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现状调查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与西南地区白云质砂石山植被现状调查和植被恢复技术要点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现状调查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09

《西南地区白云质砂石山植被现状调查和植被恢复技术要点》

本文是关于现状调查类本科论文范文跟白云和植被恢复和砂石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 西南地区白云质砂石山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生态脆弱,治理难度大.本文主要对西南地区白云质砂石山生态环境、分布规律、植物组成及植被类型进行分析研究,探讨西南地区白云质砂石山车柏混交治理模式和技术,以期为其他地区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白云质砂石山;植被现状;植被恢复

[中图分类号] S718.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17-75-3

西南地区地层自泥盆世至第四纪沉积序列中,以三叠系、二叠系和石灰系发育最好、分布最广,地层岩性主要有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泥灰岩、砂岩、页岩及泥岩等,以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砂岩、泥页岩次之[1].区域内属裸露、半裸露型山区,白云质砂石山面积较大,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生态脆弱,治理难度大[2].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贵州省黔西南白云质砂石山为研究重点,研究范围覆盖贵州、云南、重庆和广西等省区,深入研究区域白云质砂石山的植被情况,对其生态环境、分布规律、植物组成及植被类型进行分析,并结合治理实践,探讨西南地区白云质砂石山地区植被恢复技术.

1 西南白云质砂石山地区植被现状初步调查概况

白云质砂石山在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喀斯特地貌中分布广且面积大,仅贵州省黔西南州就有约9.8 万hm2[3].为了更科学地选择造林林种和树种,探寻白云质砂石山植被恢复的途径、人工造林的治理技术和优选治理模式,针对该地区的生态现状和植被类型等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研究.

1.1 植被概况初步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1.1 样地设置及调查内容.①先设置20 m×30 m的样地共60 个(每个林草植被类型设置10 个),然后将每个大样地再分为12 个50 m2 的小样地进行林分乔木层的检测.详细记录树木的林种、树种名称、树高、冠幅、胸径、枝下树干高、林木长势和环境等因子;②在每个50 m2的小样地内,再设置一个4.00 m×6.25 m的小样地,调查灌木层树木的林种和树种名称、高度、盖度、地径和环境因子等;③最后在每个25 m2的小样地内,再设置一个1 m×1 m的小样地,调查记录草本植物的种名、平均高度、平均覆盖度、长势和环境等因子.同时,还要详细记录调查的时间、地点、海拔、坡度、坡位、坡向、地形地貌、质地、母岩及环境因子,并测定土壤pH值[4].

1.1.2 调查方法.主要采用林业上通用的调查方法,经过初步踏查确定调查的大致范围和地点,在此基础上选择科学且具有代表性的地带或地段设置样地.

1.2 白云质砂石山植被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分布规律

作为重点调查区域的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东经104°31′~106°32′,北纬24°37′~26°11′,南抵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接云南省,境内地形复杂,总面积16 804 km2,属珠江流域西江上游的红水河水系,年平均气温13.7~19.1 ℃,年平均降雨量1 255~1 588.2mm,年无霜期312 d,年日照时间1 555.9 h,最高海拔2 000 m,最低海拔275 m.白云质砂石山在长期的人为活动和自然作用下,表土层受外部因素影响,侵蚀和剥离相当严重,表土层虽大部分连片并发育成沙质石灰土,但肥力差、砂粒含量高、土层浅薄,并经常处于干旱状态.此外,其上发育的植被多为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以青冈栎、丝栗栲、西南米槠、匙叶栎、猴樟及香樟等为主.受破坏后的次生植被中,林草植被主要有圆果化香、马尾松、马桑、白花刺、刺梨、火棘、黄茅、拟金茅及铁芒箕等.在白云质砂石山上,现有的主要植被为破坏后的次代生长植被,林草植被在垂直地带分布上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地带差异现象.在比较湿润的区域,由于受局部小气候的影响和人为因素的干扰,植被呈现团状或块状分布,无干扰的前提下则呈现辐射状分布.在湿润度相对较低并遭人为砍伐或挖掘破坏严重的地带,由于缺乏繁殖母本,大都形成禾本科的草灌草丛植被[5].

1.3 西南白云质砂石山地区林草植被类型

西南地区白云质砂石山绝大部分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其地带性植被多为常绿阔叶林.由于受早期的人为等外部因素的干扰,现存的林草植被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3.1 灌丛和草坡类型.这种类型在白云质砂石山区域占比最大,分布也最广泛,主要以禾本科的铁芒箕、荩草、拟金茅、扭黄茅及细柄草等占优势,只有极少灌丛植物的单株个体杂生于草坡中,杂生的灌丛植物主要有火棘、白花刺、刺梨、马桑、悬钩子、细叶铁子、小果蔷薇、菝楔和金樱子等,总盖度为85%~95%.

1.3.2 灌木林.主要树种主要有金佛山荚迷、竹叶椒等,混生的少量树种主要有盐肤木、马尾松幼树、侧柏幼树、女贞幼树、海金子、刺鼠李、细叶铁子、马桑、火棘、细圆齿火棘和白花刺等.草本层主要有扭黄矛、细柄草、石松及荩草等,平均盖度为50%~70%.

1.3.3 针叶林.主要树种主要有马尾松疏林、侧柏人工林和滇柏人工林.灌木层主要有金佛山荚迷、火棘、马桑、菝契、麻叶绣线菊、悬钩子、金樱子、竹叶椒及细叶铁子等,平均高度为1.0~1.5 m,平均盖度为20%~50%.草本层植物主要有扭黄茅、白茅、细柄草和荩草等,平均盖度为40%~60%.

1.3.4 落叶阔叶林.常见树种是以圆果化香为主的落叶阔叶林,伴生树种主要有紫弹朴、糙叶树、翅荚香槐林等.灌木层主要有蜡梅、火棘、月月青、竹叶椒、金佛山荚迷、黄栌和南天竹等,平均高度为0.4~1.2 m,平均盖度为30%~80%.草本植物主要有扭黄茅、白茅、石松等,平均盖度75%~85%.

1.3.5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青冈栎、匙叶栎、圆果化香为主的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相互伴生的树种主要有柏木、天仙果等.灌木植物主要有月月青、黄背粉黄栌、珊瑚冬青等,平均高度为1.4~1.6 m,平均盖度为65%~75%.草本植物主要有扭黄毛茅、石松等,平均盖度45%~55%.

1.3.6 常绿阔叶林.常见的原生性较强的天然树种主要有青冈栎林、青冈栎、西南米槠林、丝栗栲、匙叶栎、圆果化香和天仙果,其中,青冈栎和西南米槠占据乔木的顶层,在此群落中占有绝对优势.个别地方也有翅荚香槐、蜡梅这两个阔叶树种.灌木层植物主要有青冈栎幼苗、天仙果幼苗、珊瑚冬青、刺齿珊瑚冬青、火棘、竹叶椒、海金子、南天竹、多叶勾儿茶、月月青、野扇花、背粉黄栌和橙木等,平均高度为1.4~1.6 m,平均地径1.2~1.4 cm,平均盖度为55%~65%.草本层的植物主要有香附子、石松、白矛及扭黄矛等,平均盖度为70%~80%.

1.4 调查结果

第一,黔西南州白云质砂石山常见植物有59 科121属173 种,植被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属于中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其结构比较简单,植物种类也偏少,单位面积生产力偏低,早期受人为因素破坏比较严重,其森林植被普遍存在比较明显的次代生长特性.

第二,掌握白云质砂石山区域的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对白云质砂石山造林林种、树种的选择进行研究,对其植被恢复的途径和人工造林模式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三,该区域因外部因素影响表土层侵蚀和剥离较为严重,土层浅薄、砂粒含量高、土壤干旱及自然肥力较差,生态环境普遍脆弱,其林草植被对局部地区的气候调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环境改善和维护生态平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林草植被一旦遭到人为等外部因素破坏后就很难得到有效治理和恢复.

第四,西南岩溶地区白云质砂石山林草植被呈现较明显的地带性,在长期的人为活动或其他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原生植被大都早已被破坏并且发生了逆向演替.如果不受人为等外部因素的破坏,让其自然生养休憩和自然发展,其植被演替过程就会反过来顺向进行.

2 西南地区白云质砂石山植被恢复模式和治理技术

2.1 恢复模式

根据自然环境和植被类型等综合因素,西南地区白云质砂石山治理成效主要考虑生态效益,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常绿树种为主、乔灌搭配优先的原则,结合多年的治理实践,采用柏木与车桑子不规则混交的植被恢复治理模式.因柏木属于枝叶浓密、树姿优美的常绿乔木,车桑子属于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采用车柏混交模式治理成效最为显著.

2.2 栽培治理技术

2.2.1 柏木栽培技术

2.2.1.1 育苗及苗期管理.①苗圃地应选择地势平坦且土壤肥沃、疏松、湿润的沙壤土或壤土.整地完成后打碎泥块并精耕细作,施足基肥后整地作床,确保床面平整,苗床1.2 m宽、过道40 cm 宽为宜.②播种时间通常选择在2 月下旬至3 月上旬,为了便于除草和施肥,通常采取条播方式下种育苗,条沟间距选择25 cm左右为宜,沟深10 cm 左右为宜,播种前要在沟内铺上一层研细的表土.③用种量为3.5 kg/667 m2左右为宜,播种前柏木种子要采用30 ℃左右的温水浸种,浸种时间为5~10 min,每隔3 h 浸种一次,浸种3 次即可,见种子明显膨胀后即可下种,下种后要用研碎的薄土进行覆盖,盖土深度以能见到5%左右的种子为宜,然后盖上稻草、麦草或松针.④待幼苗出土率为85%~90%,最好选择阴天或阴雨天揭除盖草,幼苗出土后35~40 d 应特别注意苗床的保湿,也要注意防止雨水浸泡.当年6—9 月每月应施化肥一两次.⑤当年生苗高在30 cm以上时即可选择在雨季出圃造林.

2.2.1.2 栽培技术要点.①造林时间一般选在11 月下旬至次年2 月下旬为宜.栽植密度将根据造林地块立地条件的好坏确定,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采用3 m×3 m或2m×3m的株行距,即74~111株/667m2,立地条件比较差的区域可以加大造林密度,采用2.0 m×2.5 m或2.0 m×2 .0 m,即133~167 株/667m2,因采取混交造林治理模式,造林后五六年即可覆盖成林.②在白云质砂石山造林最好选择土层厚度大于45 cm 以上的微酸或中性土壤,在山的中下部且海拔低于1 500 m的湿润肥沃地带较好.③车柏混交模式造林应采用带状整地,两年生的大苗整地标准为50 cm×50 cm×40 cm,当年生的小苗整地标准为40 cm×40 cm×30 cm即可.

2.2.1.3 造林方法.裸根苗造林主要采用打坑栽植,挖坑的大小和深浅应根据苗木大小及根系长短情况来确定.栽植时先用表土层细土填入穴内,再一手拿苗、一手舒展根系,必须确保苗木放入坑后根系自然舒展,用研碎的细土填至适当深度时,将苗木往上轻提使苗木根系舒展伸直,避免窝根并确保深度合适,然后踏实并将土填满,再次踏实后用细土覆盖.

2.2.1.4 栽后抚育及间伐管理.①栽植当年一般抚育1次,应在8—10月进行,主要抚育措施是除草和适度松土,并施一次肥,施肥以尿素为例,每株施肥约为0.05 kg,施放距离以离地径15 cm为宜,施放后盖土.第2 年一般抚育一次,抚育措施也是松土和除草.②当造林时间达到一定年限后(车柏混交林的柏木初次间伐期一般大于10 a),林分的郁闭度达0.8~0.9,林分内下层林木占比在20%~25%时,便可向主管部门申请进行间伐.采用下层抚育间伐方式,一般初次间伐强度为林分的25%~30%,以后为20%~25%,初次间伐后林分郁闭度不得小于0.6~0.7,且每次间伐间隔期一般不小于8 a.

2.2.2 车桑子栽培技术.车桑子喜温暧湿润的气候,在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的环境下生长良好.一般分布于低海拔地带,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沙壤土种植为宜.具体栽培技术如下.①用种子繁殖:选5 a 以上的壮龄母株留种,采回后晾干置通风处贮藏.春播,开沟条播,行距30 cm,覆土2~3 cm,浇水保温.当苗高35 cm 左右移栽,按柏木株行距3.0 m×3.0 m、2.0 m×3.0 m、2.0 m×2.5 m或2.0 m×2.0 m的标准与柏木交叉开穴,每穴栽1 株,稍压紧,浇足定根水.②种子点播:选择冬季点播,按照柏木株行距3.0 m×3.0 m、2.0 m×3.0 m、2.0 m×2.5 m或2.0 m×2.0 m的标准与柏木交叉开穴,直接用种子进行点播,每穴点播五六粒,然后用细土覆盖即可.

现状调查论文参考资料:

调查论文

调查论文格式

市场调查论文

论文现状怎么写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论文

论文调查方法

综上所述:上文是一篇关于经典现状调查专业范文可作为白云和植被恢复和砂石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现状调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