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经济增长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经济增长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17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

该文是关于经济增长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和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证分析和中介效应模型类论文范文例文。

[ 摘 要] 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深化对与之配套的信息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渐成为产业布局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力.文章从知识溢出视角分析了信息基础设施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并利用2003—2016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产业集聚在信息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除西部地区外,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均具备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集聚的中介作用在中部最强、全国次之、东部最弱,原因在于东部地区逐步进行产业转移与扩散,而中部地区已经逐渐成为制造业集聚中心.因此,要想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对产业布局与增长的作用需要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产业集聚的有效扩散与再集聚,重塑经济增长动能.

[ 关键词] 信息基础设施;产业集聚;知识溢出;经济增长;中介效应

[ 中图分类号] G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0-4211(2018)05-0005-14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就一直没有停下快速发展的步伐,政府对“铁公基”的建设投资往往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尤其是在2008 年金融危机后期,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被奉为经济走出泥潭的良方,政府斥资“四万亿”支持经济平稳过渡,其中以铁路、公路、机场、水利以及城市电网改造等为主体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高达15000 亿,占比达到38%.在财政政策刺激下,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又迎来迅猛发展的高峰期.以高速铁路发展为例,高铁运营里程从2008 年672 公里增加至2015 年的19838 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60% 以上,十年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扩张接近30 倍,并且中国高铁建设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力量.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除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外,移动电话、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也在高科技突破的浪潮中呈现“井喷”式发展,截至2017 年8 月,互联网上网人数已经高达7.51 亿人,超过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4.3%,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也达到34%.事实上,伴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近乎无成本的远程瞬时交流成为了现实,以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新商业模式为主的新经济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那么相较于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来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布局过程中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呢?是有助于强化集聚趋势还是促进产业扩散呢?又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呢?这是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着重提出“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又一次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可以预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信息经济加快发展阶段,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实现中国经济的平稳过渡和区域协调发展仍将大有可为,所以在这种宏观经济背景与政策支持下,考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转变经济增长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文献回顾

基于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视角,国内外众学者的研究概括来讲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即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推动作用、空间溢出效应以及阶段性变化.许多研究将基础设施视为投入要素,考察其对区域经济增长、产业集聚的直接作用,绝大多数资料都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但是存在区域差异与行业异质性.Aschauer (1989)利用时间序列数据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研究美国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的产出弹性为0.39,表明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B o u g h e a s 等(2000)利用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基础,把基础设施定义为导致成本降低的公共产品,分析结果显示基础设施投资能够促进产业专业化和长期经济增长,但是受到资源约束.金煜、陈钊(2006)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对工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工业集聚,相比中西部地区,沿海地区更具集聚优势.Picard 等(2010)构建了不同运输成本下的两部门模型,得出交通成本较高的产业倾向于集聚,而交通成本较低的产业倾向于分散.金祥荣、陶永亮等(2012)在自由资本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基础设施、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模型表明地区间的基础设施差异会导致收入差距与社会福利水平的降低,政府推行基础设施发展的政策,需要根据区域经济规模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相机抉择.魏巍、李强等(2014)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结论表明相较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密度的增加更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制造业聚集,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邓涛涛、丹等(2017)的研究则表明本地交通设施改善有助于促进高外向度产业、轻工业集聚,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低外向度产业、重工业的扩散.

也有一些研究资料从空间溢出效应的角度考察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效应与集聚效应.S .Yilmaz (2002)等考察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基础设施投资对于州内的溢出效应为正,而对其它州的溢出效应为负.刘生龙、胡鞍钢(2010)考察不同类型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溢出效应,而能源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张学良(2012)实证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值大约为0.05—0.07,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区域外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表现为以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为主.刘生龙、郑世林(2013)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围绕基础设施跨区域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跨区域溢出效应,但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本地化”特征,且公路的本地效应要明显强于铁路.周海波、胡汉辉等(2017)的研究则表明省内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本地化集聚,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而省间交通基础设施在东部地区会促进产业集聚,但在中西部地区可能会导致产业转移.陈文新、潘宇等(2017)的研究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整体交通运输能力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具备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而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效果的溢出则不显著.

还有一些研究资料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集聚存在阶段性效应,不同阶段的交通发展状态对应不同产业集聚度.Thisse 等(2009)认为交通运输成本与区域产业集聚水平呈现“钟型”曲线变化,即交通成本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下都不会产生高度的集聚.孙早、杨光等(2015)实证分析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东、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倒 “U”型关系,而西部不明显.叶炜、林善浪(2017)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从地区、行业双重角度实证考察高速公路发展对地级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速公路里程密度与制造业集聚存在倒 “U”型效应,但高速公路发展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聚集存在显著异质性.

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许多研究逐渐开始关注信息化对产业集聚或经济增长的影响.徐瑾(2010)通过考察地区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信息化对经济增长具备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东部地区最为明显.姜涛、任荣明等(2010)的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和全国范围信息化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西部地区信息化与经济增长则不存在因果关系.张跃胜(2015)的研究表明,在较长时期内信息化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推动力,但其推动作用会逐渐减弱并趋于消失.喻莎莎(2017)研究了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集聚的变化趋势,发现互联网发展的确有助于促进文化产业集聚,但对区域的推进作用小于全国地区.李波、梁双陆(2017)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发展有助于促进地区产业增长,且对信息化密度较高的产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通过信息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大有可为.潘伟、韩伯堂(2018)的研究指出信息化为城市群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但信息化的不均衡发展导致其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相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信息化促进增长的作用有限.

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可以发现目前许多研究已经对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发展与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并且得出许多很有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但是随着基础设施完善与产业集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首先,绝大多数研究资料集中于考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对当前发展阶段中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关注不足,研究资料相对匮乏,事实上,随着技术进步与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在产业集聚、扩散中具备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关注信息基础设施与产业集聚的关系是研究经济增长的重要切入点.其次,少数现有资料研究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资料主要是将信息基础设施处理为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忽视了产业集聚在信息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因此,文章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对信息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集聚所发挥的中介效应进行分析,综合考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力求为区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优化以及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与建议.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信息技术发展的突破使得与之配套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愈发显著,从微观层面来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降低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的匹配率和成功率,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同时,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促使企业依托网络技术转变管理方式和运营系统,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企业生产效率.从中观层面来讲,信息化是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信息产业本身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迅速发展有助于改变传统产业结构,促使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的产业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国务院在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新经济”概念就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与创新为基础建立的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新商业模式等.从宏观层面来看,信息化发展可以促进宏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轨道后,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不懈追求,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驱动的实施奠定基础,依托信息技术,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形成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高质量增长.无论是涉及到产业结构还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特征的信息化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信息基础社会设施发展是信息化得以推进的重要基础保障.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本文的假说1.

假说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

空间距离是影响产业集聚的最基本因素,但是伴随计算机技术水平的突破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使近乎无成本的远程瞬时交流成为了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地理因素对产业空间布局的束缚,为产业扩散提供外部助力.但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否一定导致产业空间布局由集聚走向分散呢?绝大多数支持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促使产业集聚走向分散的理由集中于知识溢出的便捷性.知识溢出的外部性是产业集聚的重要作用机制,知识外溢呈现出随距离衰减的特征(ke l l e r,2002),而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打破了距离对知识溢出的束缚,使得局部知识溢出向全球知识溢出转变,从而导致知识本地化外溢特征弱化.然而,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所依托的技术基础是可编码的显性知识,显性知识的地方化溢出特征有所弱化.事实上,相比于可编码的显性知识,默会知识对产业集聚和知识溢出的作用不可忽视.默会知识是广泛存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

默会知识的存在使得产业空间布局依然具备集聚发展的强劲动力,其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第一,默会知识的传播与扩散需要知识携带者面对面的交流和持续重复的接触,在很大程度上还得需要共同的社会背景与知识储备,比如方言、文化传统以及近似的教育经历等,因此,建立在默会知识溢出基础上的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以社会网络、社会信任为核心的社会资本,而丰富的社会资本积累在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作用下又会反过来强化产业集聚的发展,尹希果(2006)的研究就表明信任指数与工业集聚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二,不完全契约理论表明市场交易合同总是不完整的,交易双方在各自追寻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很难达成一致,并且很多合同内容并不能表现为可编码的显性信息,而面对面的频繁交流显然有助于不完全契约的达成.

虽然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使得跨空间知识传递的边际成本降低,但是默会知识的溢出效应仍是随距离递减的,具备显著的本地化特征.所以,面对面交流的频繁接触成为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存在机制,产业集聚的内在趋势和集聚效应并不会因为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而弱化.奥村等(2005)的研究就表明,电子邮件和电话通话并不能成为面对面交流的有效替代方式,可能更多的是用来建立、组织或安排面对面的接触,有助于帮助人们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他们基于日本的城市发展模式,调查了电讯设施发展对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讯设施的发展使得日本城市经济更加具备集聚发展趋势.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而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已经得到众多研究资料的支持(Ciccone,2002;范剑勇,2006;潘文卿和刘庆,2012),所以,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除直接作用外,还会通过产业集聚发挥间接作用.因此,我们将上述逻辑概括假说2、假说3.

假说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会影响产业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对产业空间布局产生分散力,但默会知识的存在依然会为产业空间布局提供充足的集聚力,最终促进产业集聚.

假说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除直接作用外,还会通过产业集聚发挥间接作用,即产业集聚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

四、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一般在考察经济增长问题时,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除了直接对增长起作用外,也有可能通过其他要素间接地产生推动作用,所以研究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能更有效的分析各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也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参考温忠麟(2012)检验中介效应的程序,发现中介效应的检验主要就是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具体包括三个步骤:一是考察核心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总体影响效应,需要确保其影响效应显著;二是考察核心解释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效应;三是需要同时考察核心解释变量、中介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效应,如果在纳入中介变量后,核心解释变量的影响系数低于步骤1,中介变量影响显著,则中介变量发挥中介作用,并可以根据相关系数计算中介效应大小,步骤2中核心解释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系数与步骤3中介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系数的乘积即为中介效应大小.因此,接下来本文计量模型的设定主要根据中介效应模型的检验程序,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依次推进.

步骤1,构建基础模型,考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效应: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1. 被解释变量:地区生产总值是衡量经济增长的常用指标,考虑到各地区人口规模的差异会影响我们对总体经济增长水平的判断,所以为提高被解释变量的有效性,采用各省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

2. 核心解释变量:目前研究资料中衡量信息基础设施的指标主要包括人均长途光缆线路长度、互联网上网人数、人均移动电话用户数等,而信息基础设施涵盖邮电、通信、广播电台、电视机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相关多元化领域,单一领域的指标不足以反应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邮电业务总量是反映多领域信息基础设施产出的综合性指标,涵盖邮政基础设施、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局用交换机总量、移动电话交换机总量以及互联网接入端口等,所以采用人均邮电业务总量能较为有效的衡量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3. 中介变量:采用各省市制造业区位熵指数作为产业集聚的代理指标,考察产业集聚在信息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其中区位熵指数的计算主要采用制造业就业人口规模.

上述变量的考察范围为中国大陆31个省级单位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等,除制造业区位熵指数变量外,其余包含因素的变量均采用以2003年为基期的消费者指数剔除物价水平的波动,尽量降低通货膨胀的影响,其中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原始数据为美元计价,采用美元对人民币的年平均汇聚进行折算.最后为平滑数据序列,优化拟合回归效果,除制造业区位熵指数、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两个相对数指标外,对其余绝对数指标均进行取对数处理,处理后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见表2.

五、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前,首先需要对数据平稳性进行检验,分别采用相同单位根的LLC检验法与不同单位根的Fisher—ADF检验法进行单位根考察,结果表明在剔除物价波动以及取对数的基础上,变量均在水平条件下通过平稳性检验,具备进行回归分析的基础条件,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3.

(二)信息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的总效应

在进行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前,需要识别模型类型,采用Hauan 检验法对模型类别进行考察.检验结果表明,除东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影响产业集聚的模型在10% 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外,其余模型均在1% 的水平下通过检验(Ha u s m a n 检验结果已经分别在表4、表5中展示),因此,可以拒绝随机效应的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

首先,对中介效应模型的步骤1 进行考察,实证分析信息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同时也是对假说1 的合理性进行验证,表4 汇报了信息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结果.从全国范围来看,在未纳入中介变量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为0.3968,且通过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显著为正.

从区域范围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2147、0.2471,且分别在1%、5% 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而西部地区的影响系数仅为0.0756,估计系数较低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在东部、中部可以有助于经济增长,而西部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事实上,模型估计结果符合我国西部地区目前的发展现实,相较于东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落后的经济发展还主要依靠人力资本积累、物质资本投入、劳动力数量等传统生产要素支撑,对信息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较低,所以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偏弱且不显著,短期内还不能提供明显的推动力.

而在相关控制变量方面,回归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超过物质资本投入、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人口规模,表明经济增长逐渐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教育与人才培养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物质资本投入的影响系数虽然低于人力资本积累,但是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依旧不可否认;政府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比较明显,且政府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东部最低、中西部偏高,一方面表明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制定产业政策及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要更好地实现政府与市场的目标选择,清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问题;对外开放、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弱化,反映出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单纯依靠劳动要素投入,发展外向型经济已经不足以支撑中国经济继续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在2008 年金融危机后,出口贸易受阻,再加上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向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以技术、服务贸易为主的高端贸易结构还未成型,导致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而中西部地区出口以资源类产品、低端加工产品为主,进口以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为主,这种贸易结构不仅对本地企业产生“挤出作用”,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以低端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也不能为推动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三)产业集聚的中介效应检验

通过考察信息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发现除西部地区外,全国范围和东部、中部地区的回归结果均表明信息基础社会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理论假说1一致,同时也满足中介效应模型步骤1的条件,可以接下来进行产业集聚的中介效应检验.表5汇报了产业集聚对信息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在全国范围内,信息基础设施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系数为0.2969,并且在1%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在纳入产业集聚变量后,信息基础设施、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2949、0.1794,且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显然,纳入产业集聚变量后,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由0.3968降至0.2949,满足中介效应模型的逐步检验程序,表明产业集聚在信息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约为0.0533.

东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系数为0.132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而在纳入产业集聚变量后,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降至0.1880,此时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为0.2624,二者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在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在信息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中也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约为0.0347.

中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系数为0.4487,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在考虑产业集聚作为中介变量后,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降至0.1570,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估计系数为0.2029,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实证结果说明中部地区产业集聚在信息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中介效应约为0.0910.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除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推动作用外,还会通过产业集聚发挥间接作用,满足假说2、假说3.当然,产业集聚的中介效应在中部最强、全国次之、东部最弱.原因在于东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但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东部地区制造业逐渐向内陆转移,首先最具承接优势的区域就是中部地区,导致制造业集聚在中部地区逐渐优于东部地区,所以产业集聚在中部地区发挥的中介效应最强.当然,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会逐渐形成新一轮的产业再集聚现象,产业再集聚会在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继续发挥中介作用.

六、结论与政策启示

文章利用我国2003—2016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在全国层面与区域范围内,产业集聚在信息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首先,除西部地区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西部地区落后的经济增长与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累积因果链,即经济增长落后导致信息化缓慢,而信息基础落后又反过来制约经济增长.其次,产业集聚所发挥的中介作用在中部最强、全国次之、东部最弱,原因在于东部地区逐步进行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而中部地区承接转移的制造业,已经逐渐成为制造业集聚中心,考察制造业集聚的中介效应显然与产业集聚程度有关,因此中部地区产业集聚的中介效应最强.最后,控制变量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具备区域异质性,人均政府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中西部更强,说明相比率先进行改革开放的东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参与度依然较高,从侧面反映出其市场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本积累已经逐渐超过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明经济增长模式逐渐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但人口规模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依旧具备一定的作用,说明现阶段人口红利在中西部地区仍具备释放空间;受金融危机和外部国际环境的影响,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所弱化,尤其是在在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并不能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持续动力.针对上述研究结论,主要得出以下相关政策启示与建议:

第一,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研究结论表明相比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信息基础建设并未给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落后,与东部、中部存在较大差距,落后的经济增长更多依赖传统要素投入,信息基础设施所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政府应继续坚持西部大开发、东部对口援助等举措,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对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稳定增长,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建设和经济全面发展,逐渐实现经济增长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但也要注意,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全面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循序渐进.

第二,通过产业有序转移承接,合理完善产业空间布局.东部地区产业基础发展良好,是率先进行产业集聚发展的地区,拥挤效应的出现使得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集聚产业具备产业转移与扩散趋势.因此,东部地区需要坚持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产业集聚,发挥产业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而中部地区产业集聚的中介效应最强,因此,中部地区应该继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集群建设,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对信息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西部地区要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把握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扩散的契机,积极吸引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产业,通过产业承接形成集聚发展模式,在集聚基础上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

第三,深化市场化改革,继续加强人力资本积累.研究结论表明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影响已经超过物质资本投入,因此转变外延式增长模式,形成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增长动力系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迫切需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大对人才引进的政策扶持,加快人力资本积累进程,努力实现经济内生增长.同时,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尝试构建市场机制与政府调节的兼容框架,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尽量避免政府不合理的经济政策所带来的“资源错配”问题,尤其是在产业集聚过程中,要避免地方政府蜂拥承接相似转移产业,以防出现严重的产业同构问题.

第四,强化“一带一路”建设,完善对外开放格局.研究结论表明受金融危机和外部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所弱化,尤其是近期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进一步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增长促进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强化“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引进来”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发展策略,加强与欧洲经济圈、中亚、西亚以及东南亚等区域的贸易联动,开辟新的外贸着力点.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贸易关系建设,完善对外开放格局,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经济增长论文参考资料:

生态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

工程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管理杂志社

国际经济和贸易毕业论文选题

金融经济杂志社

结束语,此文为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证分析和中介效应模型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经济增长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经济增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