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期间论文范文集 与抗战期间《新华日报》的广告探析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期间范文 类别:期末论文 2024-01-25

《抗战期间《新华日报》的广告探析》

本文是关于期间方面论文范文集与《新华日报》和抗战和广告探析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抗战期间的《新华日报》是中国第一份面向全国发行的党报,也是当时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机关报.也将《新华日报》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赋予了其作为加强党对地方实际工作指导的媒介.在1931年通知第二、三号,直接通过文件确定其崇高地位:“改用党报方式加强党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以党报的社论为代表政治局在政治上的分析与策略上的指导”,“全体同志应根据党报的分析与指导来讨论工作”,对于《新华日报》中重要的文章和社论甚至需要“在支部及各级委员会上讨论和研究”,对于《新华日报》的发展也是要求“各地方党部应当尽一切力量来帮助《新华日报》,以达到加强报纸与群众的联系”.《新华日报》创办于国统区,大部分发展时期都在武汉与重庆,作为战时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和统治中心,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汇地.《新华日报》所面临情况复杂,不仅随时会有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和骚扰,还面临着竞争激烈的报刊市场的冲击,所以在报纸创办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办报方针和办报策略与解放区所创办的其他党报有所差异.其中独具特色的广告业务也是处于国统区中的创新经营模式的举措之一.

一、经营所需开办广告业务

在≮新华日报》创刊的第一期报纸就登出《本报招登广告启事》,欢迎社会各界在报纸上登发广告,并标明报纸广告的收费公道,愿意为社会服务.但因头一回在国统区面向市场创办党报,存在经验不足和人手不够的问题,故而广告业务在一开始并未受到报馆重视,甚至负责报馆广告业务的广告课主任同时还负责给其他报纸找广告,收入靠佣金,属于《新华日报》社广告业务.报纸广告收入在《新华日报》日常收支中并不占重要位置,对于所接的商业类广告也是也很微薄.报馆时常免费为抗日救亡团体服务.报社的发展实行自力更生,油印报纸的成本,报馆人员的日常开销都是不小的数字,报社迫切需要开拓收入来源,维持报社经营发展.

时任《新华日报》社长的潘梓年提出:“办报是宣传文化事业,也是一种企业”的办报理念.将《新华日报》办成一个优秀的红色文化企业成为了报社上下的目标.1938年11月,在总经理熊瑾玎的带领下由向贤初与范剑涯开展广告业务,报馆开始重视广告业务的开展,以期通过广告业务增加收入,缓解报纸的财政困难.报社的广告业务在报社广告课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从被动转为主动.熊瑾玎鼓励工作人员多出去“跑业务”,不要怕碰钉子.在报馆人员的努力下,《新华日撮》在1943年至1945年迎来了报纸广告的“黄金时代”.报纸的广告版面都相当高.基本都在整张报纸的三分之一左右,最高的时候报纸广告占了整个报纸的七个版面.广告的标价也不断的调整,在1940年1月的为一长行为三块钱每天,短行为一块五每天,从四二年到四六年,前后有过了10多次调整.单价的上升和广告量的增加,使得报纸广告收入不断的增加,报纸广告收入最多时,每月可供全体人员的生活费用.《新华日报》开展广告业务的实践成为了中国党报商业化的开端.

二、业务开展突破重重阻挠

《新华日报》在创办之初就困难重重,国民党顽固派更是对于中国插在自己心脏的机关报痛恨万份,如鲠在喉,无时无刻不想把它拔掉.对于《新华日报》的广告业务,国民党顽固派也是不断的封锁与破坏.对于出去跑业务的工作人员,国民党顽固派让特务去尾随、盯梢并伺机破坏.对于和《新华日报》合作的广告刊户,特务用“铁血锄奸队”的名义写恐吓信,威胁其人身安全.对于广大的民族工商业,国民党也作反动宣传,污蔑《新华日报》,致使其不敢与《新华日报》合作.对于一些大企业、大商店,他们背靠四大家族,其重要职员思想反动,对于“跑业务”的《新华日报》I作员进行讽刺、污蔑中国,对此《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毫不犹豫的当面进行了反击.由于《新华日报》占理,对方只能哑口无言.《新华日报》工作人员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重重封锁依然通过其内部派系复杂和封锁漏洞,刊登了潘公展的绸缎生意广告,同时运用灵活的手段拉到了银行的广告,对于国民党特务的嚣张气焰都打击不小,同时也吸引了的中小企业和商店.也摧毁了之前国民党的污蔑《新华日报》的谣言.

不仅仅是恶劣的外部政治环境,由于处于国民党战时首都,所以市场竞争激烈,不同党派,不同团体,甚至私商、外媒自己筹办的报纸林立,数量巨大,构成了重庆复杂的媒体生态.据统计抗战时期重庆地区的报社有100多家,其中不乏实力雄厚,历史悠久的大型报刊.与《大公报》相比《新华日报》作为后起之秀,知名度不足;与《日报》相比《新华日报》不占据经济优势;与《新蜀报》《商务日报》相比,《新华日报》不占据主场优势.国民党利用战时时机,对经济实行垄断,《日报》依靠国民党势力包揽了大量四大家族门下企业、店铺的广告,打压着《新华日报》的广告业务.《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发现中小工商业受到四大家族控制财团的挤压、吞并,市场市场也越来越小,矛盾日益激化.由于处境相似,《新华日报》在开展业务时,拉拢中小工商业主,与其交心,经过艰苦工作,打开了中小工商业的广告市场,同时也使其更深入的接触了中国的政策和思想,撕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面目.《新华日报》充分利用广告的宣传作用,在招揽工商界和自由职业者的广告时,广泛结交社会各界进步人士,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冲破了国民党顽固派重重封锁,传播中国的思想和理念,扩大了党的影响.报社也刊登寻人、代邮、招聘等便民小广告,服务大众.

除了中小工商业的广告市场,《新华日报》广告课还积极开拓电影广告,通过给予一定回扣打开了电影广告的市场.在大企业、大商号市场上,以四川地方商号为切人点,然后发动人际关系,不断的拉到川康、平民、川盐、上川实业公司、蜀益烟草、南洋烟草等广告业务.在工商界广交朋友对于广告业务的开拓帮助极大.广告课还根据重庆气候变换所造成的淡季和旺季广告发展规律,以长期广告补空,开创图书联合广告的形式,吸引了很多进步出版社的加入.由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新华日报》把这种方法推广到了电影和萁他种类广告上.《新华日报》的广告设计也颇费心思,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客户的喜好,灵活的调整广告设计,除了刊登广告还发展出设计广告的业务,对报纸广告业务的稳定和开拓起了重要作用.

三、广告业务重视社会效应

《新华日报》的《发刊词》已表明报纸的办报方针和宗旨.“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战斗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愿为后方民众支持抗战参加抗战之鼓励者倡导者”;“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抗日的个人、集团、团体、党派的共同喉舌”.虽然广告收入对于缓解报社财政压力有贡献,但《新华日报》铭记作为中国党报的身份,明确的将自己与一般性的商业报刊区分开来,坚守为人民服务、为抗战服务的宗旨,对于广告内容的甄别和挑选异常严格.在1938年1月18日创刊一周后,刊登《本报广告课启事》声明:“根据本报创立之宗旨,举凡违反社会进化规律,萎靡抗战情绪,提倡迷信及其他投机广告,恕不照登,最欢迎者厥为提倡国货,救亡文化及一切正当事业之开发”.在1月19日再次刊登《广告课启事》“一文一字,都应该为抗战努力,都应有益于读者,职是之故,广告一栏,亦拟严加选择”.在武汉时期对于一些乌七八糟的广告寻求合作,报馆统统坚决拒绝.对于宣传抗战等正面的广告则积极刊登,如在1938年1月12日就用了较大篇幅刊登《扬子江出版社新书出版》广告,宣传《抗战中的陕北》、《街头剧创作集》、《宣传、组织、武装》等新书.对于这些救亡团体和进步书刊的广告,报社收费都比较低,有时会免费帮助宣传.此外《新华日报》遵守的指示大量的刊登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的书籍,报道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书籍,这些国民党的报纸决不会刊登的广告.即使是因此减少了一些广告来源,有部分的经济损失,但《新华日报》也决不妥协展现了中国党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新华日报》严格坚守党报高尚性的原则,以服务抗战为己任,兼顾引领社会正能量的风潮,重视自身形象.杜绝一切不良反动广告来破坏报纸的声誉.赢得了读者们的好评和拥护,有些读者专门为此写信赞扬报社能坚持正确的立场. 《新华日报》也运用广告栏刊登声明、启事,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行径作斗争,向社会各界群众揭露其丑恶面目,如:1945年的《本报重要启事》“新近发现一种阴谋破坏的办法,如将所谓‘中国非常委员会’破坏抗战团结之宣传品,以及其他反共文字,偷放在本报邮寄之包裹内,以图鱼目混珠,蒙骗读者”.以此捉醒大众,揭露顽固派险恶阴谋.另外,《新华日报》也刊登募捐代赈的广告,声援国内爱国运动,如“本报代收援助昆明学生捐款总报告”支援“昆明一二一学生运动”.切实履行了成为“一切抗日团体喉舌”的承诺.由于国民党当局对国统区新闻舆论的黑暗统治,但对报纸广告版面监管并不像对文章、评论那么严格,《新华日报》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利用广告版面也经常为报社关键的社论和文章打掩护,甚至报纸关键声明就以广告内容发出,用来应对国民党新闻检查部门的检查.在“较场口事件后”通过广告这么一个窗口,《新华日报》向国统区民众展现了解放区中国和其领导的军队真实情况成为联系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一个重要渠道,扩大了中国和人民军队的影响力,揭示了顽固派迫害先进力量的罪行. 《新华日报》作为党报,其广告除了发挥一部分经济创收作用外,还注重发挥其社会效应,广告课对广告内容的甄别,对进步书刊的优惠,对爱国运动的支持,对反动派的斗争,体现了中国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度开办的报纸,报馆工作人员时刻铭记着《新华日报》是党的报纸,人民的报纸.将报纸的商业性兼顾的同时,不忘其政治性和人民性.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70.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86.

[3]本报招登广告启事[N].新华日报,1938-01-11.

[4]潘梓年等.《新华日报》的回忆[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526.

[5]发刊词[N].新华日报,1938-01-11.

[6]本报广告课启事,新华日报,1838-01-18.

[7]本报广告课启事[N].新华日报,1938-01-19.

[8]扬子江出版社出版新书[N].新华日报,1938-01-12.

[9]本报代收援助昆明学生捐款总报告[N].新华日报,1946-02-11.

作者简介:王小龙(1993-),男,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党史.

期间论文参考资料:

本文结束语,上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新华日报》和抗战和广告探析方面的期间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期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