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散文类有关论文如何写 和散文三篇有关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散文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01

《散文三篇》

该文是散文类有关论文怎么写与散文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李贵扬

飙水岩瀑布

老家的崇山峻岭间,有一个天然瀑布.冬春时节,水量不大,水质清澈,远远望去,好似一道精致的银帘,笔直地挂在黝黑的悬崖上.而到了夏天,几场大雨后,这银帘就变成了粗壮的金流,汹涌澎湃、慷慨激昂,即便在距离瀑布几公里之外的地方,也能听到它隆隆的声音在山谷回荡,犹如千马齐嘶、万鼓齐擂,令人很是震撼.或优雅或激昂的瀑布,不仅展示了大山特有的壮美水势,也给坚硬的峭壁增添了一抹柔情,为云岭大地的靓丽增加了可圈可点之笔.

有趣的是,这个瀑布有两个名字:一则滴水岩瀑布,一则飙水岩瀑布.儿时,我们只把这瀑布当作欣赏的风景,把山间的河流当作嬉耍的乐园,把被溪水滋养的肥草当作难得的牧场.对于瀑布的两个名字,并没有深入地琢磨过.直到参加工作后的一天,我无意中把两个名字进行比较,忽然发现,这个瀑布的两个名字都很有意思.滴水,表达了瀑布的轻柔、细腻,对瀑布的冬春景象描绘得比较妥帖;而飙水的“飙”字,除了有快速、猛烈、“攒劲”之意外,在我的老家,“飙”字还有喷射的意思.由于群山叠翠,即便近距离地站在瀑布的对面,也无法看见上游的河道,瀑布的湍急水流好像从山间突然冒了出来似的.加之夏天水量较大,真有一种喷薄而出的感觉.对夏天瀑布的描述,“飙水”就比“滴水”要生动得多.因此,我更喜欢“飙水岩瀑布”这个名字.一个“飙”字,既描绘了坡岭的险峻,说明了绝壁的陡峭,更表达了瀑布的大山水势.

飙水岩瀑布的水,发源于老家云南省文山市新街乡一个叫荨麻箐的地方.那里海拔近二千米,涓涓细流一路向西,滴水不拒,汇溪成河.从源头至瀑布的几十公里天然河道,或平直悠悠,或蜿蜒曲折,途经十多个村寨,滋养几千户乡亲,灌溉上万亩田地,直至涌入到了飙水岩这里.飙水岩是一块被乡亲称为“猫鼻梁”的绝壁.之所以叫猫鼻梁,就因为山坡、岩石就像猫的鼻梁那么陡峭、平滑.飙水岩虽宽度不过十几米,但岩上寸草不生,加之常年水雾,周边的岩石上长满了滑湿的青苔,高达百余米让人望而生畏的绝壁,除了飞禽,其它动物别想横穿过.

上游还表现得比较温婉的河流,随着海拔的一再降低,加之山谷的狭窄陡峭,水速开始加快,到了飙水岩这个地方,水势就变得越发泼辣、彪悍起来,犹如冲刺前油门蹬底的赛车,或是发令响起后卯足了劲的短跑选手,竞相从陡峭的绝壁上奔跃飞翔、一泻千里,酣畅淋漓地激起了无尽的浪花,腾起了浓浓水雾,为向红河汇聚、回归南海怀抱历程,书写了作为大山之水的绚丽篇章.

山里人爱山,大山的人也爱水.但爱山,更多地爱着的是巍峨雄壮、连绵起伏的大山.雄壮巍峨,展示的是大山浑厚、坚毅、朴实的品格.而连绵起伏,则展示了其温婉、含情、柔美的另一面,犹如大山里的男人女人的性格.以至于当我旅行到平原上,看到那些海拔不过百余米就被称之为“山”,甚至有的还被誉为“某某第一峰”的时候,我便会暗自觉得好笑.与我老家滇东南的大山相比,正所谓“平地天峰插云霄,云岭俯瞰小山包”是也.当然,这也不足为奇,就犹如海边的人笑话高原的我们把一个小湖便冠之以“海”,一条小河也被称之为“江”一样,或许在他们的眼里,也不过是一个潭、一条溪罢了.不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祖国的广大山河的妖娆多姿.

固然,山有山势,水也有水势.只是当河流与高山峡谷、悬崖峭壁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水势就显得更加壮丽.我曾经读到过不少关于赞美水的优秀文章,但他们更多地反映的是水清澈、宁静的一面,犹如妙龄少女般的温柔,或是刚过门的小媳妇般的腼腆.但生在高山、长在高山的我,更喜欢那种激流在高山峡谷里奔腾挥舞、义无反顾的水势,犹如千军万马披荆斩棘、勇往直前,那种气势真叫大气磅礴、振奋人心.而这种气势,只有近距离站在每一道瀑布跟前,才能周身痛快感受得到.尤其夏天洪峰时节,站在对面的山坡上观飙水岩瀑布,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对威武雄壮的大山水势,内心会情不自禁想到,世间万水,都要回到大海的怀抱,但唯有这大山之水,不惧峡谷高深,不畏坚石险阻,逢谷奔腾,遇崖欢跃,最终飞流成瀑,成就了作为平原之流所没有的刚劲之旅,让人惊叹、让人折服.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为大山之子,人生亦应如这大山之水,唯有胸怀飙水之势,再险的沟壑,再高的悬崖,都不过是瀑流落地时激起的半朵水花、一粒水雾.此时此刻,我又感到了追梦青春的热血沸腾,仿佛听到了圆梦青春的奋进号角.

七彩石别村

石别村是位于丘北县清水江岸的一个壮族村落.“石别”是壮族语言,大意为石头上的树.村内的石墙、石板小道、石槽等众多石材建筑和石材用具默默地告诉人们,这里的石头确实不少.尽管如此,初春的石别村,也是漫山尽染、绿意盎然.一幢幢干栏式特色民居,或掩映在榕树下,或伫立在梨花旁,或镶嵌在竹林里,被光滑的石板小道如珍珠项链般地串在一起,古朴典雅,生机勃勃.

我们抵达石别村的时候,天气不是很晴朗,峡谷上空的白云,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似乎要欣赏一下这里的美景,或是凑一下热闹.阳光因此像被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柔柔地照在屋顶上.这样的天气,虽有些阴沉,却也使得闷热的河谷气温降低了不少.屋顶的瓦片本是天蓝色的,但经过雨水的多年冲刷,渐渐形成了现在的黛青色.木楼土墙和青石黛瓦在绿树的映衬下,远远望去,犹如一群勒冒(壮语,男孩)在山间小憩嬉戏,让巍峨的大山宁静中充满了灵气.

走进村口,壮族乡亲们身着节日盛装,个个笑脸盈盈,欢迎我们的到来.他们的服装很有特色,男的从头到脚都是以藏青色为主,连包头也是,看上去显得十分沉稳和端庄.相比之下,女装就要绚丽得多.颜色以天蓝色为主,显得比较明快.衣服的领子、下摆、袖口等部位,绣上了红的、绿的、紫的、白的各色搭配的图案,色彩缤纷,做工精致,美不胜收.再配以高调而不张扬的头饰,银子打造的耳饰、项圈和围腰牌、围腰链,以及精美绝伦的绣花鞋等,风姿绰约、光彩照人,让人感觉这似乎不是一件衣物,而更多地像一幅移动的立体图画.

顺着村内光滑幽静的石板小道往下走,我们来到了村边的清水江畔.清水江,水如其名,清澈见底.江水流经村庄时,不仅河道变得比较平缓,而且流向也顺势转了一个弯,形成了对村庄的紧紧环抱之势.清风吹拂,江面泛起微波,江畔火红的攀枝花轻轻舞动,为村庄增添了一道幸福靓丽的美景.而江岸上,却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与老乡聊天中得知,乡亲们正在这里表演壮族特色舞蹈“龙牙歪”.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先是一名老者手持大刀抱拳登场.老者一身武者行头,看上去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一把长五尺左右的大刀,在他手里被舞得行云流水.大刀上系有红色布条和粉色毛线扎成的樱花,使大刀的寒光不那么逼人.继而,持三叉、长矛、耙子、流坨、双节棍、霸王鞭等武器的演员鱼贯而出.演员中多数是青壮年,也有部分中年人.每件武器均系有红色的飘带,每种武器表演都是两人对打,威猛刚毅,肃穆庄重,将壮族先民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还有高跷表演.踩高跷这本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但这里的踩高跷多了一个“斗高跷”的环节.两名青壮年踩在两三尺高的高跷上,边走边互相蹬、勾、踢等,直至一方掉下高跷方为胜出.动作滑稽,胜负难料,逗得众人捧腹大笑.

我们倾注于乡亲们精彩的表演,不觉已到了傍晚时分.细心的李大哥似乎看出了我们饥肠辘辘,热情地招呼我们到家里坐坐.干净整洁的家中,随着灶膛里柴火的烈烈燃起,屋里弥漫着诱人的糯米香味.原来,李大嫂正在蒸制花米饭.没多久的功夫,一甑五光十色的花米饭就蒸好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虽然文山各地都有花米饭,但我还是被石别村花米饭丰富、鲜艳、饱满的颜色惊呆了.红的,黄的,蓝的,白的,紫的,搭配在一起,组成了一份“彩虹饭”,让人目不暇接,有点不忍下咽.特别是那种海蓝色,正而不俗、典雅质朴.还有玫红色,鲜而不艳、深邃内敛.初次见识,真难以想象这是用天然植物取汁染成的,让人不得不折服于壮族乡亲们对植物色彩运用的娴熟自如.静静欣赏着,我甚至联想到,在壮族乡亲的心里,一粒粒糯米或许就是一个个小“勒少”(壮语,少女),一定要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才能带出去见客人.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被染得如玛瑙般晶莹剔透的糯米,也是壮族乡亲们追求缤纷生活的见证,是他们七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夕阳西下,我们不得不与乡亲们挥手告别,踏上回城的路.抬头一看,一抹橘红色的余晖正映照在清水江两岸,把田垄间的刚出苗不久的庄稼妆点得绚丽多姿,江面上的细波也被染成了片片金鳞,像一条金灿灿的带子,缓缓流向前方……

在岔河村烤茶

2016年初春,在西畴县文联同志的带领下,我和其他同志一起,到西畴县采风.短短两天的时间里,观摩了神秘的女子太阳节,又实地感受了炸石造地的新时期“西畴精神”.目光和心灵所及之处,无不充满着震撼和洗礼.而兴街镇岔河村火塘边的一罐烤茶,如同孩提牧归时家中厨房升起的袅袅炊烟,让人享受了西畴温暖幸福的一面.

岔河是西畴县兴街镇的一个壮族寨子.村庄四面环山,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乔木,把喀斯特山峰妆扮得青翠欲滴,肉眼基本看不到岩石的影子.村庄左侧有个溶洞,洞口呈不规则三角形,高数十米,宽十几米.一条小河从洞内潺潺流出,往里探望光影摇曳,似乎有一点《桃花源记》中进入桃花源的那个洞口的味道.河水清澈见底,口感清凉,在群山之中,如同一位高雅精致的女子,给周边坚硬的喀斯特地貌增添了一抹柔情.为便于取水,老乡们在洞口堵了一座小坝,漫过坝埂的水流在洞口形成了一个微型瀑布,柔软丝滑,美不胜收.小河自西向东,缓缓从村内流过,让小村不多的土地形成了一个肥沃的坝子.在喀斯特地貌占辖区总面积比例超过70%的西畴县,这样的坝子是不多的.

小河和小坝子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岔河村民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我的幸福指数.徜徉在岔河村里,高山、小河、溶洞、古树、房舍等构成的田园秀美风光,在岸边火红的相思花(老乡们称之为“刺梧桐”),菜地里零星开着的青菜花、芫荽花,以及老乡白墙青瓦房旁边含苞欲放桃花、李花的映衬下,举目望去,处处是景.在双眼的快拍之下,我的脑海也像一个以“世外桃源”名字命名的文件夹,将一幅幅精美的图片收藏在了记忆深处.

时值午间,乡亲们大多下地干活了,因此村里显得更加平和安详.只有远处不时传来的几声公鸡打鸣和小狗犬吠的声音,犹如在宁静的湖面轻轻投下一粒石子,为村子的安谧增添了一波灵动气息.因此,尽管天气不是艳阳高照,但一点也不影响我的漂亮心情.环村行走了一圈之后,西畴的同志提议说到陆大哥家坐下继续交流,大家便不再推辞,欣然前往.

陆大哥看上去五十岁上下,虽不善言谈,但聪明能干、治家有方.砖混结构的两层小楼与厢房有机结合,庭院洁净的地板、精心打理的花草,室内一应俱全的新潮家私和电器,一看就是户生活殷实的小康人家.简单的寒暄之后,大家坐在屋檐下,品尝陆大哥刚从树上采摘的柑橘.新鲜的柑橘表皮金黄,香味浓郁,肉多汁甜.就在大家赞不绝口之际,我沿着缕缕炊烟,找到了火塘的旁边.

作为高寒山区出生的农家子弟,火塘是我儿时的亲密伴侣,是我长大后的浓郁乡愁.每次走到乡下,来到火塘边,都感到特别亲切和温暖.正当我沉浸在火塘的回忆中时,陆大哥笑眯眯地拿来了烤茶用的茶罐和茶叶.这些烤茶的家什,我之前到西畴走亲戚时见过,也品尝过亲戚家的烤茶.那种近似浓稠咖啡颜色、苦味香味混合的神奇味觉,以及茶香、火香、烟香交织在一起的独特氛围,虽七、八年过去了,却仍旧记忆犹新.于是便自告奋勇地尝试,开始了亲手烤茶的妙曼经历.

热罐,放茶,烘焙,掂翻,加水,煮沸,取汤.这些看上去似乎不是很难的活,由于我缺乏经验,一开始操作起来并不运用自如,真是应了“吃豆腐嫌牙齿快”那句老话.在西畴同仁的指导下,经过一番努力,火塘旁边开始飘荡着幽幽茶香.原本以为烤得差不多了,一问西畴的朋友,笑说只到了一半的功夫.于是继续重复烘焙动作,适时耐心细致地掂翻,到茶叶焦黄、芳香四溢,便迫不及待地将事先准备好的热水倒入茶罐之中.看火苗跳动,观茶水翻腾,品茶汤风味,真是暖心至极、惬意无比.

几名同行者也闻香而至.就着烤茶,我们东南西北、漫无边际地聊天.聊着聊着,忽然发现,工作生活中的苦与累,文学创作上的酸和甜,都好似这一杯来之不易的烤茶.经历了晒青的取舍,发酵的积淀,又被炙热的瓦罐所历炼,才终成颜色厚重、口感丰满、味道独特的茶汤,然后被慢慢品下.所谓品茶如品人生,我想大抵如此吧.

从西畴回来后,我细想这烤茶的整个过程,要说难其实也不算太难.关键是需要拥有一颗耐心细致的心,需要一份娴静淡定的雅致,才能合理把握好每个环节的火候,把汤汁调制到最佳,最终功到自成.说到底,不论是烘焙还是加水,都是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字的问题.而这个“度”字,看似简单,但如果缺乏必要的实践经历,缺乏良好平和的心态,是难以做到的.由茶,我想到了做人.成功的做人,不亦是如此吗?

烤茶,对于西畴、麻栗坡县一带的乡亲来说,是家常便饭.而对于我这个外地人而言,却感到新鲜、好奇.更重要的是,那段在兴街镇岔河村火塘边烤茶的经历,已经成为一片温馨的记忆,一直流淌在我的心田,温暖着我的心窝……

散文论文参考资料:

归纳上文,此文为适合不知如何写散文方面的散文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散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