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舆论监督类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与接受美学对舆论监督报道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舆论监督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21

《接受美学对舆论监督报道》

本文是舆论监督有关论文怎么撰写和接受美学和舆论监督和启示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摘 要:接受美学重视读者作用对以后的文学创造有很大影响.对于新闻作品而言,无疑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接受美学原理对新闻报道的类型之一舆论监督报道的启示,从受众角度探讨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艺术技巧.

关键词:接受美学;受众;舆论监督

作者简介:王红燕(1983.6-),女,汉族,河南鹤壁人,研究生,安阳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艺术学.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01

接受美学方法论认为,文学活动是有机统一的系统整体.认为作家创造出来的作品本身,如果没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就不能称其为作品.接受美学充分认识到了读者对于文本的重要意义,甚至把读者推到了整个文学活动的中心.对于新闻作品而言,无疑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接受美学原理对新闻报道的类型之一舆论监督报道的启示,从受众角度探讨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艺术技巧.

一、接受美学原理的代表性观点

接受美学主要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赛尔.由于他们都执教于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被称为康斯坦茨学派.但是两人略有不同.

姚斯认为,每个时代的读者都有一定的期待水平,每个读者阅读前都有一定的“期待视野”.每当阅读之后,如果获得的感受和自己的期待视野一致,读者便感到作品缺乏新意和刺激力而索然无味进而感到失望.而如果出乎意料甚至大大超出“期待视野”便感到新鲜、振奋,得到强烈的美感,其新体验也丰富和拓展了新的期待视野.

伊塞尔在研究读者接受心理的过程中,提出了“隐含的读者”这一重要的概念.所谓隐含的读者,指本文中预先被规定的阅读的行动性,而不是指可能存在的读者类型.这里所说的“读者”不是某个具体的现实的读者,而是“为了作品的理解和作者意向的现实化所必须的读者”.是一种“超验范式”,一种“现象学的读者”.伊塞尔认为,读者的接受活动早在作家创作的构思时便已开始,因此读者就间接地影响了作者的写作,进而影响作品的走向.

二、接受美学的启示意义

接受美学的理论主张对于新闻传播学科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它的读者与传播学的受众理论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新闻作品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体现出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主要是运用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对新闻传播学科内一种报道类型新闻舆论监督报道进行分析.

新闻舆论监督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刊登体现舆论监督功能的新闻内容以及形式,既包括揭露性的新闻报道、新闻图片,也包括新闻评论.在当今的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不同的利益体为各自谋求最大的利益,腐败案件时有发生.媒介的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些因素影响.媒介的生态环境决定媒介的发展和走向.因此,各种新闻舆论监督的节目形式和报道频繁出现,并且诞生了像《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具有代表性的媒体.这些节目或报道揭露腐败、监测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腐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三、舆论监督报道的未来

舆论监督时代的到来并不代表舆论监督报道已经完美,舆论监督依然举步维艰.而且,不可否认的是舆论监督报道的效果已经走出了当初只要一报道就能立刻解决问题的辉煌时期.另外,大量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造成了受众的审美疲劳,这种审美疲劳表现为受众在看到类似报道的麻木与默然.这一信号无疑是在提醒我们舆论监督报道在其发展的历程中遇到了一个拐点,而舆论监督报道者自身应该在技术层面考虑如何提高监督效果,成功地度过这个拐点.在这方面接受美学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舆论监督报道内容的呈现形式要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读者在阅读和其后的反思过程中会提出道德和美学上的新问题、新要求,作家在再创造中必须对此做出反应和回答,从而导致旧的问题形式和表現技巧的死亡和淘汰.把这一观点运用到新闻学上,就是舆论监督报道应该改变传统的内容呈现形式,走出一个误区,形成自己对此事件的看法或提出新的问题,期待着下次的报道.如果报道戛然而止,不利于引发受众对一件事的持续关注,那么舆论监督的效果也不会太好.而追踪报道这种形式可以引起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持续关注.

另外,媒体联动也是增强舆论监督效果的一个好办法.媒体联合监督,容易形成对事件比较全面的报道.多家媒体的报道也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有利于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同时,受众在一家媒体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转向其他媒体解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监督的不彻底.

舆论监督报道要超出受众的“期待视野”.如果作品超出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会感到新鲜和振奋,受众对新闻作品的解读也正如此.对于舆论监督报道来说,要想走出“路径依赖”,在报道一些事件时就应该不断地变换角度和视野,力争让受众在阅读相似的事件报道时也能获得不同的感受.

舆论监督报道要考虑一个度的问题.作者必须为作品预先设计一种“接受模式”,而且无论作者是否意识到或承认与否,这种接受的准备过程或潜在阶段是客观存在的.而受众有追求刺激和猎奇的心理,这样的心理如果不加控制的反映到报道中,就会造成报道质量的下降.舆论监督报道本来应该是受众陶冶心灵的良药,它揭露的是假、恶、丑,弘扬的是真、善、美.但是如果对一事件过度的从满足受众低级趣味的方面挖掘,就势必违反监督报道的初衷,从而走向反面.这就要求舆论监督报道者在进行报道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追求高阅读率和视听率夸张或肆意渲染“不重要的细节”.

参考文献:

[1]吴定勇,接受美学对报纸新闻传播的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

舆论监督论文参考资料:

会计监督论文

概括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接受美学和舆论监督和启示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舆论监督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舆论监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