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浅析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与苏轼《赤壁赋》中天人合一思想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浅析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4-11

《苏轼《赤壁赋》中天人合一思想》

本文是浅析硕士论文范文跟《赤壁赋》和苏轼和中天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苏轼自幼随父学习道家思想,辞赋中充满禅悟的人生哲理.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在被贬黄州后,与好友重游赤壁,在一叶扁舟之中,未有一言失意沮丧,反以乐观豁达参悟宠辱不惊的人生哲学.本文以《赤壁赋》为例,浅析其充满哲学意味的“天人合一”之道.

关键词:苏轼;天人合一;道家;乐观豁达

作者简介:庄众显(1993.12-),男,汉族,江苏泗阳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发展及社会生态学.

[ 中图分类号] :I20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8)-20-080-02

一、苏轼辞赋中“天人合一”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漂泊困郁的政治生涯

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有一弟名苏辙,此为后来名震天下的苏门三学士.苏轼其名“轼”原意为古代马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到了嘉祐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自偏僻的巴蜀之地启程,一路沿江而下,并于次年进入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正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欧阳修着意于诗新,苏轼那清新脱俗、豪迈洒脱的文风,一下就脱颖而出.到了嘉祐四年,苏轼中了科考,开始步入政坛,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此时,轰轰烈烈,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故友,包括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派变法,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后来苏轼本人也因为上书议论新法而受排挤,无可奈何,苏轼被迫离京任职,先后到达杭州、密州、徐州,开始漂泊生涯.

元丰二年,苏轼四十三岁,由于给皇帝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作为诗人的苏轼,笔下情感丰富,即便是文件他还是写出了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等等一些带有文人雅士的牢骚之言,而这些却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包藏祸心”,无视圣上,如此大罪可谓罪该万死.屋漏偏逢连夜雨,他们又从苏轼的一些诗词文章中挑出一些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京城一片倒“苏”声.这年苏轼在任上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押往京师,下了大狱,史称“乌台诗案”.虽侥幸逃过一劫,但还是被贬到蛮荒之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一职.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在黄州,苏轼多次到达城外的赤壁山浏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等千古名篇.也正是在黄州,被迫辛劳开荒种地补贴家用,才有了“东坡居士”的雅号.

二、“天人合一”思想形成的成熟阶段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尽管还算一官半职,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作为中国文学史难得精通诗,词,文的顶尖大家,也被人称作“坡仙”的东坡,顾名思义,他的作品中常透露出一种仙气.正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又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东坡自幼与道家结缘,八岁入学,就是拜在道士张易简门下,可以说,东坡的一生都深受道家,尤其是庄子学说的影响.其弟苏辙曾评价说:“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由此看出,庄子的人生哲学早已深入其心.

回顾东坡一生,波澜起伏,坎坷不断.年少得志,与父苏洵,弟苏辙同科及第,随后初入仕途,少年得志,那一年东坡刚二十一岁.少年东坡可谓平步青云,参加完制科考试后,“列三等,除大理评事,签凤翔府判官”.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很善于开玩笑,中年的东坡一次又一次的遭受打击.宋神宗元丰二年的乌台诗案,被诬作诗诽谤朝廷,遭人弹劾,几近死亡,饱受摧残.之后屡遭贬谪,仕途际遇急转直下.巧合的是,“乌台诗案”后东坡来到的是黄州,来到的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地名——赤壁.

来到赤壁山下的苏轼,职责卑微,穷困潦倒,用读书人“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来评定的话,苏轼可以说一事无成了.也就是在这样的际遇下,苏轼开始考虑人生,人生中何为价值?何为永恒不朽?

三、《赤壁赋》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解析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东坡与友人驾一叶扁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的江面有如平面镜般平整.不久,月亮从东山之崖慢慢爬上来,月光照射下如白露弥漫在江面,水光一色.远处有一望无际的芦苇荡,芦苇在风中摇曳,千姿百态,有如人生变化无常.明月清风,水光接天本就是用来悠闲会友的,箫歌伴和,兴致斐然本是用来寄意抒情的,然而东坡遭人非议,被贬到此蛮荒之地,失意至极苦闷至极,幸得故友重逢,又恰遇此悠悠风景.《赤壁赋》前两段写尽眼前美景,为全篇渲染气氛、酝酿情绪,先景后情,先乐后悲.人生之历程不正也如此吗?

前两段饮酒、写景,意在铺垫,引出下文.作为“乌台诗案”受害者的东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然而他的性格和历来的遭遇,早已使他练就处惊不变,临危若素的本领.即使远在荒凉的黄州,即使官阶卑微,他仍不乏诗友访问,也不缺野老相伴,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白丁,但是“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殷殷期盼还没有淡漠,渴望被重用、报国无门的苦水偶尔也会涌上心潮.

到了第三段,东坡、客人谈古论今.“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孟德何其霸气威武,困孟德的周郎,又是何等英雄少年,雄姿英发,众人皆赞.可“而今安在哉”的反问,一下子使东坡的思想推到一个超越时间的境界,原来伟大与渺小是一回事,出将入相也好,渔樵江渚也罢,都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转眼一瞬.那在东坡看来,什么才是生命中真的伟大、真的永恒呢?

当客人解释“何为其然也”的原因,前朝故事到此结束,哲理的叙述到达.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客人对时间、生命的领悟还仅局限在个人的小天地里,因此当他面对无穷无尽的天地时,便自然发出悲观哀伤的叹息,就如感慨生命之短暂.而东坡不同,在他眼中,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天人合一,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无穷无尽的天地,无所谓生无所谓死,“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与我合一,天地与我同生,都是无穷无尽.只要将自己的生命融入清风、明月、无尽的江水,那么自己就可以享受每一分生命、月光,也就和天地自然一样永生.如此何来悲观哀伤的叹息呢?

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一致的观点,是东坡对历经千险之后,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以大自然作为情感寄托,当作无穷无尽的宝藏,这自然天地化作的宝藏不会随个人处境而忽近忽远.在生活的牢笼里碰得遍体鳞伤的东坡,拿起了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来武装自己,来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不是消极的化解,更不是逃避现实的精神胜利法,天人合一的关键之处,是能把人从小我的世界、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再是拘泥于一时一事的成败,从而拥有更宽阔的胸怀和更为深邃的眼光,如此,才会去肯定生命,热爱生活.

四、道家思想对苏轼人生哲学的意义与影响

在《赤壁赋》之后,经历过乌台诗案、心情郁闷的苏轼,已经不是“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了,饱经沧桑的他不再执著于“奋力有当时志士”,而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乌台诗案就如一场大梦,梦醒之后的苏轼,笔下苛酷的讽刺,尖锐的笔锋,以及所有的紧张与愤怒,全都一一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和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他在幽林深山的净处,豁然醒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时的苏轼,竹杖芒鞋,躬耕于东坡之下,时而月夜泛舟,放荡于山水之间;时而醉后放歌,依杖听江声.他摆脱尘世的烦扰羁绊,乘虚舟遨游,做大自然的欣赏者.“你看他醒复醉,醉复醒,恣意所适,哪管时间流逝;深夜醉归,敲门不应坦然‘倚杖听江声’,活脱脱一位神情啸傲,襟怀放达,遗世独立的‘幽人’!闲看长江风平浪静,不觉身心烦扰皆空.”正是这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风采,使他能于常人难耐的苦境中自得其乐.

在《赤壁赋》中,官场的得失,横槊赋诗的英豪,弹指使敌阵灰飞烟灭的周郎,都只换来一句“而今安在哉?”的无尽感慨.《赤壁赋》中的主客对话,可以看成过去东坡与现在东坡的对话,对话后“武装”东坡的“天人合一”,某种意义上讲,是东坡对生命的反省与超越,而这之后才有,一代文豪——苏东坡.

参考文献:

[1]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2]康震《康震评说苏东坡》中华书局 2008-01-01.

[3]林语堂《苏东坡传》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11-01.

浅析论文参考资料:

言而总之:该文是一篇适合《赤壁赋》和苏轼和中天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浅析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浅析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