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部落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跟理解亚部落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部落范文 类别:论文范文 2024-01-25

《理解亚部落》

该文是部落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亚部落和理解和部落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口庄向阳

《文化科学:故事、亚部落与革新的自然历史》,[澳]约翰·哈特利、贾森·波茨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17

在译者何道宽先生看来,《文化科学:故事、亚部落与革新的自然历史》(下称《文化科学》)是一本“奇崛难解的跨学科力作”.何道宽先生是知名翻译家,译著等身,让他慨叹难译、难解的书并不多,记得上一本还是2010年出版的《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那本书浩浩70万字,注释2046条,引用文献2000余种,除英语外另涉及拉丁文、意大利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种,翻译过程如登蜀道,如攀珠穆朗玛峰.相较而言,《文化科学》注释及引用文献有限,也不涉及诸多语种,“奇崛难解”又来自何处?

读完此书,终于对译者的慨叹感同身受了.两位作者来自不同的知识背景,哈特利长期从事文化及传媒研究,波茨主要从事演化经济学研究,对创意产业的共同关注将他们联系到了一起,他们的探索没有停留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内,而希望完成一部跨界的开创之作,一部人类文化的“进化科学”.在书中,他们穿梭于符号学、进化论、社会学、人类学、认识论等领域,使得这部书的概念多而混杂,思路新甚至离奇.不得不承认,两位作者颇富创见和雄心;但也不得不说,作者的创见还赶不上其雄心.读完全书,最大的疑惑就是: “文化科学”究竟是一门什么科学?下面,姑且从本书的理论起点和关键词人手,试着来理解两位作者的“文化科学”观.

一、从“文化进化论”出发

在名列20世纪经典之作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英国著名学者道金斯是这样开头的:如若宇宙中的高级生物莅临地球,为了评估人类的文明水平,他们可能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发现进化规律了吗?”只要来自遥远太空的这种宇宙生物到达得不是太早,大约晚于1859年即可,他们就会发现,人类已经处于较高的文明发展阶段中.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化论,意味着人类对进化规律的发现.

进化规律的提出,来自对生物现象的观察和研究,但并不仅仅适用于生物世界.在谈到人类社会的诸般现象时,达尔文注意到,文化确定个人行为的规范,文化的进化利于群体的发展,而非个人.当然,人类文化的进化并非达尔文的兴趣之所在,据哈特利和波茨查证,是英国哲学家戴维·乔治·李奇于19世纪晚期率先提出了文化进化的观念.此后,文化进化论得到了出自不同立场的阐释和支持,比如凯特·迪斯汀( Kate Distin)在《文化的进化》一书申提出的基于语言的文化进化理论,认为人类借以语言分享文化信息,语言为文化进化提供了所需的机制.

当然,在文化进化理论的诸多观点中,影响最广泛的大概还是道金斯的“模因说”.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是:物种是会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基本单位是物种.道金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生物进化的单位不是物种,而是基因,基因会自私地、千方百计地让自身不断分裂、繁殖下去,所以称之为“自私的基因”.“自私的基因”一经提出,很多之前困扰人们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比如生物为什么会有利他的行为.道金斯提出,这是因为利他行为有利于基因的延续,而不必在乎个体付出的牺牲,比如蜜蜂王国中的工蜂,又比如雄螳螂交配后总是被雌螳螂“砍头”.在道金斯看来,人类文化的进化也有一个类似于基因的东西在起作用,他给这种东西另起一个名字叫“模因”(meme,也译作“觅母”),模因“通过从广义上说可以称为模仿的过程从一个大脑转移到另一个大脑”(第218页),从而带来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延续.

哈特利和波茨并不同意“模因说”,在他们看来, “模因说”是“琐屑和形而上学的解释”,依照此说,要研究文化进化,就必须先要找到相应的文化粒子或“文化基因”.他们称:“在文化科学里,文化的演化是表意功能的演化,即亚部落的变化.”(第133页)理解文化科学的正途是,首先要理解“亚部落”,亚部落才是理解文化科学的钥匙.在哈特利和波茨看来,用亚部落的概念而非模因来理解文化进化更合适.

二、亚部落,更是“超部落”

“亚部落”是全书的核心概念,也是两位作者重要的创新点,理解了亚部落,就可以抵达本书的精髓.对于“部落”,人们早已耳熟能详,部落是以血缘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会组织,原始社会即是典型的部落社会.但什么是亚部落( deme)?亚部落本意是指组成部落的单位,在早期的人类社会,每一个原贻人群都是一个亚部落.按照两位作者的说法,“同一文化里的人学习同步行为时,只需关注临近人群的行为,这样的人群称为亚部落”(第23页).从词源来看,“deme”一词借自古希腊语,原意是指造特洛伊木马的人,是希腊人里的一个种群.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腊阿提卡地区分布着139个亚部落,他们组成了10个部落.此外,“deme”还是一个生物学术语,指一个物种里的杂交品种.因此,“deme”兼有创造、城邦平民、生物进化等意涵.

告别部落社会之后,构成亚部落,不需要天然的血缘关系,但是也不排除血缘关系.所以,当作者把亚部落看作“有意义连接的非亲属群体”(第29页)时,强调的是亚部落概念的非血缘本质.亚部落是一个文化层面的概念,由符号组织的、处在社会网络之中的相互关联的人们组成,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惯例”和意义生成的规则,相遇在宏大语境的某个观微层面上,只要有文化上的某种联系,就构成了亚部落.

书中提出,亚部落既是文化的“产品”,又是“文化的核心进化单位”,换而言之,即“文化造就群体,群体创造知识”——这也正是《文化科学》一书的核心主题(第16页).人类社会早期,文化多种多样,包括故事、舞蹈、岩画,甚至由一堆石头组成的巨石阵,都能把群体组织成有象征意义的亚部落.

既然是亚部落,当然不等同于“部落群体”,也不等同于民族国家.在今天这个时代,部落群体反过来可以视为“亚部落”之一种,民族国家作为“想象的共同体”也是特殊的亚部落,但是亚部落远远不止这些.更重要的是,亚部落是以文化来建构和组织起来的.文化在改变,亚部落的生成方式也随之改变.在古代社会,亚部落必然要受限于特定的空间和地理因素,无法超越.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无远弗届的互联网使得无法相遇、从不相识的人们,可以轻松地凭借某种文化符号连接在一起,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数字亚部落”.

与部落相比,亚部落一个显而易见的区别是规模,部落的人数是相对有限的,不过数百、数千,顶多数万人,可是亚部落就不同了.小到三五人,多至百万、千万人,甚至数亿人,都可以通过某种纽带某种共识结合成一个“我们”群体,就可以视为一个亚部落.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文化全琼化使得更多、更大、更独特的亚部落成为可能.譬如,从更宏大的眼光来看,地球人又何尝不是一个独特的亚部落.就其实质而言,亚部落更是“超部落”.

如今,每一个人都拥有越来越多的身份,每一个身份都是组成亚部落的可能和基础.书中把人均的亚部落归属数称为“亚部落富集度”.“亚部落富集度”,是在亚部落概念基础上提出的又一个崭新概念.书中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知识流动速度的加快,如今的亚部落富集度达到人均32-64个亚部落;在100年前,这个数字是16-32个;在公元前3000年,这个数字是4-8个;而在1万年前,人均归属2-4个亚部落.亚部落富集度,反映了人类文化和知识增长的状况,而人类文化和知识增长,又进一步推动了亚部落的爆炸式增长,这无疑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文化进化的快车道,也即文化爆炸时代.

三、作为创新单位的

亚部落及其效应

《文化科学》一书把亚部落当作关键词,当作重要的文化创新单位,主要理由在于:创新常常发生在亚部落层面.确切说来,每一个亚部落都是一个知识共享的社群,也是一个知识生产的社群,一个创新的社群.

新颖性与亚部落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联系,“新颖的创造发生在亚部落层次;新颖的创造是亚部落的创造”.(第163页)在两位作者看来,决定创新的是创新者所属的亚部落,而不是某一创意的原创者.难道创新不是来自少数原创者,甚至是寥若晨星的天才们的灵光乍现吗?书中更看重的是创新的根本,不在乎创新发自谁的大脑,在乎的是创新的决定因素,即创意的生产过程.确切地说,创新、创意、新颖等,都来自亚部落建构的具体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情景等使得思想、意义能相互作用,催生新的可能性.两位作者无意于否定某些关键人物对于伟大创新的贡献,但他们更加强调的是,关键人物的创新是在由亚部落建构的创新生态中才能生长.这并不难理解.譬如,一些高校或科研机构乐于引进院士级的人物,却鲜有同时引进他带领的整个工作团队的,这就等于没有把以某位院士为核心的亚部落移植到新的环境中,不论引进对象多么勤力工作,都难以在新的机构中迅速做出成绩,引进单位短时间内享有的只是院士这种顶尖人物头顶酌光环,只能等其慢慢地建立起工作团队,形成新的亚部落,创新和实绩才随之而至.

创新的动力来自哪里?或者说,创新的刺激因素是什么?书中使用了“恼人的冲击”这样的表述,它来自亚部落内并存的两种东西:社交网络与自由.社交网络在人们之间建立起联系,形成交流网络,使紧张、冲突以及失调等得以形成;而自由则把种种紧张、冲突能够限制在合适的限度内,维持交流网络的存在和延续.不难发现,这种亚部落创新理论借鉴了简·雅各布森的城市观,雅各布森在城市混乱的表象与平淡的日常生活背后,能够发现混杂的、多样性的价值,指出各种冲突提供了灵感产生的源泉,宽松的氛围使得另类观点得以滋长和传播.

创新的生成与传播,不光发生在亚部落内部,也发生在亚部落与亚部落之间,就此,书中提出了“我们”群体与“他们”群体的概念.每一个“我们”群体,作为独一无二的亚部落,都是由身份和知识建构的,都是“想象和意义”的聚合.当一个亚部落寻求并发现了自身文化知识的边界时,就具备了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存在价值.在表意功能也即文化上,“我们”群体必然不同于“他们”群体,两者相对而存在.“我们”社群与“他们”群社的差异,会形成对话、冲突,并生成“新异性的重组”,进而实现知识的生产.创新从此发生.随后,亚部落的边界发生移动,新的亚部落会生成.

此外,亚部落还是一种知识共享的社群.在人类的历史上,创新毋庸置疑地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创新却未必容于常人或生活的常态,思维定式限制着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但是,在亚部落内部,新思想易于得到认可、接受,并在群落内传播,书中称之为“亚部落新颖性”.其实还可以说,新思想的传播本来就是与亚部落的生成相伴而发生的.

由于文化创新是作者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文化科学》一书总是以赞赏性的眼光看待城市,看待互联网,看待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等超级事物和现象,这些超级事物和现象集聚着亚部落的种种效应.认可、赞美城市的观点很多,这本书评价城市的高下,看的不是城市的人口和GDP等外在特征,而是“符号生产力”,即生成新符号和意义、新信息和参照物,从而建构社会和表征的新语言的能力.在两位作者看来,城市的伟大之处尤其在于,城币是“生产性珍贵资源的核心”,城市不仅聚集着社会中重要的亚部落群体,还不断催生新的亚部落,使得城市成为创新的引擎.

与城市相比,文化全球化可以被视为“更大的亚部落、革新的更广阔社会基础”(第100页).全球化不断给这个世界带来巨大的机会和风险,主要的风险就是全球化导致冲突的概率大大增加了.在悲观者眼中,全球化是个“坏东西”.对谨慎者而言,则倡导宽容和文化融合,努力缩小冲突,用减少接触来促进宽容.在本书作者看来,冲突并不可怕,难以管理和控制未必意味着糟糕,未必就意味着潜在的风险和暴力,更值得看重的是,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亚部落边界,更多“我们群体/他们群体”的边界,规模越大,边界上的张力也越大,全球化为文化革新和文化进化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机会.因此,没有理由对全球文化的未来抱悲观态度,这不是文化科学应有的态度.

作者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魏建宇)

部落论文参考资料:

归纳总结:本文论述了大学硕士与部落本科部落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亚部落和理解和部落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