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政治教育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跟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逻辑与其实现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政治教育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1-07

《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逻辑与其实现》

本文是政治教育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思想政治教育和逻辑和内涵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现有研究对教育者的获得感关照不够.其实,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或暂时结束后,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由于切实获得某种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持续的、正向的主观体验.对此,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有不同的逻辑.要有改革的思维、方法和勇气,只有依靠理念、内容、话语、方法和课堂等方面的改革,才能在实践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获得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逻辑;改革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6.014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6-0067-05

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使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当前,“+获得感”成为一种流行构词法,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就是其中一例.这个概念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肯定和推崇,也引起了学术界的研究兴趣,相关研究成果相继问世.然而,现有研究成果基本都将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等同于教育对象的获得感,对教育者的获得感关照不够.如,黄冬霞和吴满意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教育对象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因实实在在地收获体验而产生的持续的正向的主观感受.”[1]这种理解会降低其理论魅力、减弱其实践导向,因而是值得商榷的.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其完整内涵是什么?各参与者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又该如何在实践中增强呢?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这些基本问题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理论内涵

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基本的要素,二者作为人,当然都有获得获得感的主体资质和现实诉求.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或暂时结束后,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由于切实获得某种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持续的、正向的主观体验.

1.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本规定

根据这个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规定或特征:

第一,强调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不会从天而降,需要各参与者充分发挥能动性,主动去获取.获得感的强弱与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关联,各参与者越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充分发挥能动性,越是有可能获得越强烈的获得感;反之,获得感就会减弱.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等不来的,也不是靠神仙或上帝给予和恩赐的,必须依靠各参与者能动性的发挥,需要各参与者自己创造条件去获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各参与者充分发挥能动性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第二,强调真实性.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必须是真实的.“人民的获得感本身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了就是得到了,没有得到就是没有得到,根本就来不得半点虚假”.[2]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或暂时结束后,各参与者的具体需要究竟有没有得到满足、得到什么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不是由其他人说算了,而是自己说了算,各参与者自己评价自己获得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强调的是真实的获得感,而不是虚假的“被获得感”.

第三,强调正向性.只有正向的获得感才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强调的是正向获得感,而不是负向获得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随意批评中国、抹黑中国、戏说党史国史,学生睡大觉、玩手机,对他们个人来说,可能的确都有某种“获得感”.但是,这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因为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背道而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正向性指的是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

第四,强调持续性.获得感是主观对客观获得的反映和体验.在理论上,这种反映和体验既可能长久,也可能短暂.如果这种反映和体验是基于理性考量做出的,获得感就会相对长久;反之,如果是基于感性冲动做出的,获得感可能就是过眼烟云.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快餐消费,也不搞欺骗,并不追求一时的、短暂的“快感”.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不是各参与者“头脑发热”后的评价,而是他们在“健康清醒”的状态下,依据实际获得的某种需要的满足做出的理性评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强调的持续性是以参与者的理性评价为前提的.

2.两大参与者获得感的辩证关系

从参与者类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至少包含教育者的获得感和教育对象的获得感两大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完整内涵.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既不等于教育者的获得感,也不等于教育对象的获得感,其完整的理论内涵应该包含教育者的获得感和教育对象的获得感两个方面,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系统.同时,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系统中,教育者的获得感是教育对象的获得感产生的前提.只有教育者拥有了获得感,他/她才可能更主动地履行教育职责,更精心地开展教育活动,从而为教育对象的获得感的产生创造基础.没有获得感的教育者很难真正履行教育职责,“歪和尚念歪经”,也只能带出新的“歪和尚”.同时,教育对象的获得感是教育者的获得感的核心内容.如果教育者的获得感没有包含教育对象的获得感的获得与增强,那么,教育者的获得感就是不完整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获得感的内在逻辑

既然教育者的获得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一个基本方面,也是教育对象的获得感产生的重要前提,那么,就不能忽视教育者的获得感.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其获得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作为教育者的被需要感

被需要,是指某人某事某物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得到证明和确认.被需要感,是指人们对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得到证明和确认后的主观感受.教育者的被需要感是其获得感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其获得感的一个重要维度.没有被需要感,就不会有获得感.教育者的被需要感产生的一个大前提就是教育活动被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个体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是为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简单来说,教育者的被需要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被教育对象需要.如果教育者不被教育对象需要,教育者就没有办法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因此,被教育对象需要,是其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的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产生被需要感.二是被社会需要.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使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也使教育者需要被社会所需要.可以说,教育者被教育对象和社会需要,使教育对象和社会离不开,其被需要感就会增强,其获得感也就会随之增强.

2.教育事业的认同感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人类社会的一项实践活动,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没有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认同感,从中获得获得感是无从谈起的.这种认同感是指教育者能从心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并能对这项事业的各个方面做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从而愿意长期从事这项事业的主观心理感受.概括来说,教育者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使命感.教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神圣使命.二是责任感.教育者责任重大,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3].三是荣誉感.教育者应倍感荣耀.思想政治教育以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强调每个人都不能少,每个方面都不能缺,这无疑是人类无限光荣的事业.“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千百万人”[4].可以说,选择了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就是选择了一项伟大的荣誉.

3.教育过程的互动感

在有效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得到教育对象的回应,并与其产生互动,从中获得互动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不只是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因而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感是教育者的获得感的一个重要维度.就互动感产生的来源来看,主要有:第一,课堂互动和课外互动.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课堂互动是教育效果的基本保障.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不是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课堂互动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内进行的,是程序化、正式化的互动,虽然是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还需要课外互动的补充,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课堂互动的教育效果.第二,网络互动和网下互动.当前,教育对象多为网民,网络成为他们表达思想、发表意见的主要场域,教育者必须善于利用网络,多潜潜水、多发发声,积极与网民互动,在共同讨论中实现思想引领.同时,网民也是现实的人,网下互动必不可少,网下互动更有温度、更有情感.第三,浅层互动和深层互动.互动有浅层和深层之分,浅层互动是深层互动的基础.一般来说,浅层互动是指双方礼仪性、一般性的互动,而深层互动是指双方精神性的互动,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互动,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所在.

4.教育结果的成就感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然希望获得理想的结果,希望自己能够有所成就,确认成就感.教育者的成就感越完整、越充分,其获得感也就越完整、越充分.从逻辑上来看,教育者的成就感主要来自以下三个基本方面.一是自己的进步.教育者不是不思进取的“虚伪家”和懒汉.实际上,他们也渴望进步,希望自己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希望自己开展的教育活动更合规律性、更合目的性,希望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都有所提高.二是社会的发展.教育者不仅关心自己的进步,也关心社会的发展.因为,人是社会人,没有社会的发展,个人的进步是不可能的.教育者希望通过自己开展的教育活动为社会发展提供更精准的精神指引,更强大的精神动力.三是教育对象的成长.满足教育对象的成长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者最关心的还是教育对象成长需要的满足.如果教育者的获得感缺失了这个核心部分,那么,其获得感就必然是不完整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获得感的内在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指向是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系统中,教育对象的获得感是核心.可以说,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的核心指标就是教育对象的获得感的强弱.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出发,其获得感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作为人的被尊重感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分工不同,但同样作为人,教育对象也应该得到尊重.教育对象不能被简单粗暴地看作是可以随便摆弄的橡皮泥.教育对象是否有被尊重感是其获得感产生的第一个前提.一般来说,教育对象的被尊重感有三个基本方面.一是人格被尊重感.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尊重和保护人格尊严,强调人人都有人格尊严.不仅教育者的人格尊严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教育对象的人格尊严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二是个性被尊重感.人之为人,总是存在着个性差异,而不是千人一面,这是一条基本规律.人的个性是其独特性的体现,其根源是人的主体性.教育对象作为人,同样是有个性的,不能泯灭其个性.三是兴趣被尊重感.马克思主义尊重人们的兴趣,认为在未来的理想社会中,“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5].教育对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尊重.

2.参与过程的愉悦感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参与的愉悦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既决定了其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了教育活动展开的信度与效度.教育对象是否有愉悦感是衡量其获得感的重要维度.当然,注重教育对象的愉悦感,我们也要避免以下两种错误认识.一是以“三俗”换取愉悦感.只有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教育内容通俗化,教育对象才可能听得懂、听得进.但是,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当前,社会上有一种崇尚“三俗”的不良倾向,一些人不在真善美中体验愉悦,反而在假丑恶、“荤段子”和自嘲中获得愉悦感,审丑文化、“腐”文化严重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败坏了社会风气.二是将娱乐化等同于愉悦感.娱乐是获得愉悦感的重要方式.教育对象愉悦感讲求心情愉悦和快乐体验,但是,这并不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娱乐化,特别是泛娱乐化.任何一个有希望的民族都不能没有英雄.可是,现在有些人将戏谑英雄、调侃英雄作为一种娱乐,这给了历史虚无主义可乘之机.当思想政治教育仅归于娱乐之时,“也就是历史被虚无主义绑架之时,这直接瓦解着社会的价值底座、人们的精神信仰.”[6]

3.参与结果的实在感

思想政治教育结果不是镜中花、水中月,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结果,是真实可感的结果.对教育对象而言,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获得,要产生实在感,不然就不可能产生获得感.这种实在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规定:第一,是否获得某种满足由教育对象自己评判.实在感的评价主体是教育对象自己,而不是教育者.教育者提供了优质的教育供给,但是,这种供给是否满足了教育对象的某种需求,还得由教育对象自己说了算.第二,获得了哪些满足由教育对象自己评判.“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7]教育对象的需要具有无限发展性,某一次、某一阶段的教育并不能满足教育对象的所有需要,只可能部分的满足.至于哪些得到了满足,只有教育对象自己最清楚.第三,获得了多大满足由教育对象自己评判.教育者百分百的付出,并不必然带来教育对象需要百分百的满足.教育对象可能对这种需要强,可能对那种需要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变化性,因此,至于具体某种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也只有教育对象自己最有发言权.

4.成长需要的满足感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就决定了教育对象成长需要的满足感是其获得感的核心部分.在教育对象的获得感系统中,如果没有其成长需要的满足感,在内容上是不完整的,在程度上是不深刻的.对教育对象而言,成长需要的满足感是其获得感的核心要素.成长需要的满足感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感.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辩证统一的,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需要.教育对象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应该得到满足,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不是直接满足教育对象的物质需要,而是通过满足其精神需要来满足物质需要.二是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满足感.教育对象是现实的人,必须活在当下,有维持生命、接受教育、教育子女、赡养老人、享受医疗、拥有住房、获得就业等现实需要.同时,人们又不只是活在当前,也为未来而活,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需要.无论是现实需要,还是未来需要,都应该得到最大可能的满足.三是认识需要和实践需要的满足感.教育对象有认识世界的需要,只有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等,才能明确自己的责任担当和奋斗方向.认识来源于实践,并由实践检验.因而,教育对象还有实践需要.在切身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民间疾苦、国际比较后,教育对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强烈的认同、更坚定的自信,人生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也会更加出彩.

四、在改革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1.以教育理念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出,是教育理念的一次革新,升华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目标、核心指向和有效性的理论认识.在以往的教育理念中,虽然我们一直强调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但是似乎并不太关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教育者被当成了“超人”,而不是现实的人,教育者的获得感并未得到应有的承认和重视,因而其获得感比较弱,从事教育活动的动力也就不足,这会使教育对象的获得感也得不到保证.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实际上也并不太关心教育对象获得了什么,而是一味给他们提要求.因此,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同时关照所有参与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2.以教育内容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教育内容改革不是要推倒重来,而是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需找平衡,既能使教育者容易“教”,又能使教育对象容易“学”,同时增强二者的获得感.教育内容改革是在强调其政治性、科学性和逻辑性的同时,不断增强教育内容的层次性、针对性和联动性.教育内容有层次之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高层次的教育内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首先对所有教育对象都进行这种高层次的理论教育.做事讲求先易后难,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遵循这个理.如果不能构建起层次分明的教育内容,动辄就是高层次的教育内容,这既会降低教育者的获得感,也会降低教育对象的获得感.事实上,教育对象对每个具体教育内容的兴趣和接受程度不一样,不可能采用“大水漫灌”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只能针对教育对象的实际,选择某个具体教育内容作为突破口,逐渐扩充教育内容.但是,如果教育内容之间缺乏联动性,这种扩充难免会显得突兀,让人难以接受,极有可能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获得感.

3.以教育话语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多种话语形式的集合,既有政治话语,也有理论话语,还有教材话语、教学话语等.但是,仅仅强调这些话语,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够的,还必须吸纳流行元素、生活元素,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流行话语、生活话语.在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中广为流传的话语就是流行话语.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过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政治性、理论性和逻辑性,而要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吸纳具有正能量的流行话语,转译为思想政治教育流行话语.同时,生活话语是人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人们最真切的喜、怒、哀、乐,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吸纳生活话语,将具有正面导向的生活话语,转译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话语.当然,生活话语也可能就是流行话语,生活话语一旦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开来,并得到广泛使用后,也就变成了流行话语.

4.以教育方法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方法是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手段或方式.在理论上,学界从方法论、基本方法、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等多个层面,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但是,历史上形成的各种方法对今天仍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是一回事,而能否直接运用到今天又是另一回事.事实上是不能的,毕竟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诸多方面都与历史上的不同.因此,必须革新教育方法,使教育方法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和由此改变了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当前,教育方法改革的重点不是在理论上凝练出“新方法”,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技术类方法的开发和应用上.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带来了新机遇,“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具有活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教育方法应该更多的融入信息技术因素,增强教育方法的信息技术含量,从而精准、高效、及时地开展教育活动,用信息技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5.以课堂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重点中的重点.一是改革班级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大课堂”,动辄就是一两百学生,甚至更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很难与学生进行深层互动,因而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也是有限的,这会逐步消减双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有的获得感.因此,要压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现小班教学.二是改革教学模式.要在小班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参与教学、互动教学、体验教学、启发教学、实践教学的比重.三是改革结业方式.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以一张考卷的形式结业,这的确方便省事.但是,学生获得的只是知识,并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因为,就算学生不到课堂,只要考前突击,知识关基本都能过.因此,必须改革结业方式,可以采用拍微电影和公益广告、画漫画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性、能动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完成“自选动作”的考试,这样既能使学生拥有获得感,也能使教师从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答卷”中确认和增强获得感.

政治教育论文参考资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题目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本文总结:上文是一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逻辑和内涵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政治教育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政治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