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春节论文如何写 跟万里笙歌乐太平春节方面论文如何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春节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16

《万里笙歌乐太平春节》

本文是春节硕士学位论文范文和万里和笙歌和乐太平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当中最隆重、最喜庆、最欢乐、最温馨的节日.剪窗花、贴门神、包饺子、放鞭炮,一家人团团圆圆聚在一起,吃着亲手做的年夜饭.对春节的印象,从儿时起就一直深深地凝固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中.

春节,即农历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1.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可以说,“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有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等习俗.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有些地区,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连同纸马和草料一同点火焚烧.

举行过灶祭后,人们便正式开始为过年做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2.大年三十除夕夜

除夕这一天对中国人来说极为重要.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聚过年,由此可见“团圆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在中国,“家庭”是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间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聊表感激之情.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书中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全家人有说有笑,守岁到凌晨.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除夕之夜最高兴的当属小孩子们,当12点的钟声敲过后拜年时,晚辈们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们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直到今日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在孩子们尽情欢笑玩闹的同时,家里的主妇们则在厨房里忙前忙后地包饺子.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都在忙着剁肉、切菜,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和着孩子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大年夜欢乐的乐章.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受到一只被称为“年”的怪兽的威胁.它以百兽为食,一到冬天,由于山中食物缺乏,就会闯入村庄,捕食人和牲畜,百姓们和“年”斗争了很久,后来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了.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3.正月十五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出门赏月、其乐融融.

据传,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也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其所创建的“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这一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关于元宵节燃灯有这样一则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便团结起来抵御他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于是分头准备.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在元宵节时妇女们常常结伴而行,或倚墙边,或过桥,或散步于郊外,夜傍始归,此是为一家人祛病除灾,这被称为“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春节所体现出的是中国人对家、对亲人的无比眷恋.中国有句这样的话: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漂泊的游子,客居他乡的孤客,最难熬的便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无论多忙都希望可以在春节时回到自己的故乡,见到自己的爹娘.”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发自内心的渴求.父子两代,祖孙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个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贤,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的温暖.这种温暖同金钱无关,同权力无关,同势利无关,是骨肉情,合家欢.同时,春节还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联系,一句祝福,一句珍重,远在天涯的游子相聚在一起,从同胞那里享受着祖国的温馨,也许只有那些远离故土的人们,才会深刻地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吧!

(摘自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中国善良:慢品善文化》编著:常怀林)

春节论文参考资料:

上文结论: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万里和笙歌和乐太平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春节本科毕业论文春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