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现代文学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和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编辑出版类型一中国现代文学之别集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现代文学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2-12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编辑出版类型一中国现代文学之别集》

该文是关于现代文学自考开题报告范文与别集和中国现代文学和编辑出版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编辑出版类型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之别集

徐 鹏 绪

(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摘 要:现代印刷出版业的发达,使中国现代文学别集在种类上较中国古代文学更为丰富.中国古代文学别集,一般是指收集作家一生全部著作的文集,类型比较单一.现代印刷条件大大改善;版税制度的建立,又促成了专业作家队伍的形成;现代教育使文化普及的程度大为提高,形成了规模日益壮大的稳定的读者群,遂使印刷出版业与商业紧密结合.中国现代文学文集的出版形式,日益丰富.就别集而言,除了收入一个作家全部著作的全集之外,还产生了选集和文集.选集、文集和全集,可以说是“别集”这种编辑出版类型的三种“亚类型”.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编辑;出版;选集;文集;全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18)03-0076-11

一、中国古代文学别集概述

别集,是汇集一家作品的著作集,是四部分类法中“集部”的主干.多数别集以文学作品为主体,亦兼收奏议、论说、书信、语录等.《隋书·经籍志》别集类序云:“别集之名,盖汉之所创也.自灵均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辞人景慕,并自记载,以成书部.”《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小叙》称:“集始于东汉,荀况诸集,后人追题也,其自制名者,则始于张融《玉海集》,其区分部帙,则江淹有前集、有后集.梁武帝有诗集、有文集、有别集.梁元帝有集、有小集.谢眺有集、有逸集.与王均之一官一集,沈约之正集百卷,又别选三十卷者,其体例均始于齐梁,盖集之盛,自是始也.唐宋以后,名目益繁.”这就是说,别集的编辑起源于汉代,其目的在于窥见某一作家作品的全貌,以便“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结合作者的个性,知人论世,深入研究其诗文的文体和风格.其编辑体例,有按时期分为前后集者,有按作者官职的升降分期编选一官一集者;有按诗或文等不同文体进行编辑者;也有以收罗的多寡和完备与否分为“集”“小集”及全集和选集者.还有编成文集之后,另将佚文辑录为“逸集”者.

从流传情况来看,别集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收录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相当于现代的作家全集;一种是选录一个作家部分作品的,相当于现代的作家选集.作者生前自编或由他人编成的文集,只能是不完备的文集或选集.作者自编的文集,如《武夷新集》20卷,乃宋代杨亿自编诗文集.编文集时,作者往往有意删汰一些作品或有意选择某一时期的作品编辑成集.如《皮子文薮》,系皮日休于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自行编成的.但皮日休卒于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所以此书所收不可能是皮日休的全部作品.但也往往精选部分作品编为选集,以便于阅读和流传.作者生前除自编比较完备的文集之外,也会自编精选部分作品的选集.

集部所收之别集,大都为作者的全集.全集的编者,或为亲属,如元代袁泰编《静春堂集》 4卷,载其父袁易诗作;或为他人所编,如明代左赞编《旴江集》41卷,载宋代李觏诗文.有些别集编纂者则不止一人,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有人参与文集的编辑活动,或增加一些原书遗漏的内容,或在编辑体例上使之更加条理,故其集名和卷数便不完全相同,如柳宗元的《柳河东集》现存的宋人注本,就有影印南宋童宗说注、张敦颐音辨、潘纬音义《唐柳先生文集》43卷,别集2卷,外集2卷,附录1卷.

从所收内容的范围上来看,别集中的全集,收录编者所能见到的某一作者所著全部诗文、杂著与专书.如明代郑朴所编《扬子云集》6卷,收录当时所能见到的汉代扬雄的全部著作,包括《法言》《太玄经》《方言》三部专书和诗文、杂著.作者自编的文集,除少数对自己的诗文有所删汰外,也大都收录自己的全部著作.编排方法均采取诗文与专书合编的方式.有的先列专书,后列诗文,如郑朴所编《扬子云集》6卷,前3卷收录《法言》《太玄经》等专书;后3卷收录诗文、杂著,按文体排列.有的先列诗文,后列专书,如四库本《文山集》21卷,载宋代文天祥论著.前17卷分类排列诗文,后4卷收载专书《指南录》与《纪年录》.有的则诗文与专书相间排列,如四库本《鹤山集》109卷,载宋代魏了翁论著,卷一至卷一百零三列诗文;卷一百零四至一百零七列《周礼折衷》,为专书;末二卷列杂录.别集的正文,除正集外,有的还收有“外集”“集外”等内容,如阮元《揅经室集》后面所附《揅经室外集》5卷(《四库未收书提要》),是阮元与鲍廷博、何元锡等共同撰定的,由于“半不出于己笔”,即一篇之中,“创改亦复居半,文不必存而书应存”,故题为《外集》.“集外”是指初刻时没有收入而重刻时收入别集的部分.由于不少别集为作者生前亲自编定,或因悔其少作,或为避免于政治、人事有碍,或因文稿暂缺,遗漏删汰了一些作品.后人重刻别集时,又不愿破坏作者生前编订的文集面貌,于是将正集未收诗文编为“集外文”“集外诗”或“补遗”等,附正集以行.如戴钧衡刻《望溪先生文集》18卷,为方苞生前选定,《望溪先生集外文》10卷、《集外文补遗》2卷,则是正集未收之文.

带有全集性质的别集,编者大都照录原文,但也有的编者外加一些说明正文的短注.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作者的身世及与作品相关的情况,别集于正文之外,还附载序跋、目录、传记、年谱、墓碑、墓志铭等.有的附件甚至超过正文,如周与爵辑《宋濂溪周元公集》,《四库提要》称之为“虽以集为名,实则周子手著仅五之一”,传记资料大大超过正文,因而被《四库提要》收入史部传记类.但这类集子实际上已收入了作者的全部诗文,虽资料与正文比例失调,但只是编辑方法的不同,故仍应属于别集.

在别集中,除了将作者的全部诗文创作和专书合编的全集之外,还有按文体编成的诗集、文集等.诗集单收作者的全部或部分诗歌创作,包括诗、词、曲(主要是指小令和套数).文集单收作者的全部或部分文章,既包括文学性,也包括应用性和学术性文章.有的别集诗文兼收,往往称为文集.

从别集正文的编辑体例来看,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按作品体裁分类编排.有的标明类目,如《李太白集》为宋人所编,凡30卷,卷一为古赋,卷二为古风,卷三至卷六是乐府,卷七至卷二十五是古体诗和近体诗,另有文4卷,诗文拾遗1卷.有的不标明类目,阴按文体分类排列,如宋本《方泉诗集》4卷,载宋周文璞诗赋,不标类目,阴按先赋后诗之序排列.

2.按作品创作的时间先后编排.如《杜少陵集》,将杜甫的创作按“安史之乱”以前、“安史之乱”时期、赴四川途中、定居成都、离成都沿江东下五个时期编年排列.

3.按内容和主题编排.如《文山先生集》,分为《文集》和《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集杜诗》《纪年录》,以及传纪、祭文等拾遗、附录.其中《指南录》和《指南后录》是文天祥出使元营及逃回南方时的作品;《吟啸集》是文天祥自被俘至燕京时的作品;《集杜诗》是文天祥在狱中用杜甫诗句所作的集句诗;《纪年录》是文天祥在狱中所写自己生平事迹的纪要,各集反映的都是作者当时的亲身经历.有的别集主要按内容和主题编排,但往往杂有按文体所编的类目,如宋代宋敏求编《孟东野诗集》10卷,分为乐府、感兴、咏怀、游适、居处、行役、纪赠、怀寄、酬答、送别、咏物、杂题、哀伤、联句等14类,依次标目排列.乐府、联句显然是诗体,中间12类则均按内容和主题编排.

4.分集编排.有些著者的诗文先已分集行世,具有专书性质,编者分集收入.如宋代周必大编《文忠集》,便将欧阳修晚年自编分类列其诗文的《居士集》,原封不动地编入该书卷一至卷五十.在具体做法上,也有的先分类,再分集.宋代杨长儒编《诚斋集》132卷,将其父杨万里的诗文先按文体分为26类,其中诗类42卷,又依次分为《江湖集》《荆溪集》《西归集》《南海集》《朝天集》《江西道院集》《朝天续集》《江东集》《退休集》等9集.

5.先分集,再按文体分类,文体内部再编年.如 《山谷全集》,分 《内集》 《外集》和《别集》.《内集》为诗,编年自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至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外集》第一部分为赋,第二部分为诗,诗编年自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至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 《别集》 收录的都是诗,不编年.

从别集的命名情况看,有的以作者本名命名,如《骆宾王文集》《孟浩然集》;有的以作者字、号、别名命名,如《李义山集》(李商隐字“义山”)、《遗山先生文集》(元好问号“遗山”)、《陶渊明集》(陶潜别名“渊明”);有的以作者斋室命名,如汤显祖的《玉茗堂全集》(汤显祖家有玉茗堂);有的以作者官街、封号、谥号命名,如《阮步兵集》(阮籍曾官“步兵校尉”)、《诚意伯文集》(刘基封“诚意伯”)、《范文正公集》(范仲淹谥号“文正”);有的以作者籍贯、居住地、别墅命名,如《广陵集》(王令系广陵人)、《昌黎先生集》(韩愈自谓郡望为昌黎)、《樊川文集》(杜牧在樊川有别墅);有的以作者撰作、编集的年代命名,如《白氏长庆集》(唐穆宗长庆年间编集)等.

别集较为系统、完备地收载了某一个作者的全部著作(或大部分著作),通过它可以“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是研究该作者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的基本文献.同时,别集是编辑总集不可或缺的依据和基础.

二、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别集的类型:选集、文集和全集

在中国现代文学文献整理中,阿英所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的“创作总目”中,使用了中国传统文献学的“总集”“别集”,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关文献进行了分类,分为诗歌总集、诗歌别集、小说总集、小说别集、戏剧总集、戏剧集、散文集.在小说别集中,将单行本的长篇小说,如王统照《一叶》、杨振声《玉君》、张资平《冲积期化石》;单行本的中篇小说,如蒋光慈《少年漂泊者》、许钦文《回家》、王新命《狗史》等,均视为别集.“戏剧总集”类只收戏剧协社编《剧本汇刊》(一)(二),其它个人的剧本集和戏剧单行本,均列入“戏剧集”,而不以“别集”称.大概是当时多人合集的散文总集不多见,故“散文集”类中未进行总集与别集的划分.该创作总目中,共收诗歌总集8种,诗歌别集74种;小说总集7种,小说别集98种;戏剧总集2种,戏剧别集19种;散文集42种,其中《三叶集》为郭沫若、田汉、宗白华三人合集,《纪念碑》为蒋光慈、宋若瑜合集,《剑鞘》为叶绍钧、俞平伯合集,《龙山梦痕》为王世颖、徐蔚南合集,《游记》第一、二辑为晨报社所编游记体散文集,应属散文总集类.

现代印刷出版业的发达,使中国现代文学别集在种类上较古代文学更为丰富.由于古代刻版印刷技术的落后,许多中国古代作家的文集,只有在故去后,才有可能印行.因而,古代文学别集,一般是指收集作家一生全部著作的文集,类型比较单一.现代印刷条件大大改善;版税制度的建立,又促成了专业作家队伍的形成;现代教育使文化普及的程度大为提高,形成了规模日益壮大的稳定读者群,遂使印刷出版业与商业紧密结合.中国现代文学文集的出版形式,日益丰富.就别集而言,除了收入一个作家全部著作的全集之外,还产生了选集和文集.选集、文集和全集,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别集”这种编辑出版类型的三种“亚类型”.

(一)选集

这是一种古代文学文献中所没有的别集类型.它是从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或编选当时所有的作品中精选出来,能够反映该作家一生或截止到编选当时以前创作成就的代表作品的结集.选集与单行本的区别在于,单行本是某一较短时段内该作家某种文体全部作品的结集,而选集却是从该作家一生或编选当时的所有作品中精选出来的.选集中固然不乏一种文体的选本,但典型意义上的选集,大都是包含作家各种文体代表作的综合性选集.但中国现代文学选集的情况比较复杂,按编选者的身份,可以分为自编选集和他编选集.

1.自编选集

由作家自编的选集,虽然其中大部分作品曾发表于报刊或曾被收入单行本,因而,作家编选时会受到读者、批评家和出版社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总的说来,自编的选集能够选出作家自认为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且在他为选集所写的前言、后记中,可以了解作者当时对入选作品和自己全部创作的真实想法,因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如果作家年寿较高,他在早期所编的自选集,只能反映其早期的创作概貌.而且有一些自选集,是作家为了敷衍出版商,而编选的塞责之作.这类自选集,就很难保证质量.所以,自选集编得越晚,则越能反映该作家的整体风貌.有一些作家是1949年以后仍然健在的跨代作家,他们在建国后所编的自选集,往往更能够反映本人作为现代作家的创作成就.但是由于受到政治上的影响或压力,在编选中也往往故意不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或对原作进行较大的删改,这样,也会影响编选的质量.如:

《鲁迅自选集》1933年3月,天马书店初版.鲁迅应天马书店约请所编的自选集,包括小说、散文22篇,并有1932年12月14日作者所撰《自序》一篇.《野草》中选《影的告别》《好的故事》《过客》《失掉的好地狱》《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淡淡的血痕中》;《呐喊》中选《孔乙己》《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鸭的喜剧》;《彷徨》中选《在酒楼上》《肥皂》《示众》《伤逝》《离婚》;《故事新编》中选《奔月》《铸剑》;《朝花夕拾》中选《狗·猫·鼠》《无常》《范爱农》等.有作者照片及影印手稿.1936年10月,天马书店又出版过普及本.这部自选集是作者去世前三年所编,而且所选仅限于著作五种.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可以勉强称为创作的,在我至今只有这五种”.所以,这是一部能够准确反映鲁迅创作成就的自选集.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回顾了“五四”文学革命以来,新文学的发展和自己的创作道路.这对于人们正确理解鲁迅和新文学运动,都是极为重要的文献.因此,《鲁迅自选集》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自选集这一文献类型的典范.

《沫若自选集》1934年1月上海乐华图书公司初版,为“自选集丛书”之一.书前除自序外,有作者及其家属照片1帧,手稿1页.入选作品有散文《鸡》《无抵抗主义者》《马氏进文庙》;剧本《湘累》《广寒宫》《王昭君》《聂嫈》;小说《鹓鶵》《函谷关》《歧路》《行路难》《湖心亭》.除《序》和《鸡》写于1933年外,其余都是1920年至1925年间的作品.所以,这只是一部反映作者早期诗歌以外的创作面貌的自选集.

从宽泛的意义上说,单行文献特别是单行本,也可以被视为“别集”的一种新类型.单行本一般都是作者编定,所以也属于自编“别集”.

2.他编选集

他编选集,由于编选者的身份比较复杂,编辑目的不同,带有较明显的主观色彩,所反映的只能是编选者自己的眼光和水平.鲁迅曾反复说过:“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眼光愈锐利,见识愈深广,选本固然愈准确,但可惜的是大抵眼光如豆,抹杀了作者真相的居多,这才是一个‘文人的浩劫’.”对编辑选本的编选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在作家过世以后,他的创作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固定的文学史现象,经过历史的沉淀之后,由高水平的出版社和编辑进行编选,并制订出科学的编选原则和编辑体例,那么这样的选本,便会使一般读者用较少的时间在较短的篇幅内窥见其创作的全豹,把握作者创作的总体风貌.如建国后,开明书店曾经出版过由“新文学选集编辑委员会”编选的几乎囊括了现代文学主要作家的选集,就具有较高的质量.

下列各种选集大体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他编选集的编辑体例.

《鲁迅杂感选集》 1933年7月上海青光书局初版.本书是1933年3月瞿秋白在上海东照里选编的鲁迅杂文集,编选者署名何凝.收入鲁迅1918—1932年的杂文76篇,其中选自《热风》9篇,《坟》9篇,《华盖集》9篇,《华盖集续编》11篇,《而已集》13篇,《三闲集》11篇,《二心集》10篇,并按时间先后排列.卷首有1928年司徒乔作鲁迅画像及何凝作《序言》,文末署“1933.4.8 北平”.这篇《序言》,是瞿秋白阅读了鲁迅的大量杂文后,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写成,极其精辟地论述了鲁迅思想发展的历程和战斗传统,并首次对鲁迅杂文的社会意义、艺术特质作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评价.这部杂感选集,是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编辑出版类型中,收作家单一创作文体的选本的典型.瞿秋白的《序言》,也是中国现代杂文史研究的重要文献.

《鲁迅选集》 1936年4月,上海万象书屋初版.本书由徐沉泗、叶忘忧编选,列为“现代创作文库”第1辑.收小说6篇、散文16篇(实际是杂文)、新旧诗7首.另有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卷首有编者写的《现代创作文库·序》和《题记》.“现代创作文库”共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茅盾、田汉、巴金、沈从文、丁玲等作家作品选集20辑.

《鲁迅选集》 1952年4月,开明书店初版.新文学选集编辑委员会编,“新文学选集”第1辑.分三册:上册收小说27篇,前有《编辑凡例》和冯雪峰作《代序——鲁迅生平及他思想发展的梗概》,后有新文学选集编辑委员会写的《后记》.中册收鲁迅杂文70篇,其中《随感录》题为6篇.另有瞿秋白作《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列正文之首.下册,收鲁迅杂文52篇,另有致孙伏园、台静农、韦素园等11人的书信13封.新文学选集第1辑另有:瞿秋白选集、郁达夫选集、闻一多选集、朱自清选集、许地山选集、蒋光慈选集、鲁彦选集、柔石选集、胡也频选集、洪灵菲选集、殷夫选集.

按所选内容来分,选集可以分为应用类选集、文学创作类选集和综合性选集.应用类选集包括日记、书信、演讲选集三类.如《鲁迅日记》《鲁迅书信选集》《鲁迅讲演集》等.文学创作类选集按文学体裁划分,又可分为单一文学体裁的选集和多种文学体裁选集.前者如《鲁迅小说选集》《鲁迅杂感选集》,后者如《鲁迅杰作选》《鲁迅杰作集》等,分别收小说、论文、杂文、散文等不同文体的作品.综合性选集是指选集中既有应用文章又有多种文体的文学创作.如上海文林书局1936年版《鲁迅近作精选》,辑鲁迅论文、书信、小说共25篇.开明书店1952年版《鲁迅选集》收小说、杂文、书信,分三册出版.

以附件构成而论,有的选集没有注释;而有的选集,不仅有注释,还有讲解、评析等内容.前者多为解放前出版,如大连大众书店1946年版《鲁迅论文集》,1947年东北书店版《鲁迅小说集》等.后者多是为了向一般读者普及而编选,实际上起到了教材的作用.如1976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鲁迅杂文选读》,收鲁迅杂文36篇,篇末附注释、历史背景和学习体会等.1973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杂文选》,每篇之后也有注释、试解等内容.

以选集的命名情况而论,多数选集以所选作品的体裁命名,尤其是单一文学体裁的作品集.如1942年朝花出版社出版的《鲁迅短篇小说集》,收鲁迅短篇小说11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鲁迅小说诗歌散文选》,收三种体裁的创作33篇.苏联莫斯科国家文学出版社1950年版《鲁迅小说与论文集》收小说5篇,论文18篇.但有些选集,尤其是多种体裁选集的名称,往往和内容不甚相符.如1931年上海仙岛书店初版的《鲁迅小说全集》中,除小说外,还收有论文和散文,1971年苏联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中短篇小说集》中也收有散文诗.有些选集以其中一篇文章的题目为选集命名.如1944年延安印工合作社出版的《一件小事》,内收《阿Q正传》 《一件小事》《故乡》《孔乙己》《祝福》5篇小说.1981年德意志共和国莱比锡菲利普·小雷克拉姆出版社出版的《写于深夜里》,内收鲁迅小说11篇,散文诗6篇,书信10封,日记25则,《写于深夜里》等杂文15篇.日译本的选集也多以这种方式命名.如青木书店出版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其它五十二篇》《随感录·北京通信·其它三十七篇》《革命时代的文学·其它三十八篇》《阿Q正传·狂人日记·外十四篇》等等.综合性选集的命名多为《鲁迅选集》《鲁迅文集》《鲁迅杰作选》《鲁迅代表作选》《鲁迅近作精选》《鲁迅文选》之类,比较容易识别.

(二)文集

作家文集是向全集过渡的一种文献类型.一般是在作家在世,或虽过世,但没有条件或不便于出全集时编辑出版的.它囊括了该作家几乎所有的创作和杂著.它和全集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有的全集也称为文集.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相比较而言,全集比较“全”,编辑时锐意穷搜,力求无所遗漏.而文集则可以略去那些不重要或不便于收录的内容.有些作家在许多领域内均有不凡建树,如果编全集就应该包括他在各个领域中的著作;而编文集则可以将范围限制在文学领域.如:

《鲁迅三十年集》 1941年10月,鲁迅全集出版社初版.本书收鲁迅先生从1906年起至1936年间的一切著述.编入1938年版《鲁迅全集》中的创作、论著、辑录和考证部分,计29种30册.编辑出版《三十年集》,是鲁迅先生的夙愿.他说:“回忆《坟》的第一篇,是1907年做,到今年足足30年了,除翻译不算外,写作共有200万字,颇想集成一部(约10本),印它几百部,以作纪念.”[1](P305)1936年初夏,鲁迅又说:“只是著述方面,已有250余万言,拟将截止最近的辑成十大本,作一纪念,名曰《三十年集》.” [2]在鲁迅遗稿中,还保存着鲁迅手定的书目两种.但鲁迅生前没能印成.后由许广平编校出版,以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依照著作先后次序排列,与鲁迅手定的《三十年集》书目有所不同,增加了《会稽郡故书杂集》 《汉文学史纲要》《嵇康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的内容也得到充实.《三十年集》有蔡元培作《鲁迅先生全集·序》和《鲁迅三十年集总书目》.最后一册有景宋作的《〈鲁迅三十年集〉·印行经过》.

《沫若文集》 1957年3月至1963年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辑出版,共17卷,分精装平装两种.每卷前均有作者照片、手稿插页及编辑说明.按照诗、戏剧、小说、自传、散文、文艺及学术论文等体裁和著作年代编次.其考古研究著作和翻译的外国作品,不收在内.《文集》的全部作品绝大部分是根据已出版的单行本收录.

《沫若文集》在编辑体例上,略同于《鲁迅三十年集》,即收入文集的几乎全部是已经出版的单行本和专著,按文体和著作的类型以时间为序排列.但在编入《文集》时,在篇目上有一些调整.《文集》虽在名义上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辑,但因为作者健在,所以不仅在入选的原则和篇目的调整上有作者的参与,而且作者还对原著进行订正修改.凡是由现代跨入当代的作家,在建国后重版旧作,几乎都程度不同地对原著加以修改.这种修改大都是为了使作品内容与当时的主流意识保持一致,很少有为了作品艺术上的提高而进行的修改.这是一种很值得研究的历史现象.在这方面,郭沫若表现得更为突出,因而他的《文集》可以成为对这种历史现象进行研究的一个标本.

从建国后出版的众多的作家文集来看,在编辑体例方面大体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将原有的单行本分体裁,按写作出版时间的先后排列组合而成;一种是将中长篇小说、多幕剧和专著以外的短篇创作和文章归类分辑,以时序排列.由于现代作家都有随时出版单行本的条件,因此他们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和文章,没有经过作家自己整理结集成单行本的很少.所以,建国后按第一种编辑类型出版文集的占绝大多数.

(三)全集

1.中国现代文学全集概说

全集是收录作家一生全部著述的结集.全集的编辑出版,是文献整理和文化承传的重要手段,其编辑目的一是为积累文献;一是为了供该学科的专家进行研究之用.因此全集的编辑,应力求其“全”.不仅应包括作家的全部文学创作,而且也包括他在其它领域的著述.片言只字,无所遗漏.但从建国以后已经出版的作家全集来看,全集的所谓“全”,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即如鲁迅和郭沫若这两位大师的全集,也并没有将他们一生的著译全部收罗在内.在中国古代文学文献整理编辑中,集部中除少部分“总集”之前冠以“全”字(如《全唐诗》《全宋词》等)外,“别集”一般不称全集.所以,全集之称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别集的编辑出版中才普遍使用的.阿英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中,将单行本和选集统统列入别集.实际上文学文献的单行本和选集,是现代印刷出版业发达之后,作家个人文集编辑印行的新形式.只有作家“文集”和“全集”才与古代文学别集的形式相当.稍有不同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别集中多了译文、译著等内容.

从编辑体例看,中国现代文学的别集,有以上介绍过的选收一人部分作品的选集、收录作家一生主要著述的文集、收录作家全部著述的全集.文集和全集一般都是兼收作家各种文体创作和著述的综合性别集.只有单行本和选集,才收一种文体的创作.近年来,有人将作家的一种文体的全部创作汇为一编,称为某作家某种文体创作的“全编”,如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经典作家诗文全编精编书系”中的《鲁迅杂文全编》《张爱玲散文全编》等,只不过是单行本和选集的变体,虽称全编,但不应列入全集之类.

从编辑者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别集中的文集和全集,除少数由作者自编,或参与编辑外,大都是他编.

在内部编排上,中国现代文学全集的种类要比中国古代文学别集复杂得多.有的全集按不同学科进行编排,如《瞿秋白文集》分为“政治理论编”八卷和“文学编”六卷,由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两家分工出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全集作者在多个学科领域内均有不凡建树,但其与文学无涉的部分仍被视为作者的文字资料而加以收录.有的全集按作品体裁分类编排,一般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艺理论、其它几类.有的全集按创作、学术、译介进行分类成集.如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第一至七卷为鲁迅的文学创作,第八至十卷为学术著作,第十一至二十卷为译介之作.有的全集以创作时间为序进行年编.如王世家、止庵所编《鲁迅著译编年全集》.更多的全集兼采以上各种编辑体例之长,先以体裁类分,每种体裁下又以创作时间为序进行编排;出过单行本的,则尽量保持单行本的完整性,一般不打乱重组.事实上,许多作家全集都是这样处理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巴金全集》的出版说明中也交待过这种编选原则.当然,也有例外的,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1958年版《鲁迅全集》就将新搜集到的鲁迅佚文编入《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之中,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全集》 恢复了《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作为单行本的原貌,将1956—1958年版加入这两集中的文章与那时以来历年所收集到的佚文55篇,辑为《集外集拾遗补编》,编为第八卷.

从内容构成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全集除正集外,还有“外集”“集外”、独立著作(专书)、附件等内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外集”是指所收作品不确定或不独为别集作者所作.而中国现代文学距今时间较近,虽有伪作,但比较容易辨别,所以中国现代文学全集中的“外集”一般指全集作者与人合作的部分.在中国现代文学全集中,此部分通常不像古代文学别集一样,独立出来.编者通常采取两种处理办法,一是合作双方的别集中都收录此部分,如《两地书》为鲁迅、许广平的通信,《鲁迅全集》和《许广平文集》中均收录之.二是仅主要作者的全集中收录.如鲁迅、瞿秋白合作译校的十幕戏剧《解放了的堂·吉诃德》,由瞿秋白译,鲁迅校,收入《瞿秋白文集》,而《鲁迅全集》未收.

“集外”是现代文学全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古代文学别集中的集外相比,形成了许多新的特点.其一是集外的数量非常大.中国现代作家将作品首先发表于报刊之上,由于现代中国社会急剧的政治变动和频繁的战争,不少作品在发表之后就亡佚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位中国现代作家都有“佚文”,这就使集外的绝对数量非常大.其二,中国古代文学别集中的“集外”一般是后人编入的,而现代不少作家自己编“集外”.如鲁迅不仅指导杨霁云编了《集外集》,而且自己也着手编了《集外集拾遗》.其三,中国现代文学全集中的“集外”,其中作品不仅曾单篇发表于公开的报刊,而且《集外集》最初编成后亦曾作为单行本出版发行过后才进入全集,这与中国古代文学别集中的“集外”不同.如前所述的《集外集》,早在1935年就曾由群言出版社出版,后收入1938年版《鲁迅全集》.

中国古代文学别集中独具系统的专集(专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单行本相类.在中国古典文学文献类型中,带有独立性质的专集被视为别集变体.但到了现代,这种编辑方式反而成为正体.几乎每位作家的全集中都收有单行本,有的全集甚至全由单行本集纳而成.其实,在古代,这种编辑方式已经存在,只是这些专集没有经过公开出版成为单行本而已.如明毛氏汲古阁刻《陆放翁全集》一百五十七卷,包括《渭南文集》五十卷、《剑南诗稿》八十五卷、《放翁逸稿》二卷、《南唐书》十八卷、《家世旧闻》一卷、《斋居纪事》 一卷.此外,《王渔洋遗书》也收专集十余种,其内容构成与《陆放翁全集》类似,都是由独立的专集编辑而成.

在中国现代文学全集的构成中,附件成为非常重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部分.现代文学全集中的附件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出版说明或编选说明、前言、后记等,一般为编者所写,交待编辑体例、编选背景、出版过程等;二是注释,注释一般放在每篇之后,但也有置于每卷之后的,如1956—1958年版《鲁迅全集》.注释有作者自注和全集编辑者的注释两种;三是作者的年谱、传记、著译年表等生平资料和索引等.如1938年版《鲁迅全集》附录中就收有鲁迅先生自传、许寿裳编《鲁迅先生年谱》及《鲁迅著译书目续编》《鲁迅先生的名、号、笔名录》等.

2.《鲁迅全集》——中国现代文学全集的经典文献

《鲁迅全集》 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最早的全集,也是版本最多的全集.经过众多编辑者的不断努力日趋完善,成为现代作家全集的典范.2005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新版18卷《鲁迅全集》是这方面的最新成果.现将《鲁迅全集》的主要版本介绍如下:

《鲁迅全集》(20卷本) 1938年6月15日,鲁迅全集出版社普及本初版;1938年8月1日,复社纪念本初版.这是第一部《鲁迅全集》,20册,600余万字,是鲁迅著译作品的汇集.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用同一纸型,两种名义出版,分普及本和纪念本两种.普及本由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纪念本又分甲、乙两种,由复社出版.《全集》白文无注释,前有1938年6月1日蔡元培作的《鲁迅先生全集·序》和《鲁迅全集总目》《卷首插图总目》.每卷卷首均有鲁迅各时期的照片和墨迹的影印照.第20卷末,附有《自传》《鲁迅先生年谱》(许寿裳编)、《鲁迅先生的名·号·笔名录》,以及许广平于1938年7月7日作的《鲁迅全集编校后记》.以后所出各种20卷本,虽装帧有异,但均用同一纸型.1946年10月,鲁迅全集出版社再版.1973年12月,为适应国内外读者需要,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人民文学出版社据1938年版《鲁迅全集》重排出版,分甲乙两种.1938年版《鲁迅全集》有鲁迅全集出版社版、复社版(纪念本甲乙两种)、光华书店东北版、作家书屋版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排本.

《鲁迅全集》(10卷本) 1956年10月至1958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分卷出版.这是第一部有注释的《鲁迅全集》,注释附于各卷卷末,共5800余条.专收鲁迅的创作、评论和文学史著作,以及部分书信;翻译和编校作品另行出版;每卷文集的排列次序较1938年版《鲁迅全集》略作调整.

第一卷卷首有1930年鲁迅像和1956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的《出版说明》.主要说明十卷本与1938年版的不同;指出本版所收的全部作品,都经过校勘.凡在过去各版中印错的字或标点,已发现的,都做了校正.每卷卷首,另有对各卷的说明和各时期鲁迅照片及有关墨迹.著名书法家、鲁迅友人沈尹默先生题签.每卷前有统一形式的扉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出版了大字线装本《鲁迅全集》,内容和注释均与十卷本全集相同.该书10卷,每卷1函,每函7册至11册不等,全书88册.2号仿宋体印,直排,篇末附注释.第一卷第一分册卷首的《出版说明》,内容与注释本全集基本相同,但有一些改动:如“已经搜集到的全部书信”改为“已经搜集到的书信的一部分”;“这次新加的一些注释附在各卷的后面”,改为“这次新加的一些注释附在各篇的后面”.

《鲁迅全集》(16卷本) 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内容比10卷本新增各种文章205篇.恢复了《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两书的初版原貌,将10卷本加入这两集中的文章抽出,与从那时以来历年所收集到的佚文55篇辑为《集外集拾遗补编》,编为第8卷;将译文中鲁迅作的序跋和鲁迅辑校古籍时所作的序跋全部抽出,汇集成《译文序跋集》和《古籍序跋集》,编为第10卷.收录已搜集到的鲁迅书信1450余封,比10卷本增加了1100余封,编为第11、12、13卷.收录 《鲁迅日记》,编为第14、15卷.16卷为附集,收《鲁迅著译年表》《全集篇目索引》和《全集注释索引》.本版对10卷本的注释作了修订和增补.原来未加注释的《中国小说史略》 和《汉文学史纲要》 都加了注.《集外集拾遗补编》《译文序跋集》《古籍序跋集》和书信、日记也全都加了简要的注释.新的注释条目计23000余条,达190余万字,比原有注释增加了近4倍.《全集》第一卷卷首,有鲁迅像、《自传》手迹等图片6幅,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说明》,以及《总目》和《插图目录》.各卷有统一格式的扉页.

《鲁迅全集》(18卷本) 2005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集》以1981年版为基础进行修订,根据增补不足,修正错讹的原则,补入迄今搜集到并经确认的佚文佚信,收入《两地书》的鲁迅原信和《答增田涉问信件集录》.对原有注释作了增补和修改,所收著作又据作者生前审定(或写定)的文本作了校核.《鲁迅全集》共18卷,吸纳了迄今鲁迅研究的新成果,是目前最为完备的《鲁迅全集》的新版本.

《鲁迅全集》(单行本) 1938年至1941年,鲁迅全集出版社将《鲁迅全集》(20卷本)所收的著述29种和翻译31种,分别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第一册《坟》的卷首,有1938年6月1日蔡元培作《鲁迅先生全集·序》.书脊、扉页、版权页均是同一版式.单行本有鲁迅全集出版社版、作家书屋版、峨嵋出版社版、北新书局蓉版、复兴书局蓉版、雅典书局版等.1956年,10卷本《鲁迅全集》出版的同时出版了注释单行本.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据1938年版《鲁迅全集》单行本改排出版.1981年,《鲁迅全集》新注释本问世,同时出版了新注释的单行本.

《鲁迅著译编年全集》 王世家、止庵编,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7月第一版.本书旨在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部“纵向阅读”鲁迅的文本,收录迄今所发现的鲁迅全部作品,含创作、翻译、书信和日记,鲁迅生前编入自己文集而确系他人所作或由他人者,列为附录,其余他人之作,包括鲁迅编集时文后所附“备考”,概不收入.收入本书的作品,均依完成先后排列.同一时间项下,以日记、创作、翻译、书信为序;著译作品先小说,后散文、诗歌.能系日者系日,无法系日者系月,无法系月者系年.写作时间未明,则系以初次发表时间.全集共分20卷,20卷末附有《篇目索引》.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编辑出版了众多版本的《鲁迅全集》,但是直到最新出版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8卷本《鲁迅全集》的面世,这些全集都不能称为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新版全集的《出版说明》中说:“作者翻译的外国作品和校辑的中国文史古籍,以及早期编著的《中国矿产志》(与顾琅合编)和生理课程讲义《人生象敩》等,分别编为《鲁迅译文集》(10卷)、《鲁迅辑录古籍丛编》(4卷)和《鲁迅自然科学论著》(1卷),另行出版.”显然,上述内容是《鲁迅全集》不可缺少的部分,既然没包括在全集之中,便说明这部18卷本依然是不全的.

关于《鲁迅全集》的编辑出版,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许多鲁迅研究专家对《鲁迅全集》的编纂,有着种种不同的构想.早在1926年6月10日,许广平(署名景宋)在台静农编的《关于鲁迅及其著作》[3](P121-122)中,开列了一个题为《鲁迅先生撰译书录》,分撰著、翻译、纂辑、校订四类.收录了1926年前她所见到或知道的鲁迅著译辑校情况.

1932年4月29日,鲁迅自己曾开列过一个《鲁迅译著书目》[4](P635-643),以编年的方式登录了1921年至1930年的译著27种,译著之外又有所校勘者、所纂辑者、所编辑者、所选定校字者、所校订校字者、所校订者、所印行者等数项.

在《译著书目》后,鲁迅写道:

我所译著的书,景宋曾经给我开过一个目录,载在《关于鲁迅及其著作》里,但是并不完全的.这回因为开手编集杂感,打开了装着和我有关的书籍的书箱,就顺便另抄一张书目,如上.

我还要将这附在《三闲集》的末尾.这目的,是为着自己,也有些为着别人.据书目察核起来,我在过去的近十年中,费去的力气实在也并不少,即使校对别人的译著,也真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下去,决不肯随便放过,敷衍作者和读者的,……虽说做这些事,原因在于“有闲”,但我那时却每日必须将八小时为生活而出卖,用在译作和校对上的,全是此外的工夫,常常整天没有休息.[4](P643)

1937年,许广平又开列了一个《鲁迅译著书目续编》[4](P635-643),亦按编年体登录了《鲁迅译著书目》之后1932年至1937年出版的鲁迅译著20种.另有:

《鲁迅自选集》《门外文谈》《鲁迅杂感选集》《阿Q正传》(日译本)、《中国小说史略》(日译本)、《集外集》《会稽郡故书杂集》《六朝造象目录》《六朝墓志目录》 《古代汉文学史纲要》 《集外集拾遗》 《山民牧唱》《书简集》《日记》《汉画像》《汉碑帖》.

鲁迅逝世前不久,他准备把1907年至1936年的著述编为《三十年集》,但因逝世未能出版.

在鲁迅逝世后的遗稿中,还保存着他手定的两份著述目录[4](P647-649):

1951年2月10日,冯雪峰拟定的《鲁迅著作编校和注释的工作方针和计划草案》[5](P561-562),设想了鲁迅著作出版发行的三种方案:

甲、最完整的全集本——即把鲁迅的全部文学工作可以收印的东西都编进去.编法以现在的全集(指1938年出版的20卷本《鲁迅全集》——引者注)为底子,而加进全部书简、全部日记、编选的画集和其它著作与翻译的译文.此种全集本,主要的是为了保存和供研究之用,印数不要多,只够全国图书馆、大学和高等学校及个人研究者具备就是了,但印刷装帧和校对都必须讲究,以便保存长久并能作为查考之根据.至于是否要把注释作为附录,则再作决定.”

其它两种为“乙、注释单行本”和“丙、注释选集本”,则是为着向广大读者进行普及工作而出版的.这是他当时对于编辑和出版鲁迅著作的设想.

王士菁在《〈鲁迅全集〉拟目》[6]中认为:

作为鲁迅文学遗产,包括他的文学创作、他所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和辑录的古籍等几个方面,或排印,或影印,都已陆续出版了.据广泛征集和多方调查,到目前为止,明显遗漏的为数极少,即使今后可能偶有发现,为数将不会很多,不可能改变鲁迅著作的全貌.除此而外,和鲁迅文学创作有着密切关系的,鲁迅曾经倾注过巨大心血的几种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的画集,在当时印数甚少,发行范围有限,仅个别的后来偶有重印.这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现在,“为了保存和供研究者之用”,似有重印的必要.因此,雪峰同志提出“最完整的全集本”的《鲁迅全集》似可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鲁迅的全部文学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包括他的文学创作、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辑录的古籍和编选的画集,在这四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内部联系.

他根据已经出版的三种版本,拟订了一个27卷本的全集目录和鲁迅所编选的画集目录,并附新编《〈鲁迅全集〉总目提要》,为拟收入全集的每一本书都写了提要.

朱金顺在《对〈鲁迅全集拟目〉的一些看法》[7]中,就王士菁的《拟目》发表了自己对《鲁迅全集》编辑的意见.他认为:

首先,王先生的编目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拟目”,但这个“拟目”基本上是1938年20卷本《鲁迅全集》的扩编,在思路与编法上,没有太大的变化.用另一种编排法,可以编辑出更科学、更完善的《鲁迅全集》.比如,用严格的编年体,就可以编出一部新的“全集”.又比如,按文本分类,以鲁迅自编的集子为单位,再打乱《集外集拾遗》《译丛补》中的文章,作为“集外”放入相关卷内,也可编出一部全集.

其次,王先生的“拟目”,是除艺术图册外,将《鲁迅全集》编为27卷,比20卷又多了7卷,这样卷帙太大了.在这一点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分类成卷,相对独立又成“全集”的做法,有它的发行优势.如果保持原来的《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再加上“古籍汇编”和“艺术图录汇编”,也是一部完整的全集,而且读者也可根据需求购买其不同的部分.

最后,他给“拟目”和“提要”提了几条具体建议:

第一,已被公认为鲁迅的著译,由于种种原因,过去进入或没进入三种“全集”之中,这次没在“拟目”和“提要”中反映出来,不知打算编入否?比如,曾被唐弢先生编入《鲁迅全集补遗续编》中的《人生象敩》和《小说备校》,拟收入“全集”吗?翻译的《药用植物》,鲁迅先生开列的《鲁迅译著书目》中,都没有忘记它,20卷《鲁迅全集》,做为“附录”收入在第14卷,《鲁迅译文集》以其为科学译品而不收,那么“拟目”收它吗?

鲁迅编有《俟堂专文杂集》,其《题记》收在16卷本《鲁迅全集》中,这册图录文物出版社1960年3月影印出版,它的价值恐不在《汉画像》 之下.“拟目”之“编选的画集”部分,没有此书;“提要”部分,也没有提到它,不知是遗漏了,还是认为不该编入呢?此为鲁迅先生遗编,且编辑工作已接近完成,漏掉它是不妥的.

第二,《两地书》与《鲁迅景宋通信集》并收于第9卷,我认为欠妥,值得进一步考虑.《两地书》为鲁迅编定,并公开出版的书,当然要收入《鲁迅全集》.《鲁迅景宋通信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以其为《两地书》原信,有极高史料价值,受到欢迎.《两地书真迹》1996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它影印了《两地书》原信和《两地书》手稿,也受到了研究界欢迎.这和出版鲁迅先生其它手稿一样,文献、文物价值极高.但是,在新编的《鲁迅全集》中,若将《两地书》和《鲁迅景宋通信集》一同排印出来,我认为是不必要的.因为二者只是同一部书的两个版本,尽管做为《两地书》出版时,鲁迅先生对原信有所增删,但毕竟绝大多数文字是相同的.这恐怕不能做为两部书收在同一部全集中.编辑全集似无此例.如果《两地书》如此处理,那么存有两种或更多版本的鲁迅旧体诗,是否也打算一同收入“全集”呢?把《两地书》原信的面貌保留在“全集”中,是很好的,也是广大读者欢迎的.但我认为可用另一种办法处理,例如,可以在改动处加注释,说明没改前的情况;或者于每封信后,附录校勘记的办法;或者用其它办法.这样,既可减少“全集”篇幅,又对读者更有用一些.在一卷书中印出《两地书》的两种版本,极不便读者翻检,重复印刷也不必要.请慎重考虑才好!至于没有收入《两地书》的少数通信,或者附在《两地书》后,或者编入《书信集》卷中,就可以了.

第三,“提要”部分,要注意与新编全集的吻合.王先生的新编“总目提要”,有些文字忘了做相应变化,是欠妥的.例如,第二十七卷关于《译丛补》的提要,文字过于陈旧了.仅仅照《鲁迅译文集》第10卷统计各类作品数是不对的,在“曾编入《鲁迅译文集》第10卷”之后,要加入新增译品的文字才对.《鲁迅译文集》第10卷出版于1958年12月,至今已过了40年,鲁迅翻译作品的佚文,也发现了一些,似都该补入.我记得的,就有熊融同志发现的《造人术》(刘易斯托仑作)和《哀尘》(嚣俄作),不是该补入吗?其它可能还不少.还有过去不便收入的《亚历山大·勃洛克》一篇,新编“全集”也应当补入了.唐弢在《鲁迅全集补遗续编·编校后记》中说:“找到而未予收入的,有《亚历山大·勃洛克》译文一篇,因为这是反革命者托罗兹基的原著.”因为时代的原因,20卷“全集”和“译文集”的《译丛补》中,均不收此文,唐弢先生的“补遗”也不收.现在似乎不再需要避讳了吧!又如,第十卷、第十一卷的“提要”中,在“1981年出版的十六卷本《鲁迅全集》编入第11、12、13卷”之后,也应当说明这十多年来又发现了多少,这些书信一并编入本卷中.新编《鲁迅全集》要注意吸收鲁研界的新成果,我想,“总目提要”中也应及时反映出来.

从最初许广平开列的著译书目,到鲁迅对该书目的补充和自拟的书目,再到冯雪峰等研究者编纂《鲁迅全集》的种种设想来看,确实是在朝着编辑“最完整的全集本——即把鲁迅的全部文学工作可以收印的东西都编进去”的目标靠拢.但是,直到最新版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十八卷本《鲁迅全集》问世,这个目标也没有达到.因而,《鲁迅全集》至今终非完璧.从编辑体例来看,以后陆续出版的《鲁迅全集》都基本沿用了1938年版20卷本的模式而稍有变通,或将著译分编,或在内容上有所增减.但从鲁迅自拟的书目来看,他本人对文集的编辑就有两种思路:一是按内容和体裁分类,再以写作出版时间编排;二是纯用编年体.但以前出版的各种版本的全集在编辑上都采用第一种体例.直到王世家、止庵所纂《鲁迅著译编年全集》,不仅在内容上更趋完备,而且开创了一种与鲁迅后一种思路相吻合的编辑体例.

3.其他现代文学全集如:

《郭沫若全集》《茅盾全集》《巴金全集》《老舍全集》《曹禺全集》《冰心全集》等,中国现代作家几乎大都出版了文集或全集,这在中国出版史上是空前的,兹不一一列举.从总的情况来看,除创作数量不多和涉及学科领域较少的作家外,像鲁迅、郭沫若、茅盾这样在许多学科都有重要建树的大家,由于政治和出版条件等种种限制,他们的全集大都是不“全”的.从编辑体例来看,明按体裁和学科分类,同一体裁和学科内部又阴按时间编排,是采用最多的编辑方法;编年体的全集,虽以时间为经,但在同一时间内,又阴按体裁划分.这是全集编辑最常见的两种基本类型.另外,大部分全集都原封不动地收录了早已刊行的单行本.这一现象,是与现代印刷出版条件的进步相联系的,在古代是做不到的.这可以说是现代别集编辑出版的一大特点.

——————

参考文献:

[1]鲁迅.致曹靖华[A].鲁迅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许广平.鲁迅全集·编校后记[A].鲁迅全集:第20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台静农编.关于鲁迅及其著作[M].北京:未名社出版,1926.

[4]鲁迅.鲁迅全集:第20卷[M].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1938.

[5]冯雪峰.雪峰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王士菁.《鲁迅全集》拟目[J].鲁迅研究月刊,1998,(7).

[7]朱金顺.对《鲁迅全集拟目》的一些看法[J].鲁迅研究月刊,1998,(12).

责任编辑:冯济平

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资料:

文学刊物投稿

文学杂志投稿

外国文学期刊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文学杂志排名

上文汇总,此文为一篇大学硕士与现代文学本科现代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别集和中国现代文学和编辑出版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