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文化研究学术论文怎么写 和学校文化的文献分析和述评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文化研究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3-21

《学校文化的文献分析和述评》

该文是有关文化研究专科毕业论文范文跟述评和文献和文化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学者聚集学校文化的概念与内涵、诊断与管理、建设与发展三个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队伍等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而适应未来发展的学校文化研究,重点应力促实现研究视角从关注宏观转向聚焦微观,研究方法从理论思辩转向质性研究,研究队伍从单兵作战转向团队协作.

关键词:学校文化;文献分析;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213-03

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当属美国社会学家威拉德·W·华勒,他在其经典论著《教育社会学》(1932年出版)一书中,将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1].国内教育界对学校文化研究历来比较重视,特别是200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教基〔2006〕5号)后,一批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陆续产生,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本文拟对新世纪以来国内有关学校文化研究的期刊文献作一简单分析,以期能对进一步深化学校文化研究、加强和改进学校文化建设有所启示.需指出的是,为行文方便,本文在论述中对学界前辈和专家均直呼其名,不妥之处,祈请见谅.

一、学校文化研究的文献主题与基本概况

笔者以“篇名”为检索条件,以“学校文化”为检索词,以“2000至2016年”为时间段,通过精确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共查询到1500多篇相关文献.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近600篇.从文献的作者构成来看,既有顾明远、叶澜等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也有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还有数量众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在读硕博士研究生;从文献的出版单位来看,既有《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教育学报》《教育发展研究》等教育领域的权威期刊和知名期刊,也有大量的教育类普通期刊和人文社科类综合期刊.进一步对所查询到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其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学校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对概念的准确界定及其内涵的全面把握,是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一些学者在研究中重点阐释和论述了学校文化的概念与内涵.谢翌指出,学校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包含着信念、价值、理解、态度、意义、标准、象征、仪式、典礼和人们所喜好的行为方式等.这些因素主要通过学校中群体成员共有的行为方式来体现[2].顾明远认为,学校文化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具有教育性、选择性、创造性、个性性、差异性等特点[3].余清臣、沈芸认为,学校文化可以看成是由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文化圈构成的生态系统,在层次上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文化圈、学校亚空间文化圈和学校微观空间文化圈等;在类型上主要包括校园整体文化圈、教室文化圈、运动场文化圈、礼堂文化圈、日常生活文化圈等几种大的文化圈[4].刘涛在《学校文化的地位与作用》一文中指出,学校文化是产生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基础;学校文化能够推动学校管理改革,有利于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学校文化能够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他还特别指出,学校文化能够促进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社区组织[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校文化的功能.龚玲则对学校文化的价值进行了研究,认为:学校文化具有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的价值.从内在价值来看,主要体现学校的思想、管理、教育、组织;从外在价值来,主要体现学校的辐射、凝聚、创造、影响[6].

(二)学校文化的诊断与管理

文化是体现在群体行为和社会活动中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诊断、改造的.正因为如此,学校文化的诊断与管理也成为一些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项红专、李燕通过研究,建构了以价值认同、物质基础、组织氛围、领导管理为四大维度(每一维度又分解为三个要素及其具体内涵)的学校文化诊断框架,以及由教师量表和学生量表两部分构成的学校文化诊断量表[7].班建武借鉴美国密歇根大学卡梅隆教授和奎因有关组织文化的诊断工具,将修订后的学校文化分为“情感导向的文化、管理导向的文化、创新导向的文化、升学率导向的文化”四种类型,并运用该诊断工具,对某中学的学校文化现状进行了诊断[8].张东娇、金一翔参考Denison等已有的成熟的组织文化问卷及量表,开发了《学校文化发展状态调查问卷》.该问卷由“学校文化参与性、学校文化一致性、学校文化适应性、学校文化使命”4个一级维度、“授权、团队导向、办学理念认同”等12个二级维度和40道题目构成.研究者还运用该问题对北京某所小学的学校文化发展现状进行了诊断与评估[9].陈耀玲对学校文化评价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构建明确的评价目标、构建体现本校特色的个性化评价体系、构建评价与发展相结合的评价实施机制、构建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反馈机制”等四个方面的策略[10].针对学校文化诊断与评价的结果,一些学者还对学校文化管理进行了研究.刘凯认为,学校文化管理要坚持以人文化的管理理念关照人、以人本化的管理队伍服务人、以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引导人、以人情化的管理氛围激励人,同时在实践中要遵循价值引领、教师优先、崇尚尊重的基本原则[11].

(三)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管理者认识到,要建设优质学校,必须需要培育优良的学校文化.在此背景下,有关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叶澜认为,当今学校文化建设十分现实和重要的任务,不是回避或以精神否定财富的方式来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是要从财富与精神、幸福人生关系的意义上,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12].杨骞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相关因素分析》一文指出,之所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会出现一些共性问题甚至偏差,主要是受到了“对学校文化概念的理解、学校文化的性质、对学校文化的分类、学校文化产生的方式、教师的假设、教师的态度、学校领导”诸多因素的影响[13].王定华提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全员参与.其中,重点强调了要改善校长的管理行为,应自觉转变重事轻人、重权术轻品德、重他律轻自律、重控制轻激励、重效率轻价值等观念,保持强烈的文化意识[14].柴江重点对学校文化发展进行了研究,他在《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困惑与路向选择》一文中指出,学校文化的发展之路在于从由自觉到自然.所谓自觉,即教师和学生愿意接受学校文化,并自觉地通过重新构建文化观念形成与学校文化相一致的文化观;所谓自然,就是学校文化一旦形成,以无形的穿透力成为学生和教师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进入“自然”状态,将之体现于学校教育、教学、学习的方方面面而不需要意志的努力,这时的学校文化才真正达到了发展的最高境界[15].

二、学校文化研究的现状述评与未来展望

通过分析新世纪以来国内有关学校文化研究的期刊文献,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国内教育领域对学校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感受到诸多研究者为深化学校文化研究而付出的努力.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国学校文化研究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中不乏一些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有关学校文化的一些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不仅为学者们开展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伴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和理论的不断创新,对照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不难发现,现有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队伍等方面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加以改进和提高.因此,适应未来发展的学校文化研究,我们认为,应着重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一)研究视角应从关注宏观转向聚焦微观

综观目前理论界有关学校文化研究的成果,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开展了研究,或以文化传承创新为视角,或以生命哲学为视角,或以伦理学为视角,或以提高学校效能为视角,或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不同视角的交叉与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但总的来看,其聚焦点主要还停留在宏观层面的探讨,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主要还在于梳理和澄清学校文化的概念、内涵、构成、价值、特征等一般性问题.应该说,这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校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很有价值,也确有必要.但这也相应地导致现有研究成果以面上泛泛而谈的居多,很多成果都有“似曾相见”的感觉,深入到具体的点、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的成果还不多见.即使有一些研究者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微观层面,以学校为个案开展了相关研究,但在学校的选取上,也主要集中在一些高等院校和大中城市的中小学名校,而对数量众多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关注不够.在笔者目前所查询到的资料中,研究和探讨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文献还不多.诚然,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由于受地理位置较为分散、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等因素的影响,开展学校文化研究面临的困难更大.但在以“公平”为价值导向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农村学校的文化建设不应也不能被忽视和遗忘.而且,对于外部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的农村学校来说,在走向优质办学的进程中,还更加需要得到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引领和支撑.因而,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研究,研究者不仅应着力聚焦微观,更加关注广大农村中小学.

(二)研究方法应从理论思辩转向质性研究

在科学研究中,方法问题至关重要.曾经形象地把方法比喻为“桥”和“船”.他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6].综观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主要还是以文献研究、经验研究等理论思辩的研究方法为主,较少采用访谈、观察、归纳等质性研究的方法,这也使得我们的研究难以完全融入丰富生动的学校文化,难以真正发挥对实践的指引作用.虽然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与策略,但主要还是从理论到理论,且大多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没有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情况,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作为研究者,还应从纯理论思辩的推演中走出来,高举质性研究的大旗,积极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的真实情境和生动实践中,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感受真实体会,发现真实问题,确保所提出的观点、对策和建议,既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更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正如美国著名文化学者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所倡导的:我们不应该再就那些“陈腐的文化概念争吵不休”,而应该正视社会的文化现实,在事实中考察文化[17].而这也是我们开展学校文化研究的终极价值所在.

(三)研究队伍应从单兵作战转向团队协作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的日益加快,传统意义上科学家的个人奋斗已经难以适应科研工作的要求,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竞争也已由传统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向了团队整体实力的比拼.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科学研究中的团队协作已经成为主流,而竞争已成为团体行为.即使在强调学术自由、思想独立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人们也越来越推崇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开展合作研究.因为这不仅能够形成人力资源的有效集聚,也有利于更加便捷、深入地开展学术交流与讨论,从而有力地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与发展.但就当前国内有关学校文化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研究队伍的构成还比较分散,虽参与人数众多,但主要都是单兵作战,呈现出自发的、孤立的、个体的研究状态,且聚焦学校文化这一主题持续开展研究的作者较少,近十年累计发表过10篇以上相关学术文献的作者不多.因此,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研究,还应在研究队伍上着力实现从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的转变,集聚和形成团队的攻坚力量.当然,也这需要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教育科研机构,以及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加大对学校文化研究团队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应在经费、物资、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切实将本校的学校文化研究团队培育好、建设好、发展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本团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理论支撑作用.

——————————

参考文献:

〔1〕W. Waller.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M].New York: wiley,1932.

〔2〕谢翌.关于学校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2005(4):20-24.

〔3〕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67-70.

〔4〕余清臣,沈芸.论学校文化生态系统[J].教育发展研究,2005(20):83-86.

〔5〕刘涛.学校文化的地位与作用[J].人民教育,2004(3):15-16.

〔6〕龚玲.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与基本策略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1-5.

〔7〕项红专,李燕.学校文化诊断框架构建与应用案例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4):51-53.

〔8〕班建武.学校文化现状诊断及改进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1(2):28-31.

〔9〕张东娇,金一翔.学校文化发展的诊断与评估——以一所小学的实证研究为例[J].教育科学,2011(4):11-15.

〔10〕陈耀玲.学校文化评价——一个新的研究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31-34.

〔11〕刘凯.学校文化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12):11-12.

〔12〕叶澜.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6(15):1-10.

〔13〕杨骞.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相关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09(1):106-110.

〔14〕王定华.试论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2(1):4-8.

〔15〕柴江.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困惑与路向选择[J].教育学术月刊,2011(2):43-46.

〔16〕.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25.

〔17〕Marshall Sahlins. Culture and Practical Reason[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76:2-3.

(责任编辑 徐阳)

文化研究论文参考资料: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上文评论,这篇文章为一篇适合述评和文献和文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文化研究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化研究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