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探究方面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花红和花美问题新探究相关论文范例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探究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04

《花红和花美问题新探究》

该文是关于探究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花红和探究和问题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摘 要:在中国美学发展进程中,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花红”与“花美”的讨论反映了各派美学观点的异同.其中除了美的主、客观问题,对于“花美”产生过程中的主观与客观的中介——审美关系也是需要注意的.对于学术讨论应坚守学术界限,避免乱扣帽子等行为.蒋孔阳先生关于50年代大讨论的回答有助于正确认识这次讨论的意义.

关键词:花红;花美;美学大讨论;审美关系;蒋孔阳

美的根源问题在学界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唯心派认为美是主观的,与人们的情感、意志、心灵等息息相关,如休谟认为:“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1]唯物派认为美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无关,美的本质是客观的,蔡仪认为美感的根源在于现实事物的美,美的存在是客观的现实.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美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大讨论.1956年6月,朱光潜在第十二期的《文艺报》上发表了《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文章引起巨大的反响,大部分学者对朱光潜进行批判,给他扣上唯心主义的帽子,对他的美学思想一棍子打死,并阐述自己的美学观点.他们对朱光潜批判的同时,发现彼此之间存在差异与对立,于是又进一步讨论,相互辩解,形成相互区别的派别:1.客观派,以蔡仪为代表,认为美是客观的,“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是在于这事物本身,不在于我们的意识.”[2]237 2.主观派,以高尔泰和吕荧为代表,吕荧认为美是观念,这种观念是由人设定的,美只有人感受了才会存在,不被感受则就不存在,提出“人的心灵就是美的源泉”[3]的观点.3.实践派,以李泽厚为代表,他认为美是一种社会存在,具有客观社会性,美感来源于美,从人类历史的实践中去阐释美的本质,强调美的客观性不是审美对象的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4.主客观统一派,以朱光潜为代表,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是人的主观意识作用于审美对象产生的,“美是客观方面的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4]

蔡仪强调美的客观性,他认为美在于客观事物,提出了美是事物的典型,美的本质在于个别事物中显现着种类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便是“种类范畴”,美学的领域包括“美的存在,美的认识和美的创造”[2]203,美的存在指的是客观的美,美的认识指美感,而美的创造便是指艺术.在“花美”与“花红”的问题上,朱光潜认为“花红”是一种客观判断,“花美”是一种主观判断,蔡仪则认为“花美”与“花红”一样都是客观判断,因为“花红”反映了太阳的某种光线,而太阳并没有“红光”,所谓“红”只是光波在人眼中反映的长度不同罢了.

关于这一问题,蔡仪在逻辑推理上有两个地方是不恰当的.第一:在朱光潜那里“花红”因为没有人参与,所以得出“花红”是客观判断的结果,而在蔡仪这里,用“花红”是在人眼中的反映来说明“花红”与“花美”都是与人有关,然后再以朱光潜所说的“花红”是客观判断为条件,得出“花美”也是客观判断的观点,蔡仪肯定了朱光潜“花红”为客观判断的结果,但实际上否定了朱光潜得出“花红”是客观判断的条件——人没有参与,所以这种推理是根本讲不通的,也带有诡辩主义色彩.第二:蔡仪认为既然“花红”因为有人的参与是客观判断,那么“花美”也因为有人的参与,所以“花美”也是客观判断,这在推理上也是不严谨的,举个例子:小红因为努力考了100分,我们能因为小美也努力得出小美也考了100分的结论吗?当然,小美有可能考100分,但也可能没有考100分,所以单凭“花红”因为有人的参与是客观判断,得出那么“花美”也因为有人的参与是客观判断的结论是不充分的.因此,两个环节都存在问题,那么得出的结论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在“花红”与“花美”的看法上,李泽厚的观点与朱光潜和蔡仪的也不同,首先他否定“美是主观”的观点,但他所认为的“美在客观”是具有社会属性的,而不是指审美对象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不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也不是什么神秘的理性,他是实践的产物,美的本质也是如此.”[5]由此可见,李泽厚所认为的“花美”是与实践相联系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即作为一种“类”的美(社会属性的美),“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他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6]可见,李泽厚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并将此作为自己美学的出发点.

在李泽厚看来,花本身是不美的,即关于花本身的自然属性是不美的,花之所以美,是其社会属性赋予花的.同时,李泽厚认为花的社会属性依存于人类社会,应当归为社会存在的范畴里.

我们会问自然美具备社会属性吗?自然性无疑是自然美的第一属性,“自然美是以自然事物的自然属性或以其色、形、声合规律组合所形成的感性形式特征为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的.”[7]李泽厚提出“自然的人化”观点,通过实践使自然也具备社会属性,认为“自然美的本质仍然来自客观的社会生活、实践”[8]287,这种解释是牵强的,也忽略了自然美的客观自然性,自然美通过“人化”变成了社会美,自然美也就无从谈起了.同时“自然的人化”也造成了“土地荒漠化”“全球气温上升”、“雾霾”等情况的发生,“反自然人化”“生态美学”随着时代的衍变也逐渐兴起发展,“自然的人化”引人深思.李泽厚还提出了“内在自然的人化”观点,试图从伦理学角度对美进行探索,这是其美学研究方向的重大转向——由“类”转到“个体”,重视人的个体主体性,主张“回到人本身吧,回到人的个体、感性和偶然吧.从而也回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来吧”[9],由“‘大我’向‘小我’转变”[8]270,转向的结果便是建立与“情本体”相关的“新感性”.

关于“花红”与“花美”的看法,朱光潜认为,“花红”是客观的,我们也知道“红”不会因人的情感、意志、理念变成黑色.当然,“花美”除了人的主观之外,还需要人与花发生“审美关系”.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提出“美在关系”学说,认为美都是与人有关的,介于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产生美感必不可少的环节,绝对客观的美是不存在的,离开了人,事物也就没有美丑差别了.也就是说,不管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要想成为美的前提是有人与之发生关系,要不自然只是一种客观存在,无法形成美.

“花”只有被感知了,唤起人们的审美,才会产生美、美感.开放的玫瑰花,需要有人去欣赏,与人发生“关系”,才会产生美感,并且“关系”不是唯一的,有人因为花的色彩产生美感,有人因为花的香气产生美感,有人因为花的寓意产生美感,有人因为花的形状产生美感……同时,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10]“关系”也是运动、发展着的,而美也会“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变化,而衰退,而消失”[11].由此,可以看出,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关系不同产生的美感也不同,所以从关系中把握美的本质却又是难的.

各个学派对于“花红”与“花美”的观点可以折射出这一场大讨论的思想光辉,各个学派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让思想在碰撞中发光,让智慧在讨论中闪烁.这一场大讨论虽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在历史的洪流中,推动了中国美学的船帆驶向远方.

这一场大讨论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我们不应一味地肯定或者否定某一派的观点,而是应当在合理审视的基础上,吸取各派的合理成分.正如有人问蒋孔阳,对于50年代的大讨论站哪一派?他明确地回答说:“我从每一派那里,都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但它究竟属于哪一派,我却说不清楚.就好像呼吸空气,我很少注意哪些是氧气,哪些是二氧化碳,我只是呼吸罢了.它们营养了我的身体,我就感到满足了.有人说:不归杨,则归墨;或者不归柏拉图,也归亚里士多德.我以为不应当以人为线,而应以真理为线.在真理的海洋中,凡是能卓然自成一家的,必然有其正确的地方;但他毕竟只是一家,说明他必然也有其错误和局限的地方.在人类探讨真理的历史长河中,绝对正确的哲学固然少有,但绝对错误或无价值的哲学也很难存在下来.”[12]不能因为其他派别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存在差异,就完全对其进行批判,更不能因为其学术观点的不同对其进行人身攻击,大讨论中给朱光潜扣上唯心主义的帽子,不加分辨地对其进行攻击,这与单纯的学术探讨相去甚远.再比如,后来给胡风扣上唯心主义的帽子,胡风含冤入狱,这已经超越了学术探讨的界线了,现在来看朱光潜关于“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观点与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是有其合理性的,断章取义地进行解释,并利用政治武器对其进行人身攻击,也是有损学术人格的.

多元共生、和而不同是学术探讨应坚持的立场.应保持宽容之心,一味地鼓吹自己观点、立场的正确性,排斥他人的观点是不恰当的,学术观点的正确性及其意义留给历史和后人去检验就够了,历史会给其合理的定位,真理不会被时间湮没,其光辉将永远照耀着世界之美.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183.

[2]蔡仪.新美学.美学论著初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3]吕荧.论美[J].新建设,1957(2):53-60.

[4]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71.

[5]李泽厚.批评哲学的批评[M].台北:台北风云时代出版公司,1990: 527.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恩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6.

[7]王杰.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90.

[8]李泽厚.美学三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595.

[10]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列宁选集:第二卷.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6.

[11]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M].徐继增,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9.

[12]李衍柱.文学理论:思辨与对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289.

作者简介:刘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杨守森教授.

探究论文参考资料:

此文总结:这篇文章为适合花红和探究和问题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探究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探究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