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不可以专升本论文范文 跟小说是不可以修订的试以王蒙长篇小说《这边风景》为例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不可以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1-13

《小说是不可以修订的试以王蒙长篇小说《这边风景》为例》

本文是关于不可以毕业论文范文跟王蒙和《这边风景》和长篇小说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白 草

鲁迅在1935年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对同一篇作品,有时直接采自初次发表的期刊,而非作者自编的小说集.在鲁迅看来,那些经作者再次添削、修饰之后收入集子里面的作品,未必一定会比“质朴的原稿”好[1].鲁迅这里所说的“质朴”, 不完全指风格而言,系更多贯注了作者充满生气的完成形态,而添削、修改则会破坏此种状态的完满性质.鲁迅的编选方法,涉及了小说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小说是不可以修订的.

小说是心境和语境的结合.在这方面,鲁迅也曾贡献出了“除了自己,大概没有人会觉到的”创作经验,他结合《不周山》的创作情形说道,一旦进入写作状态,一口气写下去,人物、场景逐渐活动起来,有了自身的生命,此时如“有什么分心的事情来一打岔”,中断了写作,过了许久再来写, “性格也许就变了样,情景也会和先前所预想的不同起来”[2].俞平伯于1922年作《红楼梦辨》时就写道, 小说是个性的流露,也是环境、心境的体现, “如环境心境改变了”,作者无法完成他以前未完成的作品[3].至于语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每个时代皆有标示其风尚的概念、语汇、话语等.时代变迁了,语境也随之而变化[4].小说摄取所处时代的语汇,提取其精粹,且加以形象化、典型化,凸显了一时代的特殊语境,当完成之后,即自成系统,作者本人便脱离了写作时的心境、语境,脱离了当时的现场,回不去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理,作家也不可能妥帖无间地返回当时的心境和语境中.无论重写、改写还是修订,都要求作者再度返回并置身现场;绝难返回的事实,则证明了重写、改写或修订之不可能.即便是大家如王蒙,亦未见得动手自如、结果圆满,遑论他人.顺带一句,当代那些自己动手或由他人代劳的小说“修订本”,基本上是在欺骗读者.试举一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年出版了一套“九元丛书”,其中收路遥中篇《人生》,把第二十章马拴对刘巧珍说人家高加林现在成了“国营干部”一词,擅自改为“国家干部”, 一字之差, 历史语境顿失.“国营干部”意味着城市户口、固定收入以及种种优惠补贴,这曾是一个农民不敢想象的事情.王蒙有两部长篇小说的命运颇为奇特,从完成初稿到出版,时间跨度二三十年.一部即《青春万岁》,这是王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写得最早,发表得很迟, 中经两次修改: 第一次在1962年,正值中苏交恶,计划出版时遵命删去了写苏联的部分,第二次在1978年,删掉了被认为感情不够健康的个别段落和词句.两次修改、修订,其实就是删节,并无增添,均受制于外力因素,非作家本人内心要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对此,王蒙仍然心有不甘,他要的是未加增删、修饰的“原貌”, 遗憾的是,除了当年发表的部分章节可用于恢复原貌,已经找不到原稿或五十年代的校样了[5].第二部就是《这边风景》[6].这次没有外力因素干扰, 王蒙却主动增删、修饰,不像《青春万岁》那样一意且一力于保持原貌.方蕤(崔瑞芳)熟悉王蒙的创作情况,她在《凡生琐记:我与先生王蒙》一书中写道: “当然,王蒙也不是一切顺利.他花了很大力气写作和修改的《这边风景》却终于没有搞成.这本书写成于‘’统治时期,整个架子是按‘样板戏’的路子来的,所以怀胎时就畸形,先天不足.尽管有些段落很感人,有些章节也被报刊选载过,但总的来说不是‘优生’,很难挽救, 最后只好报废.”[7] 创作于“‘’统治时期”,基本构架依照“样板戏”的路子———描写了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风景这边独好的伊犁河谷”一个生产大队的事情,人物划分为革命群众与地富反坏右两个阵营,以追查“反革命盗窃” 案(小麦失窃) 和谣言(加入苏联国籍)为主线,穿插“社教”运动、“四清”运动等政治事件,而所有矛盾又皆由一两个坏人背后挑拨,语境方面基本上属于“”话语系统.显然,王蒙之所以数次修订, 盖因他想“救活”这个文本.救活之法,一则为淡化阶级斗争氛围,一则增加日常生活描写.在第六章“小说人语”中,王蒙颇为自信地写道,尽管因着顺应“政治正确”而多有“政治宣扬”的文字,“生活实感则用它的活泼泼的生命挽救了一部尘封四十年的小说”.王蒙挚爱他笔下描写的民族,第二章“小说人语”中,王蒙回忆了他于2008 年重返伊犁,当年的老农认出之后抱着他号啕大哭;第五十一章“小说人语”中,王蒙说,当他读到一个做错事的老实人被女医生谴责这节文字时,自己激动得禁不住热泪盈眶、泪流如注.一个作家几十年未曾分毫削减地热爱着另一个民族,其情深意切有如斯者!这或许也解释了作家何以主动修订文本的一个心理及情感因素.然而,这种修订从根本上说不可成立、难以成功,因为文本的内部结构出了问题.那个以阶级意识形态随意凌辱人民、戕害人性的时代被彻底否定了,很大程度上顺服而非质疑此种时代风气的文本,无论怎样淡化或增饰,总有一种或隐或显的暴戾之气.即便如此,它也是一个完整的文本,哪怕它在文学上的价值甚微, 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见证,其意义亦不容忽视.它又有如一个机体,拒绝改动、整容,改动越大,矛盾、漏洞、相互抵触之处愈多.仔细读下去,原有文字与后加文字, 昭昭在目,判然有别,而且相互妨碍.以下尝试拈出文本中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细节描写,略加评析.

第九章第一段中的一个词语:……乡村里年长的、被尊称为阿科萨卡勒(银须长髯)的长者,常常告诫后辈们每天要拿出一段时间,每天要有几次来想一想死亡,想一想自己的终结和世界的末日,人人要有这样的终极关注.有了终极挂念终极敬畏也就有了警觉和自律,有了崇拜和祈求,有了郑重和虔敬,有了坚定和规范,有了依傍和归宿.本段文字系后加,与五六十年代背景氛围格格不入, 彼时宗教被定为迷信,故而宗教生活亦在扫荡之列,基本上绝迹了.此处发声的叙事者不管他站在何种角度、处于哪个时段,他所讲述的长者劝诫后辈们每天要抽出一点时间“想一想死亡”———实际上就是做一点宗教功课,这种模糊背景的修订法反而破坏了背景的统一性,也让笔下的历史变得含混不清.其中最成问题的是与宗教相关的“终极关注” 一词.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绝无可能存在产生“终极关注” 或“终极关怀” 这个词语的人文土壤;王蒙创作本部长篇小说的1975—1978年的中国, 也没有这个词语,其时整体社会心理转向更紧要的政治诉求,无暇亦无余裕心情将“终极关怀”纳入关注范围.“终极关怀” 一词的流行,始于20世纪90年代.莫言在2005年做过名为《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的演讲,其中说道, “终极关怀”是前几年才成为“时髦话语”的[8],当指90年代中期.何西来曾专门论述过“终极关怀” 一词,认定这个词语流行时间大致在所谓“人文精神” 讨论前后,在讨论过程中“出现频率极高”;有相当数量的学者把“终极关怀”当成了“人文精神”的基础和依据,将之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或“思想武器”,来对抗世俗社会[9].

巴赫金在《拉伯雷研究》一书中说过,拉伯雷的长篇小说“具有深刻的百科全书的特点”,当时所有领域的知识和实际生活,都在他的小说中通过专门细节准确地表现出来.巴赫金特别指出了一个尚未被认识到的特点:拉伯雷小说中占大多数的描写均是首次出现的新事物、新名称、新词语, “拉伯雷对重要的新事物和新名称非常酷爱、非常敏感”.很难想象,拉伯雷的小说中会突然出现一个与其时代无关的词语、术语,或用错某个词语、术语.巴赫金说,有学者曾经怀疑拉伯雷小说中丰富的海洋术语的准确性,随后便有另一位学者考证,证明拉伯雷对这些词语、术语的运用是充分的、可靠的[10].同理,王蒙先生的小说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而百科全书所要求的时代性和准确性,又反过来证明这种随意性较大的修订,只能导致常识、知识上的错位和错误.

第二十一章描写哈什河的句子:

…… 渠首在伊犁的上游哈什河.……它是伊犁的美丽、富裕和欢乐的源泉.挺拔的白杨,郁郁葱葱的果园,一望无际的田野,各种人畜工农商百业,都依赖着这生命的乳汁.

而且我做的这些事,太费劲了,太吃力了,上级说,这样那样是“滑向了资本主义”,而我要做的是“坚持社会主义”,为什么,资本主义只须要轻轻一滑,而社会主义,硬是要使出吃奶的力气、咬牙切齿地顶在那里;为什么资本主义就像哈什河顺流而下,社会主义却像是一道难以修好垒结实的大坝,随时有被冲垮的危险呢?

哈什河水,波涛滚滚,激荡轰鸣,似乎有千军万马在奔腾呼啸.

在“十七年文学” 和“文学”话语系统中,江海湖泊、雾雨雷电、草木虫鱼等自然形象、景观,基本上政治化了,成为强行植入种种政治内涵的象征,不再具有单纯的审美意义.二元对立是这些自然形象、景观共享的一个特点:革命/反革命,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等等.在《这边风景》中,资本主义就像哈什河一样“顺流而下”,可确定系原文本中的文字———这是小说“核心人物”、爱国大队七生产队队长的一段内心独白,他与坏分子斗,与落后分子斗,与一切剥削行为斗,慨叹自己“做的斗争难道还少吗”.问题是,许多事情刚一解决,新的事情又出现了,稍不注意,种种贪图享受、眼中只有物质利益等现象便丛生出来,这当然是资本主义,它如哈什河一样滔滔而下,冲决堤坝,不费力气就占了上风.此处哈什河的象征意义、倾向性确然无疑.可令人不解的是,同一段落中哈什河又被赋予了完全相反的意涵———波涛滚滚、激荡轰鸣的哈什河,犹如千军万马一般奔向前方、奔向胜利.无法确定此处描写为原稿所有,还是后加文字;但能够判明同一章开首部分形容哈什河是“伊犁的美丽、富裕和欢乐的源泉”“生命的乳汁”,则为后补描写无疑.同一个象征, 同一个意象,在同一章节中同时拥有两种截然相反、不相兼容的意思,这种过于明显的矛盾、漏洞,这种一眼看去即知其相互抵触的硬伤,出现在王蒙的作品中,委实令人难以置信.

第三十六章描写麦素木、古海丽巴侬夫妇招待客人礼节:

……古海丽巴侬用双手把茶盘高举,库图库扎尔连忙伸手来取,古海丽却轻轻一闪,把茶盘伸向自己的丈夫.茶水也罢,其他食品也罢,先由丈夫取下,再由丈夫献给宾客,不知道是为了表示隆重还是以示男女授受不亲,反正这种多费一套手续的做法,正是一种老式的礼节.

第三十九章写麦、古夫妇的“”计划:麦与队长“势不两立”, 为了除掉这个障碍,他竟然想到让妻子引诱马车夫泰外库,令其在社教运动中站出来反对队长.

不能确定递茶水细节是否为后补,但“正是一种老式的礼节”一句则多少显出修削痕迹,意在用日常生活细节冲淡政治色彩.麦素木是一个被写得很坏的人物,是小说中的反面形象,他的妻子古海丽巴侬并不能因此亦成为一个坏人.从后加外貌描写文字,可证此女性就是一正面形象:高个,肤色黧黑,身材苗条, “眉毛细长, 扁扁的大眼睛,鼻准端正面且高耸,她的如水的目光和微微噘起的两片小嘴唇,嘴角的两边纹路,娇媚之中又显示一种成熟甚至清醒”.这样一个美丽、娇媚而又成熟、清醒的女性,严格遵守“老式的礼节”,连异性客人的手都不敢碰触,怎么会突然间不仅同意了其夫的主意,而且“宣布了她的方案”,甘愿把自己的“突他克” (下身器官) 送给一个男性,且在想象中“陶醉地闭上了眼睛”?同一人物,两副面孔.后加形貌及礼仪习俗描写,与文本中原有“”情节严重排异.倘要删改, 该拿掉的正是“”一节.这个细节并非王蒙所独创,而是“当代文学”共享的一个套路和模式.《暴风骤雨》中的地主韩老六让自己的女儿去勾引农会委员,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中的地主钱文贵让侄女去引诱农会主任, 《创业史》中的地主姚士杰则把亲妹子献上, 去拉拢农会小组长.县某科原科长麦素木亦不甘落后,把自己的妻子当作了工具.让妻子、女儿、侄女、妹子等献上肉体,作为诱惑和“拉拢” 手段,以达到所谓“破坏”目的,这是“当代文学”中最为臭名昭著的道德败坏、想象力低下的一个套路,其影响所及,连王蒙亦不能幸免,因而未能免俗.

王蒙的文字永远地具有一种吸引力,满足多种阅读期待.然而, 《这边风景》中太多修改、改不胜改之处,恰如一件缀满了补丁的衣服,初看新鲜,吸引人的眼球,再看则显眼、刺目.亦如方蕤所说,怀胎时畸形、先天不足的文字,无论怎样补救,依然摆脱不了畸形儿的命运.

注释

[1]《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4页.

[2]《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7页.

[3]俞平伯: 《红楼梦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页.

[4]旷新年:《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概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

[5]王蒙: 《青春万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24页.

[6]王蒙:《这边风景》,花城出版社2013年版.

[7]方蕤: 《凡生琐记:我与先生王蒙》,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114页.

[8]莫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1期.

[9]何西来: 《新时期文学与道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58页.

[10] [俄] 巴赫金: 《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第529页.

作者单位:宁夏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姜虹)

不可以论文参考资料:

评论,本文是关于不可以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王蒙和《这边风景》和长篇小说相关不可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