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走进历史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与走进历史现场西部贫困山村文化生态田野考察系列文章述评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走进历史范文 类别:硕士论文 2024-03-11

《走进历史现场西部贫困山村文化生态田野考察系列文章述评》

本文是走进历史方面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跟山村和文章和田野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段小虎

摘 要 西部贫困山村文化生态田野考察系列文章特别借鉴了文化人类学、口述历史、区域社会史“走进田野”的研究方法,通过“历史现场”的考察,把握贫困文化的地域性、遗传性特征,探究贫困地区文化生态和贫困人口文化观念形成的历史逻辑.

关键词 贫困文化 文化扶贫 文化生态 人口结构 田野考察

引用本文格式 段小虎. 走进“历史现场”——西部贫困山村文化生态田野考察系列文章述评[J].图书馆论坛,2017(10):34-36,53.

A Review of the Series on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Field Studies in the Poverty-stricken Villages in Western China

DUAN Xiao-hu

在公共文化建设研究领域,研究者通常会选择某种具备抽象思维性质的学科作为观察视角和理论基础,以便对现象、问题和人的抽象需求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断.然而“皇宫中的人所想的与茅屋中的人所想的不同”[1].当贫困人口成为公共文化建设被动的旁观者时,“精致的学术话语”又在多大程度上表达出他们的诉求呢?美国作家迈克尔·哈灵顿曾就此警告说:由于穷人没有自己的声音和代表,他们没有办法让政府的政策方案符合自己的利益,由此导致政府的大量资金没有用于真正需要的人身上[2].

《图书馆论坛》“贫困地区图书馆发展研究”栏目的本期专题“西部贫困山村文化生态田野考察”系列文章,“从一个贫困人口、一个贫困家庭、一个贫困村落文化生活及其历史变迁入手”[3],通过走进“历史现场”,探索贫困地区文化生态和贫困人口文化观念形成的历史逻辑.其中,《六盘山区西海固:一个穆斯林家庭与贫困的抗争历程》[4]以六盘山区一个穆斯林家庭与贫困的抗争史为主线,展现近百年以来,民族冲突、自然灾害、社会变迁如何参与了这个家庭文化观念的构建;《岁月沧桑:抗战以来陕北姜新庄文化生态的变迁》[5]讲述了吕梁山区抗战时期的一个文化名村如何在社会及人口结构的变迁中迎接现代文明,其衰落的乡村文化留下了诸多思考;与上述两文相比,《倾听:秦巴山区蔡家坡村民文化生活访谈》[6]中秦巴山区贫困人口、村干部的述显得有些“鸡零狗碎”,虽然“事实不会高声说话”[7],“真相”却存在于实际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概而言之,“西部贫困山村文化生态田野考察”系列文章践行了陶行之的一个重要观点:“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说知必需要根植于亲知里面才能发生效力.”[8]

1 在文化意义上,贫困并不是同质的

经典的贫困文化理论认为:“穷人由于长期生活于贫穷之下,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体系等.这种亚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对周围的人(特别是后代)发生影响,从而代代相传,使贫困本身得以在这种亚文化的保护下维持和繁衍.”[9]

在有“苦甲天下”之称的宁夏西海固,贫困文化的地域性、遗传性特征集中地表现为“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和“不愿意推迟享受”的发展观.如果说“多子多福”的生育观是对抗自然、战争和贫穷的基本手段,那么“不愿意推迟享受”的发展观则是应对不确定变化的理性选择.这两种观念以制度化的方式“塑造着在贫困中长大的人的基本特点和人格”[10].然而,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样的历史传统和贫困生活却塑造了一位父亲不同的文化观念:数十年间,他顶着贫困文化与贫困生活的双重重压,坚守着“梦想不该被贫困毁灭”的信念.这个反例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逻辑?

英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曾说:“科学家倾向于强调我们确知的东西,这可能是极为自然的事情;但是在社会领域中,却往往是那些并不为我们所知的东西更具有重要意义.”[11]

海原大地震是这个家族从毁灭到重生的重要节点.除了与这个地区的穆斯林有着共同的文化生态环境之外,祖辈孤苦伶仃的生活经历,父辈坚忍不拔的生存意志,玩伴失去家庭依靠后的悲惨命运,自己年少时“除了挨骂没有学到任何东西”的心灵创伤……无不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参与了这位父亲发展观的构建,即使在传统落后习俗的压力下,在村民的嘲笑中,在长辈的谴责中,他依然坚持数十年倾其所有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之中……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这种文化观念与行为方式不仅超越了特定地理环境下文化生态的制约,而且也颠覆了经典的贫困文化理论,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正是文化“精准扶贫”需要探究的深层次问题.

2 特殊地理环境下的“特殊文化模式”

张爱玲在评价奥斯卡·刘易斯的《桑切斯家的孩子们》一书时说:“普通人不比历史人物有人左一本右一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写他们,因而有立体的真实性.尤其中下层阶级以下,不论过去现在,都是大家知道得最少的人,最容易概念化.”[12]

在一般理论看来,贫困与愚昧似乎是一对“孪生姊妹”.然而,陕西蔡家坡村贫困人口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念并不是标签式的“贫困文化”或“缺乏远见”就能简单地概括的,因为他们也会像精明的商人,盘算着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扶贫)“制度红利”……毕竟贫困文化不是“没有文化”,而是另一种价值观念的文化.

地处秦巴大山深处的蔡家坡村曾是褒斜古道上重要的驿站,该村几乎完全是一个移民村:解放前这里有为躲避饥荒、战乱的河南难民,有为躲避抓壮丁的汉中府人,也有为逃避官府镇压的罪犯、流寇、土匪等;解放以后国家修建石门水库、重修宝汉公路和“退耕还林”又产生了一批新移民……在现实的艰难生活以及过往的颠沛流离中,贫困人口培育出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谋生手段.尽管有些贫困人口利用国家扶贫政策采取了某种“刁蛮”伎俩,但如果考察其行为方式背后的历史逻辑,他们今天的贫穷也有一份社会或历史的责任.

“特殊的文化模式”也影响着个人的婚姻家庭生活.深陷于贫困山区婚姻怪圈中的母亲“在理想与现实、文明与野蛮的双重纠结中”,不得不学会“捏一个够自己用的上帝”,以保护女儿、保护自己.然而,在一个连读书都被当作“另类”的地方,个人的悲哀往往缘自乡村文化的悲哀.

“特殊的文化模式”还表现在文化发展逻辑的“断裂”上.传统的以“自组织”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模式逐渐消失,而以“他组织”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又面临着“供给不足、供需错位、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13]的结构性矛盾:村里留守老人喜欢看的曲子戏、对山歌、舞狮子、耍龙灯、采莲船……现在都组织不起来了,而上面配置的扬琴、电子琴、手风琴等因无人会用一直闲置……它提醒我们: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制度设计中,要防止走向“目的证明手段正确”的错误道路.

3 “小事件”言说“大历史”

黄宗智曾对那些深受斯金纳影响的西方学者提出批评,认为他们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时忽略了“村庄”,而村庄应当被视为一个基本的研究要素……[14]尽管“村庄”的社会生活史无法取代宏大的社会结构史、社会功能和社会制度史,但“村庄”里的“小事件”仍然具有言说“大历史”的可能性.

早在1917年陕北姜新庄就有了自己的小学.20几年后,姜新庄人依靠“农民合作社”和陕甘宁边区文教会议确定的“需要与自愿”“民办公助”原则建立起全国第一个领导下的(有记载的)“农民图书馆”.“农民一闲下来就含着烟锅,笑嘻嘻地到那里看书,读报,谈时事.”[15]然而时隔70多年后,他组织力量主导建设的农家书屋更像是被尘封已久的历史.村民依然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但已变成在大树底下、美女河畔……如果没有进入“历史现场”,我们根本无法理解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村落,何以在时展大潮中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戏台子和祠堂是中国乡村文化的显著特征.可能因为过于贫穷,姜新庄解放前并没有自己的祠堂,戏台子也就成为实施乡村治理、承载村民喜怒哀乐的唯一场所,它见证了乡村文化的变迁,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抗战时期姜新庄之所以能“开风气之先河”创办“农民图书馆”,得益于姜新庄小学培养了一批识字农民和良好的人口结构,得益于边区政府“需要与自愿”“民办公助”的务实原则,得益于“农民合作社”强大的文化“自组织”能力.但随着“城乡二元结构”[16]发展,“农民图书馆”消失了,小学撤并了,“戏台子”垮塌了……

尽管这几年随着国家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的推进,姜新庄自然环境、交通设施以及村民的经济生活、医疗卫生条件均有较大改善,也重修了“戏台子”、重建了“农家书屋”,但从文化生态角度看,乡村文化赖以存续和发展的“文明生长点”[17](姜新庄小学)、人口结构、乡村治理结构和文化“自组织”能力却发生了难以逆转的改变,这对姜新庄文化“内生性重构”[18]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邢贲思. 费尔巴哈的认识论述评(续)[J].哲学研究,1979(3):45-51.

[2] 迈克尔·哈灵顿. 另一个美国[M].郑飞北,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3.

[3] 段小虎.“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扶贫研究趋势与重点分析[J]. 图书馆论坛,2017(5):55-63,97.

[4] 段小虎,郭晓文,张梅,等. 六盘山区西海固:一个穆斯林家庭与贫困的抗争历程[J]. 图书馆论坛,2017(10):37-42.

[5] 党晓红,马光华,段小虎,等. 岁月沧桑:抗战以来陕北姜新庄文化生态的变迁[J]. 图书馆论坛,2017(10):48-53.

[6] 郭晓文,党晓红,孙玉玲. 倾听:秦巴山区蔡家坡村民文化生活访谈[J]. 图书馆论坛,2017(10):43-47,85.

[7] 孙伟平.事实与价值[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38-53.

[8] 胡继渊. 略论杜威和陶行之的知识观[J]. 外国中小学教育方针,2004(11):36-38.

[9] 王洪光,勾学玲. 贫困文化视角下的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J]. 大庆社会科学,2010(6):46-48.

[10] 李晶,刘洪. 结构性贫困中的文化——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16(8):20-24,36.

[11]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 邓正来,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20.

[12] 张爱玲. 谈看书[EB/OL]. [2017-06-01]. http://www.360 doc.com/content/14/0508/05/760292_375678992.shtml.

[13] 边晓红.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观念构建与价值选择[J]. 图书馆论坛,2016(10):1-6.

[14] 李银河. 生育与村落文化[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58.

[15] 米脂县姜新庄村识字人多——成立农民图书馆[N].解放日报,1944-10-25(4).

[16] 段小虎,谭发祥,赵正良,等.西部贫困县图书馆“跨越式发展的财政保障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16 (1):1-9,41.

[17] 段小虎. 西部基层图书馆建设研究之一: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制度设计[J]. 图书馆论坛,2015(7):21-26.

[18] 李晶. 贫困地区文化“内生性重构”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16(6):27-33.

作者简介 段小虎,西安文理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

收稿日期 2017-06-13

(责任编辑:刘洪)

走进历史论文参考资料:

历史论文怎么写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期刊

历史杂志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如何写历史论文

简而言之:此文是关于经典走进历史专业范文可作为山村和文章和田野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走进历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