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丝绸之路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与丝绸之路上的鼗鼓和鸡娄鼓有关论文范例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丝绸之路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3-28

《丝绸之路上的鼗鼓和鸡娄鼓》

该文是关于丝绸之路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与丝绸之路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鼓是在一根柄上,穿着一个、两个或三个小鼓,鼓腹的两侧各有带纽,系有小球;将柄左右旋转摆动,两旁的小球便来回轮打鼓面.这样的鼓,在中国周代就有文献记载.《周礼》小师注云:“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周礼?大司乐》郑司农注云:“雷鼓、雷鼗,皆谓六面有革可击者也.灵鼓、灵鼗四面,路鼓、路鼗两面”.《周礼注》:“雷鼓八面鼓也;灵鼓六面鼓也,路鼓四面鼓也”,与司次注不一致.

由此我们知道,在周代中国的鼗鼓有多达六面,甚至于八面.其中,雷鼗有六面鼓和八面鼓,灵鼓有六面鼓和四面鼓,路鼗只有两面鼓,用于宗庙社稷之祭仪的雅乐里.这种鼗鼓早在汉代已经由月氏人的西迁而传入西域了.

一﹑新疆古代文物中遗存的鼗鼓与鸡娄鼓我们在日本出版的《西域考古图谱》中看见新疆吐浴沟唐代绘画中有鸡娄鼓与鼗鼓,这是大谷光瑞探险队在20世纪初从新疆携走的文物.一位西域演奏家用左胳膊夹着鸡娄鼓,左手晃动鼗鼓,右手用捶击鼓面(图1).

1903年,本大谷探险队的渡边哲信与堀贤雄在新疆苏巴什佛寺进行了发掘.在西大寺遗址获得一具舍利盒(盛僧侣骨灰的容器),并与其他文物一起劫往日本.经学者研究和技术处理,发现盒盖、盒身绘有精美的乐舞画像.考古鉴定为公元7世纪文物,现藏日本国立博物馆.

舍利盒为木质,镟制,通高31.2厘米、直径37.3厘米.盒由盒身与盒盖组成,盒盖上绘4身联珠纹环绕的“迦陵频伽童子”手持乐器演奏.盒身绘一列乐舞队,由21人组成,其中有舞蹈者13人,乐队8人.盒身的乐舞队中,除有几人为穿舞服和戴面具者外,其余人物形象均为龟兹世俗人的装束.龟兹壁画里的供养人形象与服饰均可与其印证[2].

《旧唐书?西戎传》载:“龟兹国……男女皆剪发,垂与项齐.”[3]玄奘《大唐西域记》也称“龟兹服饰锦褐,断发巾帽”.[4]图中人物形象与此一致.舍利盒所表现的,完全是龟兹世俗乐舞生活的真实情貌.图中有各式各样的戴面具的舞蹈.唐慧琳《一切经音义》载:“苏幕遮……此戏本出西域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拔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9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啖人民之灾也.”[5]在舍利盒线描图下方吹奏排箫后面即是演奏鼗鼓与鸡娄鼓的人物造型(图2).

宋代陈旸在《乐书》里说:“鼗,龟兹部乐也,形如路鼗,而一柄叠三(二)枚焉.古人尝謂左手播鼗鼓,右手击鸡娄鼓是也.”[6]由此知道是一柄二鼓,但《乐书》亦云:別有一柄三鼓的.我们从新疆古代文物中看见的则是一柄二鼓.目前,我们看见最早的鼗鼓和鸡娄鼓的文物是来自新疆,宋代文献记载也是认为鼗鼓和鸡娄鼓出自古代新疆的龟兹乐.苏巴什佛寺位于龟兹,就是如今新疆的库车地区.苏巴什佛寺出土的舍利盒上就有鼗鼓和鸡娄鼓的演奏形象.另外,在新疆吐浴沟也发现鸡娄鼓与鼗鼓的演奏图,证明古代高昌乐里也使用这两件乐器.古代文献与出土文物都说明,将鸡娄鼓与鼗鼓同时演奏的方法是古代西域人的创造.

二﹑鼗鼓与鸡娄鼓的东渐

1.敦煌石窟壁画中的鼗鼓与鸡娄鼓敦煌莫高窟第45窟《观无量寿经变》伎乐图中有鼗鼓与鸡娄鼓.45窟平面呈近方形,覆斗式顶,西壁开一龛,中唐、五代重修.窟内满绘壁画,其中南壁所绘的《观音经变》和北壁所绘的《观无量寿经变》均为盛唐时期所绘.《观无量寿经变》是根据刘宋畺良耶舍所译的《佛说观无量寿经》绘制而成,其主要的内容依然以西方净土为主,其内容大致与《西方净土变》相仿.《观无量寿经变》画下方左侧,绘一组伎乐共7身,面相丰满,高髻宝冠,仪容华贵端庄,坐于一方毯之上凝神演奏.所持乐器有竖箜篌、腰鼓、鼗鼓与鸡娄鼓、曲项琵琶、筚篥、排箫,另一人似在引吭高歌.其中腰鼓体小,鼓框为筒形,细腰,两革面以细绳穿络紧扎,演奏者置于腹前双手拍击;击鸡娄鼓者,将鸡娄鼓挟抱于左肘,左手高举鼗鼓摇奏,右手持仗敲击鸡娄鼓.这种古代鼗鼓与鸡类鼓兼奏的形式,此图所示最为清楚(图3).

敦煌莫高窟第85窟伎乐百戏图中有鼗鼓与鸡娄鼓.第85窟窟顶及北壁窟平面近方形,覆斗式顶.窟内设中心佛坛.五代、元、清均有重绘和修缮.窟内壁画内容丰富,制作精美,规模宏大,是晚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窟顶四面坡绘有飞天伎乐,满布四壁的各类经变画中,上有天乐不鼓自鸣,中有多铺经变乐舞.其中有菩萨伎乐、童子伎乐、百戏散乐、斗圣伎乐等.计有各种乐器百余种,也是莫高窟各代窟龛中乐舞最集中的洞窟之一.

绘于窟顶藻井四周的飞天伎乐22身,乘云飞舞,在虚空中以各种不同的姿态平驰、仰升或斜趋,有“矮蛇蚺孀,云转飘忽”之风姿.演奏之乐器可辨认者有17件、15种之多,其中有琵琶(2件)、排箫、竖箜篌、拍板(2件)、琴、小锣、阮、方响、筚篥、鼗鼓兼鸡娄鼓、凤首弯琴、笙、竽、钹等等.击鸡娄鼓者,将鸡娄鼓挟抱于左肘,左手高举鼗鼓摇奏,右手持仗敲击鸡娄鼓(图4).[7]

2.中原砖雕与石刻中的鼗鼓与鸡娄鼓四川王建墓乐舞石刻(公元9~10世纪)中击鸡娄鼓、鼗鼓乐伎位于东座第八块.这个乐伎右手持鼓槌,左手胯下夹着呈圆球形的鸡娄鼓,并手握由三个小鼓连成一串的鼗鼓.这样,以右于敲击、左手旋腕摇动来进行演奏(图5).

河南开封繁塔散乐砖雕(公元10世纪)中有一位佛伎左臂挟着鸡娄鼓,左手持鼗鼓,右手持杖正欲敲击鼓面.此雕像的鼗牢为一柄三鼓,另一雕像为一柄两鼓.[8]

三﹑鼗鼓与鸡娄鼓东渐日本

鼗鼓与鸡娄鼓传入日本,是在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起初是作为唐乐的乐器而传入的.《西大寺資財帐?大唐乐器》云:“鸡娄一面(以金墨繪),納黃絕袷袋一口.罰二枚(泥烟子),納灭紫地袋一口.倒鼓一柄,納黄絕袷袋一口.”又《唐乐器》云:“鸡娄六面,各納黄袷袋.鼗鼓六面,各納黄袷袋.”都并列二鼓,足知两者的关系.这记录证明着为奈良末期所用.二鼓总是同数,因为两相配合成组,所以也是当然的.二鼓之中的鼗,据平安朝的古画以及后世的遗物看来,乃是一柄二鼓的,且鼓边钉着革缘的地方,附有旭光状的文饰,为其定形,这种文饰,在中亚和中国的古画里是见不到的(图6).鸡娄鼓的遗品,法隆寺献纳品中有近于正圆形,适当《古今乐录》所记载的.框桐制,高20厘米,框幅21.8厘米,几乎是个球.其革面之径仅6厘米.这遗物似乎属于奈良时代,或其稍后的制品,完全保存着唐制.这种形态上的变化,或许与日本鸡娄鼓奏法的改变多少有着关系(图7).

如上文所述,奏鸡娄鼓者,左手执鼗,同时左腋挟鸡娄鼓,是古式.可是在日本,不知从平安朝的某年代起,却一下改变了鸡娄鼓的执持法.平等院凤凰堂的云间音声菩萨(平安朝后半期)中有奏此二鼓者.左手握一柄二鼓的鼗,右手持拨,鸡娄鼓已失.但是后者的位置,不象在左胁下,推测是在膝上的.时代更后的镰仓时代(1192~1333年),则《教训抄》(七)里说是:“右眉祖,鸡娄頸悬(左振鼓持,右抱持也).”同时代的许多佛画里,凡是画的鸡娄鼓奏者,都是用绶带挂在颈上,鼓略当腰前,右手执一桴打鼓.这不知是古法失传的结果呢,还是改变了奏法?

在日本,挟持鸡娄鼓于腋:其便利不如悬之于颈,将鼓挂在腰前,又以原来的小面积鼓面难于打奏,就渐渐扩大了革面,因之减低了框高,越到近世,就越不见近似古制的球形了(图8).

要而言之,鼗是只手奏鸣的乐器,因为演奏简易,故与鸡娄鼓同由一人兼奏,达兼奏的起源地可能是六朝时代的西域.这种鼓的兼奏古法是左手握鼗之柄,左胁挟鸡娄鼓,系以绶带,右手执桴打奏.传入日本之后,大概在平安中期以后,一变而为鸡娄鼓由颈下悬子腰间,右手执桴而敲打.因之鸡娄鼓的形制也略有变化,从几乎近于球形而革面小的旧制,变为减低了框高,增大了革面.这恐怕是为便于打击而引起的变化.

丝绸之路论文参考资料:

丝绸之路杂志

归纳总结:上文是关于丝绸之路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丝绸之路相关丝绸之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