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南大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跟大学和智库南大智库文丛总序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南大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3-20

《大学和智库南大智库文丛总序》

本文是关于南大毕业论文范文和智库和文丛和南大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专题前言

本专题4篇文章中,《大学与智库——“南大智库文丛”总序》《高校智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思考》从不同的视角讨论了大学与智库的关系.大学办智库定位要准确,大学智库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原创性思想、前瞻性理念、标识性话语、示范性分析框架、系统性数据库等智库共同体的基础工作上.大学智库要把自己定位为智库共同体的发动机,构建以大学智库为驱动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价值共创链,而不是去和政府智库竞争政策影响力、和媒体智库竞争公众影响力、和外交智库竞争国际影响力,否则就会舍本逐末,失去自我.大学智库要为智库共同体源源不断地提供新思想、新理念、新概念、新范式、新框架、新工具,促进智库共同体的思想激荡、范式更新、方法革命.在和智库共同体的双向反馈中,大学智库要反哺大学的学科建设,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从学术范式向智库范式的创造性转换,把哲学社会科学之“问题意识”“经世致用”“现实关怀”,通过智库范式写在中国的大地之上.

《互惠共赢:政策网络语境下的美国政治精英与智库》《智库专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实证研究论文,前者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政治精英控制美国智库的机制,后者建构了智库专家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思路和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李 刚

中世纪的大学是学者的行会,传道授业既是大学最基本的使命,也是教授们谋生的手段.柏林大学开创了科学研究的先河,成为现代大学的原型,但是,由于曲高和寡,它被人们称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塔”.二战以来,美国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着眼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服务社会列为大学的第三个基本功能.智库作为现代社会从事战略和政策研究、咨询的专业机构,是现代政治运作、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综合需求的产物,是知识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产物.大学不等同于智库,这是一个常识.一般而言,大学的历史比智库悠久得多,大学的体量比智库大得多,大学的结构和功能比智库复杂得多.大学和智库的关系本来并不复杂,但是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有学者惊呼“高校就是高校,不能把高校建成智库”,一时间大学和智库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因此,很有必要对大学和智库的关系作系统的讨论.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和智库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机构.虽然大学不是智库,但是大学和智库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有时密切到难以分割.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是大学的重中之重.对于智库而言,政策研究和咨询是基本单元.当然,学科取向和智库的问题导向研究本不应该对立.学科具有二重性,根据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学科一方面是知识分类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现代社会知识再生产的规训制度体系.例如,理工农医等学科分类,一方面是现代社会知识的分类体系,另一方面,现代大学也是按照这个分类体系进行人才培养、分配研究基金和各种学术资源的组织.但是,这种按照知识主题领域的内部结构聚类的分类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后,大量前沿的知识领域无法纳入传统的以主题为分类依据的“学科”,于是出现了“交叉学科”“跨学科”等概念.大部分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学科”都是问题导向.智库研究和咨询有专业领域的分别,比如外交智库、科技智库、社会智库.智库的专业领域和学科分类有一定关系,但是,智库研究和咨询无法局限在一个固定的学科范围内,智库研究和咨询是问题导向,需要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视角、方法和技术.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割裂智库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因为好的智库研究和咨询一定有自己的学科背景,智库研究的分析范式和分析工具往往来自特定的学科.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为智库研究和咨询提供了丰富的概念和分析范式.比如,“软实力”“SWOT”“文明冲突论”“现实主义战略论”等智库经常用的概念来自特定的学科.

有人认为,没有长期的知识积累,高校智库就对现实的国计民生问题指手画脚,这种行为不仅是不负责任的,而且是一种“知识的不诚实”.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对于当下的许多智库而言,这是非常及时的提醒.我国古代“士”阶层有强烈的济世情怀,有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被看成是最风流潇洒的事业.古代智囊的遗风很容易被当代智库继承,当代智库需要警惕浸染上古代智囊不调查不研究、信口开河的不良风气.现代智库强调循证分析是现代科学精神的体现,是某一领域长期知识积累后的发现,提出的政策建议出于“知识的诚实”.

学科发展促进智库研究的一个经典案例出现在美国.1957年苏联率先成功发射卫星,这对美国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也让美国全面反思自己的教育体系.1958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要求大力推动科学、工程和外国地区研究,并为这些学科提供巨额的经费支撑.此后美国的地区研究蓬勃发展起来.美国对中国的研究也受益于《国防教育法》,在费正清的倡导下,传统汉学没落,着力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国学”学科成为主流.在“中国学”学科范式的熏陶下,一代又一代学人不仅占据了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国研究院系的教席,而且“中国学”也成为智库中“中国问题政策分析”的主流范式.2007年美国著名学者沈大伟(Did Shambaugh)指出:“几乎所有华盛顿区域的智库都有一人或者多人全职或者半职专门研究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他列举了30位工作于智库的中国学研究专家,在他看来这些专家可以和大学教授平起平坐.他说:“正是这些学术机构和智库的研究人员共同催生并推动了中国对外政策研究这一领域的形成和发展.”

美国智库史专家詹姆斯·史密斯在《思想的掮客》里把智库专家分为六类,第二类专家就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政策领域进行长期研究的人.他认为:“这些人可以称作‘政策专家’,属于这个领域的学者通常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政策研究或者教学而不是政策制定和全职顾问.无论是通过融入政策的理论洞见,还是培养继续在政府部门任职的学生,他们的工作或许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些人一般工作于大学的研究中心.”这类政策专家从事的就是“学科”层面的工作,他们的使命是为智库的实务生产概念、准备理论、锻造分析范式和分析工具.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及其分析范式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个概念为智库分析国家综合国力提供了崭新的超越经济学的范式;哈佛大学商学院波特提出的竞争战略分析框架被许多战略研究智库用来分析国家竞争力,这些都是学科突破促进政策分析的经典案例.这也解释了为何一流智库专家大多出身于一流大学的社会科学学科.因此,越是一流的政策学科,越是一流的政策专家,越能促进智库的分析和咨询能力.

大学也是智库人才的摇篮.智库的人才从哪里来?全部靠自己培养吗?世界上的智库,除了兰德公司有自己专门培养政策分析师的研究生院外,恐怕没有其他智库自己培养智库人才.当然,党校、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等中国智库也培养研究生,但是他们的研究生大部分都不是针对公共政策研究需要的,与兰德相比有区别.智库的人才显然主要来自大学.据调查,美国著名大学社会科学类的研究生中,45%首选到咨询公司和智库工作,特别是政治学(美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属于政治学,这和中国不一样)研究生把到华盛顿著名智库实习和工作当作未来从政的捷径.

中外许多著名大学的社会科学学科都很强,到智库中从事政策分析工作显然是大学社会科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的一个重要出路.问题是我国大学的社会科学学科发展一直是所谓的“学科建设取向”,对大学而言,衡量一流学科的指标是核心期刊论文、专著、项目、博士点的数量,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不能为智库所用,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事情.如果仔细分析我国大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大纲,不难发现没有多少课程是专门为智库等政策分析部门服务的.令人忧思的是,我国大学“双一流建设”过分强调一级学科建设,造成对“学科”的理解过于狭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国家学科分类标准(国家标准GB/T13745-2009),我国社会科学的一级学科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军事学、社会学、民族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教育学、体育科学、统计学等学科.因为过于强调一级学科建设,许多在发达国家大学里显赫的学科在我国的一级学科中就无足轻重了.比如,“区域研究”是西方大学中普遍设立的学科,是培养博士和硕士的重要平台.而在我国,像“非洲研究”“印度洋研究”等区域研究在学科分类中很难在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中出现,属于所谓的或者四级学科,因此许多高校认为区域研究学科层级太低,对一流学科建设贡献度不大,不会给予独立的学科建制.对于全球化治理任务日益繁重的我国而言,这就造成了一个明显的后果:“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的沿线区域国别研究明显不足,相关人才匮乏,知识供给滞后.同样,区域研究的智库人才无法及时补充,研究人员都是从其他学科“改行”而来.大学学科建设如何满足智库人才需求是值得大学关注的问题.

2013年4月15日,总书记对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新目标.2014年10月27日,《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交“深改组”第六次会议审议,总书记就智库建设再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2015年1月20日,和国务院正式印发《意见》,揭开了新型智库建设的序幕.

大学不会也不可能置身于新型智库建设的浪潮之外.的确,大学不是智库,但是大学可以培育智库,而且能够培育出很好的智库.发挥智库作用是哲学社会科学几大功能定位之一,而新型智库则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机构.大学既不能混淆学科与智库的区别,也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必须形成学科建设和新型智库建设螺旋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学科是大学教学、研究和知识分类的基本建制,迄今为止仍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西方大学里培育优秀智库的案例并不少见.比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本身就是培养战略研究和政策研究的著名机构,该学院下属的贝尔夫中心等机构都是美国顶级的智库;普林斯顿大学的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也是顶级的智库.近几年我国大学也培育出了若干个著名智库,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院.

当前我国大学办智库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大学对培育学术型研究中心的经验和模式有路径依赖,因此很容易用建设学术型研究中心的思路来培育智库.大学学术型研究中心与智库最大的区别是:学术机构关心的是教学和研究,研究成果的主要去向是学术刊物、学术会议和学术出版社;而智库关心的是通过研究、咨询和传播活动影响政策共同体或者影响公众舆论,大部分研究项目在启动之日就明确了目标受众.当然,自由研究在智库中不是没有.据华盛顿发展绩效研究所前董事长大卫介绍,该研究所鼓励员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做不带任务的自由探究;布鲁金斯学会也给予资深研究员自主选择课题的自由.但是,智库的自由研究不可能离开智库的大盘子,“丸之走盘”,自由选择是受智库的专业领域限制的.

大学培育智库往往受到学术机构建设的惯性思维影响.因此,虽然当下我国许多大学的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在向智库转型,但是转型成功者不多.主要原因是观念认识不到位:对智库本质认识不到位,对智库运行模式认识不到位,对智库产品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智库传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大学研究中心产出相对单一,而智库产品(productions)包含研究报告(表现为各种出版物)、咨询服务、活动(智库主办的各种会议、论坛、听证、调研等,本质上是智库利用自己的专家、场地和品牌提供的服务).2015年布鲁金斯学会举办了292场活动,2万多人参加;举办了110场在线讨论,5.9万人参加.恐怕我们任何一家大学的研究中心都不可能办这么多活动.如果智库局限于研究工作,以研究报告为主要产品,那么,这种智库和大学研究中心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现在我国大学里的大部分智库都是此类性质,因此很难称为“智库”,是典型的“智有余而库不足”.

其次,缺乏熟悉智库业务的营运人才,尤其缺乏“政策企业家”.大学的大部分研究人员长期从事教学研究工作,长于思考与写作,但是运营能力严重不足,办事、办文、办会都非其所长.一旦让教授们运营智库,如何处理好与政府、媒体、客户之间的关系,如何从事智库内部的管理,这些对他们而言都不是简单的事情,教授运营智库会存在很长的不适应时期.例如,电视普及后,智库专家主要承担“政策解读”角色.而现代媒体已经从狭隘的新闻报道转向更广泛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分析,为适应这种趋势,媒体不仅需要更专业、拥有更好教育背景的记者,也更倚重专家的力量.现在公共政策专家、公共知识分子与记者和编辑已经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他们在报纸专栏、广播新闻栏目以及从电视衍生出来的访谈节目中找到了机会.报纸和电视新闻记者依靠这些专家来使每天的新闻报道更具深度,体现多样性,并实现观点上的平衡.实际上,寻求争论本身就已经扩大了讨论的范围,将这些专家带到聚光灯之下,他们作为权威人士对各种社会热点作出评论.这种角色对于习惯于塔的大学教授们而言并非易事.

一个成功的智库领袖往往是“政策企业家”,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致力于机构建设.他们调用资源来推进一个特定议程的实现,或者是促成不同研究者和行动者之间的联合,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或是将可造之材送入政策精英团队之中.他们往往领导一个强大高效的营运团队,把智库的一切都安排得有条有理.据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张怡副院长介绍,该院有一支20余名国内外知名大学硕士组成的营运团队,正是团队的高效运作,才使得该院能够整合复旦大学的社会科学专家资源.南京大学紫金传媒智库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是已经有包括秘书长闵学勤教授在内的5人专职和10余位硕士生的营运团队,1年完成的活动有30余场.

大学培育智库的第三个障碍是人才评价体系.大学为了满足学科建设取向的需要,尤其是当下“双一流”建设热潮,大学对事关学科发展的指标非常重视,甚至不惜推倒对教授的长聘制度,全部教员纳入合同制管理,三年一个周期进行考核.对于许多还没有晋升到教授岗的教师而言,高层次的项目、一流期刊论文、高级别奖项和各种人才奖励才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大部分智库性成果并不是晋升教授的依据.

总而言之,大学想培育出优秀,甚至世界一流智库的道路是曲折迂回、遍布荆棘的.但是,大学是不是就应该放弃培育智库?非也.大学发挥智库功能是大学服务社会、服务政治的需要,尤其是著名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很强,是国之重器,培育优秀智库是大学的义务和责任.大学教授从塔转到智库,经过智库的洗礼再回到研究机构,视角和体会都会不同,教学和研究都会变得更接地气.

1932年,罗家伦在出任国立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之一)校长的就职演说中,以“为中国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成为复兴民族大业的参谋本部”来定位学校的使命.时光荏苒,南京大学虽几经变革,但与时代、与民族同命运共呼吸的追求始终未变;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瞄准世界一流,追求卓越的思维始终未变.

南京大学在我国智库史上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南京大学胡福明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改革开放扫清了思想障碍.今天看来,这也是大学和媒体发挥智库功能的一个经典案例.10余年前,南京大学提出研究型大学“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一方面确立重点学科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融入国家地方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一流社会服务水平.在“顶天立地”战略的指引下,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通过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在不断提升研究层次和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大多处于我国前列,实力雄厚,南京大学认为这种优势地位不仅不应该削弱,反而应该进一步加强.离开学科发展,高校智库建设往往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也证明,南京大学在国内外有良好声誉的智库都以强大的母体学科为依托.

南京大学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拥有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4个、其他省部级研究机构25个、校级研究机构99个.研究机构众多意味着存在专业领域细分化,决策研究“散兵游勇”化的现象影响了南京大学智库的国际竞争力和整体发展水平.南京大学根据教育部“并非所有的高校科研机构都要变成智库,也不是所有的高校重点研究基地都变成智库.而是重点研究基地可能有一批要转型升级发展为专业化的智库,还有一批基地要发挥好智库功能,但并不要求向专业化的智库发展”的指示精神,提出重点建设江苏发展高层论坛、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风险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南京大屠杀与和平学研究中心、长江产经研究院、江苏紫金传媒智库等国家急需、学科雄厚、团队力量强的研究机构,并促使它们向专业化智库转型.南京大学要求智库化建设的基地彰显现代智库的专业化: 一是准确的功能定位,智库就是智库,不要过多承载其他非智库职能;二是明确的专业领域和方向,南京大学重点建设的智库都不是综合智库,都有明确的领域和方向,综合智库职能由南京大学整体承担;三是逐步形成专业化的资政研究队伍;四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智库建设要求的治理结构、管理方式和运营模式.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指出,在新型智库建设的时代课题中,“南京大学要以回答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己任,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推进原创科研,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南京大学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开展校内外协同创新,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2015年4月,南京大学在江苏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正式组建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该中心以信息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创新团队为核心,积极开展智库研究和平台建设工作,并为江苏省有关部门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了一系列咨询服务.该中心联合《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的专家,集中力量攻关,开发的“中国智库索引”(CTTI)于2016年9月28日正式上线.除了系统开发外,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还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和研究,是中国第一个设立智库研究与评价博士生培养方向的单位,已经培养出2名智库研究方向的博士,另有在校的4名博士生都以智库研究和评价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对西方智库研究成果的译介是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的重要工作,“南大智库文丛”首批3本图书就是我们团队的成果.

“南大智库文丛”是南京大学整个智库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战略性的安排.它将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坚持高品位、高质量、前瞻性、实践性的遴选标准,不仅汇聚南京大学的智库类出版物,而且面向全国、面向国际接纳一流的智库成果,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打造一个新的智库出版名牌.

“南大智库文丛”首批推出3本图书:《完善智库管理:智库、“研究与倡导型”非政府组织及其资助者的实践指南》《思想的掮客:智库与新政策精英的崛起》和《国会的理念:智库和美国外交政策》.其中,《完善智库管理:智库、“研究与倡导型”非政府组织及其资助者的实践指南》是我们课题组去年推出的《经营智库》的2015年修订版,作者几乎改写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内容.雷蒙德博士是美国卡特政府时期的高官,也是世界著名智库华盛顿城市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雷蒙德博士近20年来一直从事智库管理的研究与咨询,是智库管理方面的权威.对于刚刚起步的新型智库建设,这种操作性实务性的书最为需要.引进现代智库管理经验,夯实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的基础是我们翻译的初衷.我们衷心感谢雷蒙德博士,他极力劝说该书的版权所有者——华盛顿发展绩效研究所无偿把版权授予了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

另外两本书都是美国智库研究方面的经典著作,《国会的理念:智库和美国外交政策》作者埃尔布森是北美智库研究的权威,是高产的智库研究专家.在这本书中,他选择了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布什政府打击恐怖主义两个政策案例,考察了几个精英智库是如何影响美国的外交政策的.他认为这种案例考察法是评估智库影响力的最审慎的研究方法.也许本书会启发我们进行智库评价评估的新思路.《思想的掮客:智库与新政策精英的崛起》更多采用了政治史的研究方法,系统考察了华盛顿政策精英的崛起过程及其影响.该书对美国智库专家的六类划分已经被智库界广泛接受.这两本书必将加深我们对美国智库及其影响力的认知,我们对美国智库愈加了解,我们愈加知道美国政治运行的本质,我们愈知道如何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综上所述,大学和智库密不可分,智库是大学的名片,是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主要承载平台之一,是经世致用的中国大学之道的体现.

作者简介 李刚,博士,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 2017-05-21

(责任编辑:刘洪)

南大论文参考资料:

南大期刊

有关大数据的论文

西部大开发杂志

大科技杂志

健康大视野杂志

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

该文点评:上述文章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智库和文丛和南大方面的南大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南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