图36所示乐器上节带有明显的装饰性凸圆线脚(这使我们联想起肖姆双簧管的可旋转皮鲁埃特“Pirouette”),与栏杆柱的装饰线如出一辙.图37所示乐器是十八世纪中叶具有洛可可风格的法国双簧管,该乐器右手小指控制的两个键子不仅带有装饰性,更重要的是它们将乐器的最低音由筒音dl扩展到了#cl,而且可以吹出#dl.图38所示乐器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古典式两键和三键双簧管,图38(右)除了右手小指控制的两个指键外(发#dl和#cl音),还多了一个左手小指控制的长杆键,该键将双簧管的低音由#cl进一步向下扩展到cl.这种扩展意义深远,它使双簧管由以d筒音为基音的乐器变成名副其实的C调乐器.

带键双簧管的出现不仅激发了专业作曲家的兴趣,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木管室内乐作品,同时也引导了针对双簧管演奏方面的理论研究.在十八世纪,欧洲出版了一些重要的有关双簧管制作及演奏方法的指导书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者是法国的弗里亮·庞斯恩(FreillonPoncein,1700年)、J-M.霍特特尔(J.M.Hotteterre,1707年)、德国的艾西尔(Eisel,1737年)、西班牙的明盖特Y伊沃尔(Minguet y Yvol,1754年)等.

随着双簧管演奏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寻求更简便可行的运指方法,而方便运指的核心问题是进一步改良指键结构.在1800年至1825年间,双簧管的管身先后出现了八个键子,同时,两和三键乐器仍然使用到大约1820年后才完全停止生产(英格兰更晚).虽然1800~1825年间的指键改革已明显表露出便利指法、改善音质的倾向,但是,真正解决运指及发音问题却是在1825年之后.前面讲到的八个指键其产生的确切时间现已不可考,各指键产生先后顺序大致如下:

1.首先在两或三键乐器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八度泛音键,这个泛音键能帮助吹奏者在吹奏高音时放松气与嘴的压力,有效地改善了乐器昀发音,特别是高音区.

2.“G闭键,用左手小指控制.同时乐器的第三音孔(A)仍然保留着巴洛克式的双小孔,现在看来,那种保留是毫无必要的,因为双小孔的主要作用是发“G音,既然有了“G闭键,还要双小孔结构何用?

3.“F开键,位于第四(G)与第五(F)音孔之间,用右手小指控制.不言而喻,用右手的小指操作这种处于食指、中指之间的“F常开键是很不方便的,因此,这种结构的乐器1840年即告别了舞台.自1840年起,双簧管和单簧管借鉴了波姆(Boehm)的长笛体系,分别对“F开键作了较为先进的再设计.

4.低音“C闭键,结束了多少年来音程关系不准的难题.在“C闭键出现之前,由于指键结构只能吹出c- dl #dl,吹奏者必须通过放松嘴压与气压的方法将dl音吹低或者用咬紧哨片、加大出气量的方法将cl音吹高来产生类似#cl的音高,可想而知,用那种方法是很难吹准的.

5.F闭键,采用了同时代长笛的十字形交叉结构,开孔于第五音孔(F)和第六音孔(E)之间.

6.9B闭键,开孔于乐器的上节,解决(避免)了交叉运指的不便.

7.高音“C闭键,也开孔于乐器的上节.

8.长杆开键,左手小指控制,按下左手小指,该键关闭盖住喇叭口上的丙个通气孔中的一个,通过这种方法,乐器的音域向下扩展到了B,只是长杆开键的使用率不高,因为在当时,需要吹出低音B的作品不常见.

许多年来,有关键子与手直接接触的叶片的安置处理,在成为标准化之前,一直存在着很多种方法,主要体现在上述4、6、7、8条.在乐器上节,9B由左手拇指或右手食指控制,有时甚至两个一起用;C由右手食指或左手无名指控制;喇叭口上的键子由左手小指或左手拇指控制;低音“C通常由右手小指控制,不过控制方法多种多样,有的乐器这样设计:发#cl音时用右手小指按下键子的叶片可以打开#cl闭键,同时cl音键关闭,而单独关闭cl键时,#cl键却无法打开,这就使得叶片键必须分叉,从而迫使指尖在分叉的叶片键上进行滑动,这种结构的缺点是妨碍了Cl~#Cl的快速运指.如何避免滑动运指,今天仍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里头有很多力学方面的问题.不仅如此,甚至F键上的滚柱以及其他一些杠杆原理在当时都无法一次性解决.不过,十九世纪中期,一些德国乐器改用左手小指控制“C长杆键,在杠杆内部又有一个杠杆可以关闭C键,也就是说,用连环套杆可以在打开“C音键的同时关闭C键,而关闭“C键时C键又会自然打开,这样就基本纠正了手指滑动的缺陷.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对双簧管的要求极高,也许他在晚年知道将有十四音孔及一个泛音键的装备基本完善的双簧管问世,那种乐器自低音b向上可以不使用分叉指法而发出所有的半音.运用那种乐器,一些优秀的演奏家可以通过特殊的指法和嘴唇控制技巧将音向上扩展到f3,少数人甚至能吹到a3.

大约1 825年,维也纳宫庭乐师约瑟夫·塞尔纳(Josef Sellner)发明了一些成对的叶片形键子,制造了十三键双簧管,有力地推动了双簧管的发展进程及演奏技艺.如今,那种维也纳体系的双簧管仍然活跃在奥地利的音乐舞台.也就在塞尔纳发明十三键双簧管的那一时期,双簧管的定调标准具有了一定的灵活性,德国和奥地利的制造商开始提供最好的乐器,那种乐器顶端的插孔允许簧片上下转动调整音准,而且,那种乐器的上节还可以“自由选择”.事实上,“自由选择配节”的方法早在1798年就已有记载,见图39所示.通过选择配节,可以基本解决Pitch(音高标准)问题.图40展示了从两键到十三键双簧管的“进化”情况:a是1755年~1811年两键双簧管;b是1815年法国特里波特(Triebert)十二键简易型双簧管(从2一9键发展而成);e是1857年~18 86年维也纳塞尔纳双簧管.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维也纳的双簧管明显占有优势,法国乐器的指键体系独立发展.巴黎音乐院的萨兰丁( Sallantin)和沃格特(Vogt)两位教授主张使用老式的简易型双簧管,但是他们很多年轻的学生并不那么认为,或许亨利·布罗德(Henri Brod)是第一个持不同看法的学生.布罗德1839年开始大量生产整体结构精美、指键操作方便灵敏的双簧管,可以说,在当时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乐器能与之媲美.他的指键设计新颖,并根据力学的原理进行了较大的改进,比如灵活多变的C和“C的锯齿形叶片,左手食指的半关孔(图41b)等.自那以后,所有制造均采用布罗德的方法,将指键设计得平均而简便.

布罗德最赞赏的乐器是法国特里波特(Triebert)体系的双簧管,那种体系的乐器采用了在当时最受认可的最优秀的构造:内径重整,音色优雅,音准与指键结构又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当时特里波特双簧管可分为六种式样(其实都是有共性的),图41说明了这六种式样的特征.无论是第五种被称之为拇指盘型的式样(图41c)还是第六种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音乐院”型(图41d)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明显的优点.拇指盘型乐器的C孔及9B孔(上节)各有一个能打开的键子以及力量不是很大的弹簧,各自后方均有交接点,9B及C键的尾部在交接处汇合.C键受B圈键制约,一般说来,没有过大的力量B键打不开,而B键打不开,C键也无法打开.bB键由右手食指控制,C键和bB键的尾部受管身背后拇指盘的约束,左手拇指盖上指盘,C键和bB键正常关闭,紧靠音孔,但是右手食指的压力又足以超过弹簧的力量,不管你左手中指怎样压紧B键,C键和bB键总是可以打开.因此,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正统的指法还是简易的松开左手拇指的指法都可以打开bB键和C键,这就为吹奏者提供了更大的方便,当右手指打开键子遇到困难时可以用左手指代替.

第五种式样的指键结构当时没能受到吹奏者应有的重视,原因是当时吹奏者不信任那种依赖弹簧的不同力度、相互对抗的装置.因而,特里波特家族中最具创新意识的弗雷德里克·特里波特(Frederik Triebert)叉对乐器的指键作了重新安排,他彻底废除了拇指盘,利用弹簧的压力改变了上节bB键和C孔的关闭功能,将打开bB键和C键的任务交给了右手食指控制的圈键,即使左手拇指不按拇指盘,C键和bB键交接处下方的力量较大的弹簧照样可以使两个键子处于关闭状态,而一但需要打开,右手食指只要按下圈形键即可(图41d).不过,工作并没停滞,那种式样的双簧管为第六种式样的双簧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很快,特里波特第六种式样的乐器又得以问世.

特里波特1878年死后,在他商行里做了许多年工头的弗朗西丝·洛利(Francois Loree)继续进行试验,不久便生产了一种右手三个手指(食、中、无名指)均可自由操作9 B -C键的乐器(上节),名日A6式.著名的巴黎音乐院教授乔治·吉勒特(Georg Gillet)被洛利的工作感化,于1882年(有的记录是1881年)在自己的班上成功地使用了A6式双簧管,从此以后,法国A6式双簧管又有了别名

音乐院型.

特里波特式双簧管的生产极大地推动了而后仍属于特氏体系的A.M.R.(ApollonMarie-Rose Barret,1804~1879,英国考文花囡&意大利皇家歌剧院双簧管独奏家,也是双簧管设计师与制造商,1862年著有“Complete Method for the Oboe”)式双簧管的进程,双簧管在1860~1870年的10年间在英格兰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它对打开上节bB键和C键的设计博众家之长,既可以运用左手拇指打开键,又可以使用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的任何一个指头去打开音键,这似乎真正展示了音乐院双簧管的优势(见图41e).

双簧管的其他指键(如泛音键等)也设计得非常好,从1850年至今,乐器上两个八度泛音键一直是制造的基础.关于两个八度泛音键的设计,双簧管有两种选型,一种是发e:~“g:音时用左手拇指按第一泛音键,发a:~cs音时用左手食指按第二泛音键(半自动型);另一种是发e2~C3音时无需换指,左手可一直按在泛音键上,两个泛音键可以通过III指(左手无名指)的动作自动交换(全自动型).目前,很多吹奏者还使用一种带有独立第三泛音键的乐器,所谓第三泛音键其实是起辅助作用的泛音键,主要是帮助超吹高音.这种乐器虽然多了一个泛音键,但整体设计却无法脱离“稳定时期”的设计理念,仍然是按照伟大的、全面继承了洛利衣钵的弗尔南德·吉勒特(Fernand Gillet)的路子生产的.

(待续)

发展论文参考资料:

汇总,这篇文章为关于发展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双簧管和发展相关发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