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研究述评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跟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述评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研究述评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4-16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述评》

该文是关于研究述评本科毕业论文范文跟焦虑障碍和分离和述评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李亚南

【摘 要】分离性焦虑障碍是当今社会儿童常见的焦虑障碍之一.本文通过梳理分离性焦虑的已有研究,从分离性焦虑的产生、表现、产生原因及矫治方法等方面对分离性焦虑障碍进行了具体探讨.把握分离焦虑研究的现状、不足和发展趋势,对依恋、心理治疗乃至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儿童 分离性焦虑 干预 发展趋势

依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Ⅳ(D- Ⅳ)的界定,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或与其家庭分离有关的过度焦虑和发展性不适.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个体童年和青春期早期的精神障碍,还常见于一些父母及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分离焦虑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行为和发展.

在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所搜集的文献资料中,大多数文献研究的是幼儿园新入园儿童的分离焦虑.本文拟对当前有关分离焦虑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析.

一、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理论研究

(一)分离性焦虑的产生时间及症状相关研究

1.分离性焦虑障碍产生时间

分离性焦虑障碍(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SAD)多发生于学龄前幼儿.Bowlby 最早对婴幼儿分离焦虑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提出婴儿7到24个月时是分离焦虑表现最明显的时期[1].我国学者翁晖亮(2004) [2]、罗增让(2002)等人的研究证实,儿童分离焦虑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其中3~5岁儿童分离焦虑最高[3].王凯、苏林雁(2004)等人通过对分离性焦虑障碍幼儿的临床研究发现,不论文化背景和喂养条件如何,分离焦虑首次出现的时间都具有显著一致性,它超越了喂养条件并相对独立于儿童的经验,具有跨文化一致性.但对3岁和3.5岁儿童分离焦虑临床、亚临床或非临床水平的研究表明,这期间分离焦虑的诊断尚不稳定,多数孩子在学前期经历了个别的分离焦虑症状,但稍大一点后,症状就缓和许多[4].

2.分离焦虑障碍的症状表现

分离焦虑的核心症状是当患儿与主要依恋人或家庭分离时表现出明显焦虑.学前期儿童的主要表现是儿童常不切实际地担心父母或主要依恋者被伤害,拒绝上学.部分患儿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腹痛等症状.病程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2].

(二)分离性焦虑产生的原因研究

国内外针对婴幼儿分离焦虑产生原因的研究有很多,分析角度各有不同.普遍的观点是分离焦虑产生于依恋对象的失去.以前的探讨从不同侧面分别揭示了影响其产生的一个或几个因素,至于每一个体是否会产生分离焦虑,还要看个体独特的生活环境、遗传影响及个体主动对遗传和环境影响的整合.儿童产生分离焦虑障碍的原因与儿童自身、环境、他人都密切相关.可以将儿童分离焦虑障碍的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幼儿自身角度看,主要是幼儿的气质类型、焦虑性人格,遗传基因;第二,分离性焦虑是环境转换时幼儿对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害怕感,也包括社会环境恐怖事件的影响;第三,婴幼儿与养育者形成的依恋类型是儿童产生分离焦虑障碍的主要原因.

二、分离性焦虑矫正策略的研究

当环境改变时,儿童出现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一旦焦虑时间过于持久,就会对儿童的身心造成重大影响,甚至伤害儿童的生理功能.所以,分离焦虑障碍的矫正研究是分离焦虑研究的重要内容.

分离焦虑障碍的矫正研究者主要是心理医学专业的研究者和教育领域的研究者.

心理学医学领域

心理医学研究者认为,分离焦虑障碍的矫正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为主,其中心理治疗占主导地位.翁晖亮(2004)、潘齐叙(2008)等认为,对儿童焦虑障碍的缓解应以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对于处于分离敏感期的幼儿则不提倡药物治疗[5].

心理医学研究者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行为疗法

运用行为疗法治疗分离焦虑,把治疗的重点放在孩子的外显行为上,并不考虑焦虑产生的内在原因及情绪冲突.

2.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分离焦虑的重点,在于教给儿童几种主要的技能.教孩子们认识到分离时的焦虑情绪,并识别他们自身对焦虑的反应.使得他们能够识别出在分离情境下的消极想法,并鼓励他们运用一些应对策略来减少或消除症状.

3.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家庭治疗

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早期经验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父母教育方式、亲子依恋关系与儿童分离焦虑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治疗分离焦虑时常需要父母和家庭的参与.

教育领域的学者对儿童分离焦虑障碍的矫正则从教育的视角提出了正面影响的措施.如孟丽梅提出缓解幼儿分离性焦虑可综合应用熟悉环境、预入园、提供环境支持三方面的教育策略[6];赵宜君(2009)则对家园配合、入园方式、教师主导作用及家庭教育提出了教育建议[7];祁海芹(2003)也是从家长、教师、家园合作的教育策略角度探讨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矫正措施的[8].

教育领域对幼儿分离焦虑障碍的矫正措施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师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二是家长通过入园准备提高幼儿的入园适应性;三是加强家园间的合作沟通;四是采取梯度入园制度.

三、以往分离焦虑研究存在的不足

分离焦虑的研究,在某些领域已很深入,如婴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母亲分离焦虑的研究,但由于分离焦虑所涉及的领域很宽泛,迄今为止的研究还不能展现其全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研究对象上,以往的分离焦虑研究过于狭窄.以往分离焦虑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婴幼儿和母亲,尤其对于新入幼儿园幼儿的分离焦虑研究较多.但现实中每个个体一生的发展都会涉及到分离焦虑,从婴幼儿与依恋对象的分离到青春期与伙伴的分离、成年与恋人和子女的分离以及老年人与亲人及子女的分离,这些都涉及到分离焦虑问题.

在研究定位上,以往的分离焦虑研究都是基于心理障碍的标准,但没有达到障碍水平的焦虑同样对人的发展有影响.因此对常人水平的分离焦虑研究需要加强,虽然很多常人没有表现出严重的分离焦虑,但轻微分离焦虑与严重分离焦虑之间的转化关系、轻微分离焦虑如何影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等仍需进一步探讨.

在研究广度上,以往的分离焦虑研究虽涉及到了病症之间的相关性,但未有深入研究.以往的研究已发现分离焦虑与一些神经症之间存在某种统计水平的相关,但对这种相关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目前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研究结论.

四、分离焦虑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分离焦虑的研究将会有如下发展趋势:一是研究视角将更开阔,不仅局限于疾病或障碍水平,还会更关注常人的分离焦虑.二是研究对象将更广泛,从婴幼儿、青春期个体、父母扩展到恋人、同伴和中老年这些以往被忽视的群体.三是会出现跨文化比较研究,在当今倡导多元文化的全球趋势下,分离焦虑的研究将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分离焦虑的影响因素、表现特点等.四是研究层次将更深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因素之间的相关结果,而希望了解问题的内在心理机制,因此未来分离焦虑的研究必然会更注重对内在生理、生化和心理机制的探讨.未来研究可以采用追踪研究设计,动态的考察影响儿童分离焦虑变化的因素,以及分离焦虑对儿童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翁晖亮.儿童分离性焦虑[J].中国社区医师,2004,20(10).

[3]罗增让.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

[4]王凯,苏林雁,朱焱.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2,10(4):270~272.

[5]潘齐叙,黄钢.儿童焦虑障碍治疗现状及展望[J].医学综述,2008,14(7).

[6]孟丽梅.“克服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与实践[J].山东教育,2008(9).

[7]赵宜君.缓解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有效策略[J].家庭与家教,2009(12).

[8]祁海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矫治[J].教育科学,2003(12):56~57.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研究述评论文参考资料:

点评,这篇文章为关于对写作焦虑障碍和分离和述评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研究述评本科毕业论文研究述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