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开场白类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跟港人-港事-港味香港小说20年(1997-2019)展开场白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开场白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3-21

《港人-港事-港味香港小说20年(1997-2019)展开场白》

本文是开场白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跟港味香港小说和小说有关论文如何写。

从1997 到2017,转眼20 年,时间过得真快!

时代在变,香港在变,文学的风尚也一样在变.那么,这20 年来香港文学有什么新的风貌?这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回答的问题.相信没有全面的梳理、广泛的阅读、深入的考究,谁也不敢乱说话.所以,我自己一直有个念头,系统地探究一下2000 年后香港小说的谱系和发展状况.

大概是农历新年后吧,陶然先生告知,想策划一个20 年香港小说的合集,邀我一起合计合计.这是好事呀!

我一口应承,答应得比“不假思索”还快.这事就定了.

不过,没几天,人清醒了,我开始犯难了.20 年?香港有多少作家在从事小说创作,又发表、出版了多少作品?以我们二人的精力和有限力量,如何担负得起选编的重负?时间、精力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阅读量、选择标准,等等,都是一大难题.我开始后悔自己的冒失.我一向认为,视野是一个编辑最重要的资禀.这个集子该如何选、怎样编,考验着我们的眼光,也决定于我们的阅读视野.好在《香港文学》每年第一期的“香港小说专号”,为这次选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有因利趁便之势.在许多本地创作者眼里,“香港小说专号”已然是一个小说年选,大家都乐意也争取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放上这个平台.有了这个品牌保证,心又稍定一些.不过,陶然说,还是尽量挑选一些在别的文学平台上发表的佳作,以体现20 年来的整体风貌.这当然是一个最理想的做法,也是应有的态度.于是,我们开始大量阅读,同时也参考坊间的若干小说年度选,以甄选文本,确定作家阵营.

这个作品集以“展”而不是以“选”命名,说来也有些因由.作为20 年的小说结集,多少有“选”的成份,不免要考虑选择的尺度,如文学性、经典性、代表性,以及题材风格等等.然后,在具体的编选过程中,碍于版权限制、文集容量等因素,我们原本选定的一些作品也只好割爱.既然受限于这样一些客观因素,我们也就调整了最初的心志,有所取舍有所平衡,但仍力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编出一个有一定分量的合集.此为其一.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香港文学谱系丰繁,内容多元,形式多样,为了尽量体现这些特点,包容不同题材、类型、风格的作品,我们在入选文本上也是几经斟酌,几番取舍,最后才定下这些作家作品,并以“展”的形式呈现.纵观20 年来的香港小说创作,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特色.

首先从作家阵容来说,经历了一番代际演化,从资深一代到中生代,再向新生代过渡,形成了“三代同堂”的格局.资深一代大都在上世纪70 年代以前开始创作,如崑南、西西、也斯、蓬草、绿骑士、辛其氏、陶然、沈西城、颜纯钩等等,他们在2000 年后仍笔耕不辍,保持着相当的创作活力.也斯的《后殖民食物与爱情》,崑南的《旺角记忆条》,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生代主要指80年始步入文坛的一群,也是目前小说创作的主力军,如李碧华、黄碧云、陈宝珍、王良和、罗贵祥、董启章、潘国灵、余非、关丽珊、黎翠华、陈惠英、陈德锦、陈汗、王璞、周蜜蜜等.在这批作家中,黄碧云的《烈佬传》、董启章的《衣鱼简史》、王良和的《鱼咒》等,都是有影响的作品.新生代大致是指1997 前后,特别是2000 年后步入文坛的一代,如利瓦伊怡、王贻兴、谢晓虹、韩丽珠、葛亮、麦树坚、梁伟洛﹙可洛﹚、车正轩、陈曦静、黄劲辉、唐睿等,以及更晚一些冒起的新秀、以90 后为主的新新生代,如梁莉姿、刘绮华、陈苑珊、郭艳媚等.在新生代中,韩丽珠的《宁静的兽》、谢晓虹的《好黑》、葛亮的《谜鸦》等,也都是广为人知的作品.除了代际的演化,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外来作家的加入,如从美国归来的周洁茹等,居港十年,已成为香港文学书写的在场者.近年来,又出现一个新的群落,即愈来愈多的高学历“港漂”加入到创作行列,如刘文、江璇、陈晓芳等.作家的构成,无分外来与土生,也体现了香港这个文学自由港的“港口性”,混杂、开放,以及海纳百川的包容性.香港文学的这个特性,非一个“本土”可以概括.

从创作方面来看,20 年来的香港小说无论是创作意识、作品内容题材,还是艺术表现形式,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特色,可谓自成一格,自有体系,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生态.具体来说,城巿记忆、都巿人生,都是香港小说突出的特点.

这里有社会世相的揭示,也有个体生命状态的呈现.如李碧华的《神秘文具优惠券》,以怪诞的笔调写都巿寓言,短短几笔漫画式的勾勒,就活画出当今社会众生相,揭示各色人等风光背后的烦恼.他们走进“神秘文具店”,各有因由,名媛要一把用来割手的割刀,因为“他经常骂我身材假,整容效果差,不但打击我自信,好令我不敢勾引其他男人,他还打我”;红歌星要买剪刀,想剪断“情丝”,长痛不如短;女强人要买的文具,则是“甜言蜜语复写纸”和“狼心狗肺碎纸机”短短二千多字的小品,写尽诸般人间苦楚,不愧鬼才手笔.另外,黄劲辉的《酒吧旮旯的故事》,巴桐的《假发》,陶然的《出头》,周蜜蜜的《蛇缠》等,也都以关注世态人情,揭示都巿人生百态见长.

地方记忆的回溯,都巿漫游者仓皇无地处境的表现,也是当代香港小说的一个面相.如也斯的《续西厢》以一个“火”字,写出了这个城巿的种种矛盾冲突.“各种各样的火.诡异的火.自然的火.人为的火.炉火与怒火.暴烈的火”作者巧妙地以花园街大火作为一个引子,带出一个学府办公室政治的故事.花园街那场大火成了一种隐喻,事件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都编织在校园故事中,社会事件与校园内部冲突、乃至个人的情感纠葛,彼此穿插,形成对照.故事中的大学教授何方是一个本分的学者,但身处于明争暗斗的办公室政治中,无论如何的谨慎、洁身自好,都难以超然物外,最终还是成为被排挤的对象.这个作品有集体的记忆,也有个人际遇的抒怀,对学府中的中西学术矛盾,师生的微妙关系等,都有细致而传神的表现,且以古典文本与当代人生故事相呼应,形成互文性,曲尽其妙,颇有“抵死”传神韵致,是典型文人小说的笔法,不难引起本地读者的共鸣.在这类着意于在地情怀、人间意识的书写中,后起新秀唐睿的作品同样体现了一种地方情意结,有不俗的表现.

20 年来的香港小说还有一路向,的书写、疾病的隐喻.崑南可谓“”的旗手,但他的“色”不在肉欲本身,而是借生死爱欲展现红尘俗世因缘的聚散离合,如《旺角记忆条》,凭着“云”的思绪流展,揭示一段缠绕不清的多角男女关系.董启章的《衣鱼简史》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一次失败的性事,用意同样不是“诲淫诲盗”,而是对文学书写乃至书本文化的一次怵目惊心的反省,意义已远远超出性事本身.另外,王贻兴《我所知道的爱欲》也是一篇别具瞄头的作品.另一方面,潘国灵的“疾病”,王良和的“法咒”,韩丽珠、谢晓虹的“灵异”,也都各有擅场,不容轻视.

文短话长,关于当代香港小说的风貌、特色,无法在这里一一细表.

如果要我对这个大展的作品,作一个简略的概括,不外乎一句话︰香港人,香港事,香港的味道.

现在,文集已摆在眼前,读者自可展读,尽情领略品味.至于作品高低优劣,时间自有裁决评断.

最后,套用一句佛斯特的话,“小说,顶多是文学领域的一块湿地,由上百条小河灌溉着,偶尔汇聚成一片沼泽”,香港文学的这块湿地,也正是由上百条溪流灌溉而成,自有丰富多样的生态价值.

开场白论文参考资料:

职称论文答辩开场白

自考论文答辩开场白

论文答辩开场白

该文总结,此文是关于港味香港小说和小说方面的开场白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开场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