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窦娥冤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与豫剧《窦娥冤》和关汉卿《窦娥冤》之比较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窦娥冤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3-23

《豫剧《窦娥冤》和关汉卿《窦娥冤》之比较》

本文是窦娥冤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和关汉卿和《窦娥冤》和豫剧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史莹莹,李跃忠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50年代,周奇之在将关汉卿杂剧《窦娥冤》改编成豫剧《窦娥冤》时,不仅对剧中人物蔡婆、张驴儿父子的身份以及部分故事情节做了较大改动,而且赋予了改编本独特的时代特色,突出了剧本反对封建统治的主题.剧本对丰富豫剧舞台形象、延长古典名著的艺术生命力做出了较大贡献.

【关键词】豫剧《窦娥冤》;关汉卿《窦娥冤》;改编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25-02

一、豫剧《窦娥冤》改编本

作为元杂剧的一朵奇葩,关汉卿的《窦娥冤》自问世以来,就以其极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而广受好评,且被后世剧作家争相改编.如明代的《金锁记》、京剧《六月雪》等,其它“花部”剧种也各写其词.1958年,为纪念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周年,各地再次掀起对杂剧《窦娥冤》的改编热潮,周奇之“根据原著并参考越剧整理”[1]的豫剧《窦娥冤》也位列其中.对关汉卿《窦娥冤》的改编本,已有王卫民、诸葛元元等人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对豫剧改编本与原著之间的关系,则尚无人关注.本文即拟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方面探讨豫剧《窦娥冤》改编本与关汉卿《窦娥冤》的差异.

二、豫剧《窦娥冤》改编本的思想色彩

我国历来重视“古为今用”,对传统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尤为多见.在这些再创作的作品中,“作者以个人的审美品位赋予原作以新的时代特色和思想蕴含,使之更适应新的时代、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2].而周奇之对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改编时正值“中国文学强调从中国民间和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3]这样一个“反右”的特殊时代.因此,我们会看到他通过对剧中部分人物身份的重新设定,以及个中情节的删减改动等赋予了豫剧《窦娥冤》一些属于1958年的不一样的思想色彩.

(一)人物形象的改编.戏曲艺术的代言体性质使得剧中角色往往具有双重性,与剧中人物交流的同时还要与观众交流,“此时站在角色背后真正的叙述者是剧作家”[4].因此,作为故事的载体和传达剧作者思想的媒介,人物角色的设定尤为重要.受时代的影响,周奇之在改编豫剧《窦娥冤》时以“阶级对立”为核心,以剧中人物的身份为着眼点,较之关作对蔡婆、张氏父子的身份有较大的改动.

(1)蔡婆.关汉卿笔下的蔡婆是一个既可怜又可恨的形象.她是一个小额发放者,一个富有压迫意味的阶层,但作为寡妇,蔡婆不仅对赛卢医的谋害毫无反击之力,而且面对张氏父子的逼迫,竟默许张驴儿父亲,并且欲劝说窦娥嫁给张驴儿.就此而言,软弱、愚昧报恩的蔡婆又为一名受害者.我们知道,元代社会尖锐的民族矛盾致使民不聊生,而在当时黑暗混乱的社会中,蔡婆这样一个能够生存且略有家产的女性也实属不易.故而对于蔡婆这样一个长期单身的女性来说,追求安稳、能忍则忍的心理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正呼应了关汉卿在剧本一开始为蔡婆做的的定场诗:“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5]

但在豫剧中,周奇之为“令人同情蔡氏婆媳,而使窦娥对恶人斗争的坚强性格有阶级基础”[1],将蔡婆家改为靠纺织劳动为生的小康之家.同时,为了缓和原著中蔡婆力劝窦娥与张驴儿结婚,而窦娥仍然孝敬婆婆、愿替婆婆一死这一刚烈性格上的矛盾,周奇之在剧本中并不赞同蔡婆与张驴儿父亲同居,并多次写到蔡婆对张氏父子提婚的反感.如面对张驴儿父亲的“求婚”,蔡婆呵斥其“亏你年纪这么大,竟说出这样糊涂话”、“这是何道理,光天化日这样无理,叫人恼恨”.他认为这样可以“强调蔡婆小有产者的软弱性及感恩思想,不敢反抗张氏父子,因而造成大错,但对窦娥则仍是疼爱的,这样才能突出婆媳对坏人的斗争性”[1].在1958年这样特定的年代里,周先生以改变人物阶级来突出矛盾这也无可厚非,但在现在看来未免过于“政治教条化”.

(2)张驴儿父子.关作中对张驴儿父子仅作泼皮无赖描写,二人尤其是张驴儿是造成这桩冤剧的源头.而周奇之为“更引起观众对张氏父子的疾恨”,“将张驴儿父子明确为因吃喝嫖赌而倾家荡产的破落地主”[1].关汉卿描述了封建强权政治下小人物阶层的互相迫害,周奇之将矛头指向了地主剥削阶级,直指造成窦娥“冤”的罪魁祸首实为封建统治.

此外,在元杂剧《窦娥冤》中,关汉卿对张驴儿父亲着墨不多,此人性格色彩也并不突出,一方面他伙同儿子强迫蔡氏婆媳,另一方面他关心病中的蔡婆,好坏难辨.而在周奇之的豫剧本中,张驴儿父亲是一个颇有心机的奸诈之徒,如他不顾蔡婆是否答应他的婚姻提议,便称其“娘子”;来到蔡家后,劝儿子“暂且住下,再慢慢地设法便了”;为张驴儿得到窦娥出谋划策“假意温存面带笑,哪有这鱼儿不把钓饵吞”[1],并有心让儿子去勒索赛卢医十两银子分给他几两.

张氏父子一个是巧言令色的笑面虎,一个是胆大妄为的泼皮户,两副丑恶的嘴脸更反衬出窦娥婆媳二人的无助,也更有助于达到作者为使观众“同情”婆媳二人的目的.

(二)故事情节的变化.关汉卿所著《窦娥冤》取材自“东海孝妇”这一民间故事,以窦娥的悲惨经历为主线,共一楔子四折.周奇之改编后的豫剧《窦娥冤》共八场,分别是讨债、逼婚、下毒、错断、探监、出斩、托梦、昭雪,故事大纲基本忠于原著,但在情节上有较大改动.

(1)直接以蔡婆向赛卢医“讨债”开场,删掉了原著楔子中窦天章送别女儿的情节,窦娥的身世以及与蔡婆的婆媳渊源仅在后面窦娥的唱词中作简要描述.

(2)数次描写张驴儿父子的轻浮、阴险狡诈.如在“下毒”一场中,增加了张驴儿买羊肚回来交予窦娥时趁机调戏窦娥的情节:

(驴):这死老婆子!(向娥递篮子)给,拿去!(娥不接,疑问的看着)是你那婆婆生病要喝羊肚汤,这是刚买来的羊肚.给,拿去!(娥):放在桌上.(驴):你接过去.(娥):放在桌上.(驴):(无奈的将篮子放在桌上)煮熟了就来拿,给你婆婆开胃的.……(见娥下)这贱婆娘真把人恨死了![1]

上述文字中,张驴儿的泼皮无赖,窦娥的洁身自爱和对张驴儿的厌恶之情均跃然纸上.

(3)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仅写到县官糊涂官判糊涂案,用棍棒迫使窦娥屈招,而在周奇之的《窦娥冤》“错断”一场中则言明了张驴儿因向太守桃杌行贿,二人串通一气方才使窦娥屈打成招:“(众衙役吆喝,张驴儿先到堂上,即向太守行贿.)(驴):大人,这是些小意思,只要让我官司打赢,自应多多奉上.”[1]

(4)增加“探监”情节.“探监”这一场故事最早见于明朝袁于令根据关剧改编的传奇《金锁记》,在京剧《六月雪》、张世虎改编的豫剧《窦娥冤》里皆有此出.“探监”戏的关键在于增加的角色“禁婆”,一个同样处于社会底层却甘为统治阶层服务、以弱欺弱的形象,同时作者也借禁婆之口揭示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残酷现实:“说什么公门之中好修行,你怎知公门之中难事情.上面要月月银钱去孝敬,下面要时时礼帖去奉承.常言道:‘靠山水来吃山水,禁婆靠的是犯人.’”[1]

(5)“托梦”和“昭雪”两场中弱化鬼戏,换以窦天章合理合法的公堂程序.在原著中窦娥鬼魂与世人无异,夜间向父亲诉说冤屈之后还可以上公堂与张驴儿对峙,可谓活灵活现.而周奇之将其改为窦娥向父“托梦”的方式诉说冤情,窦娥的鬼魂也未出现在公堂上,而是窦天章在人证物证俱在的情况下为窦娥翻案.

(三)主题思想的异动.关汉卿借窦娥之口鞭挞了元朝“官吏每无心正法,教百姓有口难言”[5]的黑暗现实,同时又大力歌颂了窦娥勇于反抗、敢于质疑天地的光辉形象.但是,文本中的矛盾斗争却多限于蔡氏婆媳与张驴儿父子、赛卢医这样一些小人物阶层中.在元代的文化专制下,“关汉卿不可能用明显的言辞揭露统治阶级的黑暗与腐朽,对县官也仅仅以插科打诨的方法予以嘲弄”[6]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忽略作为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关汉卿眼界的局限性.他将窦娥鸣冤寄托于窦天章这个“亲蒙圣主差”的封建统治维护者,窦娥的冤屈也是由鬼魂控诉的.这不仅是对统治阶级的肯定,也是在向观众散布封建迷信的愚昧毒素,所以就造成了该剧一边批判一边维护的矛盾态度.

文学创作者似乎总也脱离不了时代局限.周奇之改编的豫剧《窦娥冤》为一出应景戏,写于1958年那个文学艺术政治化、一元化的年代,因此不仅处处以阶级对立来凸显矛盾,并且加重笔墨揭露封建官僚的腐败,所有的剑锋都指向封建旧社会.故而,周先生的豫剧改编本《窦娥冤》其主题思想相对简单而粗暴——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三、总结

作为“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一时代思潮的产物,周奇之的豫剧改编本《窦娥冤》着重强调“阶级”,主题是反对封建统治,故此编者不仅将蔡婆和张氏父子设定为对立的劳动阶级和地主阶级,而且在文本中通过禁婆向窦娥索贿、县官桃杌受贿、刽子手一脚踢倒蔡婆等细节描写多次表达出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批判封建社会并无不对,但这种教条化、简单化的“批判”对于主题思想则没有多大提高,并且消减了原著的艺术感染力.在同时代具有“政治意义”的《窦娥冤》改编本中,程砚秋、罗惇融改编的京剧《窦娥冤》将窦娥冤屈改由邻里诉与窦天章则更具进步意义.同样的“阶级对立”,京剧则借“群众力量”拔高了深度,歌颂了人民进而抨击封建专制制度.而“为减轻鬼魂的气氛”,周先生将窦娥鬼魂向父亲诉冤改为“托梦”,形式虽有差异,但二者的实质并没有太大区别.窦娥的冤屈借由这种理想化的情节化解,对比之下,无疑京剧更胜一筹.

尽管周奇之的改编本《窦娥冤》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我们必须看到该文本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较之原著更丰富立体,对配角也不吝笔墨,对原著情节的删繁就简更加突出了故事主线,曲词宾白具有豫剧审美特色等特点.这个剧本不仅对丰富豫剧舞台形象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延长关汉卿《窦娥冤》这一伟大著作的生命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奇之.豫剧《窦娥冤》[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

[2]诸葛元元.关汉卿《窦娥冤》改编本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4.

[3]李军.1958年的《人民文学》——中国主流文学象征年代个案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0.

[4]黄欢.从叙事学角度解读《窦娥冤》[J].九江学院学报,2010(4).

[5]臧晋叔.元曲选(上)[M].上海:中华书局,1958.1499.

[6]王卫民.《窦娥冤》与历代改编本之比较[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4(3).

作者简介:

史莹莹(1992-),女,河南平顶山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民俗文化;

李跃忠(1971-),男,湖南永兴人,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戏剧民俗文化.

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省汉语方言与文化科技融合研究基地”资助项目.

窦娥冤论文参考资料:

上文汇总:本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关汉卿和《窦娥冤》和豫剧方面的窦娥冤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窦娥冤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