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忆双亲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跟刘昌刚:忆双亲,隔世牵挂念连连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忆双亲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07

《刘昌刚:忆双亲,隔世牵挂念连连》

该文是忆双亲类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跟刘昌刚和挂念和隔世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老寨村,位于湘西州花垣县域中部,距离县城20 公里,坐落在尖岩山,是文笔峰脚下的一个纯苗族小山村,这是我的家乡,我的父母就长眠在尖岩山旁的这片土地上.

每年春节前夕,我都会回老家,按照当地风俗,先到家按牌位进献,然后到父母坟上祭扫,烧一些阴币、钱纸等,风俗就是让他们在春节前的腊月二十六,最后一场有点钱,去赶集买点年货,也寄托我们的思念.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9 年,母亲离开我们也有18 年了,十几年以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勤劳、忠厚、善良、宽容的父母.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农民,没有什么文化,斗大的字也不认识一个,一辈子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吉首,但是他最勤劳和忠厚.他兄弟姐妹五人,大姑,二姑,大伯,三叔,在兄弟中排老二,大姑二姑早嫁,大伯和三叔当兵吃粮,家中劳动活都归他做,因此数他最苦.大伯在解放前夕,因为义气,连被抓壮丁的伙伴也要去看,结果自送虎口,连他也一起带走,到底是死在沅陵还是死在台湾,父亲都没有搞清楚;三叔虽然排行最小,但他长得高大健壮,解放前给人家做乡公丁.大姑嫁同乡沙科寨,早年病死.二姑嫁雅桥排扎寨,活到八十多岁,现在已经不在人世.听父亲说,大姑死得较早,留下三个小孩是他和三叔抚养长大,至今还生活在老寨村.

骨肉分离的痛苦,是从失去父亲开始的.当年和父亲生离死别的痛苦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父亲生于1921 年2 月8 日,殁于1999 年4月8 日,享年 7 9 岁.父亲去世之前,因肺心病一共住院11 次.记得1996 年秋,也就是他去世前三年,那次病得很严重,当时,父亲认为自己肯定要走了,不想死在外面,我们只好遵从意愿让他从医院回家.离开之前,医生给了我两支强心针剂,告诉我可以在最后的时候用上.当父亲进入弥留之际,村里乡亲、亲戚朋友都来了,棺材也准备好了,兄弟姐妹哭成一片,子孙们跪了一地.按照农村习俗是要放三联九炮,通报家先和寨子乡亲.当时管事的叔叔已经放了三炮,我感觉到是到最后的时刻了,我按照医生的嘱咐,给父亲打了两针强心针,结果是我把他救回来了,又活了三年,而且活得好好的,连他自己的坟地也是他选好的.当时我觉得好像是上天给了父亲三年的寿命,说来也是半个奇迹.

母亲也是慈祥、善良的农家妇女.她从保靖县水田河镇的排捧村远嫁而来,一共养育我们兄弟姐妹七个,五女二男,大姐二姐,大妹二妹满妹,我和小弟,生活艰苦但也有甘甜,毕竟我们都长大成人,自立生活,而且能够为社会做点贡献.

在那改革开放以前的年代,生活物质极端贫乏,生产队缺粮缺钱的日子,我是亲身经历的,一个红薯充饥一天的日子也是经常的,除了上学还要去守牛放羊、打柴担水.可惜的是母亲把儿女养大,没有享到清福,因为肺心病早早就去世了.生于1933年6月5日的她,不满67岁,殁于2000年2 月28 日,追随父亲而去,给儿女们留下的是无尽的悲痛.

记得那年过了元宵节,我从长沙到武汉,从武汉开车到江西南昌,第二天凌晨,家里就来了电话说,母亲突然身体不适,没有来得及到医院抢救,人就不行了.我深感意外,出差前一晚上去看望她,还在唱苗歌,精神状态很好,哪想到说走就走了.离父亲去世还不到一年,母亲又走了.带着沉痛的心情,我和老婆驱车回家,到了半夜两点多钟,才赶回老寨家中.

尤其感到对不起母亲的是,因为父亲有病多年,曾经到医院住院十多次,他去世我们都有思想准备,而母亲在世时,我们就要她一同住院,都是因为她考虑兄弟姐妹们经济拮据,执意坚持不住院花钱,白白错过了好的治疗时机,我们都有一种沉沉的负疚感.

母亲常住在大妹家里.由于工作繁忙,我陪伴母亲的时间实在是太少,隔一两个星期去看望她一次,也只是坐一两个小时,聊几句,拿点钱,然后事情一忙就走人了.

我大妹曾经劝我:“你不要认为送了几百块钱,就好像尽孝了,她需要的是陪伴.”但是,母亲往往对我说,你有事就可以走了.她体谅我的工作.的确,年轻的时候意识不到,年纪大了都会后悔,陪伴的时间太少了.哎,有时也只能自我安慰,父母和子女不可能陪伴很长时间,总是要分开的.

2018 年5 月13 日母亲节,我写了一首古诗《阿娘汝》,献给我那善良、宽容的母亲:

阿奶蒙汝没,得纳想几到.

夏热已多时,春衣可捶捣.

记得夜唱歌,那知晨哭绕.

如得再生魂,足有十八了.

2018 年6 月17 日的父亲节,我又禁不住思念,写了一首古诗《阿爹汝》,献给我那勤劳、忠厚的父亲:

阿爹蒙尼几,德黛想汝蒙.

父爱如青山,全家乐融融.

圣洁比冰雪,温暖胜火笼.

宽广过江海,慈严相济同.

与党同年生,堪称伟光荣.

在每个人心里,父母亲的爱都是最伟大的,因为他们给了你生命,教会你忠厚和善良,给了你最无私的爱.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惟愿这些古诗,寄托儿女的心声,能让天上的父母亲感受到儿女深深的内疚与怀念.

父母亲对于我们,除了养育之恩,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家庭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供养我们上学读书.而母亲是第一个坚持让我们读书的,宁可哀求千家,也要借资盘郎.生活的艰辛同样可以磨砺人的意志,如果要问从父母亲身上继承了什么?我的回答一定是勤劳、忠厚、善良和宽容,当然还有真诚和感恩,要永远记住人家的恩情.

小学和中学,我是在麻栗场中小学度过的,从小学初中高中,从1968 年启蒙到1978 年高中毕业,一读就是十年.十年间,始终是走读生,五里路程,早出晚归.自幼家中贫寒,却也深知知识改变命运.中学时,我尤其喜爱读书,通常是借同学家里的书,一两个晚上看完,马上还给人家.70年代,像《西游记》《水浒传》《烈火金刚》,当时被认为是封资修的东西,但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金光大道》《艳阳天》《春潮急》《李自成》《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这些小说我最爱读.1978年恢复高考后,我考上了大学,录取进校是湘潭大学湘西分校,大约一个学期就转为吉首大学农林系,所以是吉首大学的校友,至今为止还是麻栗场中学出来的唯一一个大学生(因为20 世纪80 年代高中不办了).现在,我还是看到书就买,家里面的书有几万册,阅读已经变成一个爱好、学习已经变成一种自觉.

如果说父母亲还教会了我们什么?那就是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农村孩子,不能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穷苦百姓.这些年,虽然我了,进城了,但官僚的习气,我自觉身上没有.对那些弱势群体,那些穷人,我越是真诚地同情,因为我想到了父母亲和自己的过去.

我始终认为,要保持农民的本色、穷人的骨气、学者的睿智、君子的正气.

几十年来我在十几个岗位上工作过,我自认为是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能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正厅级的领导干部,主要是感谢组织上的关心培养,但是绝对不能忘记父母亲的恩情.

我自己有几句人生格言:从放牛娃出生,吃救济粮长大,靠助学金读书,保穷苦人本色,为老百姓做事,跟到底.这些已经内化为一种精神信念,也变为一种人格力量.

家风,到底是什么?父母亲需要我继承什么?我经常默默地思考.和父母亲分别,是痛苦的.在父母亲走后的五六年时间,每回都有一种催我回家的心情,回到生我的老家,一个人静静地坐几个小时,看看自己出生的地方,想想父母亲的故事,好像在和父母进行心灵的对话,然后边想边流眼泪.通过这种思念过程,我慢慢调整了情绪,觉得生活必须继续,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又信心百倍地回到工作岗位.黄永玉大师说过,“到外面本事用完了,回到家乡再来捡一点”,这是他对故乡的情结,这情结中可能就包含着对父母深深的怀念.人心相通,也许这就是黄永玉大师的“回家乡捡本事”.

老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对于我都是弥足珍贵的.我爱家乡的山水,因为那是我的祖国神圣的部分;我爱父母亲,因为他们是人民群众当中忠厚善良的个体.每年的清明时节,我都会带着妻子和潇子,在祖父母、父母亲的坟前多烧几张钱纸,多叩几个响头,以慰老人家的在天之灵,祈求老人家保佑后代子孙幸福安康,保佑家乡五谷丰登,盛世太平.

忆双亲论文参考资料:

本文结束语:这篇文章为关于对写作刘昌刚和挂念和隔世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忆双亲本科毕业论文忆双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