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何存中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跟何存中《春风唤我唱童谣》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何存中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4-09

《何存中《春风唤我唱童谣》》

该文是何存中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和何存中和《春风唤我唱童谣》和春风唤我唱童谣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何存中

春天的家乡真的很美,山青水绿,鸟语花香.使人走在其中,恍然如梦,宛如世外桃源.春风引着我,一路唱着家乡的童谣.我知道一个地方的童谣,是远古文明的活化石,是这块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精神摇篮.

我生长在巴河这块土地上,我从娘肚里落下地,睁开眼睛看世界,耳边响起的就是祖先传下来的童谣.唱着这些童谣,我就对这块土地眼含热泪,充满深情.春风起了,春雨濛濛.春风细雨中,传来布谷鸟的叫声,叫人有理由相信这里从古到今,就是一个从精神到物质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

家乡燕儿山,旧时的何家老屋垸不复存在,连遗址都没有了.然而我知道我的祖先就出生在这里,这里是给我生命和铸就灵魂的精神乐园.我深情地望着废墟,耳边响起了巴河童谣《黄鸡公儿尾巴拖》:“黄鸡公儿嘞,尾巴儿拖嘞,三岁的伢儿会唱歌嘞.不是爷娘教给我嘞,自家聪明咬来的歌嘞.”我知道这是我精神皈依的家园.

巴河童谣大多采用兴、比、赋的艺术手法,与《诗经》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黄鸡公儿尾巴拖》更为典型.可见巴河童谣与中国传统经典《诗经》同出一源,它们历史悠久,典雅古朴,如屹立,一座显于庙堂,一座隐于民间.万变不离其宗,大别山的童谣是大别山一代代人的精神家园.

《黄鸡公儿尾巴拖》在家乡可谓家喻户晓,童叟耳熟能详.巴水河边自古以来有这样的不成文的传统,男孩子出生后,开始牙牙学语,他的父母便要反复给他教唱这首童谣.所以在巴河,没有哪个男孩子不会诵唱这首童谣.以致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它的审美价值和教化功能像春风化雨,融化在生命的长河之中,生生不息.

这首童谣极为简单,只有五句,粗看好像平淡无奇,如果用心体会就能发现,原来它如诗如画,蕴含丰富深刻.“黄鸡公儿”是什么样的鸡呢?这要从巴河农耕文化说起.从古到今,巴河地区的农家每年都有母鸡孵小鸡的传统.母鸡孵蛋,经过二十六天,便孵出小鸡.小鸡长到三个多月,就能分出公母.分出分母后,便将母鸡蓄着生蛋,将公鸡阉割.阉割后的公鸡,叫做阉鸡.阉鸡不能做种鸡,是为让其长成肉鸡,等过年时吃.农历三四月,农家就要在这一年的公鸡中,留一只或两只强壮的公鸡不阉,蓄着做种,也就是留着传宗接代.这种蓄着做种的嫩公鸡,巴河把它叫做“鸡公儿”.“黄鸡公儿”是农家新蓄的,是正在长成的种鸡.这里的“鸡公儿”不读儿化音,要读整体音节.巴河传统,蓄多少只种鸡很有学问.那么,一家一年蓄多少只种鸡呢?这要视母鸡数量而定,一般十五只母鸡蓄一只种鸡.

“尾巴拖”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嫩鸡公儿不断发育成长,渐渐长出了漂亮的羽毛,羽毛高摇在尾巴之上.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羽毛都高摇着,只是长些的、硬朗些的羽毛翘在尾巴上,像彩旗一样向后弯曲,呈现为一种“拖”的状态,这就是“尾巴拖”的意思.由此,农家新一代的鸡公儿就初步发育长成了,它漂亮、雄壮,能够吸引异性的目光了,能够用声音号召、用行动招引异性来到自己的身边了,可以开始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了.此句以农家初步发育成熟的嫩公鸡儿隐喻农家新生力量正在茁壮成长.

“三岁伢儿会唱歌”.三岁的孩子会唱了,那唱的是什么歌呢?当然是像黄鸡公儿那样唱歌了.那黄鸡公儿唱的什么歌呢?你看,清晨的竹林中,黄鸡公儿对着东方“喔、喔、喔”地引吭高歌,它在呼唤着太阳,它在招引着同伴,它在呼唤着异性!作为新一代的种鸡,它有着强烈的生命自觉,吸引异性,司晨报时是它们的天职.

“不要爷娘教给我,自己聪明咬来的歌”.“咬”,巴河方言词,是模仿、借鉴、学习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司晨报晓、招引异性”的生命自觉是不需要爷娘的传授,是与生俱来,是天授神示,是物择天演,是心领神会.

在巴河民间,人们将男孩子的根叫做“鸡公儿”,童谣采用比兴的艺术手法,从文化传统入手,将“黄鸡公儿”暗喻为男孩子,将黄鸡公儿发育成熟后履行司晨报晓、招引异性的天职,隐喻为男孩子长成后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笔法自然巧妙,含蕴深刻隽永.而它动人的艺术感染力更在于,童谣以孩童的口吻自然流淌而出,将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天真与童趣、雄壮与魅力、责任与义务、自豪与憧憬水融般融汇在一起.童谣道法自然,浑然天成,乃天籁之音.巴河童谣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春风我来到垸后的紫竹林.古垸落不存在,但那紫竹林,年复一年,总有新竹冒出来.我忘情地唱起了《竹子歌》:“竹子爷,竹子娘,我跟竹子一般长.竹子长大做树杪,我长大了做人王.”

《竹子歌》是巴河流传最广、最古老、最典型的励志童谣之一.它与其他众多巴河童谣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它的唱诵时间和地点都很有讲究.传唱时间在每年春节期间,有的地方是在吃年饭之前,有的地方是在大年三十,有的地方是在大年初一或正月十五.传唱地点是在农家屋后的竹林里.春节,是中华民族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辞旧迎新,举国欢庆.春节,也是农家孩子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光,不管年岁好坏,不管家境富足与否,有鱼肉可吃,有新衣可穿.春节,还是父母们教育孩子的大好时机,平日里忙碌的父母们,这时候也稍事休闲,就能有心思和精力教育孩子了.这首童谣就是巴河父母教育孩子的典型范本之一.它以朴实的文字记录着巴河人望子成龙的渴望,表达着巴河父母对儿女的殷殷情怀.它从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巴河人的薪火相传,至今仍生动地活跃在巴河民间.

巴河风俗一般是在腊月二十八还年福之后,由父亲领着孩子们来到自家屋后的竹林里,唱诵这首童谣.那为什么要在还年福后唱诵呢?“还年福”是巴河方言,就是吃年饭.吃年饭在巴河有特别的讲究.巴河地区还年福的时间是腊月二十八,这天家中主妇要在鸡叫三遍时起床,生火做饭.做好饭菜之后,叫醒孩子和老人.待到一家人洗漱完毕,将饭菜酒水端上饭桌,供奉祖人.先放鞭炮,然后由一家之主领着孩子面向饭桌,跪地叩拜祖先.这也是巴河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和途径,其目的是教育子孙后代要懂得还福于祖,不要忘记祖辈.供奉完祖人之后,一家人便团聚一桌,开始吃年饭了.烛光摇红里,要喝一些酒,长幼有序,举酒祝福,互敬互爱.这时候当家人要总结今年,规划来年,一家人要互相说些吉利和恭贺的话语.吃完年饭,往往天还未亮,东方开始现出了鱼肚白.打开大门,放一挂长鞭,落地开花,红红火火.这时候,风盈盈,水盈盈,鸟儿开始噪林了,到处孕育着生机和希望.就在这时候,孩子们在父亲的带领之下,来到屋后的竹林里,选定一棵粗壮挺拔的竹子,双手环抱,一边围着竹子转圈,一边摇动着竹子高唱这首童谣.那为什么要到屋后的竹林里摇竹子唱童谣呢?自古以来巴河的民居建造有规矩,讲究避风向阳,座北朝南,前有池塘水常绿,后有竹林叶长青.家家屋后都有象征富足和生命不息的竹林,因而选在这样的环境寓教于乐是再好不过了.

此时,孩子们穿着过年的新衣裳,抱着竹子,摇哇摇,竹叶儿飘飘,风儿缓缓.孩子们便开口唱道:“竹子爷,竹子娘”,一边唱着,脑海中充满着联想与想象,充满着感激和美好.是啊,竹子好比是爷,竹子好比是娘,孩子就是竹笋.竹笋挨着竹子从土里钻出来,没有竹子哪里有竹笋,没有爷娘哪里有孩子?等到年过了,春天来了,竹笋就随着春风春雨钻出土来,成为生命的新一代,充满着生机和希望.孩子们摇着竹子,抬头仰望直冲云霄的竹梢,接着唱道“我跟竹子一般长”.将来我们要同老竹子一样,要长大成材哩!“一般长”,就是热切的希望,就是美好的未来!这就是随物赋形的比和兴.如果仅此,就没有太大的意味,那不过是生命的重复.有意味的是,人们的理想还有更高远的追求和境界.那更高远的追求和境界是什么呢?

你听,“竹子长大做树杪”.在风生风动的竹林里,孩子们一边摇动着竹子,一边高唱着.“树杪”是什么呢?就是树梢儿.竹子生长速度比树更快,春天冒笋,到七月半就基本长成,一年便能成林成材.在竹树交杂的林子里,竹梢总会比树梢长.竹梢摇摆在风中,成为这片林子的“梢儿”,引领着成长的先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竹秀于林”.农家的爷娘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早日成才,出类拔萃,出人头地呢?这就是盼望和理想.还不仅如此哩!作为比喻,还表达有生命的最高境界.那么他们生命最终的境界又是什么呢?

你再听,“我长大了做人王”.孩子们摇动竹子继续高唱着.“人王”是什么呢?就是“人中的王者”.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荜路蓝缕,以启山林.这才是楚地的风范,楚人的气概.一首童谣《竹子爷竹子娘》,可见一斑.稚嫩的童音在竹林中回荡,想必当年问鼎中原的楚庄王,也一定是唱着这首《竹子歌》长大的吧!

随着春风我到了上巴河边,那里有我外婆的垸子.巴河流到上巴河就开阔了,水清沙白,有码头的遗迹.上巴河曾是大别山区的物资集散地.面对河流,我忆起了小时候唱过的《大雨点细雨点》.“大雨点,细雨点,街上的姑儿好白脸.大雨落,细雨落,街上的姑儿好白脚.”

它看起来平淡无奇,其实很有意思.这首童谣是下雨天河这边在沙滩上戏耍的孩子望着河那边唱的,是乡下孩子对城镇文化的向往.

巴河地处大别山南,向西流淌,然后向东流向长江.古时候虽说有一条光黄古道,从开封越大别山通向鄂东,但那是官道,是平时皇家传递文书,战时运兵为主的.也通商,但很少.所以古时候大别山南的物资交流,主要靠水道.巴河就是交通命脉.河上运输以竹排为主,也有帆船.山里的土特产,以及出产的稻米棉花,用竹排运出去;布匹和“洋油”,靠竹排拖进来.河上有码头,那是中转站,从长江上来的大船,到上巴河或装或卸,再用竹排顺着河流拖进来.上巴河的边上,除了乡村,就是集镇,形成了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比乡村繁荣,与乡村形成很大的反差.

河边的集镇通常建在河边的二级台地上,有码头.那码头是青石驳的岸,有高高的石级,接着镇子的街.那石级长满青苔,码头边经常停靠着长长的竹排,就像一条浮动的街.有妇女和儿童经常下河,洗竹排.可以挣钱的.那时候河上没有桥,就是有桥,也是漫水桥,洪水一到,人就不能通行,河这边的人不能过去,只有望河生叹.

这首童谣是春天河里涨水时,河这边的孩子,在河滩上放牛或者捡柴唱的.那时候天上的雨正在下,山里的洪水下来了,一河的浪花和泡沫.河边的孩子,站在河水线上,赤着脚追着浪花奔跑.空气新鲜,雨雾濛濛,河对面码头和集镇就像画中的天堂.

这样的时候就有镇上的姑娘戴着雨笠,提着木桶或者篮子,顺着石级下河洗衣裳,下到码头河水边的青石级上,姑娘脱了鞋,把脚浸在河水里,尝那清凉.河这边的孩子望着河那边的姑娘,就如见天仙.可望而不可及.于是就唱:“大雨点,细雨点,街上的姑儿好白脸.”那雨是阵雨,当然大一阵,小一阵.姑儿就是姑娘.巴河人口语中,把姑娘叫姑儿,未出嫁的;出了嫁就不能叫姑儿,那就是大娘.街上的姑娘没晒多少太阳,那脸自然白净.怎么样的白呢?榴红絮白.不像乡村的姑娘要陪父母下畈种粮食,黑脸.

不是不白,是晒黑的.这样地唱,羡慕之情油然而生.

这是羡慕姑娘的脸.那么下面一段呢?

就从头到了脚.从羡慕姑娘的脸到羡慕姑娘的脚了.他们咧着嘴儿唱:“大雨落,细雨落,街上姑儿好白脚.”这时候的羡慕就有了性意识.乡下放牛和捡柴的孩子,都是野孩子,野惯了,只要有了性意识,就无师自通,聪明得很.巴河人口语中的“脚”和“头”,充满性意思.骂“你娘个头”,不是好话.骂“你娘个脚”,更不是好话.

对面码头上洗衣的街上姑娘听到了这歌儿吗?肯定没听到.隔着那么远,河里涨水,又是浪,又是雾.她抬头只看见,河对面一群野小子,在水线上张扬,就知道不是好歌.她的脸就红了,把头低下来,低头洗衣裳.

其实这首童谣不止两段.还有一段哩.

最后一段,更野.也是三句:“大雨淅,细雨淅,街上姑儿……”这就野得没味了.但是河边的野孩子,一代代就是这样野成人,成房立户,撑家创业的.

水系人生,河边的孩子,河边的童谣,自然生,自然长,充满着原始性意识的冲动,还有对外面文明的追求与向往.

何存中论文参考资料:

该文总结,上文是关于经典何存中专业范文可作为何存中和《春风唤我唱童谣》和春风唤我唱童谣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何存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