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文明发展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和合作共赢:人类文明的新理念相关论文例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文明发展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27

《合作共赢:人类文明的新理念》

本文是文明发展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合作共赢和新理念和文明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摘 要: 合作共赢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理念是从主席把它当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思想中引申而来的.根据当代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要求,合作共赢理念的本质内涵应确定为以平等对话和相互包容的方式推动世界人民的普遍社会交往,并在普遍的世界交往基础上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结论也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反思以往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它不过是西方地域性文明发展理念在经过殖民扩张运动和经济全球化运动这两次世界性运动推动下不断升华、不断普遍化的产物,它的实质是资本的扩张逻辑.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的扩张逻辑而为人类提供了共产主义文明发展理念,而合作共赢是共产主义文明发展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合作共赢;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共产主义

2013年3月,主席出访俄罗斯时提出了“合作共赢”新概念,他说:“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①后来,又对“合作共赢”这一概念做了多次阐述,至今已产生了重大国际影响.所以有必要对这一概念的本质内涵及其在新时代所具有的指导意义展开深入研究.

从讲话的思路来看,一是合作共赢概念是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各国提出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的新时代、新背景下提出的,其中必然包含某种变革的内在指向;二是既然合作共赢是作为核心概念、核心思想提出来的,自然就有某种“理念”的意义;三是既然合作共赢主要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用来调整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那么这一理念也就具有了世界性、人类性的特征.基于这些启发,我们认为合作共赢概念可以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理念来进一步加深理解.为此,本文将讨论如下三个问题:一是提出这一理念的时代背景、它的本质内涵和主要特征是什么;二是如何理解以往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本质内涵、主要特征以及变革以往理念的原因是什么;三是合作共赢理念变革的意义是什么,即在这一新理念指引下的人类文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或发展趋势是什么.

众所周知,每个时代的文明发展史总是包含着自己时代的发展理念.一方面,这一发展理念不是主观设定的,而是由特定时代的历史发展趋势和客观要求决定的;另一方面,一个时代文明理念只有对这个时代有了充分的自觉认识,才能成就其为一种理念,即只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理论认识,才能成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发展理念.而人类文明史之所以要划分不同时代,是因为不同时代的文明发展理念也各不相同,所以随着时代的变迁,时代的文明发展理念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主席提出合作共赢新理念正是基于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而提出的.

一方面,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是指世界文明发展逐步走向多极化和一体化态势.其中,多极化的文明发展态势是指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化态势,即多种文明同时并存的世界格局.按照亨廷顿的划分,当代世界同时并存着: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以俄罗斯为中心的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等等②.从的三个世界理论来看,当今世界之所以出现多元化或多极化的文明态势,主要是最近几十年第三世界国家的迅速崛起,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地位越来越强大和独立.而一体化的文明发展态势是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进展,以及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持续推进,世界各地的彼此联系越来越紧密,地球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平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彼此相互了解越来越深入,等等.

另一方面,世界各国之所以提出“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是因为当今世界还同时面临着各种世界性难题和挑战.比如,国际金融危机问题、恐怖主义问题、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问题,以及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贫困人口、难民潮、瘟疫等问题.这些世界性难题和挑战已经很难由一两个国家单独去应对,而且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而独善其身.这在客观上要求国际社会必须联合起来,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挑战.

面对新的世界形势和客观要求,我们需要对新时代的世界潮流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需要对这个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形成高度自觉认识,以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引导人类文明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迈进.所以主席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③由此可见,合作共赢是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新理念,是符合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要求的新理念.

合作共赢理念要符合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客观要求,必须使自己的本质内涵与时展的潮流相一致.在这一时代潮流中,和平与发展是目的,合作与共赢是途径.所以合作共赢的本质内涵必须把时代的目的和途径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的本质内涵可以表述为,以平等对话和相互包容的方式推动世界人民的普遍社会交往,并在普遍的世界交往基础上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简单地说,合作共赢的直接目的是希望能够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广泛开展交流合作,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局面.而在不同国家之间开展交流合作必须首先采用平等对话方式,平等对话是开展普遍社会交往的现实途径,只有在平等对话中才能真正做到“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就是寻找共同利益交叉点,找到了这个交叉点就找到了彼此合作基础;而“存异”就是包容,即把对话双方的差异性、分歧性内容加以理解和承认,在未能达到共识之前暂且存而不论,以此促进人类普遍世界性社会交往.然而,普遍的世界性社会交往相对于世界和平发展之目的而言,它又转变为途径和手段.

就和平发展而言,也有程度上的区分,一方面,当代世界虽然处于和平发展时期,但这种和平是有条件的和平,是由于战争的力量达到了相对均衡发展,出现了相互制衡的局面而形成的和平.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人类的发展依然受限制.另一方面,人类又有一种自然习性,凡在思考事物本质的时候总不免探索终极理想的冲动,在思考和平问题时也是如此,和平的终极理想状态是永久和平.为此人们也曾设想过很多实现途径,但大多数是不切实际的.比如,康德就曾设想以一种完全理性化的“世界共和国”途径来实现这一理想.而真正具有现实可能性的途径也只有马克思通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式来达到这一理想.这就是说,永久和平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最终理想.所以从和平发展之目的要求来看,合作共赢理念中应当包含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容.进一步说,对于合作共赢理念而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并非仅仅是一种“应当”有的内容,它同时还有其必然性的一面,即它是作为人类普遍世界性社会交往的最终的必然的结果而包含在这一理念之中.也就是说,只要合作共赢理念能够实现人类的普遍世界性社会交往这一客观现实,那么这一客观现实就将必然派生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结果.于是,这里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需要解答,即人的社会交往与人的发展之间为什么会存在必然联系呢?这是马克思在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所揭示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社会交往范围,而人的社会交往范围又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决定着人们只能在狭隘的地域性范围内开展交往活动,而狭隘的地域往活动必然形成狭隘的地域性个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范围扩大,人也相应地获得发展.当生产力达到了社会化大生产水平时,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也将在世界范围展开,于是那种狭隘的地域性个人也必将被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④.

马克思之所以形成这种发展理论,是由他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的.马克思对人类历史规律的新发现,首先在于他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创新.以前人们只是从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如,理性、感性、灵魂等)去理解人的本质,但马克思却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⑤.这个定义表明,人的发展只能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关系中去实现.因为人只有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才能了解、吸收他人的本质内容和相关的自然界内容于自身;于是人的自身内容才能获得丰富和发展.而吸收他人的和自然界的本质于自身中的真正意义在于自由.所谓自由是指人不受他人和自然界的限制.因为人一旦真正理解了他人,他就会把他人当作自己来尊重,或者他把他人当作自己的“财富”、当作自己的“无机身体”来对待⑥.这样一来,他就不会把他人当作自己的界限或限制.而人一旦在其现实性上达到了“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本质状态,就是人的真正全面发展状态.人的真正全面发展就是真正的自由,而真正的自由是永久和平的真正基础.

根据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人类的普遍世界性社会交往最终必然导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二是人只有达到了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状态,才是世界永久和平发展的真正基础.这个理想的实现虽然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更深刻而全面地领会合作共赢理念的本质内涵.

合作共赢理念的主要特征在于平等与包容.所谓平等就是在世界和平发展条件下,各国之间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相互承认、相互尊重.所谓包容就是在世界和平发展条件下,各国相互学习、相互了解,不干涉别国的内部事务.人类的文明发展是多彩的,就是说,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总要多于共同性.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不仅不应成为彼此交流合作的障碍,反而为人类的交流合作提出了必然性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差异是发展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人只有在差异性的条件下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吸收,才能获得发展.

在新时代,之所以用合作共赢理念去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是为了更好地应对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难题和挑战,促进世界人民的普遍交往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但在探索新理念的同时,又不禁使我们联想到这些世界性难题和挑战产生的根源问题.很显然,出现这些世界性难题和挑战与以往人类文明发展理念不无关系.因为特定时代的文明发展理念既是特定时代的历史发展趋势和客观要求的真实反映,又是特定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指导思想.所以一个时代的发展状况必然与该时代的理念有着深层次的相关性.那么应该如何去反思以往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呢?

简单地说,以往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实际上是西方地域性文明发展理念在经过殖民扩张运动和新近的经济全球化运动这两次世界性运动推动下不断升华、不断普遍化的产物.一般而言,如果没有强大的现实力量推动,人类很难自发地形成具有普遍性、共同性的文明发展理念.因为这种普遍性的发展理念的形成受到很多条件限制,它既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受人们的交往范围的限制,又受一个文明的历史传统定向限制.而西方地域性的文明发展理念之所以能够升华为普遍的人类文明发展理念,这完全得益于资本的扩张力量.

对西方文明发展理念的认识,需要回溯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发展史,这一历史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文明的形成发展史.虽然人们对这一文明类型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总的来说都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对资本主义文明做出全面而深刻评价的当属马克思.马克思认为,自从资本主义文明开始形成的时候,即从资产阶级通过社会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国家进而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时候,资本主义文明就开始呈现为明显的二重化特征,既表现出人的二重化,又表现出社会的二重化⑦.人的二重化是指每个人都同时具有“公民”和“私人”这两重身份;社会的二重化是指社会被划分为政治生活领域和经济生活领域.于是,公民是一个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身份,而私人则是这个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身份.从形式上看,公民是有普遍思想意识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但另一面,私人却是一种利己主义的人,他可以公开合理合法地谋取个人利益,主张个人权利.于是,这种二重化特征决定着每个人都是以诡辩的方式生活于国家政治生活中.因为当国家利用自己的暴力工具以法律的形式向社会宣布国家的政治生活一律实行自由、平等、等政治理念的时候,当国家承诺保护每个人的人权的时候,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却处于资本与劳动的矛盾状态;当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倡导法制化、制度化,一切政治生活程序化、化的时候,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却奉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观念和普遍的自由竞争机制,从而人们在经济生活中普遍处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之中.由此进一步推论,资本主义文明在对内和对外的关系上也呈现出二重化特征.由于资本主义文明是以资本为核心,国家是为资本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国家对内必须实行政治,而对外则必然奉行资本的扩张战略.所以当有人说资本主义文明理念是自由、、平等、博爱等的时候,只能说这种看法是一种有局部意义的片面认识,即仅仅在他们国内政治生活领域有这种表现,或者说奉行这种理念.如果回到经济生活领域和国际政治生活领域,这种理念就不存在了,甚至变成了谎言.所以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理念的本质内涵必然是资本的扩张逻辑.特别是当它上升到人类文明发展理念时,也只能是这种本质内涵进一步升华的产物.

西方文明发展理念之所以是资本的扩张逻辑,一是,在西方国家中,政治生活只是对整个社会起引导和服务作用,而经济生活却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经济生活的理念——资本的扩张逻辑也就具有了根本性意义.二是,资本之所以具有扩张性特征,这是由西方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所激发出来的普遍发财欲造成的.不可否认,单说发财欲,它不是西方人所独有的特点,而是人类共有的本能.只不过这种人类共有的本能在不同文明背景下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从传统上看,农业文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人的发财欲肆意膨胀,因而也限制了人们的扩张活动,虽然历史上曾经有过扩张活动,也只是偶然发生的.因为农业文明的最大利益是稳定性,在它的文化观念中包含了很强的保守性内容.与此相反,以海洋为背景的商业文明传统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流动性特点,因而形成的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不是限制而是鼓励人们的发财.而资本正是产生在这种文化传统基础上的,所以资本不可避免具有扩张性的特点.三是,资本的扩张活动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具有一种必然性的活动.这种必然性是由西方文明中的抽象思维习性造成的.源于古希腊的抽象思维习性具有把分散的、杂多的东西进行系统化、理论化、体系化的能力.在这种思维作用下,西方首先形成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进而又形成了现代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而资本的扩张性就是在这种思维习性的作用下,通过把社会上分散的、杂多的发财欲汇集起来,经过系统化、理论化、体系化之后所形成强大的扩张力量和必然的扩张趋势.

资本扩张性的具体表现在于它不断突破自身界限而趋于永不满足的无限趋势之中.比如,当封建割据的狭隘地域性范围不能容纳资本的发展时,他们就率先起来推翻封建主义统治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形成普遍的国内市场;当一个国家范围不能容纳资本的发展时,他们就率先突破国家的界限以形成跨国公司和世界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的扩张性就成为西方殖义、冷战思维乃至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源泉.

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理念作为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它的主要特征就是“扩张性”.所谓扩张性就是指那种力图把自己东西强行输送给他人,从而使自己的东西逐渐普遍化而使他人逐步被同化的活动性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殖民扩张时期、冷战时期和经济全球化时期都是奉行这种扩张战略的.而同化他人的目的并非为了推动他人的发展,而是为了消除他人的优势,最终营造一种以自己的优势去对抗他人的劣势的政治局面.只有在这种政治局面中,自己才能长久保持优势发展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向外输出自己的文明发展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原因很简单,一种文明发展理念既是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尺度,同时又是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引导.比如,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化发展中大多采用西方的评价尺度和价值理念,这就是被西方同化的表现.由于被同化,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外来价值观念与本土传统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由此可见,资本的扩张性活动和扩张性思维是导致当代世界诸多难题和挑战的主要根源.

既然扩张性是导致诸多难题和挑战的主要根源,就不能继续沿用这种做法来处理国际关系,不然不利于解决这些难题,反而可能会使这些难题进一步激化.正如所说:“要跟上时代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⑧面对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推行新时代的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势在必行.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把合作共赢理念的本质内涵理解为以平等对话和相互包容的方式推动世界人民的普遍社会交往,并在普遍世界往基础上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那么这一理念能否把人类带向“自由全面发展”或永久和平的未来呢?前面关于合作共赢本质内涵的分析,特别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永久和平理想的分析也只是一种理论逻辑的表述.那么从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上看,是否也存在这种可能性呢?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除了上述理论逻辑之外,还研究了欧洲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以往的欧洲历史总是表现为从一种私有制形式转变为另一种私有制形式的逻辑进展,这是由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基于这种认识惯性,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没有比资本主义私有制更好的社会制度了.但随着生产力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水平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却异常凸显,针对这种现象,马克思经过深入研究,洞察到一种“共产主义幽灵”在欧洲徘徊,他发现了欧洲社会中存在着更为深层次的历史逻辑,即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变的逻辑必然性.关于这一逻辑必然性的基本观点是,生产力决定了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这就是说,人类社会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社会结构,这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这个角度看,私有制并非是人类最终的理想.马克思的论证方式是这样的: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是合理的,即自己劳动成果只能由劳动者自己占有,才是合理的;而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就不合理了,因为社会化大生产表现为社会全体成员分工协作的生产特征,这就意味着社会财富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生产的成果,应该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才是合理的,而现实情况却是由资本家私人占有,这是不合理的.马克思在这里主张的是通过劳动来获得所有权的基本原理.根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为人类提出了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发展形式的新文明发展形式:共产主义文明发展形式,即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社会财富的制度形式.

此外,马克思还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条件出发,从另一个角度探索了人类获得自由解放的现实可能性,也是从自由解放意义上探索共产主义社会存在的现实可能性.马克思认为,人们之所以不能自由发展,其主要原因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在质和量等方面得不到充分满足造成的⑨.人们由于普遍受到物质生活条件匮乏的驱迫,才被动地陷入谋生性劳动或异化劳动之中.而社会化大生产就其生产能力而言完全可以充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物质生活条件的多方面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化大生产又是人类自由解放的物质基础.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这显然是制度性因素造成的.

鉴于这种新的历史逻辑的发现,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指出的实践逻辑就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共产主义.针对这种实践逻辑,许多人根据资本主义的繁荣现状提出了若干怀疑和批评意见.回应这些怀疑和批评意见是一个难题.我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提出这一实践逻辑,不仅有其必然性,而且有其必要性.其必然性体现在他们严密的理论分析之中;而其必要性则体现在,不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就无法与资本的扩张力量相抗衡.所以这一实践逻辑直接成为俄国和中国等相对落后国家发动无产阶级革命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角度看,他们不仅遏制了无产阶级革命,而且还取得了今天的繁荣,其主要根源可以归结为他们的殖民扩张运动的结果,通过殖民掠夺运动,形成了自己的遏制力量和繁荣力量.而欧洲殖民掠夺运动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逻辑只能传递给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去践行.但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的历史逻辑缺乏深入研究,所以东方各国的革命道路、发展道路就只能由各国家自己去做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今天回头看,中国近现代的特殊历史条件和特殊国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发展只能遵循着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逻辑递进次序.这一历史逻辑决定中国只能遵循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实践逻辑.坚持中国的领导,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让中国人民首先站起来,是现代中国发展的逻辑起点.在这个问题上,20世纪初叶曾经有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思想实践,虽然其中包含了很多可贵的积极因素,但他们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搞清楚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逻辑次序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实践逻辑.

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首先需要站起来的合理性在于,只有在中国的领导下建立强大的无产阶级政权,才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运动形成强大的制衡作用,才能为自己争取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才能为中国的进一步富强奠定基础.否则只能任由资本的剥削和扩张行为肆意横行,想要富强也根本不可能.其实,20世纪末叶,世界之所以进入和平发展时期,主要是因为20世纪中叶许多国家同中国一样,在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的同时,也获得了反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的伟大胜利并纷纷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的结果,进而经过一段时期的快速发展,人类文明才形成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意味着世界进入了以相互制衡为条件的和平发展时期.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原有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逻辑也需要做出重大调整,应调整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方向上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世界各国广泛开展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这种多极化世界格局会越来越有利于世界朝和平方向发展.当然,这还需要以对制衡资本扩张逻辑保持高度的自觉性为前提.

在经济全球化时期,资本的扩张逻辑常常以隐蔽的方式出现,所以常常会使人们产生一些模糊认识.普世价值、普世伦理思潮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一思潮的基本想法是借着各个文明共有的一些价值观念来确立“普世价值”这一概念的合法性,然后再借普世价值这一概念来把某些地域性的特殊价值观念普遍化、世界化.这其实就是一种扩张行为,因为扩张行为的主要特征就是把自己特殊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强行输送给别人,这就必然产生矛盾.

合理的态度应该是,对于不同价值观念可以学习、研究和理解它,但理解不等于接受.孙利天教授在谈到辩证法的当代任务和形态问题时认为,信仰作为文明的核心内容,信仰层面的对话是不同文明之间加深理解的有效途径,但理解了之后不必然一定要接受⑩.在不同文明之间,把理解和接受分别对待的想法是保证和平共处的前提,因为理解只是思想上的自我丰富过程,而接受则是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或实践方式的过程.彼此间加强理解始终都是必要的,而是否接受,则要视具体条件而定.如果不顾具体条件而盲目接受或强行施与,这都属于扩张范畴.

在全球化的开放时代,各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是各个国家自己内部的事情,不应该成为影响彼此交流合作的障碍.今天影响国际关系的关键问题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运动.如何运用合作共赢理念资本的扩张逻辑是建构新型国际关系的主要课题.应该说,在和平环境下,发达国家的扩张活动得以实施,既有发达国家的主动攻势作用,又有发展中国家的某些模糊认识的原因.有些发展中国家在与西方发达国家合作中,以为只能全面复制西方模式,从而忽略了自己的国情和独立性.这就等于完全被西方同化了,其结果有目共睹.所以如何在国际合作中保持高度的自觉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中国经验是一个成功范例,这也是近些年来中国经验倍受世界各国普遍青睐的主要原因.中国的基本经验就是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下实行对外开放,有选择地接受西方先进经验,只有那些适合本国国情的先进经验才能成为自己发展的动力.

中国经验正是合作共赢理念的具体表现,它用事实证明了合作共赢理念在多极化、一体化时代里的合理性;同时也证明了合作共赢理念是在以相互制衡为条件的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在合作共赢理念引导下,通过广泛的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普遍提高生产力,这不仅会逐步推动人类的普遍发展,而且会越来越巩固人类和平发展的基础.从这个意义说,合作共赢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发展.如果这一理念得到了世界性的普遍认同,共同坚持和平发展,那么人类文明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就将成为一个可预见的未来.

注释:

①《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73页.

②[美]亨廷顿,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9年,第24-25页.

③《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72,27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6页.

⑤同上书,第139页.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2,87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28-442页.

⑧《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73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4页.

⑩孙利天:《信仰的对话:辩证法的当代形态和任务》,《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6期.

Win-Win Cooperation:

The New Concept of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Wang Guotan / Hou Mingchen

Abstract: The new concept of win-win cooperation derives from General Secretary Xi and is put forward to the core idea of building a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According to the new trends of contemporary world development and new requir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the win-win cooperation is identified as to promote the universal social intercourse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by means of equal dialogue and mutual inclusiveness, and finally realize a free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This conclusion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Marx´s development theory on people. Reflecting on the past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concept, it is only the product of the western region of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concept through the colonial expansion movement and the move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o that it is become universal and makes others gradually be assimilated. Its essence is the expansion of capital logic. By criticizing the expansion logic of capital, Marx provided the concept of communist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for mankind. Win-win cooperation is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st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concept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Keywords: Win-win Cooperation;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Concept; Communi

文明发展论文参考资料:

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文明杂志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汇总:本文是关于对写作合作共赢和新理念和文明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明发展本科毕业论文文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