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园林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和论中国传统园林参和性造景设计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园林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29

《论中国传统园林参和性造景设计》

本文是园林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和造景和园林和中国传统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综合性载体.苏州园林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精妙的景境设计、典雅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有别于中国传统园林,现代园林建设具有服务对象大众化、价值取向生态化、空间布局网络化、研究方法科学化四个方面的特征 [1]. 随着现代园林空间愈加开放、功能愈加多样,“参与性景观”成为近年来谈论较多的话题.在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检索主题包含“参与性景观”的论文,可以发现自 1997 年首次出现迄今已有 145 篇题名包含“参与性景观”的研究论文,然而,其中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参与性造景设计的却很少.实际上,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园林一方面重视自然,造景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另一方面重视人文情怀和精神情感对物质园景的渗透融合,营造出无数优美的园林景境.其中的参与性造景设计不仅历史悠久、水平高超,而且对现代园林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参与性造景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参与”的词义是“参加、参与其事”,亦即“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2].景观的“参与性设计”是指由于个体的参与而使其个体环境发生变化,它的本质在于强调个体在设计景境中的重要地位,突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3].在园林景观营造过程中运用“参与性设计”的方法,在原本静态的项目中引入鲜活、互动的主观感受,强调人在园林环境营造过程中的动态参与,即为“参与性造景设计”.

造景设计的参与性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参与,也包含精神层面的参与.既体现在景观营造的过程中,也在景观建成后.根据参与深度、节点和结果的差异,把参与性造景设计划分为3 个层次.一是范式参与性设计,即把园林视作一种开放的公共空间,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随意的游赏、休憩、娱乐等各种活动.二是互动性的参与设计,园景设计注重调动观赏者的多种感官体验,引导观赏者动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官与园景构成之间的多角度交互感知,使其从园林造景中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三是精神层面的参与,其园林景境设计的目标是在精神层面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交流、意趣和谐、情感共鸣,最终达到主客体融会契合、物我为一的高境界,这也是参与性造景设计的精髓所在.

2 传统园林空间的范式性参与

在中国园林历史上,园林空间被作为公共活动场所,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以前.早在《诗经》中就已有了描绘人们踏青游憩、进行公共游览活动的诗章 [4].受儒家“与民同乐”思想的影响,古代皇家园林也很早就出现了明确的公共性、开放性特征,到了唐宋时期更是达到空前盛况.

唐代曲江不仅具有御苑的功能,还是一处大型的公共园林.无论帝王之家的郊游行乐、宰相百官的曲江筵席,还是贵家子弟的春日游宴及新科进士的春日放榜和御赐宴集皆在曲江进行,其中尤以新科进士曲江游宴最为盛大 [5].“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赏,盛于中和上巳节.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接毂每岁倾动皇州,以为盛观”[6].市民的民俗活动和曲江春赏、雁塔题名、杏园探春等新科进士的一系列庆典和雅集活动相互交融,使曲江蕴含了无限的人文情怀,成为一处文化底蕴深厚的公共园林.宋继承并发扬了唐代的传统,园林开放性特征达到更高阶段.金明池、琼林苑是北宋历史上最著名的市民郊游园林,每年三四月份,同时对外开放,供市民游玩.杭州西湖历经几发整治,到了南宋已成为一座特大型的公共园林 [7].文人白居易和苏轼任职杭州期间,不仅领导组织了西湖的疏浚治理,而且还留下大量诗歌吟咏,促进西湖繁盛.“苏堤春晓”还被列为南宋“西湖十景”之首并沿用至今,可见文人的参与为西湖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蕴,丰富了西湖景观的人文价值.

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的发展过程也表现出相似的公共参与特征.

苏州古典园林主人多为古代士林名流 [8].园林除满足生活起居、游乐玩赏的功能外,也作为园主社交聚会的场所.文人园林的兴起,促使江南文化精英积极参与园林兴造,园林中的艺术活动也更加丰富.文人依托规模庞大的私家园林进行作书绘画、抚琴啸歌、观鱼赏月、流觞燕饮等雅集活动.如元末苏州西山徐达左耕渔轩的《金兰集》、昆山顾德辉玉山佳处的《玉山名胜集》,都是其中的典范代表.《四库全书总目 ? 金兰集提要》说:“达左当未仕以前,家苏州之光福里,于所居筑耕渔轩.一时名流往还,多为题咏.此集乃其所辑同时酬赠之作”[9].李祁在《玉山名胜集序》里详细记录了玉山草堂内的雅集活动:“昆山之世族居界溪者曰顾氏,顾氏之有才谞者曰仲瑛,仲瑛即所居之偏,辟地以为园池,园之中为堂,为舍,为楼,为斋,为舫,敞之而为轩而所谓玉山草堂又其胜处也.良辰美景,士友群集,四方之来与朝士之能为文词者,凡过苏必之焉”[10].由此可见,江南古典园林不仅仅是园林主人的独居空间,更是时代文人艺术创作的场所,文人热情参与园林营造、游赏、集会等活动,赋予了苏州古典园林承载文化交流的公共参与性.

除却文人的园林雅集,苏州历史名园很早就有了开园供游人赏玩的功能,到了明清时期开园供人游观的现象已比较兴盛,晚明太仓王世贞的弇山园、苏州古城内的徐廷祼园林,都有此类记录.有的历史园林甚至曾完全对外开放,供市民游乐,显示出鲜明的开放性.《吴郡岁华纪丽》中记载:“至今郡城绅富竞造园亭春暖昼长,百花竞放,园丁索看花钱,纵人游览,士女杂沓,罗绮如云寻芳讨胜之子,极意流连.随处有赶卖香糖果饵,皆可入口.琐屑玩具,诱悦儿曹.俗于清明日开园放游人,至立夏节方止”[11].如此热闹的全民游园景象,已经不亚于后世的公共园林.

可见,无论是文人的园林雅集,还是市民游园赏景,都说明中国传统园林历来具有开放性特征.即便是多有围墙阻隔,归私人所有的苏州园林空间也并非完全封闭,而是兼具众乐乐之艺术参与性的重要场所.并且,由于人的参与,使得园林景观更富人文价值,园林空间更具文化内涵.

3 园趣感知的互动性参与

苏州园林造景元素极其丰富、取景范围十分广泛.善于将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和天象变化(日月星辰)组织到园林造景当中 [12].仅网师园彩霞池周边便包含四季景色,“射鸭廊”“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和“看松读画轩”分别以早竹 Phyllostachysspp.、 绿 水、 秋 月、 寒 松 Pinus spp.四季景象,构成春夏秋冬四景(图 1).使人在游览的过程中,感受景物中蕴含的时空变化,获得动态的观景体验.

从感官参与的角度来看,苏州古典园林造景是集色、香、韵于一体的环境艺术,园林空间层次丰富,虚实之境,交相辉映.园林造景设计将人的视、听、嗅、触等多个感官体验纳入园林造景当中,人们于园中可以观美景、闻花香、听雅乐,并进行触摸、采摘等活动,由此提升了园林景物的感染力.

中国传统园林讲究移步异景的视觉景观效果,通过园林中不同位置、不同形式的亭、台、楼、榭,形成一种若断还续、悠远曲折的视觉联系,使游览者在有限的空间内不停地转换视角,获得丰富的景观体验.如拙政园内园中有堂、楼、亭、轩等 31 景,最为经典的扇面亭(图 2)被安放在视线制约的焦点处,它三面临水,一面背山,坐落在小岛的转角处,正面对着别有洞天门洞入口,彼此映照,门洞东西两侧分别与倒影楼和三十六鸳鸯馆相望;背面墙壁的花窗,则正好成为上坡上笠亭的框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与周围的建筑形成了相互呼应的观赏线,成为景区视线的交点和景物构成的中心 [13](图 3).

除视觉上的参与以外,苏州园林善于利用自然界中的风声、水声、松声造景,诱人参与互动.如位于拙政园东南角的“听雨轩”(图 4),轩前后均植芭蕉 Musa basjoo,取自“雨打芭蕉淅沥沥”的意境,雨中居此,可借听雨声,感受自然美的意境.“留听阁”和“听松风处”均将自然界的声音组织到园林景色当中,使园林造景具有天然之趣.

园林中多植梅 Armeniaca mume、桂花 Oanthus fragrans 等芳香植物,将嗅觉上的体验纳入园林造景当中,借用香气渲染园林氛围,从而拓宽了参与性造景设计的感知广度.另外,人们在园中可进行触摸、采摘等活动,触觉上的参与加深了其对园林空间的感知深度.游览者在攀爬狮子林内奇峰怪石(图 5)的过程中,通过指尖对崎岖怪石的触摸,感受这座园子的历史变迁,使景观体验更加真实、生动 [14].

行走于苏州园林之中,人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均与园林景物产生互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以此丰富了园林景物的美学意韵.

4 意趣融渗的情感性参与

精神层面的参与性是苏州园林乃至中国传统园林中参与性造景设计的核心内容,是最值得当代景观设计学习的造园艺术,其中蕴含的思想性、文化性值得深入探讨.以下将其分为营造阶段和落成以后两个阶段进行论述.

4.1营造阶段——借物比德,以园抒怀

苏州园林多为文人园林,园主即是造园者.《园冶》的“兴造论”一篇开宗明义 :“世之兴造,专主鸿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15] 点明了园主在园林营造阶段的重要性.

园主参与造园强调的是身心体验、物我交融.主人在造园的过程中始终以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身份来策划,所要营造的不仅是一个居住空间,更是一个心灵归宿.园主在园中筑山凿池,种竹艺梅,不仅仅是为了游赏,更是把山水、竹梅等视作与自己道德相似的雅友 [16].园内景色的营造均是园主由心而发,寄托主人丰富的情感的结果.

留园主人刘恕素性爱石,搜罗了很多奇峰怪石.留园东南有一小院,刘恕自题院名为“石林”.园中石峰林立,“高者仰,卑者承,爰者耸,寝者蹶,捷者攫,磬者蹲,衷者陀,奔者赦,附者确,独者锯”[11],形态各异.配以修竹,构成一幅生动、雅致的立体画.园主在赏石的同时,更是将石作为其比德的对象,认为“石能侈我之观,亦能惕我之心”[11].院内奇峰怪石不仅仅是造景的主题元素,更是园主修生养性、完善人格的学习对象.“嶙峋者取其厉,矹硉者取其雄伟.崭截者取其卓特,透露者取其空明,瘦削者取其坚劲.稜厉可以药靡,雄伟而卓特可以药懦,空明而坚劲可以药伪.”[11] 园主从不同形态的峰石当中汲取不同的优良品德,以石峰的棱角分明治疗软弱,雄伟挺拔治疗怯懦,坚韧空明治疗虚伪,以此来完善自身、砥砺情操.

另外,园主种竹也作为园林雅致格调的象征,苏轼曾经说过“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园中置石、种竹均是园主追求雅致情趣的手段,寄托了主人丰富的情感.园主在造园过程中将园林作为自己品格与风尚的载体,以有限的园林空间创造无限的精神空间,借物比德,以园抒怀,这正体现了园主在造园过程中的精神参与深度.

4.2落成之后——景境传达,文化感知

通过园林主题的预设、实景的建置,苏州园林中,山水、植物、建筑等营造形成的物态美景,与匾额楹联、文学绘画等点染的园林情境和谐交融,构成了景致清雅而意蕴丰饶的园林意境,即“景境”[17].诗文题咏与园林景象所结合,点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情趣,成为了景境传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游人进入园林后,通过匾额楹联的内容感知、体验、参与环境互动,以有限的空间感悟无限的意境,感悟苏州园林之文化内涵.

如狮子林内的“听涛亭”(图 6),初见只知是一处人造瀑布,借涛声入景,创造别具一格的听觉景观.细读亭中屏刻的《飞瀑亭记》(图 7):

“苏垣之胜有狮子林焉西面新筑一亭,颜曰:‘飞瀑’,旁有瀑布,其声昼夜不息,游斯亭者,如登海舶而听怒涛.今主人又题一榜曰:如闻涛声,噫其殆有深意存乎其间欤,主人久阁海上,与海外人士衔杯酒接殷勤,不亢不卑,情意欵洽.主人偶临斯亭,闻声不忘航海景象,亦安不忘危之意尔,或曰主人将抚此名胜而娱晚景则浅乎言之矣”才得知此景是作者为纪念自己久客海上,告诫自己不忘当年航海景象,牢记居安思危之意.园主在创造园林山水时寓之以德,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注入其中,以“听涛”勉励自己,获得精神上的激励,达到园景与主人情感的无限契合.

园林造景中蕴含的思想不会随着主人的存亡或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游览者漫步在园主组织的园林空间内,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参与环境,在匾额楹联内容的引导下主观感悟园林景物中承载的生活情节、经历境遇以及园主的理想追求,以获得与景物之间的互动交流,情感共鸣,达到精神上的深度参与.园林景物中蕴含的文化、精神继而影响着游览者,使其获得精神上的鼓舞与启发.沧浪亭东月洞门上“周规”(图8)和“折矩”(图 9)砖额, 取自《礼记 ? 玉藻》“周还中规,折还中矩”之意,意喻名贤皆往返有规,进退有矩,使过往之人感受沧浪亭高风亮节的园林景境,并以此勉励自己景行维贤,恪守法规.

5 传统园林参与式设计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如今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文化活力逐渐丧失,各地园林景观大同小异.要解决这个问题,促进园林健康蓬勃发展,强调公众参与显得十分重要.在满足园林功能的同时,应注重提升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这里的文化范围是更加广泛的,它可以是一种教育文化也可以是生态文化,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公众的参与度,让游人在游览的过程中,被园林环境所感染,达到情感上的互动,以此提升现代园林景观的吸引力,创造有特色、有内涵的园林景观.

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园林注重园林景境的营造,其中参与性造景设计贯穿园林营造的全过程.园林景物中包含的文化和思想,至今仍感染着游人,使游人自发参与到园林景境的感知中去.其参与性不仅仅表现为园林空间的开放性和园林游览过程中的多感官互动,且注重更深层次的精神参与,讲究情景交融.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应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精髓,既要提升公众参与广度,更要加大其参与深度,使公众参与不仅仅停留在物质表层,更是达到精神层面的高度,将园林作为时代精神、文化的艺术载体,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

园林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论文

园林杂志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园林论文

关于园林的论文

风景园林论文

综上而言,该文是关于经典园林专业范文可作为造景和园林和中国传统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园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