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中国古代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和中国古代作物学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国古代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24

《中国古代作物学》

本文是有关中国古代论文范例和作物和研究和发展有关论文范例。

摘 要:作物学是一门古老而又不断更新的科学,伴随着农业发展的悠久历史,作物学也在不断进步.中国古代的作物生产一直走在世界的发展前列,在历代的主要古农书中都有记载,尤其作物栽培与耕作创造了日臻成熟的技术,精耕细作成为中国历代种植业的传统,积累总结了宝贵的技术和经验,丰富了作物科学的内涵.

关键词:古代;作物学;古农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9-0113-02

作物学是一门古老而又不断更新的科学,伴随着农业发展的悠久历史,作物学也在不断进步.远古时代,人类通过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开创了最早的人类文明,创造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其中对野生植物的驯化并开始栽种植物,开创了作物生产技术改进的原始作物栽培及选种留种的先河,通过作物栽培及选种留种人类开创和发展了早期的社会文明并推动了社会进步,因此作物学在农业文明史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功不可没.

作物生产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稻、菽、粟、稷等多种作物都起源于我国,古代作物生产达到很高的水平.早在公元前10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有石制和骨制的斧、铲、刀、镰等作物生产用具.[1]人类社会自从有了种植业,也就出现凭经验选留农作物种子的育种时期.在6000—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有选择地栽培黍、稷、粟、稻等农作物,在长江流域开田种稻,在黄河流域辟地植粟.[2]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了犁耕,春秋时期出现了青铜器和铁犁,牛耕代替了人拉犁,栽培技术进一步向前推进.

从有文字起就有关于农作物生产技术及品种性状改良的记载,中国古代作物生产经验丰富,集约化程度高,总结我国农民作物品种及种植方法的宝贵经验成为历代古农书的主要内容.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黍、稷、粟、稻、禾、麦等种植作物最早的记载.根据《尚书》记载,周代我国农业在生产实践上已采用选择优良单株的方法,《诗经》中提到“地力常新壮”.春秋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有《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等4篇农学论文,《上农》泛论重农,《任地》《辩土》为耕作栽培通论,《审时》是论述禾、黍、稻、菽、麦等多种农作物的栽培各论, 其中《任地》《辩土》《审时》三篇,是对当时谷物种植技术的总结,被视为中国传统农学形成的标志.[3《] 吕氏春秋》也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作物栽培学论文.[1《] 吕氏春秋》主张“天人合一”,对当时作物和环境条件的关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审时》中“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指出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和这些条件的地位和作用.

西汉的《汜胜之书》是对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总结了农作物达到丰产丰收农业生产的6个栽培基本环节,“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指耕作要适时,调和土壤,要施肥、保墒灌溉,及时中耕除草,及时收获.书中第一次记载区田法,针对干旱自然环境而设计,“不耕旁地”“以粪气为美”,是等距穴播或条播的精耕细作的栽培方式,少种多收、抗旱高产.《汜胜之书》对冬小麦栽培技术的论述尤详,形成了适应黄河流域中游相对干旱条件的一系列冬麦栽培技术措施.他大力推广种子穗选法,第一次记载了穗选的技术,作物种子保藏的技术.

后魏的《齐民要术》含作物栽培、耕作、选种、播种等方面,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 也是最早记载水稻品种的农书,共记载了24个品种.书中记述有“二稻一麦”,提出“盗天地时利”,采用易田法(耕地休闲)和代田法(换垅种植)的耕作制度,轮换作物品种,恢复、提高土壤肥力.该书提到“秋耕欲深,春夏欲浅”和“初耕欲深,转地欲浅”,介绍了耕作的深度.在土壤培肥方面提到绿肥,“若粪不可得者,五、六月中穊种绿豆,至七月、八月犁掩杀之,如以粪粪田,则良美与粪不殊,又省功力.”书中记载了许多作物产量形成的知识,谷子“早熟者,苗短而收多;晚熟者,苗长而收少”,大豆“地过熟者,苗茂而实少”.《齐民要术》更系统、详细地提出了选育良种的重要性,记载了种子储藏、保存的方法,认为种子的优劣对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初步意识到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认识到生物遗传特性因外界条件作用而改变.

宋代的《陈旉农书》是论述中国江南地区农事的综合性农书,也是最早记载南方水稻栽培技术的专著.作者特别强调掌握天时地利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指出:“凡种植,先治其根苗以善其本,本不善而末善者鲜矣.欲根苗壮好,在夫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得理.”认为要掌握自然规律,指出“法可以为常,而幸不可以为常”.作者提出著名的“地力常新壮”的论点,是对中国古代农学史上土壤改良经验的高度概括,批驳了前人所说的“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的观点,主张“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当常新壮矣”,认为不管土壤种类、肥力高低,都可以改良.书中介绍了整地和耕作的要领,都是中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

元代的《农桑辑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是对北方地区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包括耕垦、播种、选种和种子处理等,是当时一本实用性较强的农书.《王祯农书》兼论中国北方农业技术和南方农业技术,认为“自北至南,习俗不同,曰垦曰耕,作事亦异.”无论是耕作技术,还是农具的使用,要顾及南北的差别,根据南北地区和条件的不同,分别加以对待,促进南北技术的交流.作者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了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4]书中明确表明广义农业的内容,将农作物分为若干属(类),然后一一介绍各属(类)的具体作物,具有农作物分类学的雏形.书中论述了开垦、耕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以及时宜、地宜的问题.

明代的《农政全书》首次提到“农学”一词,徐光启在书中评价元朝《王祯农书》时说:“王君之诗学胜农学,其农学绝不及苗好谦、畅师文辈也.”他认为农学应该是读书人研究的,在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十一月中旬所写《拟上安边御虏疏》中提出根本之计在于“务农贵粟”,感慨“唐宋以来,国不设农官,官不庀农政,士不言农学,民不专农业”.[5]之后,“农学”一词很少被人提起,直到清末近代农学兴起,才广为使用.[《3] 开工开物》记载了水稻栽培的一些独特技术:秧田本田比、秧龄、施肥、耘田、早晚稻需水量、稻田复种制、供水和结实的关系等.清代的《授时通考》是我国古代最后一部编纂的大型农书.这些经典古农书对中国古农业中的深耕细锄、用地养地、抗逆栽培、多施肥料、少种多收、选种、育种、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等经验的总结,为之后作物科学的发展奠定和创造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对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作物生产一直走在世界的发展前列,尤其作物栽培与耕作创造了日臻成熟的技术,精耕细作成为中国历代种植业的传统, 积累总结了宝贵的技术和经验,丰富了作物科学的内涵,许多农业科学技术在当时曾领先世界,但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学已有不少方面挨近实验科学的门坎,但它并没有能够向实验科学领域突破.

中国古代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明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中国文化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总结:这是关于作物和研究和发展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中国古代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中国古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