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建筑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和存量时代下的教育建筑再文化更新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建筑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4-12

《存量时代下的教育建筑再文化更新》

该文是建筑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存量和存量时代和教育建筑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杨丽,黄丽玮,李瑜

【摘 要】 近年来,土地供给受限、市场供应过剩、经济压力增大,使建筑业进入了“存量时代”,也使城市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改造更新则成必然趋势.结合教育建筑“再文化”发展思路,以上海理工大学湛恩纪念图书馆更新实践为例,通过整体规划、道路改善、空间改造和造型优化等措施,运用强化智能引领、提高绿色发展、注重本土文化、促使建筑更新等策略,进行转型及再利用,推动历史文脉延续、老建筑新生重塑、城市品质提升.

【关键词】存量时代;教育建筑;再文化;城市更新

0 引言

纵观我国近 70 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不仅经济领域、工业化体系和科教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有了日新月异的改变,城镇化率已从 1949 年的 7. 3% 提高至 2017 年末的 58. 52% .虽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城镇体系和布局结构日趋完善与合理,但由于对城镇化的本质与内涵认识不足,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快速发展,导致遗留下了许多缺陷.大拆大建并不可取,通过“城市修补”消除隐患、改善人居环境的方法[ 1] ,将是城市绿色化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海市总体规划提出,到 2040 年,将上海打造成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等为一体的卓越全球城市,科技创新中心与文化大都市,及创新之地、人文之域、生态之城[ 2] .为此,在城市资源环境约束下,应创新发展模式、激活原有资源、打造多维度更新体系,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探索新路径、新模式和新动力,进行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将成为各领域共同面临的全新课题.尽管专家学者对既有住宅、旧工业区、传统城区等改造进行了大量研究与探讨,但在“存量时代”下的城市更新中,教育建筑对城市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1 存量时代与教育建筑

1.1 存量时代

过去十年,我国房地产业历经了从复苏、振兴到快速发展的过程,城市风貌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增量土地的开发减少,我国城市大规模建设已基本结束,正逐步从新建、开发、交易为主的“增量时代”,转向以既有房屋交易为主的 “存量时代” . 在城市面貌 “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背后,人居环境也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同时还伴随着各种“城市病”的蔓延滋长. 因此, 2016年的城市工作会议提出 : 以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为前提,立足国情,“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 限定容量、 盘活存量、 做优增量、 提高质量”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与宜居性[ 3] .

在城镇化发展的大力推进下,我国城市主要以快速开发为主导,随着人口结构转变、住房需求饱和及城镇化趋缓,现已进入以存量地产为主的时代.其内涵主要包括;流通即交易,指所有权或居住权的转移与变更;管理与运行,实现资产新价值的创造与再生;金融,则完成资产价值的体现与兑现[ 4] .因此,在存量时代下,节约土地、集约发展、保护建筑文化遗产、打造人居适宜环境等多维度、多体系相结合的城市更新,更能体现城市的价值、精神和品质.

1.2 教育建筑

教育建筑是为广大师生及求知者提供优质教学环境与场所的建筑,也充当着师生交流信息及情感的媒介.应将学生放置在中心位置,既要满足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还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城市发展中,教育建筑占据着城市和公共环境的重要地位,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语言记载了当时的辉煌,更将教育、文化乃至历史传承融合,主导着民族的文化精神.

为响应国家教育政策,学校扩招与校区建设在不断推进.如今,新校区建设已近尾声,是时候开始更多地考虑老校区的发展、置换与更新了.其更新不仅只涉及建筑,也将表现在教育本身的发展与变革上.若将一个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老校区完全迁入到新校区,那么它物化的历史和文脉将被割裂.作为改为成教学院、二级学院的老校区也由于没有文脉延续而被“阉割”,因此,不仅教学建筑的质量、使用方式和具体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质量也将大打折扣[ 5] .

在存量时代到来之际的城市更新过程中,一些文化悠久、年久失修、使用功能和外部造型跟不上新城市发展面貌需要的教育建筑,可通过更新改造,以丰富的创意输入,使老建筑焕发新的活力.本文将以此为背景,结合上海理工大学湛恩纪念图书馆更新项目,探索未来教育建筑的发展路径.

2 上海理工大学湛恩纪念图书馆更新实例

2.1 更新背景

1996 年,华东工业大学(原来故址是沪江大学)和由原德文医学堂转化形成的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上海理工大学,其军工路校区位于上海市东偏北,西邻中环线,东临黄浦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而且邻接复兴岛和共青森林公园(图 1).

上海理工大学新建图书馆的前身,为 1908 年创立的上海浸会大学堂(1914 年变更中文校名为沪江大学)图书室.为了纪念近代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家、原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烈士主政时,为原图书馆建立西侧馆时所倾注的心血,以及对东侧馆建设的期盼与崇敬之情,沪江人第一次将新扩建完整的,具有晚期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调出沪江大学各院系后的旧址上新建了上海机械学院,为了便利师生借阅仍将原馆作为图书馆使用.1982 年,在原馆西南侧新建了一座建筑面积为 7 547m2的藏书楼,并于 1991 年为纪念刘湛恩烈士,再次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 [ 6] .

2004 年,为配合高校合并后的教育资源整合,满足学生对图书及信息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上海市政府在杨浦区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投资建设建筑面积为 30 852m2的现代化图文信息中心——湛恩纪念图书馆(图 2).如今,该图书馆为读者营造了一种“人在书中,书榜人旁”的氛围,成为现代信息资源中心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茶余饭后学习和交流最受欢迎的地方.

2.2 更新现况

2.2.1 规划设计

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处于新老校区道路联系节点东侧的过渡地块(原春江苗圃),基地呈三角形,北侧现为春江路,南侧是高三层的教学楼.建成后不仅成为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也有效缓解了该校人均建筑面积指标过低、教学资源日益紧缺的状况,而且对周边环境、交通重整及城市节地等都极为重要[ 7] .

作为衔接新老校区的图书馆,布局和形态应与新老校区的建筑充分协调.就现况而言,基地北侧的春江路及其它建筑设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有可能存在,所以主楼图书馆将建筑放置在 80m ×80m 的方形网格中,由大小三个体量组合而成,它的各边都平行或垂直于老校区建筑;北侧采取错落退让策略(图 3),与将来的新校区规划及目前的春江路现状十分和谐;西南侧路口则利用建筑的组合关系,留出教师、研究者、学生等容易聚集的广场,形成“知识的创造据点”.

2.2.2 流线设计

重新组织各功能部分的交通系统,满足合理的内部交通流线[ 8] ,使图书馆的使用者、会议设施利用者、馆职员、物品搬运等流线互不交叉,也使得进入图书馆管理系统内部的学生、教师、研究者等皆可在馆内自由使用.图书馆、会议中心与陈列厅、电教中心及网络中心、档案馆等功能体的交通系统各自分开,确保可以完全独立管理与使用;通过内部连廊和分割门的开启连为一体;每层楼内的明确构成,在交通核心中实现整体顺畅的流线与馆内的易解性,供不同人群及不同场合使用.

2.2.3 空间设计

为了契合整个校区现状,将建筑主入口调整至一层,取消大台阶,使整个建筑尺度减小,并增加入口广场的绿化面积.采用统一柱网、荷载与层高,不仅便于今后内部的布局调整,还能提高经济性及书架、家具等布置的自由度. 新馆按 “最优服务效果” 原则进行平面改造[ 9] .将位于两侧的交通核精简为一个居中的交通核心,在满足使用要求及防火规范的前提下,既能减少交通面积,又能增加建筑采光和通风[ 10, 11] ,还能提高使用效率.图书馆地下层设有部分书库、设备用房、车库等;2 层设置电子阅览室;3 层和 4 层设有基本阅览室;5 层设置期刊阅览室;6 层设置中文阅览室;7 层设置外文阅览室;8 层为特种阅览室与高级研究室(图 4).

2.2.4 造型设计

在原有校区建筑风格、建筑形态的基础上,提炼经典元素,进行几何加工与重组.根据三阶段构图法,将老建筑的一些经典细节处理方法应用于新建筑中,而复杂的装饰构件被简化重复的线脚和雕刻所取代.其中,券形入口、红砖材质、壁柱与檐口等细部成了新老建筑的共同元素, 对校园文化的延传进行暗示和隐喻. 用现代空间理念、后现代设计手法,造就这座砖与石材的、对接城市更新设计的精美建筑,演绎理工大学建筑新篇章.

建筑主入口为学生提供更多驻足交流的空间;玻璃窗既能增加内部采光又增添视觉效果;窗户采用方格造型,简洁的同时也显大气稳重;外墙上长条形窗户造型酷似一本本排列的书,寓意书就是知识,走向成功的智慧之窗.让图书馆穿插进校区规划脉络中的立面设计,使文化内涵与建筑造型遥相呼应.多姿多彩的建造手法,赋予新图书馆与众不同的含意.

3 “再文化”理念与发展思路

每一幢建筑自建设之日起,就是空间、时间、事件和思想的容器[ 12] . 教育建筑则从其潜在的功能使用价值、社会变革特征、历史记录事件、艺术审美价值等历史遗存中得以彰显,不仅仅传承着千百年来悠久的文化,还记载着一代代从这里走出的学者.其中所蕴含的可作为文化“烙印”世代相传的传统文脉,使得教育建筑更加具有传播文化内涵的精神价值.时至今日,教育建筑对于现代人不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也是一个开放与交流的平台,承载着过去辉煌的同时也吸纳着新的文明,成为一个可以容纳未来社会的容器,等待着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和意义.因此,在存量时代大背景下,教育建筑的修复与重建,既能表达文脉传承的“再文化”,也对城市容颜具有重大影响.

判定教育建筑是否需要“再文化”,寻找其恰当的文化价值定位,需要在漫长的时光中持续反思摸索前行.无论教师、 学子抑或是周边的居民, 都存在着对 “再文化”的不同价值判断.作为城市文化重要载体的教育建筑,如何将其“再文化”的理念呈现在存量时代,不应只局限于对其空间、 表皮、 情感的表达, 更应该思考如何将 “再文化”转化为城市发展动力的共识.

通过古今校园节点联结、挖掘历史文化记忆、理清建筑更新方式,以“再文化”发展理念为思路,构建“柔性规划、空间优化、交通组织、造型管理、数字智能”五位一体的教育建筑新模式.实践中,应把握基地现状、明确规划愿景,确定教育建筑历史背景下的明确项目定位,分析基地空间布局,把控建筑规模增量,预判建筑更新后的管理及运作方式,充分发挥杨浦区大学科技园的优势,将军工路校区打造成为沿滨江的、多元化的,既充满活力又能展望未来的高端校区.

4 存量时代下教育建筑的再利用

4.1 深化教育理念,加强智能引领

教育是百年大计,也是最大的民生.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大,更应注重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发展,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水平,激发教育活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下,教育模式也应从原来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转向现代的“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互动性教学方式.教育体制改变不仅要体现在教学方式的变化上,还应表达在获取信息的丰富性,以及载体(教育建筑)的适应性方面.

作为教育建筑的图书馆,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后,面对学生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科技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其作为高校文化建筑标志的同时,还应融入智能化、数字化、生态化的理念.通过引入新科技、新模式、新体验,实现传统教育建筑品质的升级,打造建筑“再文化”,形成一个开放的智能服务中心,做到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何状态”,都能用专用随身终端操纵图书馆的电子化文件,进行检索、商谈、阅览、学习和信息发送等(图 5).以期对接大数据、智能城市、人工智能、数字地球等到来之际的人机互动式数字化城市[ 13] .

4.2 提高更新认识,秉承绿色发展

认知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提高认知更新理念,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城市布局,弥补基础设施短板,加强数字化系统建设和运用,教育建筑的可持续利用才会长久发展.提高更新认识,不仅是为了改善宜居生活环境和美丽市容而对道路、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进行改造,还意味着对建筑本身因地制宜设计、显性文化彰显等的改造更新.更新不是把一切推倒重来,而是应采取创新思维、生态构建等形式,通过系统的前瞻性校区规划和景观设计,对昔日破旧的单体教育建筑及建筑集聚区进行功能提升、动线重构和绿化再造,并广泛运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14] .这样不仅可以改善校园内的微环境,恢复自然风貌,还能尽可能地避免拆除大量建筑设施,节约资金、减少能耗及二次污染.把生态恢复作为改变传统教育建筑面貌的主要手段,可以达到节能环保与景观欣赏的双重目的.

4.3 注重本土文化,保护历史遗存

将本土文化与教育建筑相结合,既增加了校园的文化底蕴,又传承了优秀本土文化,对提升校园及城市整体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保留有价值和有文化的建筑,处理好更新、保护与再利用之间的关系,能使个性化校园展现的更加鲜明.采用整治周边环境、改良围护结构等基础设施,保护重要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等原始风貌, 合理置换使用功能、重塑内部空间,形成具有当代使用功能,而且突出美学特点和满足景观生态要求,同时保留清晰可见的历史发展踪迹的全新建筑形式.使老建筑文化特色,通过建筑生态更新,展示出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品味.湛恩纪念图书馆的重塑,为教育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再现提供了范例,对教育建筑的更新、校园面貌的改善和城市升级发展都具有示范作用.

4.4 推进建筑更新,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的“摊大饼”式发展,是进行扩张的最古老也是最常见的形式.无论从政府还是从企业角度,围绕一个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可以极大地节省成本,缩短距离并节约时间.但是,当城市建设被无限延伸的同时,新城也会逐渐变为旧城.随着增量土地的减少,资源、能源的低效使用,居住环境的逐日恶化,人们不得不开始考虑城市建设的适度性、资源环境的约束性,以及旧城改造的突破性.与时俱进且满足未来集约化发展,是中国走资源环境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共生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在对老建筑改造过程中,可以通过改进结构的安全性、空间功能的置换性和建筑形态的重构性来完成.由于高校建筑多以内部空间的变化为主,会对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改造过程中,要对被改造建筑的空间特性以及结构特征认真分析,设计出改进结构安全的技术措施.高校老建筑的使用功能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改造,在原有功能基础上添加新功能,给予不能满足当前需求的旧建筑以新的生命.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对建筑的客观需要和创作主观意识的改变,旧的建筑形态也需要重组与更新.这样既能体现建筑原有价值,延续对传统教育建筑的记忆,又能展现当前风采,也能为城市品质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5 结语

“岁月更迭、文脉传承.”在当今存量时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不仅城市更新处在热议的漩涡中,单体建筑改造也应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未来.教育建筑的更新转型,不仅要充分表达其地域性特征、散发文化气息、展现历史魅力,还要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实现城市文脉的历史传承及旧城更新的创新模式,并将城市特有的文化与城市建设活动相互融合.需要建筑师在把握建筑的城市定位、形象定位、空间定位和环境定位的基础上,贯穿理性、融入情感、紧跟时代、更新认识、保护历史,在创作中推进更新,在实践中紧跟时代.从而,建造出成熟的、富有底蕴的作品,以达润物细无声之境界.

建筑论文参考资料:

建筑技术杂志

关于建筑的杂志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

建筑论文范文

建筑赏析论文

建筑模型论文

概括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存量和存量时代和教育建筑方面的建筑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