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城市设计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与公共价值导向下的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方法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城市设计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3-08

《公共价值导向下的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方法》

本文是城市设计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跟公共价值导向和编制和城市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摘 要城市工作会议之后,城市设计工作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并着重强调了总体城市的重要性.从我国总体城市设计现存问题、总体城市设计的属性为出发点,在技术上,从城市发展阶段、自然人文特征、居民活动偏好3个方面挖掘城市的特质,以公共价值为出发点,提炼城市整体格局,并针对公共空间和影响公共价值领域的重点要素进行管控;在管理上,通过衔接法定规划、实施分区引导、制定行动计划,强化总体城市设计的可实施性.

关 键 词总体城市设计 | 公共价值导向 | 研究方法 | 实施路径

文章编号 1673-8985(2018)05-0035-06 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志码 A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城市空间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城市设计愈发受到党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早在2015年,城市设计就成为住建部的年度重点工作之一;随即住建部在2016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并在2017制定了《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总体城市设计的地位,这为总体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技术指导.与此同时,我国许多城市在经历前一阶段的快速城镇化后,出现了空间布局不合理、地方特色不鲜明、景观风貌不协调[1]等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展了总体城市设计的编制研究,北京、上海等国家中心城市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中,也增加了总体城市设计的专题[2].

由于长期以来总体城市设计法定地位的缺失,目前在规划实践领域内尚未就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和成果内容达成共识,以致不同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或者编制单位在摸索过程中形成了各有侧重的成果体系.本文尝试以公共价值为立足点,对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引导内容、管控手段等进行深入研究,构建符合当前发展形势的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路径与空间引导框架.

1 总体城市设计的现存困境

由于总体城市设计法定地位的缺失,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缺乏相关的国家规范引导,因此相较总体规划和详细阶段城市设计等领域,在总体城市设计层面的研究积累相对较少.虽然总体城市设计实践已广泛开展,至今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技术思路和编制框架.这一点从知网的相关论文数量统计可见一斑(图1).理论研究的缺失,也造成了总体城市设计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分歧,其中以规划内容与规划实施2个方面最为明显.

在规划内容上,部分总体城市设计在编制过程中过分强调成果的完整性,导致成果从产业发展到综合交通、从重点片区到街道家具无所不包[3].该思路虽然强化了总体城市设计的系统性,但由于纳入了过多非城市设计的内容,导致工作重点不清晰、核心引导内容不突出;规划内容过于庞杂而无法深入,难以从城市设计的视角把控城市的宏观发展方向、化解城市空间面临的核心问题,以致总体城市设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另一些总体城市设计却仅仅关注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内容仅局限于对物质空间本身的分析设计;或是简单借用详细阶段城市设计的方法,使得总体城市设计仅仅成为具体城市空间意象形态的拼合,而缺乏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特色风貌的研究,其成果难以对城市的整体结构、城市特色塑造等多方面的诉求做出有效回应.

在规划实施上,由于总体城市设计具有宏观属性,其工作侧重点必定是对空间重点要素的空间引导与管制[4].目前总体城市设计缺乏与下阶段法定规划的有效衔接,导致总体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及局部城市设计之间难以实现有效转译,致使总体城市设计的思想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往往难以贯彻实施,规划管理部门也无法利用总体城市设计积极主动地引导城市建设.

2 总体城市设计的多重属性

城市设计早期的主要作用是为城市发展提供空间引导,但是自从1960年代西方城市设计开始植入人文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城市设计已从单一的三维空间设计转向更广泛的城市治理与空间价值体系的探讨[5].因此总体城市设计具有多重属性:它不仅是城乡规划领域内的一项重要的实践领域,在新型城镇化阶段,更是一种资源再分配的手段,具有较强的公共政策属性.

2.1 作为工作实践的总体城市设计

作为城乡规划工作中的一项工作实践,总体城市设计拥有自身的工作边界,即通过空间整合,在宏观空间层面构建易于识别的结构特征,并形成印象深刻的空间意象.这里的“城市意象”并非直接用于建造实施的最终空间设计结果,而是引导详细阶段空间设计的宏观结构特征,也就是E?D?培根在《城市设计》中所提出的“设计结构”[6].这对于普遍面临“特色危机”[3]的中国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不同于城市规划的偏重实施管控与规划管理的理性思维视角,总体城市设计更多以空间设计的视角出发,侧重于人的活动特征和行为规律研究,特别是人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因此,总体城市设计应在保证公共空间数量和均衡度的基础上[7],通过对公共空间功能与形态的塑造,创造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为市民从事游憩、观赏、娱乐、交往等公共活动创造条件.将代表城市文化的城市事件、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非物质要素[8]一并纳入考虑范畴,通过公共活动的组织,在满足市民社会交往需要的同时,使城市更加具有凝聚力和活力.

2.2 作为公共政策的总体城市设计

传统的城市设计通常仅作为一项工作实践,成为国家和政府在空间实践中的实施工具.然而在新型城镇化阶段,城市设计除了指导物质实践的作用,它更是一种公共政策,即从形态控制(Physical Measures)和规章控制(Regulatory Measures)[9]两个维度来实现空间资源的再分配.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总体城市设计是对公共资源进行再分配的手段.在以效率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往往会导致城市空间的不均衡发展.这就需要国家和政府通过空间工具重新分配城市的公共空间分布,调节空间发展不均的情况.因此,总体城市设计作为公共政策时,应聚焦公共价值领域的全面空间管控、价值捍卫和品质提升.这里所提到的公共价值领域不仅包括公共空间本身,也包含影响公共空间和公共利益的城市风貌、建筑界面、城市空间格局等内容[10].总体城市设计通过对公共空间资源的再分配调整城市空间关系,促进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易;协调空间之间的不平衡发展,缓解社会空间的极化;从宏观层面整合公共资源,提高城市整体空间品质.

从管控实践视角来看,总体城市设计的导控对象集中在公共领域.在现有城市规划管理实践中,总体城市设计管控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公共价值领域,即公共空间以及对公共利益有影响的私人领域.例如英国的“规划政策指导”(1997)[11]中明确了街道、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及建筑外部空间为主要管控对象;美国西雅图的城市设计导则更为明确,将管控对象聚焦于街道、公园、建筑形态等公共价值领域的具体要素[12];香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实现城市空间管控,其中宏观层面主要关注自然环境、轴线规划、门户地带、地区特色等11项[13]影响公共领域的内容.我国各省市现行技术管理文件中(表1)对总体城市设计内容的规定总结起来也多围绕景观风貌结构、公共开场空间、公共活动组织等公共领域展开.因此,总结国内外城市设计管控导则内容,可以得出:各国城市设计导则的管控对象主要集中于公共价值领域内,也就是公共空间及影响公共利益的空间,对于地块内部,从属于私权的空间较少涉及[14].

从社会价值视角来看,总体城市设计是推动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作为空间资源配置的调控工具,总体城市设计同其他公共政策一样,是衡量人们“幸福感”的重要依据.因此总体城市设计应一方面通过提升城市空间的均好型与质量、改善空间隔离,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及残疾人等生理弱势群体,以及贫困者、失业者、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16]的利益.另一方面,通过构建相应的公共参与平台,推动市民参与总体城市设计决策过程,发挥公共政策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

3 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体系构建

从研究对象的特征出发,聚焦公共价值领域,重点对城市的整体格局、公共空间及影响公共利益的重要空间3类空间进行引导控制,实现重点要素的全覆盖研究(图2),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避免研究泛化.为增强总体城市设计的实施落地,还应在引导体系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总体城市设计实施路径,通过将总体城市设计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行动指南等方式,落实引导要素控制,逐级实现总体城市设计目标.

3.1 研究对象: 挖掘城市特质

保护和挖掘城市的特质是总体城市设计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这就要求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存量地区、新建地区等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分析.总体而言,特别需要研究对象的发展变迁、自然特征、历史文脉、居民活动偏好(图3).其中,城市的发展变迁是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起点,借助对研究对象的历史沿革、城镇化建设情况等内容的研判,可以厘清对城市有重要自然和人文意义的空间格局,如周俭等人通过上海市城市发展演变的研究发现,内环线是上海空间尺度主要分界线[13];再如袁海琴等人通过对义乌城市肌理的研读发现,底层高密是义乌市的城市基本特征[17].自然特征体现在城市视线可及的山、河、湖、海、田、林等要素,如桂林是以独一无二的山水闻名于世,重庆将山城作为自己的第一名片.历史文化主要体现在城市历史建筑和纪念性的场所中,也可能蕴藏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总体城市设计不仅可以实现历史空间实体的保护,更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公共活动线路规划、重大活动组织,保护城市的纪念性场所,挖掘和发扬城市所特有的历史文脉.此外,与传统的城市规划自上而下的系统性思维方式相比较,城市设计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行为活动偏好与感知体验.这就需要在掌握人口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借助高精度的多源大数据等研究规划地区居民的人群偏好及公共活动偏好.规划师可以从对物质形态本体的关注拓展到对市民行为空间的关注.

3.2 管控内容:聚焦公共价值领域

总体城市设计作用对象不是全部的城市空间,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即城市中可以被公众无偿使用和感受,从而具有公共价值的部分,也就是“公共价值领域”(PublicRealm)[18].具体而言,公共价值领域可分为整体格局、公共空间、影响公共利益的重要空间3类(图4).

从公共价值领域出发,聚焦重要要素的管控,相较基于空间尺度、全要素的管控要素,其系统性更强.经过优化后的单一要素系统,比如城市广场、绿色开敞空间等,由于其划分标准有明确的学术标准支持,可以根据要素之间固有的空间联系,重新整合形成符合既定城市意象与空间体验的复合系统[12],而进行尺度拆解后的要素,由于宏观、中观等划分标准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优化后未必可以重新整合为新的综合系统.

3.2.1 整体格局

针对城市宏观空间环境,总体城市设计应着重总结提炼“空间框架”并对影响空间格局 的“重点空间要素”提出设计管控要求[19],而非陷入具体的形象设计.城市的整体格局,具体包括城市风貌定位、特色风貌分区、高度分区引导、公共活动网络等内容(表2).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城市的物理环境特征,更是广大市民对于空间特色的集体共识,是城市的空间品质及城市内在特质的集中体现,是总体城市设计的宏观性与整体性的集中体现,这是其他法定规划或者详细阶段的城市设计所无法取代的.因此总体城市设计的核心工作应放在整体格局的整合与构建上,并分步、分系统地强化特色空间的落实,从而确保空间特色意图贯穿总体城市设计的各个系统中.

3.2.2 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一直以来都是城市设计领域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7].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便强调了作为公共空间的城市街道、广场等对于容纳城市公共社会交往活动、促进城市活力、提高城市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通常意义上,公共空间是一个与“私人”相对的概念,一般指产权归属公众、向社会各阶层开放的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既包含街道、广场、公园、体育场地等外部开放空间,也包含美术馆、博物馆、历史文物等公共建筑.城市公共空间由多种要素构成,依照人工化程度、功能特征、空间类型等不同的标准,可形成多种分类体系.其中总体城市设计是基于人的使用需求出发,将公共空间分为2大类:一类是街道、广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满足人的日常休闲需求的空间,另一类是郊野公园、景观山体等更多满足居民的景观人文体验需求的空间.

为对公共空间进行有效引导,选取对公共价值领域的发挥、公共活动组织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包含:空间格局、功能组织、交通组织、地下空间,以及主要对人的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建筑形态、环境设施作为管控内容.其中建筑形态、环境设施虽然属于微观空间和环境细节,从工作内容和程序虽不属于总体规划引导内容,但却可以直接体现城市空间环境是否宜人,并承载了城市的内在文化特征,因此本研究也将其纳入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体系内(表3).

3.2.3 影响公共利益的重要空间

公共价值领域除了产权属于公众的公共空间,还有一些涉及私有产权领域,但因被公众广泛使用和感受而具有了公共价值,这些同样在总体城市设计的讨论范畴内,如历史风貌区、公共活动中心、风貌村庄、山前地区等.这些地区或是公共活动的集中发生地,或代表了城市的历史文脉特征,或对城市自然景观格局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同样被列为总体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表4).

4 总体城市设计的实施路径

总体城市设计的实施包含3个层面(图5).首先,与法定规划衔接,将刚性导控内容纳入总体规划,确保规划具有法定效力;其次,建立导控体系,并明确重点地区等级及管控要求,指导详细层面规划工作的开展;最后,从总体层面明确立项原则,形成项目库,直接指导近期项目的实施.

4.1 与法定规划的有效衔接

总体城市设计可以单独编制,也可以作为与总体规划相关的专项规划,与其一并审批.但无论何种类型的总体城市设计,都应与总体规划及其重大专题进行衔接,特别是总体规划关于城市形象定位、自然生态格局、公共空间结构、公共活动线路等内容,并提炼其主要内容作为独立章节纳入总体规划中.在原有法定规划的体系框架内,有效地发挥总体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并最终解决城市的“形象”和“颜值”问题.

此外,总体城市设计不仅是总体规划的一项编制内容,它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关注城市魅力、人的感受、可持续发展等设计原则.这些原则近年来逐步成为总体规划编制的重要价值导向.

4.2 实施分区管控体系

总体城市设计主要是通过导控条文和图纸等将具体空间导控内容、公共资源与公共设施配置等环节加以法定化,以保证整体城市设计成果的可操作性[3](图6).通过建立“编制重点—技术要点—要素引导—图纸成果”的构架,确保总体城市设计向各级法定规划及详细层面城市设计的有效“转译”,继而实现对城市建设的管控.编制重点用以明确编制目标,技术要点用以明确实现编制重点的技术手段;要素引导控制与图纸成果对研究范畴实施规划引导.其中,图纸成果主要反映研究对象的空间布局与分类,要素引导控制则对研究对象提出详细的空间引导要求.

在管控分区上,根据不同空间的公共活动承载情况及公众认同程度,形成“重点控制+一般引导”的管控体系,即将规划区划分成严格管控区、重要管控区、一般管控区,并制定与之对应的管控流程,以此实现地区的差别化管控.这种管控方式突破了以往“点—线—面”的机械式空间分区管控方式,工作重点更为突出,对于详细阶段的规划指导性更强.

在具体的管控指标上,由于城市设计兼具控制和引导的双重特征,为体现总体城市设计的弹性,应采用以引导型指标为主、控制性指标为辅的管控形式.其中,控制性指标多为量化指标,且后续建设不允许调整或调整必须通过相应程序的控制要素为强制性控制要素;引导性指标多为定性描述,且主要提供设计必须达到的特征与效果,但不限定设计采用的手段.

4.3 编制重点项目的行动指南

除通过详细层面的规划传导导控要求外,总体城市设计还可以针对近期重点项目,综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制定总体城市设计行动指引,直接指导城市建设工作.例如德国斯图加特的总体城市设计,基于总体层面的立项原则,通过设立项目库的形式,直接指导近期项目实施(图7).再如上海新一轮总体城市设计,结合城市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了人民广场周边地区城市设计、黄浦江南段城市设计优化等一系列近期重点设计计划[13].

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行动指南,总体城市设计在满足对公共资源的配置、公共利益的提升要求的同时,结合项目库,明确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分工,将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全部纳入政府行动体系中,清晰有效地指引城市的近期建设行动.

5 结语

在经历长期的快速发展后,我国的城市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全新阶段,城市空间风貌的塑造、内涵特色的提炼与环境品质的提升已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总体城市设计将更有用武之地.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城市发展建设诉求、强化自身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无疑是总体城市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总体城市设计的内涵及工作重点出发,提出:总体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应聚焦公共价值领域,紧紧抓住研究对象的城市发展阶段、自然人文特征、居民活动偏好;聚焦城市整体格局、公共空间及其他影响公共利益的空间,并整合公共价值领域的空间引导要素形成引导集合;建立衔接法定管制的分级控导体系,推进总体城市设计方案落实.

城市设计论文参考资料:

毕业设计日志

城市规划杂志社

毕业设计

设计投稿

机械设计和制造期刊

毕业设计说明书

评论:上述文章是适合公共价值导向和编制和城市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城市设计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城市设计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