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大数据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和大数据视阈下舆情考评模型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大数据范文 类别:期末论文 2024-03-21

《大数据视阈下舆情考评模型》

该文是大数据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跟视阈和大数据视阈和舆情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不仅意味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日新月异,还重塑了公众的认知和实践模式,影响着公众对公共问题、现象、观点的政治态度、信念及价值观表达.较其他社会领域而言,大数据对政府治理领域的影响更为深远,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对海量数据隐含价值的充分挖掘和循环利用,转变并调整原有的舆情考评模型和指标体系,在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上寻求新突破,积极建构智慧治理的新范式.

本文基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分析大数据时代给社会治理带来的新机遇及新挑战,针对整个舆情工作流程中预警、研判、应对、善后以及组织领导、常设机制等重要环节,提出了“六维五级等边等距”舆情工作考评模型,建构了反映网络舆情传播深度、广度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为梳理方法论层面的应对得失及考评机制层面的科学量化提供了操作路径,对实现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当前舆情考评工作现状及不足

1.管理导向:重结果轻过程

管理导向是舆情考评工作的核心,强化管理权,关键是管导向、管阵地、管队伍,其核心意义体现在对舆情工作的全流程监控和无死角管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型传播方式的不断升级,政府的施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推进政务公开,落实舆情考评工作,这是各级政府部门强化职能服务,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舆情工作的管理导向异化为个案层面的“就事论事、一事一议”,割断舆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致使“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等舍本逐末的方法论大行其道.

一旦考评工作的管理导向被片面解读为一个时间点上的一项活动,而不强调其反馈过程及多要素协同机制,考评效果将大打折扣,具体表现在:一是难以适应新形势抓好舆情管理,在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上“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偶然当作必然;二是对建立新机制没有动力,面对以微博、微信等为标志的新兴互联网媒体爆发式发展束手无策,得过且过,时常出现“临时抱佛脚”现象:三是不注意把握舆论引导规律,尤其在整体联动方面缺乏协同意识,把歪招、偏招奉为正道,把小聪明当做大智慧.凡此种种,不断制造考评体系内单位间的失衡与单位内的差距.

2.工作方法:重定量轻定性

舆情工作的基本要点在于,准确把握舆情演绎的特征和规律,通过科学的方法论了解并掌握民众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深挖其产生根源、发展态势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打好应对处置的“提前量”.舆情考评.则是对某个周期某个单位舆情工作的量化统计和归因分析.由于舆情工作涉及多学科和领域的交叉研究和多个层次资源的整合协调,为了清晰认识和理解网络舆情工作的现状,也为了统一考评的尺度和指标,管理者倾向于通过定量分析法,在批量舆论信息中予以典型精选,设置一个阈值后加以定性判定.这个考评方法,侧重标准化和逻辑推理,但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忽略了个案的定性分析.

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论,已在多领域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也为舆情信息的深层挖掘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支持.重定量轻定性,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的弊端就是:舆情工作思路和方法单一,在需要跨部门协作时,无法通过组织内能力完成配合诉求;舆情工作量计算呆板固化,无法保证舆情信息报送的时效性、稳定性、均衡性:舆情工作趋利避害、趋易避难、趋简避繁的倾向严重,不利于提升员工积极、持续的工作活力等.舆情考评工作重量不重质,客观上导致了舆情信息服务决策参考的作用被大大弱化.

3.考核维度:重权变轻规则

维度,就是考核的方面.舆情工作的考核维度,是针对被考核单位的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选择参与评估对象,分别赋予权重系数并构建认知评价维度.目前,一般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与方法,主要从人员、资源、设备和方法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从而为政府、企业和机构提供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自我评价方法和针对性提升意见.但是,舆情考评模型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受一些诸如严重脱离传播环境、维度设置不合理、加权系数偏离等原因影响,导致很多考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会弱视或者忽视考评工作对于舆情的基础性作用,而采用短期内看来较为灵活、方便、具有一定实效性的权宜办法.

鉴于考核维度在其起草、培训、实施、反馈、调整等主要环节中就带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加之执行过程中人为因素干扰严重,故而一些舆情考评模型对于舆情工作的规范性、有序性、延续性和整体性均缺乏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进一步强化了人治管理为主、制度管理为辅的管理结果:专业人员被大量简单的、重复的事务性工作所纠缠,缺乏舆情信息综合分析,导致分析关联能力不足;考核维度虚置导致无法建立合理运行、高速运转的工作机制,不能适应决策机构的工作部署和形势发展需要.

4.实际意义:重考评轻改进

舆论作为社会的推手,往往是复杂社会的催化因素,而网络舆情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是群体事件的征兆和预演.当前,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舆情考评的意义,就在于督促被考核单位切实征集网络民意、收集网络舆情、做好舆情研判,并依此“果断地拍正确的板”,解决网民提出的问题,而不是解决提出问题的网民.这不仅是新时期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党委政府部门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目前,一些地方没有坚持问题导向,舆情工作为了考评而考评,考评形式大于内容,导致考评工作“脱实向虚”,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在不断完善考评通报制度,将政务舆情回应、官员网络问政纳入考核: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影响稳定的突出矛盾和安全隐患呈现日益增多之势,及时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故此,切实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做好舆情考评工作,不仅是了解改革发展中利益关系调整引发的深层次矛盾的必要路径,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举措和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创新之举.

二、舆情考评维度与模型预设计

1.考评原则

(1)指导性原则.舆情考评模型应帮助各级党委政府精准研判负面舆情,及时梳理应对得失,从而为其采取相应的疏导、抑制、治理等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防范负面网络舆情危害社会,促进网络舆情向着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在指导性原则中,要注意处理好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坚持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不能只报喜不报忧,这是做好舆情考评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

(2)开放性原则.舆情考评模型的建立过程,应保持指标体系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根据舆情处置的新情况、新特征及舆情处置阶段的变化,及时对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完善和修订.在开放性原则中,尤其要处理好广泛性和个体性的关系,注意收集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舆情信息,并在收集过程中注意做到面广、量大,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社情民意.

(3)可操作性原则.舆情考评模型中维度分级的数值统计应具有代表性,同时兼顾舆情监控数据的可获得性,使指数可采集、可量化、可对比.指数设置还与社会稳定和风控指标衔接一致,以增强指数体系的政策导向与实践意义.在可操作性原则中,要注意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加强监测预警层面的调研,加大信息动态反应层面的综合分析,努力挖掘信息的深层次价值.

(4)科学性原则.舆情考评模型不仅要以客观数据反映舆情处置的数量特征,更要把网民认可、舆论满意、形象修复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做到量化考评和定性考评相结合.在科学性原则中,要注意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充分考察舆件中网民的切身感受,提高公众对于舆情引导和处置的参与度、认可度,强化“既看数字又不唯数字”的理念.

2.考评维度解读

舆情考评隶属于多元分析,是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旨在提升舆情应对速度,加大舆情应对力度,提升舆情管理透明度,增强舆情管理整改度,最终促进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按照以上指导原则,结合舆情实践,舆情考评模型选择了“组织领导”、“长效机制”、“监测预警”、“动态反应”、“善后问责”、“形象修复”六个维度进行综合性考评.具体是:

(1)组织领导.该维度指的是地方党委政府面对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的重视程度和响应情况,主要周期性的考察组织流程(信息链、任务链、决策链)与处置效率(分工效率、合工效率、部门间效率、组织间效率).在考评工作中,考虑到同系统、同部门中的不同层次的人员之间、不同部门的不同工作人员之间,通常会有许多舆情信息需要沟通和处理,这些信息处理的流程和效率,对于实现考评单位整体任务非常关键.“组织领导”可以作为特殊维度赋予考评单位自由裁量权,结合各考评单位舆情工作实际,主要从专人负责、舆情专题培训(或以会代训方式)、舆情应急专项建设等方面进行负分考核:从专题约稿、案例总结、领导批示、直报点建设等方面进行加分考核.

(2)长效机制.该维度指的是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的细项指标,主要围绕“长效”和“机制”展开:一是要有推动制度正常运行的“动力源”,即要有出于自身利益而积极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组织和个体.比如,被考评单位定期根据舆情发生、传播、处置情况及其他区域、其他单位舆情处置的成功做法,梳理总结和借鉴,把好经验、好思路、好做法转化为进一步做好舆情工作的实际举措;二是要有比较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比如,被考评单位履行工作职责,认真做好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控,工作人员每天负责对涉及的相关舆情进行监控,并及时跟分管领导汇报当日舆情信息.此外,长效机制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其目的在于加强与相关单位和部门沟通联系,建立灵敏高效的协同联动机制,努力构建起信息共享、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监测预警.在本考评模型中,监测预警属于技术方法层,该维度包括舆情信息收集、热点话题发现、趋势跟踪、规律研究等舆情工作所涉及的监控技术和网络信息分析方法,为应用层面的舆情研判提供信息化手段支撑和及时准确的数据源.本考评模型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操作:信息预处理阶段、数据接入阶段、信息应用阶段、趋势分析阶段,以此对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关键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和技术实现,最后通过舆情监控技术对全环节舆情信息处理进行实时呈现.该维度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被考核单位的舆情平台建设和信息分级进行规范,在舆情软件监测的数据基础上实现处置前移,有效降低舆情风险.

(4)动态反应.在舆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矛盾的激化或焦点的转移,涉事单位在处理舆情时也在不断的调整方法、改变策略,以适应舆情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而有针对性的解决舆情危机.动态反应维度,可通过舆情研判、处置方法、引导效果三个二级指标来衡量,主要考察舆件中政府部门的舆情处置能力、技巧、舆情意识和响应程度等应急举措.该维度由考评单位和舆情专家根据被考评单位处置舆情的措施和效果进行评估打分,也可以通过舆情走势分析、舆情发展阶段判断、针对性应对措施的制定来定点评分.该维度的考评意义在于,督促被考评单位结合舆情处置流程,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提取并整理出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预警性、线索性和资料性的信息,并给出舆情趋向判断报告.

(5)善后问责.善后沟通的核心价值是人本主义,其主旨是提供舆件后的人文关怀和复杂的社会心理干预.问责是政治文明的体现,建立完善的行政问责制是社会治理大势所趋.在诸多舆件中,处理相关责任人和舆件的后续问题、遗留问题,对舆论的疏导、平息舆论压力有重要作用.“善后问责”维度后期指标包含了行政问责和善后处理两大二级指标,以被考评单位应对能力矩阵为主要分析方法,将善后问责等社会性沟通作为舆情全程传播与管理系统工程的辩证、有机的构成.该维度重点考评涉事单位在公众心理干预、民意沟通、社会修复和政府形象矫正等方面的努力,使善后问责真正落到实处.当善后问责成为事件中系统化和前端化的社会共同守望,突发事件的社会危机和网络舆情将更容易处置.

(6)形象修复.形象修复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等特征,而非仅仅局限在政府善后处置阶段,形象修复应超越事件本身,既要对事件直接的受害公众进行物质善后,还要重视修复其心理和精神损害,更要关注面积更广大、影响更深远的民意与社会精神损伤的修复,以及政府组织形象与公信力的重塑.故此,考评模型强调整合政府职能部门、主流媒体、相关学界、科研机构、社会工作者和民间公益机构团体等不同主体的合力,并使各主体高效联通,各尽其能、共同协作.该维度主要考察舆件中舆情烈度、被考评单位形象修复程度及公众情绪指数,旨在推进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性沟通体系,基本打通了舆情考评工作的“闭环”.

3.考评模型预设计

根据舆情类型化特点以及演绎规律,笔者在参考政务舆情应对指标和企业舆情应对指标的基础上,遵循指导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等基本原则,以组织领导、长效机制、监测预警、动态反应、善后问责、形象修复六个维度为着力点,并以此作为一级指标,初步构建了“六维五级等边等距舆情考评模型”,如图1所示.

该考评模型旨在为舆情管理者提供一个舆组织机制架构、技术方法应用、形象塑造管理互融互通的系统化、整体性基础平台.考评模型的设计,依托精确数学的逻辑和语言,较好地解决了定性指标的定量化问题,在处理定性指标较多的评价问题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是迄今为止比较先进的评判方法.主要表现在:

(1)多维多层等量操作:该模型将六个考评维度细化五个等级指标,在每个等级指标下又分设了若干二、指标,使得体系更加完整的同时,便于量化操作.

(2)面积核算法:该模型预设等边等距,根据分值与等级的正比例关系,通过计算面积方式换算考评分值,对每个指标的权重值和事件整体应对能力评估分值进行具体的界定,考评结果直观精确.

(3)双切换赋分模式:该考评模型既可以按照传统的德菲尔法打分,也可以根据考评细则进行层次分析法赋分,既可以对个案应对处置进行评估,也可以对考评对象进行周期性考评,通过对其合理有效运用能显著提高考评单位舆情应对能力.

三、基于模型预设计的考评指标选择与运用

1.舆情考评模型的指标选择

(1)组织领导.本维度属于定期考核,主要从领导小组职责落实、专人专班负责、舆情专题培训(或以会代训方式)、舆情应急专项建设等方面进行周期性的程序考核;从专题约稿、案例总结、领导批示、直报点建设等方面进行加分考核.本项也可以按照非常重视、重视、比较重视、轻视、无视进行考核.

(2)长效机制.本维度属于定期考核,主要从建立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立完善舆情收集研判机制、建立完善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完善党政有关部门联动机制等方面进行周期性程序考核.本项也可以按照机制完善运作高效、机制完善运作一般、机制完善无运作、机制欠完善运作一般、无机制无运作进行考核.

(3)监测预警.本维度属于动态考核,针对某一舆件或某一周期内烈度最高的舆件进行定向考核.监测主要从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角度考核;预警主要从研判会商、风险提示角度考核.本项也可以按照优秀、良好、较好、一般、不合格进行考核.

(4)动态反应.本维度属于动态考核,针对某一舆件或某一周期内烈度最高的舆件进行定向考核.主要从尊重事实、态度诚恳、逻辑严谨、措施果断、策略灵活角度考核.本项也可以按照优秀、良好、较好、一般、不合格进行考核.

(5)善后问责.本维度属于动态考核,针对某一舆件或某一周期内烈度最高的舆件进行定向考核.主要从事件定性、积极善后、官员追责、通报结果、行业纠风角度考评.本项也可以按照优秀、良好、较好、一般、不合格进行考核.

(6)形象修复.本维度属于动态考核,针对某一舆件或某一周期内烈度最高的舆件进行定向考核.主要从遏制不利舆论态势、不同主体合力、网民意见转化、公众情绪指数、公信力修复角度考评.本项也可以按照优秀、良好、较好、一般、不合格进行考核.

2.模型指标的处理方法

(1)考评模型的权重分配

权重分配是舆情考评维度设计中异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于能否准确、客观地反映舆件中的变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权重的大小反映了舆情处置中各项因素的重点、难度以及在舆情处置中人为因素的差别.本考评模型基本思路是“六维均衡、五级对等、量化统计、面积估值”.即:考评模型设置六个均衡维度,每个维度分成对等五级;根据所有维度的等级连线面积,来计算被考评成员单位舆情指数(即无量纲化),所有被考评单位的舆情指数经过排名处理,最终合成舆情处置考评模型数值.

考评维度权重的选择,实际也是对舆情处置中各项指标进行排序的过程,不仅要比较被考核单位舆情处置综合指数相对位次,还要考察相关单位舆情处置能力提升的进程.该考评模型通过“六维均衡、五级对等”合理地确定了舆情考评模型各维度的权重,测算的舆情数值不仅横向可比,而且纵向可比;同时通过“量化统计、面积估值”规避了权重值的变动可能引起被考评对象优劣顺序的改变,初步实现了舆情考评工作动态管理和量化管理.

(2)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在本考评模型中.38项二级评估指标可归结为两类指标:一类是较容易用数值来刻画的指标,如流通量变化值、累计发布帖子/新闻/博文数量、累计点击/浏览/阅读数量及变化率、累计回帖/评论数量及变化率、累计转载数量及变化率等:而另外一类是模糊性指标,如对信息阐述的观点、主旨进行倾向性分析、舆情处置技巧、引导策略、形象修复状态等,这是无法用数值来表示的指标.故此,本考评模型在设计六个维度时,对每个维度指标进行了标准化、正向化的无量纲化处理,将原始数据转换为无量纲化指标测评值.

采用不同的无量纲化方法进行评价数据预处理时,会得到不同评价结果.本考评模型基于无量纲化方法的三个原则(即变异性、差异性和稳定性),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对考评数据进行平移变换,消除变量的量纲效应,使每个变量都具有同等的表现力,同时加强变量间的相关性:对考评维度进行降维处理,该变换可以使考评维度(项目)的维度分值变为0,但不影响其他维度(项目)得分:对每个维度的变量进行标准化的压缩处理,即使每个变量的方差均变成1.以上处理方法,旨在确定各指标值都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别上,然后进行综合测评分析.

3.舆情考评模型的计算方法

首先,本系统指标的上、下限阈值根据专家打分法(即Delphi法)确定,无量纲化后的实际值为0-5.每个维度分为等量的5级,若考评为正,则该维度在该周期内为“扩张”,用1-5表示;若考评为负,则对该维度降纬处理,用0表示,表示该维度在该周期不予统计,并依同样的方法确定该维度在各个周期的得分.例如,某单位(项目)在t期内六个维度处于得分状态,维度的变化范围在1到5之间,这六个得分点的连线面积就表示该单位的考评状态.经过10分制或者100分制换算后,即可进行排名处理.

其次,考评者选择考评模式,模糊打分或触点得分,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计算出被考评单位在某个周期各个维度的得分情况.考评者将六个维度得分点连接起来,计算连线以内面积.假设所有维度的总面积为S,各维度面积依次为:Sl、S2、S3、S4、S5、S6;则最终的面积之和为:S等于S1+S2+S3+S4+S5+S6.由于模型预设计为六维五级等边等距,无量纲化后的实际值为0-5,故其计算公式参考了三角形,具体如图2.

该考评模型利用维度分析法,准确描述了被考评单位在各个周期的舆情工作状态,经过大量的实践运算证实:这种对各维度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通过面积换算法得出的数据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与依据舆情传播态势得出的数据绘制出的舆情走势图总体上是基本一致的.这也说明,这种计算舆情指数的方法与电脑技术处理方法只是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四、舆情考评服务体系的现实意义:

1.推动舆情研究视角的转向

目前的舆情监测和研究,所依据的数据库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是针对小规模、有结构或类结构的数据进行分析,谈不上深层次的数据挖掘,现有的数据挖掘算法在不同行业中难以通用,对舆情信息的挖掘和利用比较有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舆情研究的视角将更加多元化,舆情工作将由一般的舆情服务转向为社会治理层面,从单向度的危机应对、舆情处置转向各领域的综合服务.本考评模型立足于未来舆情发展的态势和影响,从话语表达、社会关系、网民心理、诉求预测等多方面结合人工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验范畴之外的精准化考评,从而为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加优化的舆情增值服务.

2.推动舆情工作方法的转型

舆情工作要取得最大效能,不但要打好“提前量”,在舆情监测阶段深入、准确地反映民意,还要对信心进行精加工,帮助职能部门和社会管理者掌握民众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但是,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舆情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舆情信息的采集及信息源的扩展方面,毫无疑问这是对舆情工作的片面、狭隘化理解.考虑到舆情工作依托于信息采集环节,未来舆情工作的数据源可能来自同一个大数据库支撑,故此,能否由小作坊式的单打独斗、面面俱到向分工明确、高度聚合集约的舆情分析转型,将决定舆情工作的质量高低.本考评模型能够显著发挥指挥棒作用,引导被考评对象不断甄选事关全局中心工作,及时调整工作方法,转变工作思路,便于他们了解工作动态,调整、修正工作.

3.推动舆情服务主体的转变

舆情服务的主体是各级社会管理者,他们是否具备必要的舆情素养,能否重视舆情工作,是否建立了与工作实际相匹配的长效机制,这是做好舆情工作的关键少数.在实际工作中,被舆情牵着鼻子走的领导同志不少,奉行“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的领导干部更多,舆情工作的功利化、短视化,已经在舆论场投下阴影,让受众观感不佳,并一步步蚕食各级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各级领导同志的舆情素养如果不能显著转变提升,则党委政府的凝聚力、号召力、执行力就会不断衰减,加速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异化.本考评模型从维度设定上充分考虑了舆情服务主体的重要性,不仅强调组织领导的重视落实,还对长效机制的优化和完善提出要求,并辅之以“降维处理”的考评规则,从而固化了舆情工作长期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

4.推动舆情客体思维的转换

目前的网络舆情研究,主要是对一些热点事件的舆情动态,包括传播范围、影响力等进行监测和研判,只重视网民话语表达的单向度研究,一事一议,浮在面上,有相当的局限性,难以对网民群体的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和社会诉求进行深入剖析.如果社会管理者不能精准梳理社情民意,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基础上对舆情客体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引导,则无法推动舆情客体的思维转换.本考评模型在舆情处理模式上凸显了多维度协作,在数据处理、等量分级、算法精进、客观可视化等层面非常明晰,进一步聚合集约舆情客体的情绪感知、意见转化和舆论态势指标,使之具有更强的辅助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

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已经显著改变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其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在这样的风险社会里,社会管理者要了解社情民意,就要畅通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充分发挥舆情在社会管理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舆情工作实现高效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推动舆情主客体之间良性互动.这不仅仅是一个愿景,更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

舆情考评工作如果能坚持客观公正的价值理念,落实科学专业的工作方法,就可以在整合资源,预防解决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方面发挥效能.相关考评模型的建立和优化,将有助于推动被考评单位由封闭低效向公开高效转变,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由单向型管理向双向互动型管理转变,不仅为社会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新视角,还对提高社会管理的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荆楚网舆情中心)

大数据论文参考资料:

大数据时代论文

关于大数据的论文

大数据杂志

有关大数据的论文

健康大视野杂志

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

结束语:此文为关于大数据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视阈和大数据视阈和舆情相关大数据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