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汉服方面本科论文范文 与汉服和朝代类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汉服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4-07

《汉服和朝代》

本文是关于汉服方面本科论文范文跟汉服和朝代相关本科论文范文。

姜发鑫 (山东省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271600)

摘 要: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逐渐形成汉服这一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备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汉服形成了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又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汉服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服由此得名.近期,有了汉服的复兴.汉服的复兴是在寻找中国式的东西,寻找失落的自我和身份 .

关键词:汉服;朝代;明;传统文化

我经常听到同袍的这种说法(或类似的说法):“这是先秦的玄端,这是汉代的曲裾,这是唐代的齐胸襦裙……”,殊不知这种说法是有很大弊端的.

首先,无论哪个朝代,汉服都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体系,它包括了大大小小各种场合所对应的各种服饰.因此,用一个自己认为某个时代的独特款式来代替这个时代的整个服饰体系,显然破坏了包括不同场合穿衣和内外层次穿衣在内的服饰体系的完整性.

其次,汉服在不断发展变化,尤其是便装,一件衣服的款式在某个朝代初期和末期,可能相差很大.所以,机械地称呼这是汉代的XX,这是唐代的XX,就陷入了传统服饰在一定时期是静止的怪圈内,也忽视了传统服饰在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的自然规律.

再次,汉服的某个款式称呼中加上先秦、汉代、唐代等,似乎给人的感觉是汉服变成了先秦的、汉朝的、唐朝的衣服,无意间强化了那些对汉服不甚了解的大众的“古装”概念,而非汉服的概念,汉服的发展在他们的心中也失去了连贯性.往往基于第三个原因,不少人主张汉服去朝代化.汉服究竟应不应该去朝代化呢? 我认为不能单一地论断汉服应该去朝代化或者汉服不应该去朝代化.

首先,汉服离不开朝代.比如,拿来一件圆领,不加上朝代,如何区分是唐风,宋风,还是明风呢?必须得加上初唐或晚唐、宋、明等时间或朝代概念,才能简明快捷地进行区分.其实,在汉服运动初期决定吸纳各朝代的服饰特征时,就注定了汉服的朝代论几乎是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汉服的情况跟其他民族服饰不一样,因为汉服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断层,几百年后想要再捡起,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在汉服没有断层之前,是没有朝代论这种问题的,比如:汉服发展到先秦,有相应的服饰体系,先秦的人穿那个时候的服饰体系;汉服发展至汉代,有汉代的服饰体系,人们不会再穿先秦时消失的衣服,所以不会有人说我穿着先秦的XX;汉服发展至唐,自然有唐代的服饰体系,人们的衣着遵循的是那个时期的服饰体系,不会再穿先秦和汉的服饰了,自然不会有人说我穿着先秦的XX和汉代的XX;同样地,汉服发展至宋代、明代都有其对应的服饰体系,各个时期的衣着遵循各个时期对应的服饰体系,如果不断层,汉服发展至今,也会有今天相应的汉服体系(发展成什么样那是另一码事,在此不讨论),自然也无朝代论的问题.然而,遗憾的是汉服在明末清初出现了断层,且断层时长接近300年,现在要重拾汉服,情况就没那么简单,因为我们现在没有了汉服,没有了这个时代的服饰体系,所以我们只能承接古制.汉服运动最初选择的是吸纳所有朝代服饰体系的显著特征,这就导致如今各朝各代的服饰都有,先秦的,汉的,魏晋的,唐的,宋的,明的等等.这和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是不同的,比如日本就不会穿奈良时代的和服,韩半岛的人也不会穿箕子朝鲜时代的衣服.所以,汉服去朝代化的论断明显是行不通的.

各朝各代的服饰都是瑰宝这毫无疑问,但一锅炖未必是最好的.举一个经典的例子: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文字,如古老的金文甲骨文,其后还有篆体,以及隶草行楷,但现今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统一使用国家通用的规范汉字,在进行像书法创作以及篆刻等活动时,则会用到繁体、篆体等其他的文字.这样各种文字互不相扰,融洽和谐.但假如一篇文章用甲骨文、大篆、小篆还有繁体、简体混杂着写,肯定是不合适的.所以,如果能找出一个主体,以这个主体构建现代汉服体系,再以其他朝代之服为辅,无疑是很好的选择,而这个主体,明代服饰无疑是最适合的!

汉服“承明”基于尊周.所谓尊周,尊华夏,尊礼乐,此乃中国根本义理大法.汉服“承明”是承接明朝的尊周下的礼乐制度.中国此制历代都有转换,是一个递进传承关系,传承到最后即为明朝.选择明朝为主体构建现代汉服体系的理由如下:

首先,在汉服发展的时间轴上,汉服出现断层之前,明代距离现今最近.明代关于服饰的出土资料、文物旧藏以及保存的文献也十分丰富,这对于构建系统的、完整的当代汉服体系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汉服断代接近三百年,如今不过刚刚重拾,一个严谨的态度对每一个同袍和研究传统服饰的人十分重要,或者说是必要.汉服要复兴,首先应该能够正确地复原出土的服饰,不能仅停留于“长得像”的层次.同时也要结合文献研究其结构、放量、穿衣层次以及所对应的穿衣场合.

其次,服饰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不可能超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外.同时,服饰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例如,从周代到汉朝,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人们的服饰也自然随之改变,这是服饰的自然发展;从汉朝到唐朝,社会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改变,服饰又自然而然地随之变化;到了宋代,到了明代,亦是如此,汉服最终发展至明,然后到清代产生断层.所以,“承明”在理论上,能接续服饰的发展脉络,更贴近以最接近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汉服为主体构建现代汉服体系的宗旨.

如果认同承明,那么其他朝代的服饰应该怎样看待呢?我个人觉得,明代之前朝代的服饰,以及明代之后清朝服饰的考据研究工作都不应该停止:一是可以把握汉服的发展脉络轨迹,见微知著,从历展中见当前方向;二是可以为当时社会生活、礼仪风俗的复原提供资料,增强汉民族的自尊自信;三是持续的研究有助于对当时服饰的了解,也有助于将各代元素(织物、纹样、结构、工艺、饰品等)融入汉服.我想,无论是哪个朝代的汉服,我们都是尊敬的.汉服承明更多的是基于文献跟义理的最佳考量,而非视其他朝代如洪水猛兽.无论哪个朝代的服饰,我们都应该视之为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值得注意的是,汉服承明并不意味着汉服的僵化.承明使汉服有了义理, 也为这个可考据的服饰体系立了根本,在此基础上,汉服将具有广泛性,并随时展.未来的汉服自有它的变化,甚至也许会随着社会进步而失去明代的色彩.但我想无论汉服如何发展,汉服内在的汉文化将会构成这个服饰体系的稳定性,成就创新的基石.传承华夏衣冠传承的是一种道统,自先民一代传一代,传到我们手里,更应该接下去,尊周而承明,是对华夏道统的传承.“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研究和传承汉服的发展脉络,明代为主,兼收并蓄,考据为用,谋求汉服的复兴和发展.把握过去,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均及.

汉服论文参考资料:

言而总之,本文是关于汉服和朝代方面的汉服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汉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