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新型城镇化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开发相关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新型城镇化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3-01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开发》

该文是新型城镇化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跟城镇化进程和传统文化和蒙古族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新型城镇化中要摆脱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的困境,一要处理好新型城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关系;二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三要保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四要开发蒙古族文化艺术,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开发

中图分类号:J0;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3-0027-07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以集体记忆和群体思维所构成的意识形态及其文化模式,还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蒙古族是一个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蒙古族文化是我国北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民族聚心力的社会功能和不可估量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效应.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符号表象,具有集结整体的精神粘合作用,具有实现区域统筹、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等优点.目前,在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艺术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了重中之重.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

(一)新型城镇化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困境

1.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人后继匮乏.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关键在人才,尤其在于培养年轻艺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以及交通、通讯等条件的逐步改善和健全,农牧区的农牧民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较大的转变,特别是年轻人,他们与时俱进,思想观念转变和接受新事物都很快,他们对新型城镇化推进表示赞许,极向往城市文化生活,而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开发利用等的关注不够,行动上表现为不甚积极甚至冷漠.现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选择上学或打工的途径走进大中城镇,并通过自身的奋斗,希望找到理想的职业,改变务农牧的命运.年轻人的大量流失,使得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出现后继乏人的局面,其原因如下:第一,民族地区的学龄儿童减少,政府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合并苏木乡镇嘎查中小学校,集中到中小城镇办学,离农牧嘎查较远,再加之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希望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将学龄青少年送到大中城镇读书,使这些青少年从小就离开农牧区的生活环境,了解和学习不到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遗产,甚至部分家长让孩子从小就到汉族学校上学,从小失去了母语的学习机会.第二,蒙古民族地区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蒙古族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的边缘,急切希望通过自身的奋斗,改变落后贫寒的生存现状,解决温饱这一基本的生计问题.在农牧民生活条件还没达到小康的情况下,我们希望广大蒙古民族青年去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同样具有一定的难度.

2.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记忆不断流失.“作为传统文化艺术记忆载体的传承人,他们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在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掌握并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又是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1].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非物质文化传承几乎由传承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来进行,这种传承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为蒙古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继承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这种口传心授文化传承具有其自身的不足性.首先,蒙古族传统民间艺术传承方式中口传心授的方式为绝大多数,因而传承人本人技艺和身体健康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本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效果.在2014年田野调研中发现,目前,蒙古族地区深入了解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人们都年过半百,特别是优秀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人绝大多数年事已高,他们的健康状况随着时光的流逝都开始欠佳,精力、记忆力已远不如从前了.少部分传承人因健康原因要离开人世间,来不及将自己掌握的蒙古民族文化艺术记忆全部传承给下一代,致使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大量流失.其次,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人大量减少的局面,一方面就是因为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使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农牧产品不合理,部分农牧民进城镇自谋职业,陪孩子读书,绝大部分蒙古族青年大中专毕业后留在大中城镇工作.还有一些传承人对传统蒙古族文化艺术的悟性、理解能力低下,同样也会直接影响到蒙古族文化艺术传承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延续和传递在城镇化建设中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保证.

3.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方式面临挑战.首先,传统的文化艺术传承方式影响蒙古族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蒙古族民间传统艺术传承方式多数是以口传心授为主,这种传承方式按照师徒两者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师徒关系或亲属关系两种,传承方式的范围较小.甚至有的特色工艺的传承又局限为以家族内传为主,并且多传男不传女,这对于蒙古族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及普及,无疑是一种无形的限制与障碍.其次,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给传统蒙古族文化艺术带来冲击.随着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里各民族的交融增加,使得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虽然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它往往会更容易对处于进入城镇生活而失去原生态的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造成冲击.新型城镇化携带的现代元素和现代理念及时尚化的价值观,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固有的文化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导致蒙古族人民的观念发生改变,并促使了蒙古族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服饰和艺术形式变迁的加快,现在蒙古族地区的蒙古民族住蒙古包、穿蒙古族服饰、用勒罗车和骑马的人越来越少,反而住砖房、穿流行时装和西装、开车的越来越多了.正是因为蒙古民族的观念改变以及新型城镇化元素潜移默化的渗透,给传统蒙古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造成了冲击.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蒙古族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在着装、服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多数都推崇以时尚、实惠、便捷的原则作为思考选择的出发点,热衷于崇尚城市生活和现代派的东西,而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缺乏兴趣或不经意之间逐渐淡忘.

造成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传承困境外,还比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方式能否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蒙古族文化艺术传承的内在机制能否重视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建设;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能否做到自我创新、保护和开发等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蒙古族文化艺术在激烈的文化艺术竞争中的发展前景.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要重视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化发展一样,都“是一个不断积累的历史过程,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则是人类文化连续不间断发展的内在要求”[2].因此,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伴随着本民族在内文化的传承机制,文化传承“始终伴随着物质、文化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3].因为人的物质生命毕竟是有限的,作为个体的人将一代代去世,因而只有通过精神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不断地把人类已获得的知识、信念、价值等文化信息传递给新的社会成员,形成一种文化传承机制,人类社会才能不间断地向前发展.由此可见,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都伴随着文化的传承机制.文化传承机制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和社会强制性、心理传承、文化传统等属性.

剖析、认识文化传承机制和属性对我们今天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广义的文化视角看,文化传承机制和作用又集中体现在新型城镇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上.首先,中国的城镇化是中国人的城镇化,必须具有中国特色;而中国特色的客观要求和内在依据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机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文化的发展与主体相联,强调文化主体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城镇化就是中国人的城镇化,因此,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必须由中国人来建造、来完成,而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每个人在创造、传承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又深深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文化要素已融入深层潜意识中,正如钱穆先生在简述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时所说“中国人创造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创造了中国人”,可以说,蒙古民族也创造了自己民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也塑造了本民族性格、生活习俗和生活环境.因此,民族地区所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必然不能脱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必须具有某种民族文化的特质,具有民族特色”[4].另外,从文化传承机制与主体的选择机制的关系上说,“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随社会的发展作出选择判断才会具有时代特征,才具有生命力”[5],因此,具有古老历史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必然向新型城镇化迈进,必然要超越传统,这样才能更加走向繁荣昌盛.而“每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又受其内在机制的制约,具有‘文化基因’和模式化稳定发展的要求”[6],因此,我们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还要依据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和超越,所以说传统文化是地区特色的重要构成因素.各级政府应更加深刻地领会总书记2014年5月21日在山东考察时强调的“要继承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远见卓识,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

其次,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而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的性格和提高民族的素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传承机制在强调文化主体的主导作用时,也承认文化的能动反作用,即人创造文化、传承文化的同时,文化也在缔造着人,塑造着人的性格,而民族的性格和习惯,正是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塑造的.因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7].这就要求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民族不仅应具有新型城镇化的理念和素质,还要重视历史传承和区域文化.而塑造新型城镇化人的文化要素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恰好体现今天我们倡导和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文明、和谐、公正、勤劳、进取、谦让、热情、助人等精神内核,不仅是长期维系蒙古民族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也是今天蒙古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精神要素和动力,我们绝不可丢掉这丰厚的文化宝藏.

(三)必须处理好新型城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关系

我国各民族正面临着一场全面深刻的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革命.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蒙古族要在城镇化与传统文化艺术之间寻找平衡,必须协调处理好城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关系.“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8]总之,城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拒绝新型城镇化,两者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相反是相辅相成的互助双赢之路.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人民繁荣昌盛的必经之路,丧失新型城镇化的机会将意味着民族的落后与贫穷,丧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则意味着一个民族将失去自己民族的基本特点、思维方式,甚至导致民族的消亡.这就“在理论与实践上构成一对尖锐的矛盾.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必将有利于一个民族的更大繁荣”[9],必将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因此要求我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认真加以研究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开发问题.

处理好民族地区城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关系,关乎着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成败,关乎着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否顺利地进行并全面发展,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能把城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对立起来.实际上这二者是不矛盾的,在实践中“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调适、整合功能,是重建和谐、稳定的现代社会的精神要素”或者“精神生产力”[10].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积累和传承的结果,它有机地存在于该民族的社会中,协调、维持着社会的平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整合功能.传统文化所内涵的文化要素是该民族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新的社会秩序、道德理想价值体系的构建都离不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意义

2014年9月24日,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这一重要论断让我们要充分认识传统的重要意义.在2015年12月20日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保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传统民族文化.那么“传统”的涵义是什么呢?日本现代民艺家刘宗悦先生说:“传统是指我们的祖先经过长年累月,通过各种各样的经验累积起来的文化命脉,……是祖先留传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传统的力量给予我们的文化以固有性质.所以,传统对于一个民族的存在来说是多么重要.”[11]这里刘宗悦先生不仅解释了“传统”的涵义,而且深刻地阐述了“留住传统”的意义.我国民艺学研究专家、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教授说:“传统文化对现代文明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民间艺术记录了历史的文明,是综合了文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特别是艺术学的重要课题,不仅蕴含了民俗内涵、科技内涵等,同时又富有深沉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独特的艺术思维观念,它是传统文明的活化石,同时又是现代文明的源泉,对它的发掘、记录、整理研究和开发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充实与丰富,同时对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心以及加快经济、文化的建设步伐都具有促进作用.”[12]潘鲁生教授深刻地阐述了传统艺术即民间艺术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及人们生活所具有的意义.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无论生活在僻远相对落后的农牧区还是现代的城镇里的蒙古民族,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依然很强,可是,作为民族认同标志和符号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技艺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和农牧区蒙古民族生活的贫寒,导致不少用传统技艺制作的服饰、生活用品等无价之宝被淘汰及流失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蒙古民族地区不少古董小商贩,用很少的钱或日常用品就可换到一件祖辈留传下来的制作精美的蒙古族服饰、头饰和日用品.那时就这样对待自己祖先留下的“传统”,对此我们感到十分遗憾.正像刘宗悦先生所比喻的那样:“传统如同一株大树,经过长年累月的成长盘根错节,若是不幸遇上了风暴而倒下,要再一次像以前一样树立起来是极为不易的.即便是能够树立起来,也不会再有往昔的雄姿,还有可能会枯萎.”[13]因此,我们绝不可以不重视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而应该留住传统、珍惜传统.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

(一)落实好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保护政策,强化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人的保护

民族地区各级领导应认真贯彻有关民族理论政策和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对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人这一民族文化艺术“活化石”的保护和培养.2015年1月9日,总书记在福建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和河北正定古城等地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华文化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必然要求.”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弘扬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首先要做好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人的普查登记工作,并建立蒙古族文化艺术传承人才数据库.在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详细掌握本地区蒙古族文化艺术传承人的基本情况.建立完善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人或传承单位的认定和培训机制,并要进一步通过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人和传承培训机构给予一定的资助和资金扶持的力度,来鼓励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及开发利用.另外,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还要通过不断挖掘蒙古族传统文化并提交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向省市和国家申请非物质文化保护基金的方式,将申请到的资金用于本地区蒙古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开发.

(二)明确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保护的内容

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保护包括以实用为主的生产生活用品、以精神需要为主的各种艺术现象、艺术活动及艺术作品,这些民族传统艺术形式与精神信仰、思维观念、文化观念及民俗活动等都密切相关,并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华民族的大文化特征.

其一,以实用为主的生产生活用品保护的内容包括:对传统和现存蒙古民族民间的日常劳动中创造并使用的各种牧业生产工具、运输工具、手工业生产工具和制作技艺及理论等进行考察、调研、记录;对蒙古族民间现存并使用的各种餐饮(乳奶食品造型、奶酒酿制、炒米加工制作等)厨具等生活用品、日常起居用品及其它各种生活用品进行调研、收集、记录和整理;对蒙古族民间居住的各种宅舍(蒙古包)和与生活有关的其它建筑物,包括其构筑原理、材质和功能要求、建筑构件的各种木材、雕刻饰品及室内家具陈设等用品进行观察记录和整理;对蒙古族民间的各种传统服饰品等进行考察调研记录,其中也包括对服饰原材料及其加工制作工艺进行调研、记录和整理.这些方面我们强调主要研究蒙古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艺术的生存环境(人与物、人与环境)等的各种关系及科技内涵,这既是对蒙古族传统手工文化的总结,探究蒙古族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又使我们在现阶段城镇化进程中得到启示和借鉴.

其二,以精神需要为主的艺术现象、艺术活动及艺术作品保护的内容包括:蒙古族民俗活动中的摔跤、射箭、搏克等竞技及其它杂艺品;蒙古民众对生活环境和自身的美化(如服饰、头饰图案的设计);蒙古民众对蒙古族舞蹈、文化艺术传播中所使用的道具及相关的戏文用品以及具有民族启蒙教育、开发智力和审美功能的民族传统玩具用品及其相关的文化内涵和加工制作技术.另外,蒙古族民间文学艺术内容也十分丰富,比如英雄史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格言、说唱艺术、好来宝等;仅在蒙古族祝、贺词中,就有《祭火贺词》《蒙古包贺词》《剪发礼祝词》《贺马词》《迎亲祝贺词》《婚礼祝词》《献整羊肉祝词》《羊肩胛祝词》等等.要对上述各种形式的蒙古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进行考察、记录、整理,这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宝库中绚丽的瑰宝.

我们无论是对蒙古族民间物质生产生活用具用品的调研,还是对精神生活用品的考察,其目的在于建立完整的蒙古民族传统艺术的考察数据库.这不仅是对民族“传统中文化的科技内涵和文化内涵的记录和总结,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14],为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等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研究方式

第一,蒙古族传统艺术的保护与研究要“以考察调研、采风为基础,文献典籍为依据”[15],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研究,做个案分析,并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调研采风包括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现象(艺术是文化的现象)的考察调研和关注,同时还包括对民间手工技艺的调查记录、对蒙古族民间艺术品的收集、挖掘发现以及对蒙古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专题研究、生产生活方式的调研等.这样的研究思路和方式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丰富的第一手文献资料,为深入认识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传播及其发展演变和历史价值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研究除了深入民间调研、采风获得第一手资料而进一步研究之外,保护行动也需要配套进行,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及研究者要健全保护与调研计划的总体构想,如建立蒙古族传承艺人的数据库档案、建立民族传统艺术博物资料馆所、成立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机构等.有条件的市县科研院所设立蒙古族传统艺术作坊,吸引城镇生活的热爱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人和游客参与,体验蒙古族民间生产、生活方式,这既是一种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普及教育,又是现代城镇生活快节奏下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

第三,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应自我创新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文化不断的自我剥离和壮大的重构过程,因此,民族文化艺术内涵和传承形式也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而不断的自我创新丰富发展,只有这样才会更富有时代性也更兼具生命力.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可以借助于录音、录像、数字化、现代高科技等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蒙古族民间文化艺术进行完整全面的记录录制,并建立数据库档案,这种创新不仅是对蒙古族进行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传播,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些录像和录音等现代手段形象地对在城镇居住的现代人进行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一些蒙古族民间歌舞在艺术家的整理和挖掘下,还可重新编排,登上现代舞台,借助于现代传媒工具,将蒙古族传统艺术的精华得以完美展现.

第四,发挥学校教育对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作用.目前,全国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占有很小比例,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更少.但学校教育传承自身却具有进行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很多优势.在民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中学校教育传承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在蒙古族地区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应设立蒙古族传统手工艺术技能课程,达到开发智力、动手能力和学习、借鉴、研究民间技艺的目的,也为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培养更好的具有手工技能、表演技能的专业或非专业人才.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要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总书记关于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的责任和高度层次上,将民族“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计划”[16]纳入全民教育领域.

对蒙古族“民间工艺、技艺、工序的记录与研究,对某些失传民艺的抢救与保护,对历史形态与现存形态的民艺的比较研究等”[17],都是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发展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建设内蒙古文化大区的积极贡献.

三、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开发与利用

开发具有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旅游商品是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开发与利用最佳手段.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也可称作旅游购物品,它与旅游者的吃、住、行、娱、购、游等要素有着紧密联系.在旅游业发达国家,旅游产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40%—60%以上,明显高于传统的食、住、行三要素.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但我国旅游产品不仅在旅游业中占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数量少,品种单一,形式雷同,制作粗糙档次低,特色不明显.“作为旅游产品或商品,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精致的工艺技术是其重要特征,而具有民间艺术风格和时代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必定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18]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旅游产业与丰富资源的开发不仅未形成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而且内蒙古与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亮丽内蒙古和自治区党委提出的“打造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品牌,把我区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战略定位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思路对旅游业发展的定位中,明确提出要体现草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推动草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将民族文化灵魂植入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让游客在内蒙古旅游全程感受到内蒙古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要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景区、文化旅游主题酒店、文化购物餐饮街区,扶持和培育特色民族旅游商品、民族演艺活动、民族节庆活动等能够浓度体现内蒙古独特草原文化的旅游产品,用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催生出内蒙古旅游新亮点”[19].要实现上述草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目标要求,必须积极开发蒙古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体现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旅游产品或商品.要开发体现内蒙古独特草原文化的旅游产品、商品,应该围绕历史文化、名胜古迹、自然风光、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国际流行趋势进行研究、设计、开发、生产,发展的重点应在全区各地旅游景区.

一是开发体现内蒙古特色的服饰图案.各民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蒙古族服饰有着浓厚的草原风格和适合游牧生活的基本款式.“蒙古族服装的特点是款式多样,图案独特而丰富、寓意深刻.蒙古族服饰的图案十分丰富,有龙、凤、虎、狮、马、鹿、鸟、孔雀、蝴蝶、蝙蝠、卷草、如意、花等形象.图案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它奠定了蒙古族文明史上最基本的内容,是蒙古族文化宝库中最重要、最丰富的遗产.”[20]总之,蒙古族服饰独特的艺术图案和特点,在世界民族服饰中占有一席之地,蒙古族服饰不仅是深爱传统的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生活用品,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性,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符号.这种具有民族文化标志符号又实用性与艺术性二者相融合的服饰,具有开发的价值,既可以开发、扶持和培育体现内蒙古独特民族服饰的草原文化艺术的旅游产品,也可以作为一种民族优秀品牌向国内外推广并扩大其影响.这种旅游产品,还能提升当地旅游业的文化品位,而且让各地旅客穿传统蒙古族服饰、骑蒙古马体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风姿和自豪感,同时这也对推动民族传承、弘扬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是开发体现内蒙古独具一格的草原饮食文化.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可以称得上是丰富而独特的,其饮食的制作方式不同,具有不同的特色.蒙古族共同的饮食有奶茶、手扒肉、烤全羊、全羊席、蒙古火锅、蒙古八珍、鲜奶、酸奶、奶豆腐、奶油、奶渣子、奶酪、黄油、炒米、马奶酒等,这些都是蒙古民族最喜爱的食品.蒙古族上述食品制作加工的条件和技艺的要求较高,因此,蒙古族饮食文化方面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如,在有条件的城镇和县旅游景区可设立蒙古族饮食加工制作的作坊,吸引现代人或者游客参与,体验蒙古族民间生活饮食方式和席间礼仪,让游客“做一天蒙古人”.“还可以把蒙古族各种特色食品进行真装,作为当地特产销售给游客和国内外”[21].

三是开发体现内蒙古独特草原节庆、演艺活动等文化.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蒙古族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中,节日是反映草原文化面貌的综合性文化类型,它具有经济的、娱乐的、教化的多种功能”[22],成为传承开发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有利载体.蒙古民族的主要节日有敖包祭会、那达慕、千灯节、祭火节、春节、清明等.

祭敖包节是蒙古族民间节日,祭敖包时全嘎查(全部落)人都参加.祭敖包结束后还要举行丰富多彩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体育娱乐活动.

“那达慕”是“草原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集竞技、娱乐、祝福于一体的民族体育、娱乐活动”[23].草原上的“那达慕”除了白天举办各项活动外,“夜间,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围着篝火,伴随着马头琴、四胡等民族乐器伴奏下,翩翩起舞,放声歌唱,通宵达旦.按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凡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商机”[24],因此,传统的民俗节庆日活动的成功举办,促使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蒙古族节日庆典不仅数量丰富、人员聚集量广,而且歌舞纷呈,具有很好的观赏性,这些往往成为游客领略蒙古族风情民俗的良好机会.

保护传承和开发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除了上述保护传承开发因素外,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不少保护和传承发展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法律法规,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扶持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这一切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成效.然而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有些地区的法规缺乏可操作性,过于笼统,并且执行的力度不够.因此,我们仍有很多凾待抢救和保护开发的工作要去做,也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与法规.

总之,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实现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在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中,只要各级政府以及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机构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工作,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能够不断提高本民族文化更新能力,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开发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就能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走出困境,并不断地“留住传统”.

参考文献:

〔1〕马胜强.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8,(5).

〔2〕〔5〕〔6〕〔9〕赵世林.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中国文化报,2009,(11).

〔3〕〔4〕黄成春.现代化进程中的壮族继承法[D].民族大学,2010.

〔7〕城市工作会议,2015-12-20.

〔8〕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转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02-06.

〔10〕赵世林.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思想战略,1995,(12).

〔11〕〔13〕(日)刘宗悦.日本手工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2〕〔15〕〔16〕潘鲁生,唐家路.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纵横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1,(5).

〔14〕〔18〕潘鲁生.潘鲁生谈民间艺术魅力.来源:新华社,2012-1-22.

〔17〕潘鲁生.走进民艺—呼吁民间文化生态保护[J].美术研究,2003,(5).

〔19〕蔚治国,郝晓兰.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旅游基地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3,(8).

〔20〕〔21〕〔23〕宝音.论新疆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2〕〔24〕杨卓.内蒙古民族特色建筑风格的创新与研究[J].天津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3).

(责任编辑 姜黎梅)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 in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Husile

(School of Art,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250100)

Abstract: "New Urbanization is modernization is the only way which must be passed, is the potential of domestic demand,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new urbanization to get rid of the dilemma, the minority traditional artistic heritage of the Mongolian people I believe that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s; two according to their historical heritage and regional culture,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to build their own city spirit, external image, the cohesion of the people; three to promot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city, to protect the cultural heritage left by our predecessors; the construction of four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ngolian culture and art and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 legal protection regulations.

Keywords: New Urbanization; Mongolia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新型城镇化论文参考资料:

新型建筑材料论文

本文总结:此文为关于对写作城镇化进程和传统文化和蒙古族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新型城镇化本科毕业论文新型城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