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博物馆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跟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框架以上海自然博物馆奇特的千足百喙活动为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博物馆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3-09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框架以上海自然博物馆奇特的千足百喙活动为例》

本文是博物馆论文如何写和自然博物馆和情境学习理论和奇特方面论文范文集。

摘 要教育活动是博物馆的核心工作之一,但国内鲜有针对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框架的研究.目前,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发了百余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其中以在“探索中心”独立活动区域实施的“自然探索移动课堂”最具代表性,获得了业内的广泛好评.以“奇特的千足百喙”活动为对象,归纳和剖析了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以期对国内同行有所裨益.

关键词情境学习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框架

0" 引言

当代博物馆在重视教育功能的同时, 也开始转变教育理念,将“教”“育”有机结合,注重“引导观众进行基于实物的体验式学习和基于实践的探究式学习”.根据情境学习理论,真正的、完整的知识(即学什么、如何学、如何用)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 学习者应用所学的知识, 以解决问题与适应环境.其强调了外部环境、互动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也是博物馆教育的发展趋势.

博物馆中常设陈列的更新改造周期长, 往往一经推出就难以变更,因此让博物馆“保鲜”的核心在于不断推陈出新的教育活动.目前,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发了百余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 在业内获得了广泛好评.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梳理了在“探索中心”独立活动区域实施的“自然探索移动课堂”,并以“奇特的千足百喙”活动为例, 分析了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框架.

1" 活动概述

鸟类在亿万年的演化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界中复杂的环境条件,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生态类群,并且具有形态各异的足部及喙部,可谓“千足百喙”.“奇特的千足百喙”活动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可以让观众了解到鸟类的足、喙与其生活环境的关联,树立鸟类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念.在“鸟类装扮”预热环节,观众将分组完成不同鸟类的足、喙配对猜想,据此找出实验教室中六件对应的鸟类标本.进一步观察标本后,在“鸟喙选一选”“鸟足做一做”环节,观众以形态或功能为依据,挑选出与鸟喙匹配的工具,并利用扭扭棒、胶带、毛线等材料制作鸟足模型.当掌握了足、喙的特征后,借助“谁是卧底”环节加深印象.

2" 开发框架

如图1所示, 上海自然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发框架分为“场馆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情境分析”“学习活动设计”“学习工具设计”“评价反思设计”六个步骤.

2.1 场馆分析

在整个流程中,场馆分析是活动研发的前提.(1)教育理念分析:各大博物馆都有各自的特色,要确保活动目标契合场馆理念,否则会让活动效果大打折扣.上海自然博物馆秉承以展览为教育的主要载体,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验创造,紧紧围绕文物标本和学术研究开发资源、传播科学,鼓励观众进行探究式学习.

(2)活动主题分析:对于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而言,最吸引观众的资源应当是众多可以观察、触摸的展品.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鸟类藏品较为丰富,且相关科研力量较有优势,这是研发“奇特的千足百喙”活动的初衷.

2.2 学习者分析

博物馆作为非正式教育场所,比起“教”,更要注重“育”,应当引导观众主动学习,感悟学习中的收获.因此,我们从目标受众的角度出发,进行学习者分析.

(1)学习者特征分析:确保活动设计与目标受众的能力水平、知识结构相匹配.若是针对学生的教育活动,需参照场馆所在地的课程标准,真正发挥博物馆的“第二课堂”作用.“奇特的千足百喙”活动针对初中生,并参考了《生命科学》教材的相关内容.

(2)学习者需求分析:满足目标受众的接纳和归属感、交流性、学习性、选择性、驾驭感、挑战性与自信心等需求.活动既不能过于困难,又不能过于简单.

(3)确定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既是实施活动的具体指导, 又是评估活动的标准和指标.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将“奇特的千足百喙”活动的目标设计为:了解鸟类分为哪几个生态类群; 了解不同生态类群鸟类的主要特征; 了解适应性进化在鸟类这一物种上的体现.

2.3 学习情境分析

情境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其在建立意义与学习者经验的结合以及促进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联结关系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学习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目标受众的学习热情, 通常在活动的开始阶段就向目标受众传达信息, 并且这些信息应当满足简明、安全、趣味等原则.

如图2 所示,位于上海自然博物馆“缤纷生命”展区的“千足百喙”展项集中展示了涉禽、游禽、攀禽、陆禽、猛禽五大生态类群中具有代表性的50 种鸟足与50种鸟喙模型,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参观“千足百喙”展项,可以让观众对鸟类的足、喙建立初步印象.在之后的“奇特的千足百喙”活动中,将展项背后所蕴含的知识与生态环境、鸟类食性相联结,构筑起一个模拟情境.为此,我们补充了展项中没有的鸣禽, 特别制作了分布于我国的六大类鸟的名牌,将观众分为六组观察各自对应的鸟类标本,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

2.4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的形式在设计时应因人而异, 综合考虑目标受众的心理或思维发展水平,根据科学知识、操作方法的难易程度, 将目标受众聚焦在一个跨度较小的范围.对此, 我们将观众按照年龄划分为五类:学龄前、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及以上,通常一个活动的目标受众为单一类群,或是两个相连类群.

当下,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可归为七种形式:(1)观察记录型:通过观察标本、展品等,用文字、图画等形式记录相关信息.需要具备一定的注意力、逻辑思维,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及以上的观众.(2)解读数据型:通过分析数据,作出一系列符合逻辑的结论推测.需要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具备从抽象的前提得出逻辑结论的能力,适用于初中及以上的观众.(3)动手实践型:利用提供的各类材料来制作模型、道具, 加深观众对活动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模仿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适用于小学及以上的观众.(4)实验操作型:通过物理测量、化学实验等科学方法,让观众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技能.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活的思维和较强的动手能力,适用于初中及以上的观众.(5)探究推理型:根据提供的信息线索(通常以信息卡片的形式呈现),筛选、整合有效信息,并得出正确结论.需要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具备从抽象的前提得出逻辑结论的能力, 适用于初中及以上的观众.(6)角色扮演型:创设某种特殊情境,甚至借助相应的服饰,让观众有更深的代入感.需要利用实际生活中获得的表象进行引申, 适用于学龄前及以上观众.(7)主题演示型:通过语言介绍、操作演示等形式,由科学教师主导,观众被动地接收信息.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适用于学龄前及以上观众.

在具体的设计中,分为活动前、中、后三个阶段.活动前包括科学教师、观众的知识准备;活动中包括活动场地、活动时长、活动形式、活动流程、活动学习单等的确定与制作; 活动后包括场馆资源、学习资源等的补充与拓展.对此,我们在“奇特的千足百喙”活动前设计了科学教师、观众进行相关的书籍阅读和知识搜索.活动中,选取“探索中心”的实验教室作为活动场地,考虑到需要使用标本、划分小组等因素,确定活动时长为1(h,并设定活动形式为动手实践型.活动后,要求各组制作对应的鸟类3D 纸模.

2.5 学习工具设计

务必考虑经费等硬性标准, 尽量采用馆内现有的工具,如实物投影、场馆标本.“奇特的千足百喙”活动中,在“鸟类装扮”环节,根据实验教室的现有标本,从六大类鸟中分别挑选了白琵鹭、普通鸬鹚、黑啄木鸟、红腹锦鸡、斑头鸺鹠、云雀作为观察标本.在“鸟喙选一选”环节,准备了剥线钳、吸管、核桃夹等干扰道具,枝剪、冰夹、弯头镊等与喙的外形匹配的工具,以及鱼钩等与喙的功能匹配的工具.这是一个开放性环节,无标准答案,旨在培养观众的发展性思维.在“鸟足做一做”环节(见图3),需要让观众快速制作出成品的同时锻炼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扭扭棒就成了一个较好的选择.

2.6 评价反思设计

为了解阶段性的教学成果和存在问题, 需要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我们分为预演、实施两个阶段开展评价反思设计.

“奇特的千足百喙”活动在预演阶段,针对19位观众进行了问卷调查.观众的年龄分布在12~14岁,男女比例为16:3.所有观众都表示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并学到了很多知识,愿意继续参加此类活动.其中,57.90%的观众认为“谁是卧底”环节很有趣,应当延长时间;10.53%的观众认为“鸟类装扮”环节很无聊, 应当压缩时间;5.30%的观众认为活动学习单的作用不大.根据观众反馈,我们在活动学习单上补充了文字说明(见图4),并把相应的活动环节时长进行了延长或压缩.在实施阶段,邀请了教育专家进行现场观摩, 他们建议给予观众更多的表达机会.因此,在后期的活动优化中,我们适当压缩了科学教师的讲解时间, 延长了各个小组的讨论时间.

3" 结语

本文为博物馆同行提供了一个教育活动开发的新思路, 不过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必须根据各馆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博物馆论文参考资料:

上文结论:此文为关于对写作自然博物馆和情境学习理论和奇特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博物馆本科毕业论文博物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