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职教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与生源买卖不止,必坏职教办学一锅粥方面论文范本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职教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4-20

《生源买卖不止,必坏职教办学一锅粥》

本文是关于职教类论文范文例文和一锅粥和职教和生源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自主招生;“生源买卖”;教育腐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4-0041-02

4 月11 日,湖南省常德市召开2017 年全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会议,在公布今年中等职业(技工)教育招生工作实施方案的同时,明确将严肃查处中职招生买卖生源行为作为今年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行风作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的一项突出任务,作为“两个专项整治”的重点难点,狠抓落实,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经查实有买卖生源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一律,并予以通报,同时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向社会进行集中宣传,确保家喻户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新浪网,2017年4月17日)

每到招生季节,类似的招生禁令都会频繁见诸媒体.2015 年6 月,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教育局在《关于严禁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中买卖生源行为的通知》中指出,生源买卖行为严重违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严重损害教育公平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严重损害职业教育形象,必须重拳予以打击,以确保教育改革稳步推进和健康发展;2016 年7 月,成都市教育局发文要求,“依法依规开展招生工作,实行阳光招生、诚信招生,规范招生行为,维护学校形象,公开承诺不搞有偿招生、不买卖生源、不收受‘介绍费’,自觉接受有关部门和群众的监督”.另外,媒体也对“生源买卖”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报道.2014 年7 月,《瞭望》新闻周刊发表记者调查《生源买卖背后的职校生态:招生如同“地下”工作》;2015 年1 月15 日,《中国青年报》发文《高职招生:生源“ 买卖”渐成新常态?》,并连续发表评论文章《生源买卖实属商业贿赂》《生源买卖破了职业道德底线》,引发社会对职业教育领域“生源买卖”问题的关注.

在网络科技如此先进、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当下,在互联网上做一个简单的搜索,你会找出很多关于“生源买卖”的禁令、评论和“内幕”.然而,即便有再多的警示,即便每年都三令五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却逐步由“个案”“特例”变成了“常态”,成为社会上家喻户晓的“公开秘密”,实在让人心存忧虑,且惴惴不安.自古以来,教育一直被称为“圣地”,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学校则是“知识的殿堂”和未被尘霾污染的“塔”,因此,它们很少会与有辱斯文的“铜臭”和买卖相提并论.

然而,眼前的现实是,在很多地方职业院校,“生源买卖”早成众所周知的秘密.通览网站上的过往报道、新近案例和综合评论,足已知晓涉面之广、祸害之深.加上如今网络信息交流又如此方便,远在天南海北的“朋友”,一条微信便可互通有无,尽情分享招生“经验”,探讨招生“攻略”.于是,很多招揽生源的高招、损招,便会在没有区域生源利益冲突的学校之间快速传播,这其中,自然包含着“生源买卖”的策略和行情.

与以往相比,如今的“生源买卖”出现了新的特征:由于职业院校的“生源买卖”很少有人“翻船”,因而有愈演愈烈且明目张胆、明码要价的势头;以前的“生源买卖”多在中职教育领域出现,如今已经蔓延到了高职院校;以前高职老师参与招生完全是出于“义务”,如今也或多或少地乐于从中分得一杯羹;以前的“注册招生”是自主办学改革的放权,如今已成装点门面的幌子;以前开办“春季班”是以生为本、善待人才的独特创新,如今已“名正言顺”地成为提前网罗生源的“擦边球”;以前上级对“提前上车”的“预科班”明令禁止,如今的不置可否让“生源买卖”有空可钻;以前只有民办高职院校才染指“生源买卖”,如今部分公办院校也深陷其中;以前的跨省中职招生根本无法逾越政策红线,如今已有不少学校“探索”出了生源“洗白”的套路,即先将生源大省的中职生源引进到本省重新“入籍”,成为“省内”合法的中职生源,然后再自由“注册”入学到高职院校,这一来一去之间,学生通过多交“入籍”费完成升学意愿,接受“入籍”的中职学校仅仅造个表单,就不仅用“入籍风险费”建起了“小金库”,而且还可套取政府财政免费中职生的“人头费”补助,而高职院校则因“羊毛出在羊身上”而毫发无损地解决了生源危机.如此招生乱象,如果任凭其“自由生长”,定然无法回应社会的责疑,无法直面孩子们的眼睛,无法还教育一片神圣的净土.

其实,动辄数十万、数百万元的巨额“招生经费”支出,不管是在哪种体制、哪种级别、哪种类型的院校,都很难不留痕迹地完美“走账”,都无法逃脱规范负责的财务审计;而如此堂而皇之地通过集体接受“招生经费”建立起来的众所周知的中职学校“小金库”,也不可能无从调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教育的目光常常只是紧盯着“基建”“教材”“设备采购”,唯独忽略了“生源买卖”这一相对隐蔽的领域.相比之下,前者只是国有财产流进了个人腰包,败坏了领导个人的形象,离间了干群关系;而后者则是祸害了全国教育的形象,贻误了百年大计,更应是新时代教育的重点.

诚然,查禁“生源买卖”,光堵不疏也只能是治标而不治本,阵风过后的死灰复燃屡见不鲜.资料显示,早在十年之前,重庆等地就已出台了治理“生源买卖”现象的相关政策,以罚款、通报、实施阳光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重庆市政府于2007 年5 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意见》,将中职买卖生源行为纳入商业贿赂范畴进行治理.此举曾被许多省市争相效仿,但十年之后,“生源买卖”这一歪风不仅有增无减,而且还从中职校逐步蔓延到了高职院校,实在令人忧心,百思不得其解.

职教“生源买卖”的根源究竟何在?“围城”之内的职教人倾向将其归因于“现在职业学校是很重视、行业离不开、社会看不起、学校招生难”,学生不愿意主动选择职业教育,学校只能动员生源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来扩大宣传,久而久之,进行“买卖生源”是万不得已;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将其归咎于民办职业院校不择手段,破坏“游戏规则”抢生源,公办院校是被迫参与其中.然而,如果站在民办院校的角度分析问题,充足的生源是民办职业院校生存的命脉,生源枯竭便意味着关门大吉,同样为人师表的教师和校长们,如果不是走投无路,有谁会愿意低声下气地为了招生而请人喝酒、送人礼物,还暗奉“招生经费”?

民办院校因为收费标准较高,一直处于招生弱势地位,于是便率先采用“市场化”手段抢占生源市场,破坏了招生秩序.当招生领域出现了生源的“待价而沽”,很多公办院校也就不得不参与其中,这种“解释”似乎合情合理,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然而,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呢?据报道,职业教育的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数字接近百分之百,为什么还是少有学生主动报考职业院校?高就业率与低吸引力同时并存,除了社会偏见之外,恐怕与职业教育自身的育人质量较低不无关系.由于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不像普通高中那样存在升学压力,职业教育的管理普遍处于“凭良心干活”的状态,相当一部分教师只要职称“到顶”了,或是在职场上没有过多追求了,就基本处于“应付”的工作状态,出勤不出力,出力不出活,出活不出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育人质量.

另外,在办学层面,长期躺在政府财政“生均经费”摇篮中的职业院校,办好办坏一个样,不存在“投入”与“产出”的压力,成年累月没有衣食之忧,因而缺乏市场化的历练,“野生”能力弱,自我造血功能差,学校只满足于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任务和收入,而不进行学历教育、社会培训与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架构,特色不足、质量不优、社会声誉不高,最终影响生源的“进口”.

治理职业教育“生源买卖”顽症,容不得找借口、推责任.它既需要职业院校强化内涵发展,重视以质量吸引生源,同时,更依赖教育的无“死角”严查,期待相关部门的鼎力合作和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否则,任由职教招生继续混乱下去,“生源买卖”必将坏了职业教育这美美的“一锅粥”.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职教论文参考资料:

职教论坛杂志社

点评:本文是关于一锅粥和职教和生源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职教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职教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