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从哪里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跟人应当记得,自己从哪里来微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素材深度拓展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从哪里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22

《人应当记得,自己从哪里来微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素材深度拓展》

本文是关于从哪里类论文范文数据库与《了不起的村落》和素材和拓展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村落,曾经是乡人们的生命,但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可能只是课本里一个遥远的故事.从2000年至今,中国已有90万个村落消失,平均每天20个.农民搬走了,村落空巢了,“一个人的村庄”已经不再是诗人的浪漫想象.于是,有这么一帮90后,开始了一场和时间的赛跑.他们沿着“消失的地图”,耗时5年,跨越30多个省市,将这些村落在消亡之前记录了下来,集合成这部微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

纪录片每集只有短短十几分钟,有网友评价它为“年度最佳”!但美景背后的数字,戳得人心痛:中国最后的驯鹿村,只有14户人家还在守着森林与驯鹿;禾木村是最后三个图瓦人部落中最大的一个,也只有251户人家、725个人……村落的消亡终究只是时间问题.但就像纪录片总导演黎振亚说的,“我们能做的不多,就是为生我养我的土地做个存档.”

如果它们终将谢幕,百千年后,我们还能借由这份备忘,与过去促膝长谈.

【纪录】离开与消逝

——人类的历史这么多年,有太多消失的文化和民俗了,很多东西消失了,还有很多东西还没消失就已经被人遗忘了.

云海里的仙境之村 "木梨硔

在黄山上,有个藏在云海里的村子,叫作木梨硔.村子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藏在竹林里的一条木栈道,是通向云端的唯一一条道路.木梨硔人自称山里人,几百年里,山里人从来只往上搬运必要的物资,热闹、纷扰,都停留在山外.

村里人靠山吃山,平时自家后院种的瓜果蔬菜吃不完,就放到晒台上.不过多日,就能成为餐桌上一道美味的腌制菜.“晒台”也是村民串门的小径,是村民们将原木吊下悬崖,硬生生在空中建出来的.负责检修晒台的木匠詹祖青68岁了,他用敲敲打打来判断晒台是需要修补,还是要换掉一整根的木头.每修一次,詹祖青就要扛着木头上山十几次,很辛苦,但他一干就是50年,他心里明白,晒台守护着的,是木梨硔宁静的生活.

只是,村中人口越来越少了.村长洪福春计算着村里人的岁数,“这里总人口是六千二百四十岁,”但这个数字是不固定的,他担心如果小孩不在山里出生,这里被荒废是迟早的事.而关于木梨硔村的记忆,也会随着最后一个老人的离世而消失……

【回响】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木梨硔,一直藏身于同一片云,崖壁上搭起的晒台,拓宽和充盈了山上的日子,不愿放弃在这片宁静中的生活,最终把自己的日子过成了一种安宁.

最后的驯鹿村 "敖鲁古雅

300多年前,一群鄂温克人来到大兴安岭,建立了驯鹿村敖鲁古雅,世代依靠狩猎和驯养驯鹿为生.十多年前,大多数村民迁出森林,过上了城镇生活,仅剩下14户居民继续守护着那片森林.这里,也成为了中国最后的驯鹿村.

在这片森林中,鹿和人形成的相互信赖的关系延续了数百年:每天傍晚,驯鹿进入森林深处彻夜觅食,清晨,驯鹿村人会用桦树皮、木柴、鹿粪和一种叫拉日不卡的草点起白烟,呼唤驯鹿返回.深秋是驯鹿发情的季节,鹿群会离开猎民点跑进山林.为了避免鹿群遭到偷猎者和其他动物的袭击,甚至走失,驯鹿村人必须进山寻鹿.而对于驯鹿人柳霞来说,走失的不仅仅是鹿群,还有她的儿子雨果.

作为新一代的驯鹿村民,和雨果一样的年轻人们已经不愿意再留在驯鹿村中.“我们这一代想去城市里干我们自己想干的事,我知道他们会伤心,但没有办法,我想说一句抱歉.”雨果说.雨果走的那天,柳霞一直跟在车后,不断地重复着说:“慢点走,雨果,慢点走.”那个摇摇晃晃的身影,让人心酸又无奈.

其实,这些留守的村民也曾尝试着离开,只是驯鹿接二连三的死亡、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洗礼,他们不得不重返山林.因为他们明白,驯鹿村人与生俱来的命运,始终与森林和驯鹿共存.这,就是这个少数部落最后的使命.

【回响】在岁月变迁中坚守着族人的守望,在时代迁居中坚守着温柔的山林,在代际传承中坚守着与驯鹿相伴的生活方式,不随时代洪流卷走,这就是最后的驯鹿村.

八个人的暮年村庄 "岙陈村

在浙江临海市的山坳中,有一个700年历史的古村落岙陈村,当地竹林茂盛,丰沃的自然环境曾接纳过来自各地的开荒者,但岙陈村今天只剩下八个村民,平均年龄75岁.

68岁的崇米大叔是村里最年轻的劳力,其他村民年事已高,只有他还能坚持着劳作.30年前,大叔的老婆小香患上精神疾病,为了讨生活,大叔带着一家人外出卖百货.儿子考上大学后,他和老婆又回到村里.每天午后,崇米大叔必须留在家中,因为小香和邻居85岁的老连阿婆都仰仗着他来调电视频道.老连阿婆有着公认的好厨艺,哪怕一个人住,烧饭吃饭也从不含糊.在村里,小英老两口年龄最大,小英阿婆87岁,加中阿公91岁,这对夫妇共同见证了岙陈村在40年内的搬迁,从600人最后变成了8个人.

每逢农历初五初十,镇上赶集.崇米大叔赶集的任务十分繁重,要替阿公阿婆们,还要给老婆小香挑件新衣服,“我老婆要漂亮的.”“要是老婆没病,我也不会去镇上做生意,现在经济条件也不会那么好.运数就像个圈一样,转呀转,是福是祸都有圆满的时候.”大叔笑得憨厚真诚.片尾,崇米大叔不停地叮嘱剧组,一定要把他的老婆小香拍进片中.

【回响】春末夏始,山里的竹青变得更加浓郁,并将继续浓郁下去.这样永不凋敝的颜色,却是属于岙陈村的暮色,终有一天,当这最后八个村民离去,岙陈村将不复存在.但在人生的暮色里,他们不问明天,认真生活,无论时光有多么残酷.

★玩味★

那些几百年如一日的寻常,缔造出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平凡的智慧——

驯鹿村民打猎,从不赶尽杀绝,有十个,也只取五个,母鹿全放走.做列巴的阿姨,冬天烧火取暖,只捡枯叶、断木,从来舍不得砍新鲜的树;住在海岛上的兰屿人为了抵御海风,建造了出了独有的地下屋,保护者着族人们出世简单的生活.渔民阿智每次捕鱼都会把一半放生.“我们吃得饱就好,要让海洋休息.”4500米的高原海拔上,父子二人花一天时间才淘到一根虫草,也不忘“索取”之后,向山灵祷告……祖先留下来的哲学,这些了不起的村民,无论何时都没有忘记.

【记录关键词】人与土地相依相偎的情感;珍贵的风景;离开与消逝;传统与现代;坚守;智慧……

【纪录】传承与新生

——大多数村落将无可奈何地走向消亡,好在改变也在悄悄地发生.

北纬27度的古纳西王国 "达祖

达祖村约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从丽江木府迁过去的.全村有近900人,除了一户汉族,其余都是纳西族.这里的人们至今依旧说着古老的纳西语,一小部分人还穿着麻布长衫,却不再使用东巴文字.

东巴文是纳西族自己的文字,用以记录文化和习俗,是“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也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古老的文字、经书、图画和法事通过他们,世代相传.

杨宾玛直之是达祖村里最年轻的东巴,也是村中最后一位懂得东巴文字的人了.这位年轻的东巴,也曾离开族人外出务工,直到新达祖小学的出现.达祖小学曾是村里唯一传授东巴文化的场所,因条件落后于2000年宣布关闭.2005年,一群爱心人士的到来,让达祖小学获得了新生.除了带给孩子们完整的教育,他们发现,这个小小的村子里头,还保留着上古时期的文化.学校的加入,让东巴文化焕发了昔日的活力.

流传至今的东巴文有1400多个单字,虽能写诗作文,但时光已向前行驶了千年,很多现代的事物,已找不到对应的文字.杨宾玛直之希望通过创造新字,让东巴文能够真正被人书写.但要做到这如同仓颉造字一般的壮举,杨宾玛直之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最害怕的是,我们这么好的文字,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民族,就这样流逝了.”

【回响】数百年前,古老的智慧、文明来到泸沽湖边,深深地扎进这片泥地中.在此长大的孩子们,有一天离开大山走向都市,回望这片山谷时,一定也会想到,他血脉里流淌的独特印记.或许,孩子们也不再需要往外走,达祖的一切,已经可以闪耀到装下他们所有的梦想.

富春江畔的百年重生 "东梓关

一片白墙黛瓦的房子隐秘山林间,这里就是江南水乡东梓关村.《富春山居图》曾描绘此地,作家郁达夫也曾在文中描写东梓关村.东梓关是一个安然恬静的村落.由于这里得天独厚的水上交通与优越的地理位置,东梓关成为闻名遐迩的的古埠名镇.但随着水运的没落,村子也逐渐走向萧条,年轻人相继外出谋生,东梓关逐渐淡出外人的视线,一度成为中国农村里最常见的“空心村”——1800人的村子,只剩下不到200人的常住人口,无数破败的旧屋,多年都难亮起那盏回家的灯.

2013年,东梓关成为“新杭派民居”试点村.一年后,46栋新民居在富春江畔拔地而起,东梓关一夜成为网红村.新居的设计者是建筑师孟凡浩,从调研到新居建设,孟凡浩与村民有了革命般的情谊,他们共同建造的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家:这些200-300平的独栋别墅,每户都有3个小院,前院放置单车、农具等,侧院放置柴火、杂物,南院用作休闲绿化……在孟凡浩的帮助下,吴冠中的水墨画在东梓关被还原成最真实的模样.

“它们只是一个载体,通过它们,让社会各界注意到了这个小乡村,也让离开的村民回到村中.”孟凡浩说.

近十年来,中国逝去了九十万个村落,东梓关也差点成为其中的一个.曾经的它,只有破败的房子和老人;如今,码头边的百岁樟树下,又有了浓郁的乡音和往来的游人.

【回响】新与旧,在这片水墨画里晕染交融,传统与未来,也不再是互相对抗的力量,清澈的富春江边,东梓关,还是旧时江南的模样.

★玩味★

离开,是大部分年轻人的选择.可也有被故乡羁绊着,选择留下来的年轻人——

新疆禾木村的姑娘,虽然是因为母亲生病回来帮忙,她却说:“即便离开,终究还是回来,因为舍不得离开这么美丽的地方.”在钢筋水泥中呼吸困难的小陈,选择回到故乡福建东壁村,在面朝大海的地方,经营一家小而美的民宿;朱勇杰的父亲在东梓关村出生、长大,是地道的东梓关人,而朱勇杰生在城市,长在城市,虽然距离故乡东梓关只有一小时车程,但他对东梓关一无所知.父亲怪他不愿回乡,他说:“小时候东梓关的房子都破了,所以我不想来.”现在,朱勇杰在装修东梓关的新房子,来往东梓关的过程中,他终于从一个不知故乡的人,变成了新一代的东梓关人.

【记录关键词】文明的更迭;时代变迁;传承与发展;新与旧;新生……

★思考★

纵有不舍,也要挥手告别

没有烟总有花

关于古村落何去何从的话题已经被谈论过多次了,可它们的未来依旧是个未知数.唯一清楚的是,人们一直在想办法挽救、挽留它们.这其中,最好的保护方式也无非是发展旅游业.

可是,发展旅游业真的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吗?诚然,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知名度、带来了经济效益,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对古迹的损伤、对村落生存方式的破坏,甚至于有些地方已被外来商人“占领”,真正的本地人早已躲去村外.旅游业保护模式,看似延长了传统村落的寿命,本质上仍然是城市文明的胜利.古镇打造着特色饭店、江岸灯展,看似属于当地特产,其实不过是迎合城市人的审美和娱乐要求的产物.

人们想尽各种方式保护传统村落,可保护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它们消逝的速度.于是我们扼腕叹息、啧有烦言.可是,我们是不是忘了,村落消逝的根本原因是它们已落后于当代的发展.有一些传统已无法满足当代的需求,与其强行挽留,不如让它安然离去.那些已失去活力的传统村落,虽然仍泛着历史的光泽,是先辈们智慧与辛勤的结晶,但它们同样也是将在新时代的曙光升起时离场的月光.

因此,看到片尾的字幕时,我是惊喜的:“文明的更迭带来不可避免的进场与退场.在时代变迁中,守护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村落,或许终将难逃消逝的命运,纵有不舍,也要挥手告别,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去记录.百千年后,我们还能借由这份备忘,与过去促膝长谈.”

这一次,终于不是绞尽脑汁思考如何保护古村落,而是坦率地承认,是的,它们终将会退场.我们能做的,只有记录.

若要问记录之余我们还能做什么?也许就是继承那些古村落中精华的理念和技术因子,继承老一辈的智慧和责任感,以此为动力,更好的发展我们的未来.

(摘自“豆瓣”,本文为节选)

编辑/关晓星

从哪里论文参考资料:

本文结束语,此文为关于对写作《了不起的村落》和素材和拓展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从哪里本科毕业论文从哪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