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儿童文学方面本科论文范文 和幼儿园品德教育和儿童文学教育活动的融合和策略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儿童文学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3-21

《幼儿园品德教育和儿童文学教育活动的融合和策略》

该文是儿童文学类开题报告范文和儿童文学和教育活动和幼儿园相关本科论文范文。

[摘 要] 幼儿园品德教育与儿童文学教育活动的融合,以幼儿园品德教育的特点、幼儿品德形成的特点和儿童文学本身的教育功能为依据,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创新实践和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价值.在品德教育融入儿童文学教育活动过程中,从目标上看,二者的目标要科学有机地融入教育活动的三维目标中;从内容上看,品德教育内容要与儿童文学的题材和体裁相融合;从形式上看,品德教育要融入文学欣赏活动和文学创作活动;从方法上看,示范模仿法和情境表演法是二者兼顾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 幼儿园品德教育;儿童文学教育活动;融合依据;融合策略

幼儿教育基本任务是通过“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与保育”,为幼儿逐步独立参与交往、走向生活和系统学习奠定基本身心、语言、知识和技能外,还应从不同角度渗透和促进幼儿良好情感、态度、思维和行为方面的发展,即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因此,品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和保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儿童文学的性质、特点与教育功能决定了对幼儿品德教育的价值.探讨儿童文学教育活动这一鲜活生动的活动类型,并融合品德教育成为应有的课题.以往两者的融合只从简单的内容人手,往往不能达到品德教育的有效性,而立足两者共同的规律——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步骤,从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四方面探讨融合的策略则能为两者的融合提供更多有益思考.

一、幼儿园品德教育与儿童文学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品德教育

“品德,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心智习惯和道德习惯的总和.”[1]3品德教育就是“把构成良好品德的标志性的要素塑造并内化为个人的本性的教育过程”[1]8.幼儿园品德教育就是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即以幼儿园为依托,结合各种社会力量,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和社会道德规范对幼儿进行正面的价值影响,使幼儿自主建构良好思想、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得来的,不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就能获得的,而是一种社会行为的结果,社会行为最为普遍和有效的手段就是教育.幼儿是人一生发展中最为基础的阶段,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是社会赋予幼儿园的重要责任,也是一个人成长为一个道德的人的有效教育起点.19世纪英国作家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曾说过:“播种品德你会收获命运.”因此,好的幼儿品德教育,不仅能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而且是其未来幸福人生的保障.幼儿园品德教育主要属于社会教育领域的内容,它可以作为独立的领域对幼儿进行专门的教育,但因其内容的抽象性和实际的应用性又常渗透在其他领域或日常生活中,但不管是何种形式,其最终的目标都是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二)幼儿儿童文学教育活动

儿童文学是“以18岁以下的儿童为本位,具有切合儿童审美意识与发展心理艺术特征的,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2]7.幼儿儿童文学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园以低幼儿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设计和组织的一种语言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活动类型.众所周知,儿童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儿童化”的,“充满着儿童的想象和情趣,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2]8,是儿童精神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读物,它在婴幼儿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幼儿对儿童文学的喜爱,幼儿园的儿童文学教育活动也成为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活动,更是幼儿园教师在语言领域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育形式.“这类活动往往从某个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人手,并围绕这一作品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中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不同人物的喜怒哀乐,体会人类语言艺术的美等,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

一、幼儿园品德教育与儿童文学教育活动融合的依据及价值

(一)二者融合的依据

1.幼儿园品德教育的特点为两者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幼儿园品德教育主要有渗透性和体验性两大特点.其中渗透性特点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有具体要求,其第四章第二十五条写道:“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可见在幼儿日常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品德教育应成为品德教育一个重要途径,而品德教育的渗透性也成为其重要的特点之一.在众多渗透品德教育的途径中,语言领域又成为品德教育最为主要的阵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 -6岁幼儿学习发展指南》中,语言领域都有涉及到幼儿品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语言领域第一个目标就有:“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可见,品德教育的渗透融合性特点,使其与语言教育的融合成为可能,也使其与儿童文学教育活动融合成为可能.

2.幼儿品德形成的特点为两者融合提供了必要性

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中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前道德阶段”(0-2岁)、“道德他律阶段”(3-7、8岁)、“道德自律阶段”(9- 13、14岁).‘‘,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道德他律阶段”,以服从成人为最主要特征,其道德发展的方向是由“他律”过度到“自律”,故此阶段的幼儿需要有在品行上正向的权威引领.而在引领的过程中,除了教师自身言行的直接引领外,儿童文学教育活动就成为间接引领的主要阵地.在儿童文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能与幼儿一起挖掘儿童文学中的真善美,尤其是作品中人物的真善美,而这些真善美的人物则为幼儿树立了各种鲜活而又权威的“学习典型”,如“勇敢的雪孩子”“乐于助人的快乐王子”“手捧空花盆诚实的孩子”等.这些“学习典型”在非说教的方式中,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幼儿的品行,促进其道德由“他律”向“自律”发展.

3.儿童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为两者融合提供了可行性

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题材都极为丰富,对小读者有着诸多的教育功能.儿童文学从内容上能开阔幼儿的视野,激发幼儿的探索;从构思和内在逻辑上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和想象力的提高;从语言上能丰富幼儿的言语和情感;从自身美学特征上更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只有当幼儿感受到美的时候,他们才更愿意把美好的东西付诸于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儿童文学作品总以生动活泼、亲切幽默的表现手法,巧妙地让幼儿在美的浸润中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道德行为标准,使他们感受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应该模仿的、什么是不应该模仿的,从而促进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如此儿童文学自身所蕴含的教育功能就成为幼儿品德教育的绝佳途径.

(二)二者融合的价值

幼儿园品德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儿童文学教育活动受幼儿喜爱的鲜活性,让人们看到两者融合的各种可能,而二者融合也必将带来更多的教育价值.

1.有利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创新实践

幼儿园课程虽然划分了健康、社会、语言、艺术和科学五大领域,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很少有某一领域是独立开展,更多的是融合式、主题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品德教育与儿童文学教育活动相融合,既顺应了现实而具体的教育教学要求,也为幼儿品德教育与儿童文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更为其他领域的融合,乃至整个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范例和研究方向.

2.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开展的任何一项教育教学活动最终目标都将指向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幼儿在获得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儿童文学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语言全面发展,提升幼儿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两种教育活动的融合不仅能使“此”领域的目标在“彼”领域中得到丰富和深化,而且能够在有限的教育时空内使幼儿的发展得到更多的可能.

三、品德教育与儿童文学教育融合的策略

虽然幼儿园中品德教育与儿童文学教育的融合是幼儿和教师比较喜欢的方式,两者融合的情况十分普遍,但融合点基本都落脚于两者的内容上.例如在儿歌教育活动中,教师选择了一个关于分享的歌儿,幼儿在感受儿歌的节奏和特点的过程中也认识到了分享的美德;或者在品德教育活动中,教师为了达到某一品德目标,选择含有相关内容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导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但无论谁融于谁,都忽略了其他方面融合的可能,并且只就内容方面的融合也不全面,致使两者融合的效果并不理想或者没有起到应该发挥到的效果.下面就品德教育如何融人儿童文学教育活动提出一些方法策略.

(一)目标的融合

任何一项教育都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的过程,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开展的纲领.无论在儿童文学教育活动中还是在品德教育活动中,教育目标都是选择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的主要依据.两者融合时,目标的融合是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

1.遵循学前教育机构保育和教育的目标,遵循学前儿童语言和道德的发展规律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分别指出学前儿童语言和品德方面的发展目标:“培养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基本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在《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有相关的具体目标,这些都应成为制定两者目标融合的依据.同时,目标的制定还要注意学前儿童语言和道德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根据他们的客观进程来实施教育.如3-6岁儿童相比“前道德时期”有了较大进步,在道德发展方面,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儿童道德发展水平,才能保证品德教育融入儿童文学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2.品德与语言目标要科学有机地融人认知、技能、情感三维目标

当前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目标基本都是由“认知”“技能”“情感”这三维目标构成.在二者融合的教育活动中,目标的撰写既要遵循三维目标的要求,也要突出有机融合的特点.这里的“有机融合”可以是每个维度都有两者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也可以在不同的维度中依次体现,为的是能更好地契合幼儿的特点和选择的教育内容,最终达到教育目标,而并不是要把每个维度的目标一分为二各占一半,也不能顾此失彼而失去融合的初衷.

(二)内容的融合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第一章总则第五条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目标(三)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要“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友爱、勇敢、勤学、好问、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既是品德教育的目标,也是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儿童文学的不同题材和体裁中挖掘出这些教育主题,使品德教育内容与儿童文学作品内容充分融合.

1.与儿童文学题材的融合

儿童文学以“母爱”“自然”“顽童”为三大母题,在这三大母题支撑下,儿童文学的题材是广泛而多样的,而“诚实”“自信”“友爱”“勇敢”等诸多品德教育内容都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经常涉及到的题材内容.如列夫,托尔斯泰的《李子核》以诚实为题材,方轶群的《萝卜回来了》以分享和友爱为题材,嵇鸿的《雪孩子》以勇敢为题材,李少白的《白墙上的黑手印》以爱护公物为题材,等等.同时,儿童文学中还包括很多教育文件中没能提到或忽视的品德教育内容.如我国当前的幼儿品德教育内容基本都强调幼儿对“社会的道德”层面而忽视对“自然的道德”层面.阳,很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则关注了这方面的内容,像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作品《去年的树》,能够唤起幼儿珍惜生命、热爱自然万物之情.学前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儿童文学题材的丰富性,善于挖掘包含品德教育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在赏读生动、自然的儿童文学作品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规范,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2.与儿童文学的体裁融合

儿童文学不仅题材丰富,而且多样的体裁也使其成为儿童文学区别于的主要特点.北师大王泉根教授把儿童文学称为全文体门类的“大文学”,并把儿童文学体裁划分为科学体、多媒体、韵文体、叙事体、幻想体和散文体六大类.[2]92以往二者融合的教学,教师往往把更多的专注点放在幻想体类的童话或韵文体类的儿歌中.其实不同的文体类型均有与品德教育内容相关的优秀作品,而从不同体裁中挖掘品德教育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对儿童文学的认识,而且也能让品德教育在不同文学体裁中焕发出不同的光彩.如在任溶溶的儿童诗《爸爸的老师》中,幼儿可以在语言的音韵节律中懂得尊敬师长;在艾诺,洛贝尔的系列童话故事《青蛙和蟾蜍好朋友》中,幼儿可以通过两个性格迥异的朋友之间发生的趣事感受友爱的力量与温情;在安东尼,布朗家庭系列绘本《我妈妈》《我爸爸》《我哥哥》中,幼儿可以通过精美的绘图丰富想象,学习对家人爱的表达.

(三)形式的融合

幼儿园儿童文学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文学欣赏活动和文学创作活动两种形式.文学欣赏活动是文学创作活动的前提,文学创作活动是文学欣赏活动的延伸,在这两种儿童文学教育活动形式中应充分融合品德教育.

1.与文学欣赏活动的融合

“儿童文学欣赏活动是对作品再现生活及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的审美认识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的活动过程.”在融人品德教育的文学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欣赏文学作品中人物美(语言美、行为美、思想美等)、情节美、主题美、语言文字美等,使幼儿在理解儿童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得到儿童文学中美德的滋养,而这种滋养是潜移默化的,甚至能让幼儿在迁移作品内容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在欣赏童话《雪孩子》的活动中,童话关于勇敢、奉献、友爱的主题,雪孩子这一人物勇敢、不怕牺牲的形象和行为,雪孩子火中救小兔子的紧张情节等都能成为欣赏的环节,雪孩子美好的品质就会形成一种榜样力量,引领幼儿对道德的认知和良好行为的养成.同时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朗读作品时声音的塑造、理解作品时问题的引导都是品德教育与儿童文学欣赏活动这种形式融合成功的关键因素.

2.与文学创作活动的融合

文学创作活动也是儿童文学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根据儿童的水平,将儿童对文学形象的再创造,也就是自外向内的文学再加工的表达活动和自内向外的文学制作实践,都归并为文学再创造活动.”文学欣赏活动虽然在理解的过程中也具有创造性,但是欣赏者是从外向内的理解,而文学创作活动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内在的认知转化为外在语言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对欣赏的延续和发展.幼儿园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有“复述和朗诵”“表演”“创编”等途径,在融人品德教育的文学创作活动中,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幼儿都能把自己建立的道德认知与现实或想象相连,并通过语言或行为等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幼儿道德认识检验的过程,而且也是幼儿道德模仿、强化和练习的过程.尤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幼儿甚至可能从已有的道德认知经验和创编经验中建构新的道德认知,如幼儿在对人的道德认识上可以推及对动物、植物等自然的道德认识,为幼儿的道德发展提供可能.

(四)方法的融合

幼儿园中无论是品德教育还是儿童文学教育开展的方法都有很多,找到两者兼顾的方法不仅有利于两者的融合,而且有助于教育目的的有效实现.

1.示范模仿法

皮亚杰指出处于“道德他律”阶段的幼儿对成人(这里指教师)具有单方面的尊敬情感,认为教师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对教师的指导和意见能够绝对性的接受和服从,对教师的言行也积极地乐于模仿和学习.因此,教师把示范模仿法融人自己的血液中,时刻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对幼儿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同时,这一时期幼儿处于语言飞速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准确而丰富的语言引导也为幼儿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榜样的力量.因此,融人品德教育的儿童文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示范模仿法就是对语言和行为示范的结合,即教师通过自身规范的语言和行为,为幼儿提供学习的样板,让幼儿在好的语言和行为环境中自然模仿学习.

教师在示范模仿法具体运用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自身语言和行为的规范性.如“谢谢”“对不起”“请”等礼貌用语要准确运用,包括发音准确,运用环境准确,相关手势、表情准确.其次,教师还要把握好示范的时机和力度.幼儿不易理解的品德行为或者词语,教师可以通过反复示范,让幼儿有意识地进行模仿学习.最后,教师还要恰当地运用“显性示范”和“隐性示范”,尤其要认识到“隐性示范”的作用和效果.

2.情境表演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是在道德冲突过程中逐渐获得发展的.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创造真实或者虚拟的情境来激发幼儿的道德冲突,在道德冲突中帮助幼儿实现道德认知结构的复杂化和合理化,从而推动幼儿道德认知向高层次阶段发展.前文提到幼儿品德教育的渗透性和体验性两个特点就是基于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其中的体验性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品德的教育;而在非日常生活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制造”道德冲突,让幼儿在“真实”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道德认识.

情境表演法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中最常应用的一种教育方法,目的是让幼儿在表演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过程中体味人物的情绪情感,学会准确运用语言,增进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在融人品德教育的儿童文学教育活动中采用情境表演法,就是让幼儿在扮演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和表演儿童文学作品的情节过程中,不仅提升幼儿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认识,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让幼儿通过体验作品中的道德冲突,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从而为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基础.

四、结论

幼儿园不同领域的活动有不同的设计方法,不同的教师针对相同的教育内容也会有不同的设计思路.但无论哪个领域的教育活动都有共同的观念和相同的原则,品德教育与儿童文学教育的融合虽然跨越不同的领域但也存在一定规律.本文就从最为直接的规律——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出发,即从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四个方面探讨了两者融合的策略.由于出发点是基于对幼儿园的品德教育的思考,所以两者融合策略的着力点在品德教育融合于儿童文学教育活动,以期为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有效路径,也为一线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儿童文学论文参考资料:

儿童文学期刊

儿童文学投稿

儿童文学杂志订阅

儿童文学杂志怎么样

儿童文学杂志投稿

儿童文学杂志

此文总结:上述文章是大学硕士与儿童文学本科儿童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儿童文学和教育活动和幼儿园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