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农机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跟从零基础到农机大国 之路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农机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20

《从零基础到农机大国 之路》

本文是有关农机毕业论文范文跟农机大国和发展之路和基础类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1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北京100083;2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642)

摘 要:农机工业是机械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本文回顾了中国农机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百年发展历程,着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机工业在体系构建、体制转换、市场导向、依法促进等各个发展阶段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机工业在推进中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对中国农机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农机工业;发展历程;百年

中图分类号:F429.0 文献标志码:A

Road of Development From Zero Base to a Larg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untry:A Review of China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dustry in a Century

Chen Zhi1, Luo Xiwen2, Wang Fengde1, Xiao Junhua1

(1China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nufacturers, Beijing 100083, China;2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chinery industry, and also is themateri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is paper reviews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historyof China’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dustry from scratch, from weak to strong, focusing on the achievementade by China’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dustry in various stages of development such as system construction,system tranormation, market orientation and promotion according to law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dustry in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China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paper forecasts the future direction andprospect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dustr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dustry; Development Course; One Hundred Years

0 引言

从20 个世纪20 年代起,中国农机工业从引进、仿制耕种机具开始,走过了100 年的风雨历程.1949 年前,虽然也制造了一些农机具,但多为机械类工厂兼做,无专门的农机制造企业,农机制造能力非常薄弱,技术落后.可以说,直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农机工业.

中国农机工业作为中国机械工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与中国现代工业化同时起步.如果将1949 年作为中国现代农机工业肇启元年的话,中国农机工业从零基础起步,历经建国初期现代农机工业体系构建阶段、体制转换阶段、市场导向阶段和依法促进高速发展阶段,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各项政策的支持下,经过几代农机人艰苦奋斗,中国农机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至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实现4516.39 亿元,成为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大国.中国农机工业已经成为支撑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为建成世界农机制造强国奠定了基础.

1 中国近代农机工业(1917—1949年)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仅能生产锄头、镰刀、铁锨等手工农具和一些旧式畜力农具.1917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全球工业化加速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是由于国内军阀割据,战乱频仍,以及国民政府的腐败统治,国民经济岌岌可危,中国工业化进展十分缓慢.20 世纪30 年代后,中国的农机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全国建立了8 家农具制造厂,规模不大且设备简陋,主要以仿制机具为主,水平不高.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控制区以及领导下的解放区开始研制和生产畜力农具、手动喷雾器等产品,这些技术落后和作业效率低的农具对促进农业生产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农业落后面貌依旧.

而当时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拖拉机、机引联合收割机、机引农机具等现代农业机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达到了较高水平,进入现代化农业发展阶段.为推进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1945 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接受美国万国公司资助,选派陶鼎来等20 名留学生赴美国研学农业机械设计和制造,三年后学成回国,全部分配在农机领域的大学、科研院所、工厂和政府部门工作,成为当时以及新中国农机工业建设和发展的宝贵人才.1947 年以后,国民党控制区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工商业遭到严重破坏,工厂企业纷纷倒闭,农机工业亦是如此.

2 中国现代农机工业发展历程

2.1 现代农机工业体系构建阶段(1949—1979年)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农机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由于缺乏专业人才、专业技术、生产设施和机械装备等基础条件,只能生产一些结构简单的旧式畜力农机具.当时,国家一方面抓旧式农机具改造和新式农具研发,一方面积极为建立中国现代农机工业体系创造条件,包括筹建生产企业、农机院校、科研和质检机构,规划构建产品结构体系等.至20世纪70年代末,基本建成了包括农机教学、科研、制造、销售及标准检测等在内的初具规模、较为健全的现代农机工业体系,形成了从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1949—1957 年8 年间,国家向农机工业投资3.24亿元,建立了一批农机制造厂,从生产旧式农具、仿制国外新式农具起步,到1957 年,全国农机修造厂发展到276 家,有职工12.3 万人,工业总产值达到3.84 亿元,已经能够生产机引铧式犁、圆盘耙、播种机、谷物收获机等15 种农业机械,并开始筹划生产拖拉机,农机工业产值快速增长.

从1950 年开始,为解决农业生产急需,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包括拖拉机、机引农具等在内的农机产品,重点引进成套的拖拉机制造技术、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等,为中国农机工业初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当时中国农业生产急需农机产品的研制也稳步推进.

1950 年,大连习艺机械厂和山西机器公司分别仿制的中国第一台农用轮式和履带式拖拉机相继问世,揭开了中国拖拉机研发生产的序幕.1959 年,作为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56 个重点项目之一,中国首个现代化拖拉机企业──中国洛阳拖拉机厂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不能批量生产拖拉机的历史,将中国农机工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59 年,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的论断发布后,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农业机械化的热潮,农机工业出现快速发展势头.至1960 年底,农机制造企业增至2624个,固定资产原值由1957年的2.8 亿元上升到21 亿元,农机工业占全国机械工业的比例由3.8%上升为11.8%.

1960 年,农业机械部制定农机工业发展规划,目标是在3~5 年内基本建成中国比较完整的具有现代化技术的农机工业体系.1960 年后,中国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期.农机工业在发展战略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将原定的“以拖拉机为纲”调整为“三个第一”(即小农具和半机械化农机第一、配套和维修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将农机工业建设由追求高速度转为讲求实际效益.调整期间,中国的拖拉机、内燃机、机引农具等几个重点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基本形成了与当时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村购买力相适应的产品体系,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977 年12 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向全国发出了“全党动员,决战3 年,为1980 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奋斗”的号召,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当时财力物力仍然困难的情况下,国家加大对农机工业的投资和贷款,实施钢材、燃料等物资有计划的优先供应等措施,农机工业得以较快发展.1979 年,中国的农机产量、产值都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1)农机教育体系基本形成.1952 年,中国第一所农机高等院校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成立,三年后,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成立.从20 世纪50 年代到60 年代陆续建成了设有农机设计和制造学科的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安徽工学院、洛阳农业机械学院等5 所高等院校,各省和部分农机发展重点地区都建有农业机械化学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机教育体系.到1982 年全国农机高等院校和设有农机专业的高校共有60 余所,在校学生2.7 万多人,每年毕业生近7000 多人,这些院校为中国农机教学、科研、生产和农机管理领域输送了发展急需的各类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中国农机工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2)科研体系基本形成.为解决农机工业初创阶段对相关技术的急需以及适应和满足农机工业发展的需要,自1955 年起,先后建立了按产品分类的部属研究院所,如拖拉机、内燃机以及农机研究所等,各省级农机研究所也规划了重点学科领域,进行了专业分工.这些科研机构承担完成了行业绝大部分的关键共性技术、机器性能、结构原理实验研究任务;承接了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和产业发展急需的研发项目,并取得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大部分科研成果成功实现了转化,有力地支撑了农机新产品的研发和行业技术进步.

这一时期农机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全盘模仿前苏联模式,施行高度的计划体制.由于对市场需求和工业基础认识偏差,甚至采取了搞运动的方式发展农机工业,违背了农机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1980 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等不切实际的目标没有也不可能实现.

2.2 体制转换阶段(1980—1995年)

1980 年到1995 年,是中国农机工业的体制转换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机制在农业机械生产和推广应用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国家对农机工业的计划管理逐步放开,社会和民间资本开始进入农机工业领域;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农机装备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初显,农机产品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

20 世纪80 年代初,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规模由大变小,大农机与小规模经营的矛盾日益凸现,原有产品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农机工业产值连续2 年下滑.为适应农村经营体制的变化,满足市场实际需要,农机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迅速调整产品结构,一是由以大中型农机为主调整为以中小型农机为主;二是由以种植业机械为主调整为产品覆盖农业全产业链,各种中小型拖拉机、中小型联合收获机、中小型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饲料机械、畜牧机械和水产饲养设备等产销量快速增长,出现产销两旺局面.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四轮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产业规模有了较大增长,产品门类和品种不断扩大,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到1995 年底,全国县以上农机制造企业2120 家,职工126.5 万人,固定资产原值455 亿元,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3.7亿元,实现利润23.1亿元.

2.3 市场导向阶段(1996—2003年)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随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季节性和结构性短缺,对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下,中国农机工业出现了新一轮发展.

农机装备技术进步显著,各种新机型不断投放市场,特别是谷物联合收获机,以新疆-2 型自走式谷物联合收获机为代表的新一代机型研发成功,产品投产后迅速打开市场,掀起了中国自走式谷物联合收获机发展的,促进了小麦机收水平大幅上升.

新疆-2 型自走式谷物联合收获机不但打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自主品牌,还为中国大喂入量谷物收获机械的研发奠定了技术基础,在中国谷物联合收获机的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同时,推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麦收获跨区作业模式的形成和蓬勃发展.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具有中国特色的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自走式全喂入稻麦联合收获机、机动水稻插秧机等产品的研发取得重大进展,产品技术逐渐成熟,具备量产和投放市场的能力.

1994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改制重组取得较快进展,民营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其资产和销售收入占比逐年提高.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独资或合资建厂,初步形成了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组成的多元化产业结构.国际著名农机企业落地中国实行本土化生产,对促进中国农机装备的技术进步、产品综合水平提高和农机工业实力增强产生了积极影响.

2.4 依法促进阶段(2004—2013年)

2004 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并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自此,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了依法促进的新时期.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到2017 年,财政已累计投入2140 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农民购置先进的农业机械,大大促进了社会农机购置投入,带动了农机工业发展.2005 年至2014 年十年间,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农机工业产业规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研开发、产品质量水平、合资合作以及进出口贸易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农机工业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被誉为中国农机工业的“黄金十年”,呈现以下特点.(1)农机产业快速发展,产品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农机工业各项指标均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中国一举成为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大国.农机工业保持快速增长,产品种类逐步完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4 年,规模企业达到2200 余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952.3 亿元,是2004 年的4.4 倍左右,10年翻了两番,保持了年均两位数增长,2014 年利润达到228.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5.8%.

十年间,中国农机工业逐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大型动力换挡拖拉机、大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大型免耕播种机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农机产品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中国农机产品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短,形成了大中小型、高中低技术档次兼顾的产品结构,满足国内市场90%的需求.

(2)产学研相结合科研体系初步形成,有效支撑产业发展.十年间,中国农机行业构建起以生产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参加的产学研联合研发体系.目前,中国农机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多数建立了技术开发中心,为企业产品研发和持续改进提高提供了技术保障;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充分发挥在共性和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为行业新产品研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

(3)制造能力和制造工艺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十年间,中国农机企业的加工装备和制造工艺水平明显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农机骨干企业的工艺装备水平快速提升,与国内其他行业的差距大大缩短;工业机器人、激光焊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电泳涂装技术等先进技术已经应用于关键零部件制造;加工制造工艺向柔性“专机+加工中心”模式发展,零部件加工和装配工艺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明显提升,部分产品的制造质量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同期水平.

(4)“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农机制造巨头品牌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有效带动了中国农机工业水平提升,中国优秀骨干农机企业采用收购、引进等方式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新技术和优秀的技术人才,加快了企业国际化进程,促进了中国农机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民族品牌国际市场竞争力.

截止到2013年,规模以上外资企业147家,占行业规模企业总数的7.97%,其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的12.06%.

2009 年,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相继在7 个非洲国家建立了装配厂和服务中心,2011 年,收购了意大利Argo 集团旗下法国McCormick 工厂.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将“阿波斯”、“马特马克”、“高登尼”三大高端农机品牌收购,计划打造成中国农机装备制造的首个世界级品牌.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农机领域之后,在美国设立了农机研究所,随后又在意大利设立了欧洲研发中心.

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了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的稳步增长,自2004 年起,农机工业出口总额一直大于进口总额.特别是农机工业进出口强劲增长的2008 年,更是以51.43 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创造了历史新高.虽然2009 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年下滑22.13%,但2010 年出现了快速恢复性增长,增速达29.97%,出口值超过2008 年,规模企业出口交货值达到65.66 亿美元.2015 年全年实现出口贸易额101.69亿美元.

(5)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2014 年—至今).随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机工业持续高速发展积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开始显现,农机工业发展速度放缓,增长下行.2014 年,中国农机工业平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态势宣告终结,开始进入中低速增长、稳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2015 年,农机装备列入“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为农机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农业部、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农机工业必须以《方案》规划的任务和目标为依据,以农业部关于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意见为导向,紧紧围绕科技进步、创新驱动、产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条主线,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突破瓶颈、主攻短板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和信息化融合,紧跟智能制造和智能农机装备发展大趋势,不断研发和生产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进一步提升支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保障能力,为推进中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全面机械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3 展望

回顾中国农机工业百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长足发展,其辉煌成就令人鼓舞,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农机工业强国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离跨入世界农机制造强国之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进程中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挑战,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克服各种困难,迎接各种挑战.

目前,中国农机产品同质化的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与高端装备技术缺乏、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及平原地区农业机械相对过剩,经济作物、收获后处理机械及丘陵山区机械供给不足,产品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现代农业的需要,特别是高性能的大马力拖拉机、大型谷物收获机、高端农机具、大型采棉机、甘蔗收获机、大型青饲料收获机及精准作业装备等高端产品技术还没有完全突破,关键零部件如采棉头、打结器、轻简化农用柴油发动机、静液压驱动系统、总线及控制系统还依赖进口.

突破高端产品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与制造瓶颈,是农机行业今后一段时间内面对的重大课题;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采用先进的制造装备,提升制造能力和制造工艺水平,夯实发展基础是农机工业一项长期任务.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目标,树立大农业观,大力促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等所需农机装备的协调发展,不断推进农机与农艺、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化农机装备研发步伐,推进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型升级,为中国农村和农业提供技术先进、品质优良和服务一流的农机产品,不断提升推进中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和全面机械化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早日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农机论文参考资料:

上文结束语,上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农机大国和发展之路和基础方面的农机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农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