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教育管理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和我国高水平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共性特征和趋势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教育管理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30

《我国高水平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共性特征和趋势》

本文是关于教育管理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与教育管理和共性特征和发展趋势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王少媛1,许林2

(1.辽宁教育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摘 要:国内9 所高水平大学研究生院网站信息反映出,其研究生教育管理具有适切性、规范性、有效性和高效性的共性特征,并呈现出人才培养国际化、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突出分类培养、管理重心下移、重视学生参与管理、注重发挥奖助体系的资源调节作用等发展趋势.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特征;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6)12-0080-07

“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主线,而质量形成于过程,加强对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是提升研究生质量的关键.高校研究生院网站是体现各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宗旨,公开研究生教育信息,并带有专用、权威和公开性质的网站,集教育管理与办公系统于一体,是高校进行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政策公开、新闻发布、招生宣传、校园文化传播以及师生互动的重要平台和途径.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的相关信息,通常都会在网站的不同栏目中有所体现.以研究生院信息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管理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与分析维度

中国科学评价中心、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发布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质量报告2015-2016》显示,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等9 所大学位列研究生院排行榜前10 位.本文以2015 年7 月-2016 年8 月为时间截取段,以9 所高校研究生院网站发布的动态信息为主要研究内容,归纳提取了招生与毕业、教育与课程管理、学位授予与学位论文、学科与学位点建设、导师队伍、学术科研、国际交流、研究生社会实践、研究生奖助学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等10 个维度进行分析.9 所高校均为我国重点建设的“985 工程”和“211 工程”院校,其所设研究生院大多为我国最早设立的研究生院.

统计数据表明,2015-2016 学年度,9 所高校共发布研究生教育信息1435 条,其中,信息量居首位的是教学与课程管理类信息,占22.9%;第二位是学术科研类信息,占17.7%;第三位是招生与毕业类信息,占17.0%;第四位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类信息,占12.3%;第五位研究生奖助学金类信息,占6.6%,余下依次是工作通知等其他类信息、学位授予与学位论文、学位与学位点建设、导师管理与队伍建设、研究生社会实践、研究生思想政治与心理建康教育类信息.从信息数量和内容来看,已经基本覆盖了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

二、我国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共性特征

(一)培养目标与过程管理的适切性

分析表明,9 所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与其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办学理念以及主要培养措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体现出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其过程管理的适切性特征(见表1).

首先,9 所高校办学目标与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体现了高度的一致性.除四川大学将办学目标定位于“中国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外,其他8 所高校均以“世界高水平大学”或“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作为办学目标,精英教育定位十分明确,以“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是共性措施.在研究生培养目标上,各高校分别以培养“拔尖人才”“精英人才”“创新型人才”“未来学者和行业领袖”“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为目标,词义相近,体现了与其办学精英定位的高度呼应性.

其次,9 所高校对研究生素质要求界定,体现了“研究型”“世界一流”和“精英教育”的特性.9 所高校对研究生素质要求界定词频使用率排序,依次是“创新能力”“国际视野”或“国际竞争能力”“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和“实践能力”.

第三,9 所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研究生教育理念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9 所高校围绕“拔尖精英人才”“行业领袖”“国家栋梁”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研究生教育理念上普遍突出了“创新”“质量”两大主题.

(二)全链条培养与过程管理的规范性

研究生培养是由人才培养定位——招生选材——入学教育——培养方案——资格考试——论文开题——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最终报告——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评定等环节紧密衔接的全链条培养过程.各培养环节的质量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每个环节的质量又取决于以培养目标为起点的特定标准.

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规定,本文分别从研究生教育目标与标准、招生管理、培养过程与学位授予管理、导师岗位管理、研究生管理与服务、条件保障与质量监督等6 维度考察了高校管理制度体系.通过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9 所高校以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均建立了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见图1).

这些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形成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制度基础,体现了我国高水平大学在研究生过程管理中的规范性特征.

与此同时,各高校也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积极探索特色化的管理方式,体现出研究生过程管理中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如,武汉大学在国家统一的招生管理规范下,积极推进招生制度改革,采取多种方式提高生源质量,不断完善招生指标“二段制”分配模型,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举措下,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第二.

(三)多元化评估与过程管理的有效性

作为国内顶级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机构,9 所高校普遍强调将外部评估与内部自我评估相结合,利用先进的评估方法,建立多元评估及诊断反馈系统,强化研究生过程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首先,2014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以及《关于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为落实此项工作,9 所高校普遍开展了包括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课程评估和学术论文评估的多种形式的自我评估.分别着眼于发现问题、办出特色,拟通过诊断式自我评估,对学位点开展全面检查.如,浙江大学明确提出,要围绕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目标,在“优布局、造高峰、促交叉、聚人才、国际化”上见成效,为提升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奠定扎实基础[1].此外,在建立常态化的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机制外,加强对学位论文的抽检与评估、开展课程评估也是9 所高校的普遍做法.

其次,开展学科国际评估也已经列入各校学科建设视野.如清华大学在2009 年3 月—2010 年12月,邀请近百位国际知名学者组成12 个评估专家组,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等12 个学科进行了专家现场评估,旨在从国际同行处获得学科发展状况、国际地位以及存在问题的判断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建议.开展学科国际评估,以国际视野“诊断”高校学科发展状况,正在成为国内高水平大学迈向世界一流的必经步骤.

(四)信息技术应用与过程管理的高效性

完善研究生管理信息平台是实现研究生管理现代化的基础.9 所高校普遍重视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以实现对研究生过程管理的全程有效调控,以及面向社会发布质量信息、提供信息服务和业务支撑.

首先,各高校普遍将信息管理系统作为网站设计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统总体上覆盖了研究生招生、培养过程、毕业与学位授予等各培养环节,已经成为集研究生学业、学术科研和社会活动等信息为一体,规范研究生管理过程、促进师生沟通并及时反馈管理信息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更是架设在研究生院、学院管理部门和导师三个层级之间,连接招生、培养、学科与学位管理以及学生工作等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平台,对于避免重复与多头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分工协作,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应用高端技术创新研究生教育的服务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高效、优质的校内服务.如,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联合北京大学计算中心,设计开发了北京大学研究生自助服务系统,通过智能终端实现学生自助打印、自助缴费以及自动盖章服务,可以为学生自助办理在学证明、成绩单、奖学金证明、答辩通过证明、学历证明、学位证明等六大类15 种证明文件.该系统自2016 年7 月上线运行,已经为北大近4,000 名在校生和毕业生办理各类证明材料27,000 余份,智能终端自动盖章40,000 余个.

三、我国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

(一)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

与“世界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大学”办学定位相一致,9 所高校普遍将学生的“国际视野”、“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作为人才培养重要标准之一,以公派出国(境)、短期访学与交流和联合培养为主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正在成为我国高水平大学发展的重要趋势(见表2).

一是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包括选派研究生到国外短期留学、开展校际联合培养项目、鼓励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等,旨在营造国际化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如,各高校已经建成了常态化的教师与学生日常出国管理、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博士生短期出国(境)项目、港澳台交流项目、研究生学术交流基金、博士生国际专题学术研讨会等管理服务平台.

二是注重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高水平师资,主要采用聘请外籍专家学者、海外留学人才以及国际顶尖企业专家作为研究生导师、邀请外籍专家学者到学校短期讲学或参与科研合作等措施,以此来增加具有国际水准的教师数量、增强各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实施国际化师资培养计划,通过出国研修、考察访学、国际学术活动、国际科研合作等方式,促进研究生导师的国际交流,提升在职教师的国际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化科研水平.

三是注重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一方面是构建国际合作交流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立国际研究中心等平台,开展科研国际化深度合作;另一方面是加强与国际组织或机构、国际著名大学、跨国企业的项目合作,依托联合研究项目,实现资源与研究成果共享,增强高校整体科研实力.

四是注重产生国际科研成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鼓励研究生及教师在国际一流刊物及国际会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联合出版著作和教材、积极申报并获得专利授权、努力提高国际化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这些鼓励措施正在直接影响着高校科研水平的评价.

(二)促进研究生教育多学科交叉融合

随着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型,知识生产也正在由过去的单学科的、主要在大学和研究所内部进行的模式,转向学科交叉式的、由多方共同参与的模式.为适应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C9 联盟高校中已经有4 所高校建立了交叉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2].成立多种形式的交叉学科组织、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正在成为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新趋势.从9 所高校的现实情况来看,推动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3]:

一是课程、论坛与讲座模式,这是最基本和普遍的做法.如,北京大学的“黉门对话”“才斋讲堂”,就是为促进学科交叉、创新研究生培养而设立的专家主题论坛和研究生学科素养课程.其中“才斋讲堂”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打通文理科之间的界限,打破以往教学体系中的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的格局,为研究生开展跨学科研究提供思想平台.

二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项目模式,是在学校承接了相应项目或选定了一个交叉学科研究问题或领域的基础上,由学校综合大学、企业、研究单位等多方力量组建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虚拟组织.如清华大学的“苏世民学者项目”,就是专门为未来的世界领导者持续提升全球领导力而设计的交叉学科硕士学位项目,其目标是通过高质量的课程学习、丰富的专业实践、多方位学术交流与文化体验活动,以及与业界高层人士的研讨和对话等环节,来培养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卓越领导能力的世界未来领袖.

三是建立实体性机构和规范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制度,这一模式既遵循了原有的学科人才培养路径,又把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制度化.如北京大学,目前已经建立了先进技术研究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分子医学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多个跨学科学院;清华大学建立了交叉信息研究院、与法国交叉科学研究院联合组建国际开放交叉创新研究院等.两所高校均已成立交叉学科学校评定委员会,其职能是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进行总体性指导、监督、规范、评估,并参与决策、管理其中所涉及的招生、培养、资助与学位授予等环节,从而最大限度地规范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方式.

(三)促进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共同发展

对硕士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15 年,我国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数已经达到25.23 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43.9%[4],已经形成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两分天下、分类培养格局.9 所高校中,个别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总量已经达到在学硕士生总数的2/3 左右[5].各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共性趋势如下:

一是突出强调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如清华大学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上提出π型能力结构的概念[6].即,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之外,还特别注重拓展学生更加宽广视野和知识领域,以促进学生理解自己专业特长在更大的领域范围内的位置、作用以及与其他专业方向的关系.如,为了培养学生具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和竞争力,清华大学开发了一组课程,旨在培养研究生与专业相关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决策能力,从而使公管学院的硕士生,在了解政府治理以外,还会用大数据分析来支撑公共事务的决策.

二是在教学中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方面,各校在课程体系上加强了实践性课程建设,充分利用模拟训练、现场研究等教学方式,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及学分.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学界与业界的融合,通过聘请非学术界的专家参与培养过程,协同校外社会资源,加强“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实践机会并予以指导.

三是突出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教育.9 所高校普遍重视研究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如:经管学院开设商业伦理课,工科开设工程伦理课,法学院开设法律与伦理课等.目的是通过一些案例的剖析和学习,让研究生学会思考、判断,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负责,着力培养能对社会负责的行业领域专家.

(四)推进研究生教育管理重心下移

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类型的多元化,使得传统的研究生一级管理模式日益受到挑战.9 所高校正积极进行着研究生教育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的改革,并逐步实施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甚至以学科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主要做法可以总结如下:

一是明确校、院二级研究生管理机构职责,加强统一规划.学校主要负责宏观方面的管理,包括制定研究生管理制度、教育发展规划、研究生培养经费的拨付等工作;学院一般负责微观层面的管理,包括执行学校的研究生规章制度和发展计划,制定和实施学院的相关研究生制度和培养计划,负责具体的研究生日常管理等工作.

二是建章立制,实行规范化的制度管理.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办学理念,制定完整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以华中科技大学2015 年汇编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文件为例,共涉及该学校招生、思政事务、就业、培养、培养-学籍、培养-教学、培养-专业学位、培养国际交流、培养——非全日制、学位、学科、学术规范、导师和其他等14 个方面的93 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与具体规定.这些管理规章,使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流程十分明晰,对各种问题的处理有章可循,是学校层面对学院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的重要依据.

三是通过搭建研究生信息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率.各校通过信息平台对二级院系、导师、研究生学习、研究及导师指导情况进行全程、实时监督与调控,实现了研究生管理信息数据共享、决策咨询、质量控制和信息公示等多种管理服务功能.

四是推动学术管理重心下移.一方面,健全研究生教育的学术管理机构.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之下,按学科大类设置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时也分类建立学术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交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等,在学术管理上突出管理重心下移的工作思路.如清华大学校学位评审委员会的工作原则即为“权力下放、过程监督、事后评估、强化追责”[7],工作重点是审议分委员会总体工作和学位授予质量、制度与规则建设、学位授予点评估、学位与研究生发展战略咨询以及其他涉及学位授予重大议题评议等;在学位论文审议中,突出学位分委员会的作用,将学位论文审议权下放给学位分委员会,把权力交给最具有学术判断力的地方.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还注意整合研究生行政管理队伍,探索建立新型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如,华中科技大学建立了院、系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心,统筹人力资源,综合协调研究生教育行政、奖助、思政等工作.

(五)推动研究生参与培养过程管理

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外日益走向多元化和整合化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参与、树立全员质量观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9 所高校都非常注重吸收研究生参与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并呈现出不断强化态势.

一是研究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形式趋于多样化.各校普遍吸收研究生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其形式包括建立教学信息联络员制度、研究生网上评课制度、研究生管理部门定期与学生交流制度,以及开展研究生问卷调查、开通学生社团BBS 讨论平台等.如浙江大学自2015 年6 月开始,持续开展应届研究生毕业前问卷调查活动,旨在吸收各届毕业生对学校发展改革的建议,并建立诊断评价系统以改进研究生管理质量.

二是研究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呈不断深入态势.研究生参与学校管理,正在从传统的以客观描述状态参与、提纲挈领式零散参与,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与自身发展定位密切相关的方向转变.如,2015 年6 月清华大学成立研究生培养学生咨询委员会,作为研究生与学校直接沟通的重要桥梁,该委员会除了为研究生培养、成长和发展等提供咨询意见外,还参与学校政策的讨论.首届研究生培养咨询委员会成立半年时间内,就已经提出了构建和谐导学关系、部分开放选课信息、优化国际学生培养服务、统一学校安全教育等多项议案[8],在推动研究生群体培养与服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发挥奖助体系的资源杠杆调节作用

研究生奖助体系是优化学校资源的重要调节杠杆.9 所高校的研究生资助体系,虽然具有“一校一例”的特点,但在“基本保障、奖励优秀、按劳取酬和资助贫困”等四个核心功能[9]上基本一致,并呈现出如下趋势.

一是以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条件为基础,推动奖助学金实现全员覆盖.2014 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全面收费,并将原来只对公费生发放的国家普通奖学金,调整为惠及全体全日制研究生的国家助学金.但是,国家助学金仍不足以达到返还学费和保障基本生活的要求.为此,各校在国家助学金基础上,分别设立了不同类型的学业奖学金,配合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绿色通道,最大程度地保障顺利完成学业,基本实现了对在学研究生的全员覆盖.如,武汉大学,2014 年起学校大幅提高研究生奖助学金额度,100%的全日制非定向就业学术型硕士、博士和专业型硕士均可获得学业奖学金,冲抵学费后,有30%左右学生可额外获得0.2 万元至0.6 万元学业奖学金.

二是奖助学金的来源渠道多元化,资助的对象与资助的范围不断拓宽.在9 所高校的研究生资助体系中,奖助学金的来源渠道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以国家奖学金、助学金为代表的财政渠道拨款外,学校自筹、导师自筹以及企业、名人的社会捐资也越来越多.

三是学业奖学金对研究生激励作用明显,奖助育人的功能逐步显现.奖助学金的评审标准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有显著的导向作用,目前各校实施的“全覆盖、高额度”的奖学金评审制度更是对学生的引导激励作用明显,对调动研究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研究生自我提升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引导研究生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和精力、积极投身科研创新具有正面激励作用.以2000 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三助”制度的北京大学为例,从1999 年开展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至2010 年,北京大学共有76 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0]

四是根据不同学科分类设计助研政策和方案,办学资源调节的杠杆作用明显.首先,在研究生奖助学金名额分配上,各校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点,普遍采取向优势学科、基础学科和弱势学科倾斜的做法.其次,将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制定,与学校、院系和导师提供的科研资助挂钩,导师根据自己的科研经费和所能提供的资助情况,向院系申请研究生招生名额.再次,是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助研政策和方案.如北京大学,理学部和信息与工程学部的研究生培养多与导师的课题紧密结合,而且导师课题经费充足,因此导师须为研究生提供全额助研岗位;社会科学学部的研究生培养需要以一定的社会调查为基础,导师的科研经费相对较少,因此,学校对其助研津贴采取配套补贴发放的办法,由学校和导师(或院系)各承担一半经费;人文学部的基础学科是北大的优势学科,这些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一般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科研创新,而导师的科研课题非常有限,因此学校对重点优势基础学科采取高比例、高额度学业奖学金予以激励[11].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召开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工作动员大会[EB/OL]. http://grs.zju.edu.cn/redir.php?catalog_id等于10017,2015-05-04.

[2]顺应新环境,服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姚强[C].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动态,2015,(3).

[3]李雪飞,程永波.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三种模式及其评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10-15.

[4]2015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EB/OL].http://gkcx.eol.cn/soudaxue/queryschool.html.

[5][6]高虹. 让研究生教育“两翼齐飞”[C].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动态,2015,(3).

[7]学位委员会是如何运转的——专访校学位委员会秘书长、研究生院副院长胡洪营教授[C],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动态,2015,(1).

[8]校园治理,满园皆主——专访研究生培养咨询委员会主席吴亮[C].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动态,2016,(2).

[9]裴秋蕊. 研究生奖助体系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机制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0):39-42.

[10]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机构概况[EB ∕ OL].http://grs.pku.edu.cn/jg/jggk/.

[11]王仰麟,生玉海,黄俊平,等.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构建——以北京大学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11-15.

(责任编辑:于翔;责任校对:赵晓梅)

教育管理论文参考资料:

教育管理论文选题

教育管理论文

现代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归纳上文:此文是一篇适合教育管理和共性特征和发展趋势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教育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教育管理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