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课程类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和汉语语言类课程的人文性传承以《汉语和传统文化》课程为例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课程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4-06

《汉语语言类课程的人文性传承以《汉语和传统文化》课程为例》

该文是课程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与《汉语与传统文化》和人文和课程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摘 要:近来,汉语语言类课程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重视,顺应这种形势,我校开设了《汉语与传统文化》课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日常语言———汉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汉语能力,增强对汉语文化内涵的理解力,塑造健全人格,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文性得以传承.

关键词:人文性;课程;汉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7-0236-02

目前,国内高校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职业院校,均积极开展通识教育,讲究博雅通达,重视人格和智力的发展.尤其,高职院校“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学生专业背景和生源层次的限制,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语言文化类课程应是身临其境的实践教学,在生动的汉语中体察传统文化魅力.基于此,高职院校汉语语言类课程,应不同于综合类院校专业学生侧重语言学理论和知识的讲解,应重视人文素养与语言运用的结合.

我校开设《汉语与传统文化》课程的初衷是,让学生通过日常语言———汉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有两个:“有趣”和“有用”.其实,语言的世界是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趣味盎然的语言现象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更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将深奥的语言学原理用通俗的、恰如其分的话语表达出来,将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动因娓娓道出,是我们追求的基本目标.通过汉语与传统文化专题的学习,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独立思考、积极实践,打开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终极目标最终归结为“实用”: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深入探究汉语语言现象背后深层次的文化特质,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发掘普通话与方言之间语言现象的不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注重语言事实所折射出的文化意蕴,解析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会表达,能通过语言将内心所想准确地表达清楚,注重表达的礼仪,以掌握说话的艺术.最终,希望学生能够用以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语言表达的适体性,提升交际的成功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促进“人”的发展.

一、提升学生的汉语能力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评价母语的重要性:“一个民族除非用自己的语言来习知那最优秀的东西,那么这东西就不会真正成为它的财富,它还将是野蛮的.”[1]中国也有句俗语说:“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语言是人类交流思维最重要的工具,是其他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坚实基础.而当代大学生的母语意识比较淡薄,母语表达的能力让人担忧.《光明日报》记者曾抽样调查过74份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学生的“大学汉语”课程作业,发现每一份作业均存在搭配不当或者虚词误用等语法问题.[2]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审阅一篇青年数学工作者的论文后,感慨地说:“我给他改病句和错别字的时间比看全文所花的时间还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三:一是对母语重要性的了解不够;二是网络不规范的表达冲击着汉语,尤其网络语言中数字、符号、表情、英汉夹杂等复杂情况迷惑了学生对汉语表达的规范认识;三是高校语言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多灌输少讨论”、教学评价上存在着“重成绩轻过程”的问题,以致课程学习的过程“无趣”,学习的结果“无用”.

学生汉语能力的提升,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汉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一是汉语感受能力的提升.一个是语言应用技术层面,即能否准确地运用汉语表情达意,语法与用词是否规范;一个是语言的感悟能力,即能否直观地、直感地、情感地、审美地运用汉语.在课程中,这两个层面的讲授和实践是结合在一起交错完成的.比如,在“汉语普通话与方言”专题中,每位懂方言的学生都要教大家说两句家乡话,这两句家乡话的意思,需要学生用汉语普通话准确表达,不能含糊.这是语言应用技术层面的要求.再比如,“八分钟讲堂”,主讲学生如何能在八分钟快速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除了主讲内容“吸引人”外,还需要感悟汉语,并将这种感悟以语言的形式外化出来.这就是语言感悟能力所要求的了.“语言应用技术层面”汉语能力的提升,通过“八分钟讲堂”、小组讨论、专题研讨、实践考察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有针对性地实践和训练.“语言感悟层面”汉语能力的提升,仅靠技巧和实践远远不够,还需要广泛地阅读、体悟,并运用到语言表达当中,其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课程通过主题讲解、小组讨论、实践考察等多种方式,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汉语能力.

二、增强学生对汉语文化内涵的理解力

语言学家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2]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仅记录其他的文化现象,其语言系统本身也是一个文化世界.汉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个人的语言修养水平,是隐性的日积月累的过程,所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从某种程度上说,重视并且不断提高汉语能力,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文化强国,首先是文化强民,语言能力的提升,绕不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的人文因素.因此,在教学中,透过汉语的学习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我们非常重视的.比如,从“女”部的汉字,会发现有一些特点:有些是古老的姓,“姞、嬴、妘、姺、□、娸”;有些是表现女性的顺从和柔美的,“好、娜、姝、嫣、妙”;还有些保留了男尊女卑的痕迹,如“妒、嫉、妖、嫌、婪、妄”.从汉字的造字法上,可以看出“女”部字的特点.学生掌握了这些特点,有利于认识汉字的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汉语也反映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中说到:“夫言语者,代表国民之思想者也,思想之精粗广狭,视言语之精粗广狭以为准,观其言语,而其国民之思想可知矣.[3]汉语的修辞非常发达,对偶、对仗的手法经常运用,反映了汉民族追求对称、均衡的观念.这种观念影响深远,除了在修辞上有所反映,也反映在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上,还反映在文学作品和生活的各方各面.掌握汉语的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思维的特点,了解汉语、思维和文化的关系.

三、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当前的高等教育多为高度专业化的教育,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要义,服务于让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化人才而设置.但单纯知识的传授,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求综合素质而非某种知识或技能,求精神富足之博雅之士而非物质或利益至上,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语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在讲授汉语时,不仅要深入挖掘其蕴藏的文化内涵,还要注重加强课程延伸活动的人文性.人文性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塑造健全人格,而且可以丰富精神世界.比如,课程设置了实践考察环节,组织学生参观深圳本地历史建筑、拜访历史名人后裔、了解地域历史文化、感受当地方言民俗;设置了“主题研讨”的板块,组织学生写调查报告、姓氏地名考证、采访访谈等;充分利用深圳这所城市的地理优势和语言优势,推广普通话、提高国家语言软实力,同时保护生活中的方言,使汉语普通话与方言文化兼容并蓄.虽然是讲授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并不仅局限于此.讲授“汉语地名文化”专题,只讲地名本身而不谈地理位置与历史传承的话,结论必然狭隘.因为汉语中的地名,不仅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也反映着人们对地形、地物及地理位置的具体认识和历史人文的变迁.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所承载的并非只有“汉语+文化”的简单叠加,还承载着大学生人格修养、道德素质、人生理想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4-5].

在高职院校开设汉语与文化课程,使之成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如此对贯彻人文教育的教学目的,遵循人文教育的教学规律,传承人文价值理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论文参考资料:

新课程编辑部

新课程刊物

课程教学杂志

新课程导学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

上文结束语:此文为大学硕士与课程本科课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汉语与传统文化》和人文和课程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