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思维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与《药》中社会群体的奴性思维与其根源探微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思维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24

《《药》中社会群体的奴性思维与其根源探微》

本文是思维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与思维和根源探微和奴性思维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内容摘 要:鲁迅的《药》将包罗万象的社会浓缩在一篇文章中,塑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华老栓、夏瑜等主要人物以及众多无名无姓的小人物,鲁迅对其中的社会和人物进行了冷静客观的剖析,展示了人性的孱弱——“奴性”思维.从“奴性”思维的定义和特点出发,探究《药》中社会群体“奴性”思维的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药》 社会群体 “奴性”思维

一.“奴性”思维的定义及特点

“奴性”一词最早出现在《老残游记》第十一回:“必须说叛臣贼子是豪杰,忠臣良吏为奴性,以骋他反背人情的手段.”这里“奴性”用于“忠臣良吏”是反语,实际上指“乱臣贼子”的特点.鲁迅《南腔北调集·谚语》也提到过“奴性”一词:“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这里“奴性”是说明由高处跌下的权利者,在失去权力后,又想往上走,从而表现出奴颜媚骨、卑躬屈膝的特点.文学上“奴性”思维可以概括为:弱小者在强者面前压抑自己的本性,或是为了获得利益而卑躬屈膝,抹杀个性的心态.“奴性”思维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的环境造成的,具有以下特点:缺乏独立思维、缺乏平等精神、对权力唯命是从.

二.《药》中社会群体“奴性”思维的表现

华老栓与华大妈:他们是城市底层民众,生活拮据,但为了给小栓治病,可以付出一切.半夜华老栓要去买“人血馒头”,“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1],这里用了两个“掏”字,对于华家来说“一包洋钱”不是小数目,可以说是华家一辈子的积蓄,所占体积也很大,不可能一下子找不到,华老栓的一个“罢”字,是对孩子的心疼,是对华大妈的劝慰,也是对生活的无奈,但是只要有办法救孩子,哪怕是是倾家荡产也无所谓,这正是无私的父母之爱.

夏瑜:夏瑜是革命的先行者,但他却是失败的,众人对他的行为极度不认同、不理解,说他是“发了疯了”的,众人不知道夏瑜为谁革命,也不知道革命的意义,一个“疯”字,将对夏瑜的嘲讽情绪推向顶峰.文末鲁迅通过夏母之口说:“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2]夏母思念儿子,但是她也并不是真的理解儿子,不明白儿子革命事业的意义,仅是出于母爱的“理解”.夏母认为自然界乌鸦的举动是儿子的在天显灵,这也是一种愚昧的对号入座.正如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中说:“《药》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了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刽子手康大叔:“满脸横肉”的康大叔是凶狠残暴的剥削者,当华老栓拿着全部家当去找他,“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3]这里连用了几个动词:“嚷”“抢”“扯”“塞”“抓”“捏”“哼”,康大叔可能每天都会经历无数次给人“人血馒头”的事,对人血他已麻木,面对慌张的华老栓,他是不耐烦的,甚至很气愤.而面对华老栓手中的洋钱,康大叔的表现则是急切的,迫不及待地去“抓”“捏”,康大叔面对华老栓和洋钱都是急的,一个是急着给“人血馒头”,一个是急着拿钱,二者是因果关系,展示了刽子手的冷血和对金钱的贪婪.

茶客: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人一起聚到华老栓家谈论“疯子”夏瑜.康大叔直呼小栓的病“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5],而花白胡子还奉承道“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又“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6]面对杀人事件,花白胡子不是畏惧而是好奇,不是同情革命者,而是对刽子手毕恭毕敬“低声下气”地打听,非常担心得不到斩杀过程的全部信息,“众人都耸起耳朵听”期待着康大叔的“解密”,一个“耸”表现了众人的极度的紧张和戒备,屏气凝神,怕错过一丝一毫的信息.“杀人”此等大事,众人只当是笑谈!社会下层群体的趋利性已经达到极端的程度,周围的高压,让他们惧怕,只希望保全自己,让自己“安乐无忧”.在底层的群体们,守着自己的“安乐”日子,居安不思危,千百年的思想控制,让他们缺少改变的勇气,已经成为高压政权下的奴隶!

围观群众:《药》中有很多无名无姓的人,他们不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却是社会中最普遍的代表.在华老栓买药途中,他看到“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此段没有直接描写夏瑜被斩杀的过程,而是通过群体蜂拥而至的形态,设置了一个悬念.作者将蜂拥而至的围观群众比喻成夜里久饿的猛兽,因饿而变得暴力、阴森、寒冷,拥有极大的破坏力,语言非常精到.看到这些人,华老栓第一反应是“按一按衣袋”,确保救命银子还在.“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4]这里用“伸”展示出众人看热闹的迫切心情,活脱脱一只只鸭子,被“无形的手”“向上提着”.其实,让这些群众去“看”的根本原因不是外在的“手”,而是他们极深的猎奇围观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并不深入分析自己该看什么,不该参与什么,只是需找生活的刺激点而已,成为不会思考的思想奴隶.

三.《药》中群体“奴性”思维的根源

小农经济为根本的经济制度.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人们思维产生了重大影响,个人能满足家庭的温饱,而其他更高的心理诉求则被压抑.他们遭遇自然风险的性大,又没有能力改变,造就了胆小怕事、狭隘自我的性格特点.西方崇尚航海与冒险,不断地与陌生人交流,开拓视野.绵延的农耕文明已经迫害到年青一代了,在“茶馆谈药”中,让人心痛的不是花白胡子、不是满脸横肉的康大叔对夏瑜的嘲讽,而是二十多岁的人对他们嘲讽的认同,康大叔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7]年青一代,是时代的进步的原动力,但却不分是非,缺少自我的判断,国家堪忧,旧社会的“奴性”思维不是上一代的余温,而是新生一代的“养料”.

血缘为纽带的专制政治.明清时期,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国民性格越来越孱弱,专制制度也让人变得“规矩”,自己的独立思想被压制,庸碌被赞赏,苏轼给自己的儿子写诗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为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宋·苏轼《洗儿戏作》),在古代越是优秀有思想的人,越容易被打击,庸碌者反而能够位达公卿.这种看似明哲保身的做法,恰恰助长了民众的“奴性”思维.康大叔对众人说:“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8]在众人看来“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是荒谬的,那“这大清的天下”是谁的?人生而为人,本是自由的个体,但却偏要一个体制来束缚,而群体却认为合情合理,理直气壮地反对为自己争取权益的先驱者,因为太久的个性压抑,早已抹杀了自由的自我,“奴性”思维的根基很强大,每个人都在无形之中帮着它,可悲、可恨,但又无力改变.

明清“反智”文化的延续.“反智论”使中国的文化对知识、文人缺少足够的重视.“反智论”不是一种理论和学说,它是一种态度,一是对“智性”本身的憎恨和怀疑,认为“智性”及其有“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9].典型的是明清两代的文字狱,如僧人来复作诗:“金盘苏合来殊域,自惭无德颂陶唐”中,“殊”字被视为“歹朱”并骂太祖“无德”,就此被斩.后来八股文更是以文字的形式,禁锢文人的思想,让人不敢说话,变得虚伪做作.二是,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表现出一种轻鄙以至敌视态度[10],比如马上打天下的元朝,信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宋·谢枋得《谢叠山集》)的称呼,将知识分子的地位贬低,这些有才之人,在仕途上屡屡碰壁,故转向元曲、元杂剧创作,成为元代文化上的一大特色,这也是政坛不幸,曲坛幸的慰藉.

千百年来“奴性”思维根深蒂固,缺乏自我思考、为上主义、随波逐流的“奴性”思维依旧存在于社会很多人身上.这些社会群体是时代的参与者,更是推动者,他们来自最广阔的社会,就如人体的细胞,革命者则是时代的“脊梁”,不过早已不堪重负.封建制度就是一把斩刀,砍断“脊梁”,肉体模糊,可是依旧会有众多细胞再生,如此陷入无尽的循环.

缺少思考力与分辨能力的社会群体,很容易成为“奴性”思维的庸众,这不是哪个时代特有的现象,他们一直存在,根植于中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背景.现在流行的“吃瓜群众”一词,也是社会中看客形象的新表现,他们冷眼旁观、消极接受社会的安排、缺乏主人翁意识,具有窥探欲、猎奇心,喜欢围观等等,这些表现与《药》中的群体的形态不谋而合,《药》一文正给人们敲醒警钟,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2][3][4][5][6][7][8]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1、25、24、21、21、21、23、24.

[9][10]龚留柱.思想汇流与子学时代的终结——读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J].中原文化研究,2013(5):32、32.

(作者介绍:郭晶,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思维论文参考资料:

思维和智慧杂志

大学生思维论文

思维论文

此文评论,该文是关于思维和根源探微和奴性思维方面的思维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思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