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教育观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和道家教育观的共通之处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教育观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15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和道家教育观的共通之处》

该文是教育观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跟人本主义和共通和心理学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摘 要:人本主义心理学不仅给西方心理学界带来巨大变革,而且对西方教育界产生深远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吸收西方存在主义、现象学和东方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道家思想有间接或直接的借鉴.别开借鉴看,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与道家教育观有多个共通之处:在教育目的上“道法自然”和“自我实现”都主张减少干预,促进学习者自然成长与发展;在教育主体上,“自然而不敢为”与“以学生为中心”都将学习者视为教育活动主体,都强调尊重主体、促进主体的自我引导与自我发展;在学习上,自然习得和“内在学习”都主张以内在动力促进学习,提倡顺应学习者意志、喜好与需求,提倡促进学习者自己发现.道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对中国教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与道家教育观的共通之处说明,道家教育思想已经流出中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道家教育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道家;道法自然;自我实现;自然而不敢为;以学生为中心;自然习得;内在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8)05-0008-05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以马斯洛(AbrahamH.Maslow)、罗杰斯(CarlRansomRogers)、荣格(CarlGustJung)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欧美心理学家为摆脱弗洛伊德(SigmundFreud)精神分析的影响,也为反对照搬自然科学方法的机械主义心理学,呼吁重返心理学的哲学母体,试图从中寻求智慧和营养.他们接受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等现代西方哲学理论,同时,将一部分目光投向包括道家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体系.马斯洛、罗杰斯、荣格等心理学家发现道家思想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美德观念、教育思想以及精神健康价值.他们主动吸收这些思想,用以建构新的心理学研究范式与新领域,从而创立人本主义心理学.道家思想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立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1],或者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对道家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借鉴.别开借鉴看,两者在教育观上有多个共通之处.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又称现象学心理学(phenomenologicalpsychology),是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新思潮和新取向[2],是在吸收西方哲学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广泛吸收东方哲学思想体系而建立起来的、具有革新意义的心理学研究范式和运动,被称为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的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事实上,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个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心理学家的大联盟.李安德评价说:“人本心理学既非组织,也非学派,它是一种运动,心理学界的内在革命.”[3]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在创立之初青睐道家思想,他们“认真考虑全部道家的观点”[4]7,提出要做一个“更符合道家追求的形象”[4]7.马斯洛、罗杰斯等人的青睐使得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道家思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许金声在《洞察未来》的译序中指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尽管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但在相当程度上受东方哲学特别是道家哲学的影响.”[4]7李绍崑更是明确指出:“马斯乐身为犹太人,而心是道家心.”[5]

从哲学中汲取营养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西方得到迅速发展,并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仅推动心理学的发展和巨变,而且在管理、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也促进了这些领域的发展和革新,尤其在教育领域所带来的变革意义重大.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越来越关注教育领域.在他们看来,教育过程与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反映出人们对社会变革的要求.人本主义心理学进一步吸收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理论思想[6],将治疗实践和临床经验融入教育领域研究,创立独特的、更加人性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的关注不仅引起教育界的革新,而且也在教育领域赢得重要的席位,成为继刺激-反应理论和认知理论之后的西方第三大教育理论[7].梅逊(RobertMason)认为人本主义是从1900年到1970年间对美国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五大学说之一[8],罗伯兹(LeahRoberts)也将其列为美国的主流教育流派[9].

作为对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与道家教育观的共通之处值得关注与探讨.

二、共通的教育目的论:“道法自然”与“自我实现”

“道法自然”[10]169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最高价值追求.任继愈将这一概念解释为“效法道的样子”[11];陈鼓应认为自然这一观念“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12];刘笑敢认为道家之自然“主要关心的是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13].众所周知,“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最高价值”[14]92,是“形容事物自己如此、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14]93“自然”不仅是道家哲学的最高理想追求和生存状态,并且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14]93这种状态是自我成长的势态而非外力过多干预、教化的结果.因此,在教育上,道家并不强调要向人们宣扬什么是“道”,或是教化人们如何学道从而养成符合道家要求的特质.事实上,“道”是世间万物禀赋的内在特性,世间万物成长的结果就是活出本真、活出自我,即活出“道性”.“道”和世间万事万物虽然联系紧密,但是,“道法自然”倡导的是,教育要发掘人的潜能、回归人的本性,人的成长要自然而然地向其理想状态迈进,而不是通过刻意教化成为符合“道”要求的样子.在《道德经》中,老子大量使用“自化”“自均”“自定”“自朴”“自正”等词语来形容事物的理想状态和最佳状态[15].那么,如何达到这种最佳状态呢?“自化”“自均”“自定”关键在于“自”;这是肯定自我、自为的力量,强调自我是主体、主体的发展是自我内在潜能发展的结果.在教育方法上,道家给出的是“无为”;而“无为”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14]91.在行为上,“无为”是保持冷静,是不妄为、不乱为、不随意搅扰和肆意干预.在思想上,“无为”即保持独立性,亦即对他人不控制、不主宰、不决定、不命令.所以,无论在行为上还是思想上,道家都倡导自我约束,保持自我与他人的独立自主性.正是因为讲究以“无为”去有为,道家对待教育结果的态度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10]80.也就是说,在事物的发展与成长过程中,即使他人成功了,也不能视为与自己有关或是视为自己的功劳.“无为”的核心原则是,尽可能地排除外在力量的干预和搅扰,尊重个人的自我选择,发掘事物本有的、潜藏的力量,并使这种力量得以正确发挥.所以,虽然“道生万物”,道与万物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甚至是母与子的关系,但是,道的原则却是“法自然”,追求的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10]301.也就是说,教育的原则,不是改造受教育者,而是开启他们的心智及潜能,促进他们自然成长与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注健康心态,“将弗洛伊德忽略的因素纳入研究视野”[16],发现“人有着朝着更好方向进化和发展的冲动”[17].马斯洛在考察人的生理和情感需求后,发现人还有价值需求,提出“自我实现”是人的需求的最高境界,并认为人最好的存在状态或存在价值是“自我实现”[18].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在于帮助人达到或实现其最佳状态,即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批评传统课堂学习,提出“自我实现”的概念和教育目标.他们认为:传统课堂学习是一种外在学习,这种学习的重心工作是“让学生得到在我们工业社会所需要的知识”[19];这种努力“不是特别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20];它的“中心在行为而不在思想”[21];它关心的是效率,即灌输最大数量的事实给最大可能数量的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费用和人力[22].这种教育的结果是扼杀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对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像黑猩猩对拨弄者的技巧做出反应那样对分数和考试做出反应.[23]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培养较好的人作为目标,或用心理学的术语说,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为目标.[24]因此,他们进一步认为:“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应该追求的另一个目标是使命的发现,一个人的命运和归宿的发现.”[25]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实现”的目的在于发现自我,发掘自我生命的价值,并为之付出努力.由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教育,特别是倡导大学教育,是“一种教育的隐退,使你能发现你自己,发现你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你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26]或是说,理想大学的主要目标将是自我同一性的发现,同时也是使命的发现.[27]

总之,“道法自然”与“自我实现”教育理念有共同之处:减少无谓的、过多的干预;促进自主和自我潜能的发掘与开发;教师和学生间虽然关系紧密,但必须保持相互尊重、相对独立;教师对学生过多的干预往往会产生扭曲的力量,因此,教师的重点是激发学习者内在的潜能和精神力量;促使学习者发挥潜能、顺势成长,在结果上,比强行干预和简单教化要好得多.当然,虽然在教育成长上,两者的理念似乎非常接近,但是,力量驱动上,两者还是略有区别的.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是建立在其驱动理论基础之上的,强调的是自我的价值发现和觉醒;而老子的“道法自然”似乎更像是建立在对“道”的体悟和生活领悟之上,强调的是自主、自立.

三、共通的教育主体论:“自然而不敢为”与“以学生为中心”

道家探讨世界诸问题,虽然看起来围绕的核心是“道”,但实际上其重心却在人.“人是主角,是被关注的对象.”[28]在教育中,道家对人的关注,重心放在受教育者上.对受教育者的关注,体现在质与量两个维度上.

在量的维度上,道家追求全纳,提倡给每个人平等的教育机会,不放弃或遗忘任何一个人.“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10]179在质的维度上,提倡尊重其意志与才性,因其意志与才性而施教.老子指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10]253圣人施教,会顺应受教育者的意志.庄子指出:“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29]对庄子所言,陈鼓应注释说,“人各有所长,不同对待.”[30]《淮南子》也认为:要充分认识不同人的特性,使天下人能“大小修短各得其所宜,规矩方圆各有所施,……无可弃者”[31]465;做到“各便其性,安其居,处其宜,为其能”[31]465.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受教育者的才性,使他们自由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全纳,并且尊重受教育者的意志与才性,落实于教育方法,是“无为”,追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10]301.在这里,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辅”,让外力缓慢、柔和地引导,使学习者的内在品质自然而然地发展出来.“辅”的重点是感化教育,是日积月累地渗透与浸润,让学习者自我展现.道家反对过度教化,反对灌输,提倡“不言之教”[10]80.

对人的成长与发展,道家的态度被人称为“道家式责任感”[32].马斯洛非常欣赏道家的态度,提出“道家式(Taoistic)”这个概念,倡导做“道家式教师”[33].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应该是道家式的,仅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在这种宽松、温馨的环境下,学生们能自由地学习,自由地成长和发挥,并让自己的潜能得到良好地发挥和实现.”[34]

对于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认识与道家的理念相通.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将人视为机器或是工具,认为人是手段,更是目的.学习是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和挖掘.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全人教育,倡导充分挖掘和开发人的潜能和价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体现为五个基本要素,即潜能观、自我实现观、创造观、情感因素观与师生观.基本内涵是:人的潜能是人内化的价值,教育就是深入地发掘人的潜能和才智;促进学习者自我实现是教育之根本目的.可以说,“启发潜能教育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35]在学习方法上,反对单纯灌输,反对条件反射,反对机械强化,当然也反对教师中心主义;倡导将情智教育融为一体,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发扬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在师生关系上,倡导平等友爱、良性互动,即马斯洛所说道家式师生关系,“反对不良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心理氛围,主张学习是一种人际的相互影响,充分发挥教师在意义学习过程中促进者的作用.”[36]

“以学生为中心”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全人教育的本质和核心.这一教育观将学生视为真正主体,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以及自我发展,重视学生的内在精神.外部行为仅仅是表象,人的内部空间才是真正的本质.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将内在因素作为重点和核心,并由此建构教育关注体系.

道家的“自然而不敢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以学生为中心”,都将学习者视为教育活动主体,都强调尊重主体、促进主体的自我引导与自我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仅扮演辅助角色,而不起决定性作用.道家反对过度教化和外力干预,“行不言之教”[10]80、“希言自然”[10]164、“多言数穷”[10]93等理念,实质上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自主之事,倡导学习者自主、自力、自为,实质上是反对过度教化或外力强迫,在一定意义上是“自然而不敢为”.

四、共通的学习论:自然习得和“内在学习”

在学习上,道家的理念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念也有共通之处.教育是促进学习的活动,不发生学习的教育便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关注教育问题的人,都关注学习.

道家提倡自然习得.道家从否定的角度定义自由[37],反对教化诱导与外力强迫,因此,在教育方针与方法上提倡“不言”与“无为”.“不言”不是不说话,而是不号令、不训诫,是潜移默化.“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干预、不强为,是顺其自然.当然,教化和外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它们不能违背学习者的自由意志与自主行为,更不能违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只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10]301.实际上,道家主张的,不是刻意学习(learning),而是自然习得(acquisition).

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内在学习”(internallearning).人本主义心理学将自由意志视为“人的本质”[38],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干预式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甚至认为“外在教化相对而言都是无用的和无意义的”[39].

内在学习,有别于外在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过于强调外在学习,将价值教育从中剥离,从而造成“今天的学校中并不讲授价值”[40]186.内在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真正动力,是一种完全自觉的、自发的、自主的学习,是自我探索和自我价值发现的过程.马斯洛提出:“理想的大学是一种教育的退隐”[40]183;大学的教育就是“使你能发现你自己;发现你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你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40]184内在学习还能够帮助学习者发现自我,所以,“理想的大学的主要目标将是自我统一性的发现,同时也是使命的发现.”[40]183对学校和教师,内在学习有特别的责任要求,马斯洛认为,“学校和教师应该追求的另一个目标是使命的发现,一个人的使命和归宿的发现.”[40]186马斯洛讲述过一个有意考试不及格的案例.一位年轻人想多学一些课程,但是,没有足够的学费.他发现学校有这样一条规定:如果一门课程不及格,必须再选一门课程.年轻人利用这一规定,故意让所选课程都考不及格,以便再选课程,结果学完所有喜爱的课程.驱动年轻人学习的,不是考试,而是喜爱.所以,内在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不是外在诱惑(如文凭或好工作等)和压力(如上课纪律和考试等).内在学习还鼓励学生挑战陈套与程式,“你必须向定型倾向挑战,绝不要让你自己以惯例态度对待任何事情.从根本上说,最好的教导方法,不论是历史、数学或哲学课,都在于让学生意识到其中的美.”[40]185

道家的自然习得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内在学习”,在学习动力、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等方面,理念相似或相同.在动力上,都反对外部力量,提倡内在力量.在过程上,都反对干预与控制,提倡顺应学习者意志、喜好与需求.在结果上,都反对灌输,提倡学习者自己发现.

五、结语

道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对中国教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南怀瑾曾说,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与道德教育,“大多都以儒家的思想做规范,以道家与道教的精神做基础.”[41]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与道家教育观有多个共通之处,这说明,道家教育思想已经流出中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可能间接或直接地借鉴过道家,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道家教育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观论文参考资料:

我的教育观论文

归纳上文,该文是一篇关于人本主义和共通和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教育观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教育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