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教学改革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与基于双师型教学在《沉积学》课程教学改革以石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教学改革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3-12-28

《基于双师型教学在《沉积学》课程教学改革以石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

本文是教学改革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和双师型和双师型教学和《沉积学》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李凤杰,向芳,田景春,徐文礼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 要:为了提高《沉积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基于“双师型”的《沉积学》教学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优化教师队伍,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整合科研资源,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优化考核方式,积极开展课外拓展学习.

关键词:《沉积学》;“双师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27-03

收稿日期:2016-09-10

基金项目: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3JGY93)资助

作者简介:李凤杰(1972-),男,山东沂水人,教授,主要从事沉积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沉积学》课程的教学计划包括沉积岩石学和岩相古地理两部分内容.该课程是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科学研究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将科研成果素材运用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向互动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转变,已成为培养创新型地质人才重要的教学改革措施.教师如何提高自身教学和科研素质,在课程的教与学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突出实践环节、重视创新思维训练、优化考核评价方式,使学生不但有效地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备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沉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新世纪创新型地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当前对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和界定存在“双职称型”和“双证书论”之分,还有“双素质型”、“双能力论”和“双融合论”等多种认识之分[1].然而无论采取何种标准,“双师型”教师都并非职称、证书的简单叠加.《沉积学》虽然是地质专业课程,但是国家并没有规定相应的从业资格考证认定,因此,不能简单的将“双师型”教师定义为“双证书”型.“双师型”教师指从事《沉积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富的高校教学经验、传道授业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还要具有参加行业生产实践、具备工程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应长期从事科研项目、了解掌握《沉积学》发展的前沿,并能将专业知识、实践经验融于教学中,进而实现《沉积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程教学改革

1.优化教师队伍,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1)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2],因此,优化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是教授《沉积学》课程的关键.沉积地质研究院专业教师中35岁及以下的年轻教师比重大,占41%.年轻教师是科研教学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他们主要是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优秀的博士或博士后,虽具有优秀的科研能力、擅长撰写优秀的科研论文,但是他们没有受到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如果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并加入到本科教学当中,势必对教学各环节的把握和掌控能力不够,教学效果不好.为了课程建设与教学的良性循环,教学过程中应建立由老、中、青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沉积地质研究院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首先由学术带头人组建,学术带头人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能够带领教学团队将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应用到《沉积学》的教学中,真正体现优秀与创新培养的“双师型”教学理念.(2)“双师型”教学团队由老、中、青教师组合形成.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是《沉积学》教学重要的财富,具有较高教学、学术水平的中年教师是教学团队的中坚力量,富有朝气的青年教师则是教学团队的未来.(3)“双师型”教学团队采用“传帮带”的培养方式,注重年轻教师的培养与成才.(4)开展教学竞赛,促进“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提高.学院不定期的针对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开展教学竞赛,通过竞赛,教师们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促进了整个教学团队教学水平的提高与进步.同时,学院每年都派出优秀教师参加学校的教学竞赛,均都能取得优良成绩,检验了教学的实际水平.

2.整合科研资源,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沉积地质研究院是以研究为主的教学单位,每年承担着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及油田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超过3000万元.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不但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而且还能为课程的教学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教学资料.具体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整合教师野外地质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第一手野外地质资料.学院每年组织教师野外采集典型地质标本,制作陈列柜,用于教学实践,而且组织收集教师野外地质照片,筛选出典型的照片,用于课堂教学,并实现全院教师教学的共享.理论教学中配套野外地质照片,增加了地质现象的直观性,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2)整合教师科研成果,为课堂教学提供教学实例.教学团队经常组织教师进行讨论,选取能有效反映《沉积学》的科研成果作为课堂教学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为学生揭秘科学研究的神秘感.(3)整合教学团队前沿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术带头人不但在学科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而且往往更是学校的“名人”.学术带头人能够带领教学团队的成员将高水平的前沿成果应用到《沉积学》的教学中,而且“名人”效应也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创新型一流人才.

3.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深化教学改革,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双师型”教学改革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加课堂讨论、课后主动学习的积极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1)教学改革应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授课,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加课堂讨论的热情.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现创新理念.教师根据各章节内容的不同,将课堂教学分解为讲授课、讨论课和专题课等基本课型,讨论课和专题课则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主要形式.教师将科研成果和学科最新进展融入到教学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在教学中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2)教学改革同样要充分挖掘学生课后主动学习的潜力.专业知识学习需要日积月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较多、教授的较快,仅凭有限的课堂时间,难以完全理解、消化吸收.俗话说温故而知新,每节课后教师安排学生将课堂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温习,将重点知识总结整理成册,如此学生在每节课后就可以花较少的时间温习知识,日积月累,终究积少成多,促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动力.笔者在教学中采用该方法,不仅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而且学习效果显著增加,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3)《沉积学》是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的、更具实践性的课程,因此,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为目的的启发式教学是《沉积学》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晶体光学》和《岩石学》是《沉积岩石学》镜下鉴定的基础,矿物和岩屑的类型识别与鉴定都依赖于这两门课程学习;《古生物学》中古生物鉴定与分析是沉积环境分析重要的标志.由此来看,《沉积学》不是独立的一门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发现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

4.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是培养计划的核心,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最直接的体现[2].因此《沉积学》的教学内容不但要适合本学科的特点,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适时的调整教学内容,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地质人才,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最终目标.(1)教学内容的重组与优化.一方面,将《沉积岩石学》与《沉积相》两门课程合并成《沉积岩石学与岩相古地理》一门课,教学学时适当压缩.由于合并为一门课,教师在授课时能够根据课程的内容,将两门课重复的地方进行适当调整,从而可以增加讨论课和专题课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参入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如将《沉积岩石学》中沉积岩的沉积构造和《沉积相》中识别沉积相的沉积构造标志,合并在一起讲授,就会相应的减少一定的课时量;如泥质岩(粘土岩)的授课学时一般是2学时,针对当前研究的热点页岩气,可适当增加2学时的内容,介绍页岩气的研究前沿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学科前缘的兴趣.(2)增加实践环节,促进教学手段的多元化.①对峨眉山地质实习内容的温习.《普通地质学》课程学习的峨眉山地质认识,80%的教学内容与《沉积学》有关,是学生首次野外直观接触沉积岩和沉积相的教学活动,通过野外的实习,同学们建立了沉积学的基本概念.在《沉积学》课程学习之前,将峨眉山《沉积学》实习内容用多媒体再给学生做回顾,教学中将峨眉山实习的野外照片用于地质现象的解释,可以温故而知新,加深学生对沉积地质现象的理解,学习效果事半功倍.②实验课是《沉积学》镜下观察学习各种沉积岩显微知识的重要途径.每次学生实际观察薄片前,给学生展示本次实验课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现象,让学生建立薄片观察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描述,逐渐掌握教学内容.在实验室硬件投入方面,对沉积岩石学实验室及实验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建设,建立了互动式的多媒体化实验室[3],彻底改变了以前学生盲目搜索薄片地质现象的混乱状态,使沉积岩薄片鉴定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形象和灵活多样,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③岩石标本库教学,提高了沉积现象理解的直观性.学院每年将教师野外采取的经典沉积地质现象标本组织在一起,存放在学院或学校博物馆内,这是沉积地质研究院甚至是成都理工大学几代教师辛勤耕耘的结晶,是实践教学的最直观资料,学生可以不出校园,就能直观的观察沉积现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5.优化考核方式,积极开展课外拓展学习.考核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课程教学的质量.打破传统“理论试卷”考核的方式,采取平时考查、实验考核、课程结束进行研究实例分析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是考核方式优化的重要途径.《沉积学》课程考核增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课堂讨论的权重,学生成绩由平时表现(上课认真程度+课后重点知识温习)占5%、课堂讨论占5%、实习成绩(平常成绩+薄片未知鉴定)占20%以及理论试卷考试成绩占70%等4部分构成.考核注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动手实践能力,消除学生只重理论、忽视实践和“考前突击”的错误认识.近几年,尝试采取《沉积学》题库的考试方式,即对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建立试题库,每个学生从题库中抽取5道试题进行作答.这种考核方式下,虽然每个同学考试题目减少了,却具有不同的考试题目,避免学生押题的可能,真正达到检查学习效果的教学目的.

针对学生课外拓展性学习,学院应重视并合理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让学生以兴趣爱好为基础,成立学生兴趣小组,以此作为课外拓展学习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也要合理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科技立项,激发学生对学习、对科研的兴趣.近几年,本人指导的大学生科技立项3项,学生人数10名,均为沉积学方面的课外科研活动,其中2项为四川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为校级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立项重点项目.通过科技立项的锻炼,一方面巩固、拓宽学生课堂内所学知识,激发了他们的科研兴趣;另一方面,将科技立项思想应用到毕业设计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

三、结论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高校的命脉所在[3].《沉积学》应坚持“双师型”教学理念,教师要将先进的沉积学理论与高水平科研成果相结合,在教学方法、方式和考核方式上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为地矿和石油单位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本文提出了优化教师队伍,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整合科研资源,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优化考核方式,积极开展课外拓展学习等几点建议,旨在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和交流.

参考文献:

[1]关颖婧,邹林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6-8.

[2]何幼斌,罗顺社,李维锋,等.《沉积岩石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讨[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2007,4(2):314-317.

[3]胡作维,李云“. 沉积岩石学”实验教学规律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6):149-150.

教学改革论文参考资料:

教学改革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外语教学期刊

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总结,该文是一篇关于教学改革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双师型和双师型教学和《沉积学》相关教学改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