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跟张明媛评传(续)类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论文网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01

《张明媛评传(续)》

本文是关于类论文范文与张明媛评传和评传类毕业论文怎么写。

第四节获得巨大成就的《风刮卜奎》

《风刮卜奎》(发表于《剧本》2007年第8期),是作家根据齐齐哈尔的传说编写的戏剧.关于风刮卜奎的传说在齐齐哈尔流传了上百年,这是头一次编成戏剧搬上舞台成为一部专门描写黑龙江独特历史的话剧.这部话剧由齐齐哈尔话剧团排演,在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植下,邀请了总政歌剧团一级导演胡宗琪执导,留法舞美黄楷夫出任本剧的舞美设计,经齐市话剧团的精心排练,已进京公演,并获得了“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和话剧最高“金狮奖”等多项国家大奖.

“卜奎”是齐齐哈尔旧称.“风刮卜奎”是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建城之始,地基打在嫩江的西岸,不料一夜风起,城址被刮到了东岸.天意不可违,人们便在嫩江东岸建起了这座卜奎城.因为是大风刮过来的,自然落在风口上,因此卜奎城的风非常大.老百姓说卜奎一年两次风,一次六个月.时至今日,卜奎的风仍然比其他城市的风强劲.据说机场的飞机都要用铁链子拴着,不然会刮到天上去.因为这是西伯利亚风和内蒙古风的汇合处,是一道风的走廊.这里虽然风沙大,但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1699年起齐齐哈尔成为黑龙江首府,至1930年,卜奎城共有68位黑龙江将军任职.卜奎城曾是流放地、殖民地和少数民族聚居的苦寒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决定着卜奎民众特有的文化传承和气质品格.因为远离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便形成了独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外面世界无论变革还是战乱,当传进卜奎城时,都已过了风口浪尖,这就是因为“山高皇帝远”吧!

因为山高皇帝远,国家把有“罪”的人放到这里来;因为山高皇帝远,一些杀人越货者、躲灾躲难者会到这里讨一席苟活之地;因为山高皇帝远,俄国人可以肆无忌惮地炮击卜奎城,日本人可以在这里统治十四年;因为山高皇帝远,得不到宠爱和垂怜的卜奎城,成了皇帝远在天边的一块鸡肋.

张明媛的话剧《风刮卜奎》写的就是这座卜奎城的故事.

《风刮卜奎》是通过描写二十世纪初一个家庭七十多年的历史变迁来表现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通过流人及其后代把中原文化传播到卜奎城,通过一个女人一生的经历阐述了这座城市的百年历史.一段段真切动人的剧情,一个个性格鲜活的人物,将这座神奇城市的特殊地理位置、多民族奇丽的多元文化展现在人们眼前.作品让流人文化、满汉文化、俄文化、日文化、黑土文化及诗人、胡子、侵略、抗争、爱情、伦理、传统道德、现代精神……在这里碰撞出绚烂的戏剧火花.

我看到的是网上播放的演出,并非现场演出,虽然有的地方看得不太真切,但足以感动我.

因为之前我读过剧本,所以在看剧时我不时地想到剧本中作家的描写,也想到老舍先生的名剧《茶馆》,并进行对比.我太佩服张明媛的文笔了.有人评论说《风刮卜奎》是一部描写东北地区历史发展的《茶馆》,这话有些意思.老舍的《茶馆》描写的是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它告诉人们旧中国的黑暗统治必将灭亡,让人们吃不饱饭的社会必将结束.而张明媛的《风刮卜奎》描写的是东北地区近百年的历史,从民国经抗日战争,直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规模更为宏大,所表现的思想更为激动人心.她以东北黑龙江西部社会的生活为背景,从一个家族展开情节,故事就更为真实生动,人物也写得更为真切感人.

这个戏的成功基于以下几点:

一、亲切感人的戏剧故事

我还要说,张明媛是位非常善于组织戏剧故事的作家.她以往作品的成功,无不具有这样的特点.我认为,剧作家戏剧故事创造的好坏,是作品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戏剧品位好坏、产生戏剧趣味性的重要来源.张明媛编排戏剧故事的特点是──要依据生活、依据历史,并非是异想天开的胡编乱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生动感人的作品.

从《风刮卜奎》来看,她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剧中对于东北黑龙江生活的描写非常真切,像流人后裔宁汝成的好诗,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社会风气.只要是生活富足之家都喜欢这一套,不仅是黑龙江西部地区如此,就是流放到宁古塔的一些文人吴兆骞、张缙彦也无不如此.把中原文化传播到边疆是他们的功绩.像当时社会的动乱、清朝贵族后裔德平的被抢、匪患的猖獗,在民国时期的东北黑龙江也是说得着的.再有民国时期的学生演剧,以及日本人的占领东北──“路上一队日本兵整齐走过,靴子踩踏路面发出令人恐怖的声响”,也是非常真实的事.土匪邓龙的抗日,后来的叛变,都是实有其事的.作家安排到剧里的所有情节,几乎都不是她自己杜撰的.作家在谈创作时曾介绍过,为了创作这个剧本,她曾大量地查阅过历史资料,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作家在创作上所下的功夫.

在掌握了大量历史资料基础上的戏剧情节安排,才能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创作.张明媛创作的戏剧情节是奇特的、生动的、感人的,但又是符合生活真实的,更是能够展示人物性格的,因此才能是具有戏剧性的.比如德平被抢前前后后的经历,她的被抢进匪穴,原本是草上飞想给大哥邓龙祝寿,让他高兴.但不仅德平不驯服,邓龙也不买他的账.就在这个时候阴错阳差,德平摸到了土铳,打伤了邓龙.既表现了德平不驯服的性格,又使得戏剧情节的发展转换了方向.作家没有再描述德平在匪穴待下去的情况,但观众已能想象到由于她打伤邓龙而留在匪穴.当她被放回时已是十个月以后了.但德平被放回的这个情节,作家并不肯轻易放过,让她带回个孩子.宁汝成询问这个孩子是谁的,而邓龙又派人打听这个孩子的情况,让宁家与邓龙的戏不能断.这个情节设计得太高明了.

二十年后,这个孩子成为抗日战士.他演话剧被捕,受酷刑.在一些革命志士的影响下,他意志坚强、宁死不屈,出狱后参加了赵尚志的抗联队伍.

又过了二十年,这孩子已是卜奎城的解放者和领导者.是“政府接收要员之一,归领导”,“是市副主席职位”.他虽然为革命丢掉了一只胳膊,革命意志却更为坚强.对于新形势下的斗争他看得非常清楚——“革命还没有成功呢.东北三省刚刚解放,其他地区还控制在国民党手里.”他领导人民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土匪武装,斗争伪、汉奸,哪怕是他的姐夫也决不放过.这些故事由于其中穿插了一些特殊事件,不仅具有了很强的生活气息,而且还能展示出人物性格,戏剧性极强.

这个故事的戏剧性来自一种特殊的关系,那就是德平的被抢事件.由于她被抢,才有了宁子寒,这件事就成了戏剧的佐料.开始是宁汝成疑问:“谁的男孩儿?”引出德平大段叙述被抢的经过和邓龙看望孩子的戏.其次是二十年后,邓龙、草上飞已转向抗日.草上飞来找宁家“弄批药”,看到宁子寒时说的——“真像,咋看咋像”,引起了宁子寒的追问和不断的苦思苦想:“我像谁?”然后,作家巧妙地让宁子萱向宁子寒介绍了德平被抢的经过.作家就是利用这些佐料,使人物与故事都有了戏剧性.

二、真实生动的人物描写

《风刮卜奎》中的宁汝成、德平、宁子寒、许克一这些人物都写得非常真实生动.我想这与作家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对于卜奎的历史进行反复研究、思考有密切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剧中的每一个人都带着历史遗迹,绝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

1.宁汝成是流民后代,他爱读书、作诗.这种事在历史的记载中几乎到处可见,毋庸置疑.只要是把他的这个特点刻画得鲜明,这个人物就立起来了.在清朝他们这些被流放到东北的官员,都是文化人,因为不是文化人在封建社会是做不了官的,要做官就要考八股文、考作诗.这样在社会上就形成了一种风气:凡是有钱人家,想做官的都请教师教子弟读书、作诗,而屡屡考不中的,就教书.这些文化人也把读书、作诗看作是一件光彩的、风流的美事,好卖弄,到处卖弄是他们这些人的品格.这个特点我们在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完全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在戏的伊始,作家仅通过作诗就把宁汝成的性格刻画得非常鲜明.他是这个家庭中的阔公子哥,除了吟诗作赋,他什么都不管、都不会管,在这个家中是女人说了算.在以后的第二幕、第三幕也完全证明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所想的、所关心的就是把他的诗稿刻印出来.

2.德平是满族贵族后裔,精明干练,她是这个家庭的当家人.她常常为之自豪并进行炫耀的是“爷爷是镇守卜奎城的武官”,“我们和皇上沾着亲”.她的家庭殷实富有,穿绫罗绸缎,听书看文明戏,喜欢吃饭馆里拌的生鱼片,要下人伺候.那身份,那派头,真真切切是贵族后代.但她心地善良,是到昌西公园卖首饰救济灾民才被草上飞抢走的.在匪窟她巧妙与邓龙周旋,她反对邓龙的土匪作为,要他放下屠刀,不要残害百姓.她说:“英雄不问出处.胡子不是天生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匪窟她与土匪邓龙等人进行了坚决斗争.她绝过食,但她最后想通了,她要活下去,终于盼到了春天,她带着一个男孩回了家.在丈夫、子女面前她始终坚持这个孩子是宁家的后代.作家写出了她是那个时代的人,特别是从她的生活习惯、嗜好生动地描绘了她的性格.比如她喜欢的穿戴,喜欢吃的生鱼片,喜欢看戏、唱落子等,这些都是那时代女人的特征.

3.宁子寒,他是戏里人的代表,而且写得很成功.他的走向革命写得非常真实、自然、可信.在以往的一些戏里,描写青年走向革命,多是有人指引,而张明媛的创作却不落俗套.宁子寒是在报刊上接受新思想,通过演进步话剧而被捕入狱,在日本人残酷的统治下,从“为是谁的儿子而苦恼”中解放出来,在革命志士的带领下走向了革命.他明白“革命不是一阵热血澎湃、一阵大声呼喊就能成功的,革命的代价是生命,是用血流成河、尸骨成山的生命换来的”.他参加抗联部队,战斗中曾失掉一只胳膊.抗战胜利后,被组织派到卜奎城,成为了这个城市的解放者和领导者.这一系列事件非常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宁子寒的真实可信归功于作家不是概念化地描写人物.作家运用了一定的笔墨写了他的私生活,比如对他与青云的爱情的描写,对于他的“我像谁”“我是谁的儿子”的描写,才使得这个人物鲜活起来.

4.许克一是宁家的女婿,剧中可耻的汉奸.他作恶多端,遭到历史的惩罚是完全应该的.这个人物在作家的笔下也写得非常真实.他已是死心踏地投靠日本人的伪警官,掌握着大量的日伪情报,帮助日本人干尽了坏事.他岳母要他不要给日本人干事,给他一个铺子要他经营维持生活,他以“在日本人的天下,谁都无法选择”为借口.宁子寒讽刺他没志向、没气节.他却说:“我也在救国,曲线救国!”甚至不惜把他岳父家的传家宝——空青石,拿去献给日本人.在他的妻子宁子萱乘其不备将空青石吞到肚里时,他大吼要她“吐出来!”最后宁子萱被日本人杀害,他视而不见.卜奎城解放后他求救于宁家,宁子寒不救他是完全正确的.

剧中正是通过这些活灵活现的人物把戏演活了.特别是宁子寒的走向革命,非常有教育意义,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必然.

三、两条独特的矛盾冲突线

约翰·霍德华·劳逊在他的名著《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中说:“戏剧的基本特征是自觉意志在其中发生作用的社会性冲突.如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一个集团与别的集团、个人或集团和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对抗.”我认为他的这段名言中少了一层意思,即是矛盾冲突的独特性,只有独特性的冲突才能展示出独特性的人物性格,才能具有戏剧性.从《风刮卜奎》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

《风刮卜奎》是个三幕戏,所描写的生活跨越百年.剧中主要写了两条独特的矛盾线:一是宁家与土匪邓龙的矛盾;二是日本人侵略东北后,人们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在戏的第一幕第一场即将结束时:

[大门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接着是马的嘶鸣和车夫的吆喝.马车停在院外.

宁汝成夫人回来了.

[10岁的宁子庚、6岁的宁子萱哭叫着跑进来.绿竹和车夫紧随其后.

绿竹(慌张地)先生、先生,小姐被胡子抢走了!

宁汝成啊?

[灯熄.

由于前边宁汝成与三木的谈话中已向观众交代“夫人去昌西公园卖首饰,还没回来呢”,所以观众对于剧情是明白的.这种矛盾冲突应该说是社会性的,但它又是独特的.被抢的是个女人,而且是被胡子抢去的.特别是十个月后被放回来时,她带回来一个男孩,并引起宁汝成的一再追问:“这孩子是谁的?”德平对在匪穴十个月的生活做了详尽的解释.但宁汝成对这个孩子始终是怀疑的.特别是草上飞、邓龙来宁家送养育费所说的话,宁汝成是既怀疑又不能不表示相信德平的.

[宁汝成不敢看德平,背过身去,痛苦不堪.

德平孩子是你的!

宁汝成(伤感地)哦,是我的.

德平(强调地)真的.

宁汝成(苦笑)是真的.

德平你不要相信邓龙,他不是人!

宁汝成(回过身来,惨笑)我不信他,

我信你.

这个矛盾冲突设计得好就好在它不仅是社会性的,反映了那个时代;主要是能引起人物间的性格冲突,把宁汝成那种既是这个家庭的主人、德平的丈夫,又不爱管家事、不敢管家事的独特性格展示出来.同时,这条矛盾线也写出了德平的精明,她知道宁汝成现在相信的是邓龙,不是她自己,她要宁汝成休了她,这当然不可能,所以她提出:“再不就杀了这个孩子,再不就承认这个孩子……”她取得了主动.

德平被抢这条矛盾线一直延续到第二幕、第三幕的宁子寒追问“我像谁?”以及草上飞、邓龙的看孩子、认孩子的戏.将草上飞、邓龙的抗日,投靠国民党等也都顺便交代出来.展示了人物,丰富了情节.

第二条矛盾线是从第二幕戏开始.其一是写报社记者宁子寒,接受了新思想,和进步青年一起演话剧,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兵和伪逮捕了报社和剧社的人.在监狱里,敌人的酷刑、革命者的坚强,给他以教育,使他经受了考验,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条矛盾线的斗争是激烈的、残酷的.他被营救出狱后就成为了一名坚强的革命者,后来参加了赵尚志的抗日队伍,在战斗中失去了一只胳膊,最后被组织派回到卜奎城工作.其二是写宁家的女婿许克一,投靠日本人当了伪官.为了讨好日本人,他领着日军小队长到他岳父家搜空青石.“宁子寒走到许克一面前,奋力挥起拳头,砸在许克一脸上.许克一的鼻子顿时流出血来.”宁子萱为保护空青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条冲突线是激烈的,斗争也是残酷的,到第三幕时还在延续.日本人垮台后,许克一为逃避人民对他的惩罚,找到宁家,要德平、宁汝成、宁子寒救他.最后在他趁机逃跑时被宁子寒击毙.

这条线有力地表现了宁子寒的成长,他是在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提高了觉悟,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在监狱中他跟王宾章老师学会了岳家拳.“一位设计师,设计齐齐哈尔火车站主楼,把正面设计成一个‘中’字”;一个年轻人“因为他播送的都是宣扬日本侵华的神圣内容,受不了心灵折磨,竟然咬断自己的舌头”.这些英雄人物都给他以教育,使他成长为坚强的革命者.

四、历史的、民族的艺术风格

《风刮卜奎》是一出具有鲜明历史特点和民族风格的话剧,是中国的话剧.因为它写出了东北人20世纪初年至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其表现形式又是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

剧本搬上舞台和观众见面是导演的二度创作过程.而《风刮卜奎》的二度创作,艺术加工比较大,并且是很成功的.

第一,导演的创作没有一意追求写实的艺术特点,而是学习了中国戏曲舞台写意的美学风格,大胆地将生活变形,进行夸张、写意的艺术创造.

其一,在舞台的艺术处理上导演没有追求西方话剧的写实布景,而是以点代面的方法,在舞台上仅立一门楼就代表了宁家.第一幕第二场的匪穴,也就是两个平台;第二幕第一场宁家的楼上,也还是两个平台.剧中的主要道具就是桌子、椅子摆法上的变换.这既经济实用,又便于演员表演,艺术效果很好.

其二,演员的表演上也学习戏曲写意的特点.1.第一场宁汝成与几位诗友的写诗、朗诵诗是几个人排成一队走来走去,而不是追求生活中的固定在一室.2.演员的舞台表演,采取的是戏曲的有话则长、无话即短的方法.有戏表演的演员给以追光,无话的演员就在旁边站着.

这都是戏曲写意的方法.按照西方话剧追求写实的方法,这都是不合乎生活真实的.但在中国观众中这种方法他们是能接受的,并能理解这种表现方法的内涵,而且演出效果很好.由于全剧大量地学习了戏曲写意的表现方法,全剧的整体风格是协调的,演员的表演是顺畅的,美学风格也是统一的.

第二,导演在表现历史的、民族的生活特点上,注意了使用多种形式和表现方法.

其一,通过服饰、旗帜表现时代.戏的第一幕描写的是“1915年至1916年的卜奎城”.此时清政府已被推翻,人们的生活习惯正在改变.剧中的宁汝成穿的是长衫,德平穿的是五四时期女人穿的那种长裙,家中摆设也很富有.到第二幕描写的是“1935至1936年的卜奎城”.此时日本人已占领了东北,日本兵穿黄军装,打着太阳旗;许克一穿伪服.第三幕描写的是“1945至1946年的卜奎城”.此时已经来了,宁子寒穿解放军军装,戴狗皮帽子.剧中通过这些人物的服饰变化,观众就可以感受到时代的变化.

其二,通过生活习俗表现民族生活的特点.像戏开端的商家落幌,剃头匠手中的“唤头”声,都为戏剧增加了历史性和民族性的特点.特别是德平的抽长烟袋,是东北女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民俗中亦有“三大怪”之说,此乃其一.德平在剧中的几次抽长烟袋,宁汝成给点火,既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夫妻关系,也充满了趣味性.青云的化缘,也是民族生活的内容.由于有化缘这件事,才让青云的出场合理化.就这样她还说自己走错了街巷,否则青云是没有理由出场的.

《风刮卜奎》确实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出描写东北人民近百年生活历史的优秀话剧,特别是作家不仅描写了东北人的生活,而且对于话剧的传统形式也进行了大胆突破,吸收了许多民族形式的表现方法,让中国人看了备感亲切.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王彩君

论文网论文参考资料:

学年论文网

音乐论文网

教师论文网

大学论文网

管理论文网

期刊论文网

该文总结:此文为一篇适合张明媛评传和评传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